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郑和下西洋的谜团:到底是寻找建文帝还是敛财?

时间:2025-03-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当时燕王的人马已经到达了南京金川门,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几个贴身侍从在旁边。

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自杀了,燕王高风亮节,摒弃前嫌,派遣前往救援。

可惜来不及了,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

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上面这段文字是燕王干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夺帝位后,史官运用描写建文帝之死的“杰出”作品。

当我们查阅中国的史书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遭遇春秋笔法了,那些毫无出处和佐证的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更可怕的是,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威慑下胡言乱语、胡编乱造,误导我们这些后世的阅读者。

网络配图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无头案,当时宫中大火也许是真的,但那些描写是给朱棣脸上贴金。

建文帝也许的确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这让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烦恼,如果这个侄子还活着,可以逼迫其“退位”给自己;如果这个侄子的尸首找到了,旧帝死了,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成为新皇帝。

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编一套瞎话,说这个侄子想不开,放火烧死了他自己,龙椅自然也就该由叔叔来坐了。

朱棣当上皇帝,按说这宗无头案也就过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间,命令手下一位太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士兵,劈波斩浪,耗资无数,多次下西洋,让人不禁疑惑朱棣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寻找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建文帝? 那个七下西洋的太监,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

其实他本名不叫郑和,而是罕默德,一听这个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

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

郑和本名,12岁的时候,飞来横祸,明军打到了云南,他被抓进了军营,阉割后做了太监。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跟对了主子,进入了燕王府做事,这位燕王,当然就是后来的朱棣了。

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在发动叛乱后,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

打下江山之后,朱棣论功行赏,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授予四品官职。

皇帝赐姓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乐三年(即1405年),郑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

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

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

不过根据野史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的第四个儿子。

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

这样看来,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并不算是铺张浪费,事关自己的宝座,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但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如果仓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

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

不过朱棣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千万别低估朱棣与郑和的智力,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国人之列,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脑子发热,才干出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情。

不会,绝对不会!这君臣之间一定还有的秘密,郑和连下西洋,其实是为了执行某些秘密任务。

网络配图 下西洋行动的总策划是朱棣,因此我们得站在朱棣的角度来想问题。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朱棣要处理的重大问题无非是两件事,一件是国防,要时刻警惕元朝的后裔——蒙古人。

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战,并数次御驾亲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蒙古铁骑几十年间。

显然和国防扯不上关系。

另一件就是内政了,朱棣面对一个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难题:差钱。

中国境内金矿和银矿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属作为货币的古代,一旦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

朱元璋一开始试图沿用元朝印制纸币的老办法,发行大明宝钞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与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结果由于无法控制纸币的贬值问题,大明宝钞可耻地失败了,民间依旧用铜钱作为货币。

但是铜钱本身是贱金属,一枚铜钱的价值很小,在小额交易中铜钱还是很方便的,比如买棵白菜、打瓶酱油什么的,但是经济越发展,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额交易,这时铜钱的麻烦就来了。

大额交易对铜钱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铜的开采量受到技术落后和铜矿难寻的限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

同时从铸造角度看,铸造一批铜钱和铸造一批银币所费工时基本一样,但是平摊到每枚钱币上,铜钱的铸造成本同它本身的价值相比,就非常可观了,相反银币由于本身价值高,所以铸造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

更糟糕的是,铜钱不足,同时经济发展制造出大量的产品,两相比较就会使得一枚铜钱的购买力大大增加,或者说叫做通货紧缩,原来一个铜钱能买一斤粮,现在一个铜钱就能买两斤粮,这对于中国底层的自耕农来说,他们卖粮获得的铜钱变少了,这可不是好消息。

货币数量过少,又不开印纸币,人们就不得不采取繁琐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做生意,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网络配图 朱棣也许并不会有这么现代的金融观念,但他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的捷径,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

