首页 > 历史

解析真实的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是弥天大谎

时间:2025-03-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

褒之者认为他统一了天下,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等等,功大于过。

贬之者则认为他阴险、残忍、暴虐。

网络配图 如此残暴的君主,似乎在他的专制统治下发生过的一切残暴血腥之事都不足为奇,诸如历史上着名的“”事件,那是在秦始皇一生中永不可抹掉的污点。

秦始皇一直为后人诟骂,甚至连长相也被描述得极其阴险——“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但以常理而言,这种长相可能跟他少年时期在赵国颠沛流离,营养不良有关。

秦始皇被世人误解的,不只是他的长相而已,还有他的真实为人。

秦始皇曾有“禅让”的念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自称,并规定继任者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

这是《》所记载的。

但是自西汉起,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起初秦始皇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传位的念头。

这似乎与人们心目中乖张、暴戾而且疑心病重的秦始皇扯不上边。

然而,近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说法,因为确实有史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西汉所着《说苑·至公》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召集群臣商议国家政权交接的事,他说:“古代有五帝禅让,又有三王代代相传,你们认为哪一种更好?我想采用最好的方法。

”在场的博士都不说话,只有鲍白令之回答说:“如果以天下为公,就会禅位给贤能者;如果把天下当私家财产,则会在家族内代代相传。

由此可知,五帝以天下为公,三王以天下为家。

” 秦始皇帝仰天而叹道:“我的德性可比五帝,我将让天下人共管社稷,可是,谁能接替我呢?”鲍白令之毫不留情地说:“陛下行的是夏、商纣之道,却想学五帝让位于贤者,这不是陛下你所能做的事。

” 泰始皇帝闻听此言大怒,道:“令之你往前站!你凭什么说我行桀、纣之道?如果说得通则罢了,如果说不通你就别想活了。

”令之地说:“陛下你,后宫女人数百,倡优过千。

为了自己的享受,耗尽天下民力。

你还偏驳自私,不能推己及人。

陛下你还说自己的功德压过一切君主。

以你这样的德性怎么能和五帝比,你又怎么有资格管天下呢?” 一席话说得始皇面有惭色,过了很久才说:“令之所言,是让我当众出丑啊。

”于是罢谋,自此再也不提禅让了。

在上面这段话中,秦始皇起初自比于五帝,打算仿效他们以禅让的形式传递王位。

“五帝”在历史上有三种常见说法,一是、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见《世本》;第二种说法是太白皋、、黄帝、少白皋、颛顼——见《礼记·月令》;第三种说法是、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见孔安国《尚书序》。

在历史上被奉为德性的最高典范,当时参加会议的博士们可能都认为秦始皇比不上五帝,又不敢说,于是集体沉默,只有鲍白令之出言将秦始皇斥责了一番,秦始皇才因此取消了原来的想法而“无禅意”。

对于《说苑》中的这段记载,过去人们一般都不大相信,大概是因为人们对《史记》的绝对信任。

此事在《史记》中没有记载,而《史记》不记的内容,后世学者们往往会不予以承认。

再说,说那个赫赫有名的专制暴君秦始皇有禅让思想,像是天方夜谭。

所以《说苑·至公》的这段材料,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重视。

然而,我们若将《说苑》中的这段资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有关内容相对照的话,就可以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吻合的。

而且,按照当时的客观事实,此事也是可能发生的。

首先是博士议政的说法一致。

秦始皇时期曾设置很多博士官以充当顾问。

凡朝廷要制定或要实施某些重要政策之前,往往先叫博士们或臣僚们加以讨论,最后由秦始皇斟酌参考,决定是否执行。

用什么方式传王位是有关秦王朝当局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统治利益的大事,所以秦始皇自然要召博士们来议论—番。

这一点在《说苑》和《史记》中都有记载。

只是接下来,两本书有了分歧,《说苑》提出“禅让”的说法,但没有了下文,而《史记》则根本没有“禅让”的记载。

联系到秦始皇后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打算,人们选择相信《史记》。

不过,看历史不应该只看一家所言。

《史记》本身孤证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少,所以以它作为评判其他史书的标准难免有失偏颇。

网络配图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让后人对《说苑》的记载产生怀疑,那就是,《说苑》的作者刘向是的得力助手,而王莽是假借“禅让”的。

当时刘向为了给王莽篡位造势,不惜篡改前史,特意制造了新五行学说,这种行为难免让后人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也会自然地想到刘向这段文字是为王莽造势用的。

实际上,秦始皇有禅让思想是有可能的。

战国时曾一度流行“让贤”说,很多人不但深信尧舜禅让是真事,而且还有人效而行之。

曾打算让位给惠施、想要让位给,燕王哙则是真真实实地让位给予之。

虽说“禅让”之说是儒家吹捧的,而秦国向来崇尚法家思想,但是其统治者也难免受到影响。

秦始皇成功地统一全国,认为自己的功德足以压倒一切帝王,应该与尧、舜等古圣贤王在一个高度,所以极有可能想搞一番行禅让的举动,以显扬美名。

这或许只是作秀,却是有可能发生的。

刘向虽然有过劣迹,但《说苑》中的记载也不可能完成是的荒诞之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苑·至公》中这篇记载可以作为《史记》的补充资料,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史料。

那么,如此有参考价值且甚为重要的材料为什么会长期被人们忽视和否认呢?总结一下,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尧舜历来是人君的典范,而秦始皇则向来是被唾骂的暴君,特别是在西汉初期,人们对秦始皇的残暴、苛政耳闻目见,认为秦始皇不配与尧舜相提并论,因此不愿意讲述秦始皇欲仿尧舜行禅让这件事,史料难免不完善。

是汉初人,一来不能免俗,二来作为治史严谨的他,在资料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记此事也是可能的。

其二,人们对《史记》的可靠性过分迷信。

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其内容往往是史家们、学者们考证史事和研究历史问题的权威性材料。

一流学者、史学家班固在所着的《汉书·司马迁传》中评价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基本上是学术界评价《史记》的主流态度。

再加上有关秦始皇的事迹多见于《史记》,其他的书籍记载甚少。

因此很自然地,《史记》中这部分内容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最高标准。

其三,人们对《说苑》的史料价值认识不够。

《说苑》—般被看做是杂史,其史料价值及学术地位大大低于《史记》。

但这并不能说它的材料就不可信,也不能因为与《史记》相左就完全摒弃其他材料了。

一方面,秦始皇一生事迹颇多,司马迁在有限的篇幅中有遗漏或忽略,甚至是有意识地不记,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方面,《说苑》是刘向根据朝廷秘藏档案、书籍写成,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已散佚,只在《说苑》中保留了一点遗文琐语。

从这方面讲,《说苑》的确值得珍视了。

再者说,刘向所处的西汉与秦始皇时代相距不远,西汉人所记述的秦始皇事迹该不会有太大的走样与讹误。

加上西汉后期的人对秦始皇已不像汉初人那样憎恨,不会排斥在一定的场合下提及并且认可秦始皇的某些具有善行性质的行为。

刘向或许正是掌握了这则资料,并且在编撰《说苑》时用上了。

秦始皇真的想过禅让吗?《说苑》中的内容是司马迁写史时所遗漏或有意不用的内容吗?由于还没有更多的证据加以论证,还无法确定最终的答案,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应该给秦始皇的人品作一个新的评价,所谓的专制暴君竟还有如此深明大义的事迹。

只“焚书”未“坑儒” 对于秦始皇的为人,无论是贬是褒,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即这位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焚书坑儒”,大开杀戒,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位儒生。

然而,对于秦始皇臭名昭着的“焚书坑儒”事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术士。

那么,秦始皇坑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网络配图 关于“焚书坑儒”,《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秦始皇建立政权以后,视天下苍生为刍狗,贪婪暴虐,滥施刑罚,弄得民不聊生。

特别是他为了控制思想,听从丞相的建议,尽烧天下之书,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

当时有两个为始皇求长生药的人,一个,一个,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因为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就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

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说谎欺瞒。

他还颁布法律,规定方士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

如今大家因为畏惧,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致使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皇帝。

他竟然还用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如果大臣们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简)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让休息。

像这种贪权专断的人,我们不能为他求之药。

” 于是,二人脚底抹油,跑了。

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又因为有人举报咸阳的诸生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并且严刑拷打,令其互相检举揭发,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牵连进来。

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多号人遂被活埋于咸阳。

这就是发生于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关于坑儒之事还有一种说法:由于秦始皇把文字统一为大篆和隶字,引起国人的诽谤怨恨。

考虑到识字最多的是儒生,为了防止他们带着天下人闹事,秦始皇决定对儒生下手。

秦始皇先是广召儒士书生到咸阳当郎官,共召到七百余人,然后密令亲信在骊山硎谷的温暖向阳之处种瓜。

瓜成熟之时正值冬天,他又指使人上奏:“骊山竟然冬天长出瓜来了!”秦始皇假装不相信,令诸生前去察看。

诸生到谷中之后,正在辩论不休之时,忽然四面土石俱下,所有的人都被压死了。

骊山硎谷后来又叫“坑儒谷”,在汉代,这里叫“愍儒乡”。

有人考证,坑儒谷在今陕西省临潼西南部五里处,是一个狭长幽深的山谷,地况很符合这个记载。

“骊山坑儒”说仅见于初年卫宏作的《诏定古文尚书序》,而且也没有注明出处。

因此有人认为,骊山坑儒其实就是咸阳坑儒的误记。

但是,卫宏是东时期的着名学者,治学严谨,以他的治学态度,应该不会出现如此大的差错。

况且,《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咸阳坑生,与卫宏所记骊山坑儒在地点、人数、坑埋方式上都不同。

所以,有人认为,如果卫宏和司马迁的记载都是真的,那么秦始皇至少坑过二次儒。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提到这段时,用的是“诸生”而非“儒生”。

而“坑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此时距秦始皇死后已经一百多年。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的财政管家在着名的上,发表了一通宏论,大意是,儒生们只知而不切实际,,就像那些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

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

基于同样的道理,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着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

(见《盐铁论》)之后,刘向在《战国策序录》中明确地提出秦始皇“坑杀儒士”。

此后,《史记》中所说的“诸生”渐渐演变成“儒生”。

魏晋时期,伪书《古文尚书》中有篇“孔安国序”,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最早出处。

这一说法被后世广泛引用,流传至今。

还原真相 先来说“焚书”。

焚书源于周青臣与淳于越的一段论争。

前213年是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为了庆贺秦王朝修筑长城及取得南越地,始皇在咸阳皇宫里大宴群臣。

网络配图 有一个名叫周青臣的仆射借给皇帝敬酒的机会称颂始皇说:“以前,秦国很小,地不过千里,亏得陛下你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接着,他又大赞郡县制,说秦始皇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使国家无战争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

其功德从古至今没人能比。

周青臣的话虽然不无阿谀奉承的成分,但陈述的也基本上都是事实。

不料,却引起了一个名叫淳于越的人的不满。

淳于越一向主张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当他听周青臣赞美郡县制,贬低分封制时,奋然而起说:“我听说商周时代都因分封子弟而传国近千年,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让他们与国君互相照应。

如今始皇您富有四海却不分封子弟以作呼应,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国政权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将何以应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这一点,反倒当面奉承,不是忠臣!” 淳于越与周青臣并无过节,这场争论纯属观点之争,也有文人相轻的味道,本不应该产生什么实质的后果。

不料此时丞相李斯却突然插了一杠子,使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李斯说:“三皇五帝治国各有其法,都搞得好好的。

这是因为他们能根据天下大势,来用不同的政策。

如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愚腐的儒生不明其理,淳于越拿三皇五帝来举例,这值得去效法吗?那时候诸侯相争,大家都想招徕天下的读书人,现在天下已定,以法治国,老百姓致力农工业,知识分子要学习法律,这才是正道。

现在这些儒生不从当下出发,反而以古代的例子说现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劝皇上:过去天下大乱,,才有诸侯并起,都借着古代说事儿,没有一句是有用的,大家都尊崇的学术,而不是国家的制度。

如果皇上统一天下,应该统一思想……臣请求:如果不是我朝撰写的历史都烧了,除非是博士官的职责,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都让地方官烧毁……” 李斯啰里啰嗦说了许多,中心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应当厚今薄古,而不能以古非今,为此,他建议烧书,而且要以严厉的措施去执行。

注意,李斯要烧的是“秦纪”以外的历史着作,并没有建议秦始皇连儒家的《》《书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部都烧掉。

另外,在《史记·李斯传》中也提到了此事,司马迁转引李斯的话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李斯对于那些诗书百家语,仅用了一个“去”字,并没有肯定地要“烧”。

紧接着这段话还有一句:“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

”注意这里是“收”而不是“烧”。

结合以上三段话,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目的是为了“愚百姓”,而不是为了损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也可以证明秦始皇并没有烧书。

这种记载是:“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意思是说,当初军队攻下咸阳城后,萧何先行没收了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坐了天下后,从这些图书中获得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等资料。

从这段话中中不难看出,秦始皇只不过下令收缴民间图书,藏在官府和学官之手,并没有将它们烧了,至少没有全烧了。

否则,萧何收什么?汉代又怎么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烧掉前代所着史书,无疑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犯罪,但事情应该,对于“烧尽天下书”这样的误解,还是应该澄清的。

其实始皇也不是傻子,如果把书都烧了,上层建筑也就全完了,统治的基础同样会受到极大的动摇,他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

如果说“焚书”不是烧尽所有的书,那么,“坑儒”又是否真的是“坑杀儒生”呢?也不完全是。

“坑儒”一事缘起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这一天,驾幸梁山宫,随行的人马车骑甚众。

把酒临风,驻足山顶时,秦始皇偶一抬头,发现丞相的随从很多,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当时秦朝的丞相设左右两名,分别是李斯和,不知超标的是哪位。

这一细微的举动被随侍在侧的一个中贵人(宦官)发现了,这个中贵人与超标的这位丞相是朋友,就将皇帝对他的车骑过多似有不满这一情况泄露了出去。

几天以后,秦始皇不知道如何听说了此事,于是大起诏狱,把当时在身旁的中贵人全部处死,弄得人人自危。

随后就发生了侯生和卢生逃跑,四百多人被迁怒而丧命的事。

这杀死的四百六十多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自西汉以后,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儒生。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叙及这段史实,原文是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术士不等同于儒生。

术士者,方士也,是我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

如秦始皇时“入海求仙”的,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自言能“致鬼”见的齐人少翁,等等。

网络配图 再者说,骗秦始皇钱财“以巨万计”的是方士,如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以及诽谤秦始皇并逃跑的侯生、卢生,秦始皇为什么要拿儒生泄愤呢?退一步说,即使侯生、卢生是儒生,秦始皇也不会放过骗走他钱财的方术之士而单单去惩治儒生。

换言之,根本没有证据证明秦始皇当年坑杀的都是儒生。

人们之所以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有一个理由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所坑者为“生”,而司马迁在《史记》索引中的说“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所以,“生”即“儒者”。

其实,这明显是断章取义,因为汉代以前,方术之士也可以叫生,如《史记》中有载的安期生就是着名的术士。

所以,秦代的“生”不完全是儒生。

况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于是有人认为,“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

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就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过儒,他坑的其实是“方士”。

至于“骊山坑儒”的历史记载,由于是个孤证,所以尚不能作为定论。

方士中可能有儒生 前面虽然论证了秦始皇并没有专门坑儒,但是所坑的“生”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儒生或准儒生呢?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始皇“焚书坑生”之后,其长子谏道:“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未必心服。

这些儒生(原文是“诸生”)都是学习的,陛下这么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惧不安。

请皇上明察。

”秦始皇闻谏大怒,把扶苏赶到遥远的北方边境,让他当的监军去了。

此举,导致了后来的沙丘之变。

司马迁在记载秦始皇咸阳坑生一事时,只是笼统地说“诸生”或者“术士”,扶苏在进谏时,则把“诸生”的意思解释得非常明白:“诸生皆诵法孔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孙自然就是儒生。

为什么同一本书记述如此混乱呢?可能是因为秦始皇喜鬼神之事,派人到处求仙药,于是有一些儒生便,混进术士的队伍,本想借此博取功名利禄,不想却被秦始皇所坑,所以司马迁才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

另外,方术之士多数也是读书人,可算是准儒生。

更何况,一旦杀戮就可能伤及无辜,这些被坑的“生”中难免会有一些被错杀的儒生。

秦始皇“坑生”的行为对秦王朝的打击是巨大的。

在司马迁看来,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对当时人们研习“六艺”是个致命打击。

起义之时,山东一带的儒生毅然参加义军,孔子的八代孙孔鲋还做了陈胜的博士,后来与陈胜一起遇难。

陈胜能够在一个月内就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些儒生功不可没。

按理说,儒生应该是最维护君臣纲纪的一批人,此时却纷纷跟随陈胜造反,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焚诗书”式的文化专制政策剥夺了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权利,使他们无以为生,忍无可忍之下走上武装反抗之路。

同时也应该与一部分儒生被杀有关。

试想,假如秦始皇坑杀的都是些、招摇撞骗的方术之士,不会对儒生们产生那么沉重的打击,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会那么恶劣。

综合上述各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秦始皇焚过书,但并非尽毁;发生咸阳的坑“生”事件,其矛头主要指向方术之士,但也波及到儒生。

秦始皇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蛮横无理,他所作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那些真实存在的事情虽然不能抹去,但通过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可以帮助我们后人看清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希望世人对秦始皇的误解由此篇开始化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为什么说魏文帝曹丕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在和之间的斗争中,才华横溢的曹植一直占据优势,多次公开夸奖曹植,表扬曹植像自己,有自己年轻时候的风范,话语之间俨然视曹植为自己的头号接班人。当曹植在满朝大臣面前出口成章,侃侃而谈的时候,曹丕在哪呢?曹丕一个人呆在角落,低着头生闷气。可是谁让自己天生才气不足呢? 有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和曹植和百官送行。曹植当众吟诵了自己写的一篇诗赋,赞颂父亲曹操如何如何功业盖世。文章辞藻华丽,文采飞扬,大家听了都啧啧称赞。曹操也点头赞许。曹丕啥也想不出来,正在失落间,一位贵人前来帮忙。这位叫做的官员悄悄在曹丕的耳边说:“等到大王要走的时候,你流眼泪就可以了。”曹丕有些怀疑,真的这样就可以吗? 不过,曹丕还是照做了,反正已经没有别的法子了嘛。于是,当曹植表演结束,大家都把目光看向曹丕的时候,曹丕,趴在地上不起来。大家也不知道曹丕演的哪一出。可是抬眼看看曹操,却发现曹操的眼圈不知不觉竟然红了。是啊,华丽的文章算什么呢,作为父亲最珍视的还是儿子对自己的留恋和关怀啊。 于是,大家都认为,曹植这个人太花哨,而曹丕很诚恳。一贯素颜,跟着感觉走的曹植,竟然看成,有嘴无心之人。而一贯虚伪,喜欢打扮自己的曹丕,反倒让世人以为真诚善良,有仁孝之心了。为何会出现这样颠倒是非的结果呢?只因为国人早就习惯了带着面具生活。既然人人都浓妆艳抹,粉擦到可以掩盖一切,那你素面朝天,不是跑出来吓人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实力强劲的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未能统一天下

导读:末年,雄霸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诸侯之间实力强劲,麾下良将如云,军力强劲。相比蜀国、吴国,曹魏实力超出太多。然而终其曹操一生都未能最终统一天下,这究竟是为什么? 曹操二十余岁时于征讨黄巾军起家,以为国家讨贼立功为本愿,从此纵横马上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终究未能一统江山。 若论原因,最直接是看军事,击败后,曹操至少有两次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以及汉中之役。其中前夕是他最接近统一的时刻。当时北方初定,荆州投降。被他视为心腹之患的一路逃亡,只剩下江东政权摇摆不定。从曹操写给的信来看,他颇有已视江东为囊中之物的自大。网络配图 但实际上他在收服荆州之后马上攻打江东,已是因冒进而失策。也劝他:“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而曹操之所以不听而冒进,一是他以孙权为,低估了江东的决心和能力。未料孙权野心不比袁绍等人小,曾当众对孙权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孙权大笑,可见他早不讳言自己的称帝野心,又怎会轻易投降。刘琮之降承自的不思进取明哲保身,而孙家父子兄弟都是极力开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简单。 二是他低估了刘备。刘备与他交手多年,向来被动,以走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刘备已今非昔比,不仅能说服孙权抗曹,还能与之订立平等的外交联盟。后一点尤为重要,保证了刘备不像过去那样只能成为地方军阀的附庸,而拥有了争夺自己地盘的资格。刘备本已到穷途末路,却突然,占据荆襄,联合孙权,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如果没有刘备的参与和定盟,曹操只面对孙权一个强敌,赤壁即便失败,后或可再度找到机会取胜,然而当三股力量彼此牵扯互相制约时,要打破平衡就殊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来孙刘两家就快为了荆州大打出手,一投降曹操,两家马上划分了势力范围,掉转枪口。刘备回师蜀中,而孙权以十万兵进攻合肥。曹操后来专门赠送名贵的鸡舌香五斤给诸葛亮,“以表微意”。这时候想到来挖墙角,显然已经晚了。谁让他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没除去刘备,留下。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的数十万士兵(大部分是他的精锐青州兵)一时难以恢复,而、韩遂甚至趁机占领了潼关以西,他对北方的统治已经出现危机,亟需修补,无暇他顾,只能坐视刘备蚕食荆州挥师益州。此后他的战争性质已从扩张的统一之战转变为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三家拉锯战开始形成。 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则是另一个转折点。张鲁投降本是一个极有利的契机,曹操可以选择继续挥师入蜀,如所建议,刘备初得益州,根基不稳,曹操若借得汉中之势图西川,对方“势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陇,复望蜀乎”。曹操当然有其考虑,可能是受了赤壁时长线作战的教训,也不再寄希望于敌人自动瓦解。何况当时刘备已从荆州赶回,孙权也有可能犯境。年过六旬的他选择保险的做法,想凭借中原的富足徐图。孰料四年后汉中反为刘备攻占,失去汉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这四年间为何曹操没有动作反而导致前功尽弃?不妨从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如故事为标志,曹操后期活动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他早年虽尽力勤王,并无,但汉祚倾颓之无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顾忌,群下出于自己的名位考虑,也多有劝进之心。而随着曹操年龄渐老,为子孙计,他亦不能不为代汉铺路。网络配图 翻开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后,几乎每年都有天子对曹操超规格的册封和晋位记录,可以想见这背后复杂的正统之争和政治程序。与此相对应的是愈渐单薄的军事记录,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只有平陇西凉州以及夺汉中两起,其中汉中。而两次征讨孙权都在有利情况下草草结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后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献帝赐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关联? 因称魏公之事,曹操还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这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荀彧当年力劝曹操迎汉帝至许都,目的却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扶保汉室是他的原则,他也为之而死。跟随曹操多年,屡建功勋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压力可见一斑。 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带来政治资本的作用,恐怕远远小于它所带来的政治压力。虽然毛玠劝曹操说“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实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后,面对的形势是“袁绍内怀不服……太祖方东忧,南拒”,这还仅是中原一地,少数民族尚有乌桓鲜卑西凉,各地军阀尚有刘表张鲁等人,未见一人因曹操占据中央而归附。而曹操几个最为得力的股肱谋士与猛将,也很少是因为响应朝廷征辟而来到他门下的。无论是吸引人才,还是扩大势力范围,用吕思勉的话说,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于用兵”。 反过来,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于将汉室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成为众矢之的。一边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一边荀彧还满心期待他重振汉纲。之前统一过中国的三位,无一人面临过如此复杂而矛盾的政治处境和法理难题。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政敌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一家、诛,如何平衡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比较两个对手:江东在赤壁战后便不以朝廷为顾忌,刘备以正统自居,两家几乎没有内部斗争,故可一致对外,巩固自身。网络配图 士族对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觑。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曹操的政权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曹操出身士族最为歧视的宦官家庭,又以军功起家,用人唯才是举,不信天命,厉行法制,抑制兼并,每一条都与士族观念背道而驰。荀彧之死,也与他的士族背景有关。直到曹操死后,任用实行, 由士族垄断做官权,然后在士族内部按照声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势力的大小来分配官位官职,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虑,交换来他们对曹丕代汉的认同。 故而在曹操,他对全国的士族集团始终没有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虽然中原士族集团鉴于乡土与正统观念多有归附,但地方上如荆襄、益州、江东集团,便不大买它的账了。反观刘备与孙权政权,都得到士族集团强有力的支持。诸葛亮本身出自琅琊士族,又与荆襄士族多有联姻,刘备作为外来者,在荆襄地位的稳固,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诸葛亮、、等当地士族的支持,顿时翻身,与前期狼奔豕突的状况。 外部战略的失误,导致曹操抓住有利时机,内部各种问题的纷杂大大分散了曹操的经历,这位曹魏的开创者最终也只能鞭长莫及,抱憾而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