北方游牧民族与明朝长期对抗,蒙古高原那边不可能有什么发财的机会。

那么南方的海上有没有机会呢?假如能够在海上找到贵金属比如黄金、白银的产地,武力抢夺或是和平贸易,都会给大明王朝带来足够多的货币,国内经济的差钱窘境也将一举解决。

作为一个王朝的管理者,一个脑瓜子足够好使的皇帝,朱棣这样考虑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

看看郑和七下西洋的壮观场面,我们可以继续揣测圣意,这一方面是为了寻找海外货币来源,另一方面是为了向海外宣告,大东亚天朝有限公司拥有强大的实力。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秘密任务:找钱,确切地说是寻找贵金属货币,比如黄金和白银。

不过,这个任务是不可示人的,明朝是一个道德至上的时代,你可以闷头发大财,但是绝对不能宣扬你喜欢钱。

如果你说了,就会被儒生们的口水淹死,朱棣本来是造反夺权上位的,名声已经够糟糕了,如果再地说我派郑和去找俩儿钱花,简直不敢想象后世的儒生会用多么恶毒的语言咒骂这个永乐皇帝朱棣。

既然这帮掌握话语权的文人喜欢道德,朱棣就高举道德的大旗,公开宣布我派郑和出海是为了扬我国威,让四方蛮夷归化天朝。

从儒家的正统观念看,这个理由太主旋律了,于是反对之声寥寥,背地里,朱棣与郑和却务实地寻找发财致富的良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射手座下半年2017运势 射手座2017运势

射手座,你准备好了吗?下半年的大运势即将到来。这一次,我做了足够的作业,以确保你看起来目瞪口呆,笑出腹肌!爱情运气:你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射手座的爱情运势将在下半年迎来一波小高潮。单身王,你准备好了吗?你将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明星,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将成为焦点。桃花盛开,不知所措。别怪我没有提醒你,在这个盛大的桃花宴会上,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擦亮眼睛,选择最适合你的人,不要被暂时的激情冲昏头脑。事业运: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职业生涯中,射手座将迎来的好运。你就像火箭升空一样,摇晃了9万英里。欣赏你,同事们坐起来注意你。只要你继续努力工作,你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工作和休息的结合,不要让自己累。财运:钱滚滚而来射手座2017年7月运程在财富方面,射手座将成为今年下半年最幸运的星座之一。钱滚滚而来,你只是一个走路的聚宝盆。无论是积极的钱还是部分的钱,都会有惊喜等着你。然而,记住,财富不能暴露,低调的生活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健康运气:身体倍儿棒在健康方面,射手座将在下半年非常健康。你就像一块刚出炉的蛋糕,又香又热。没有疾病能阻止你前进。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饮食和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持健康。友情运气:朋友遍天下射手座的朋友下半年会很幸运。你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你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但是,也要注意筛选朋友,不要让反派利用漏洞。:射手座将在下半年迎来非常幸运的一年。爱,事业,财富,健康,友谊,一切都很繁荣。只要你继续努力工作,你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嘉庆帝王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的对和珅下手?

为何这么急迫地对下手,和珅又为何没有早作谋划?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1799年2月7日,皇帝在中咽了气,放开了他已经紧紧拽了近64年的权势。 1799年2月22日,死后仅仅过了半个月,他生前最宠信的和珅便被他的儿子给赐死了。 嘉庆皇帝的是不是很急迫?确实急迫。 那么,嘉庆皇帝为什么会在乾隆皇帝尸骨未寒的时候,这么急迫地对和珅下手? 嘉庆皇帝在1795年的时候接受乾隆皇帝的禅位,当上了皇帝,可是,谁也没想到乾隆却不是真心想要禅位,乾隆仍然紧紧地抓着皇权不放手。 乾隆宣布禅位给嘉庆之后,没过多久,为了告诉所有人他只让位,但不让权,又发布了一条命令:“朕在明年虽然会归政于,可是,今后所有的军国政事,你们仍然上奏于朕,唔,你们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即可!” 如此一来,嘉庆只能老老实实地当一个没有权力的“傀儡皇帝”,事事皆由乾隆说了算。 嘉庆这个“傀儡皇帝”一当便是近4年的时间,他也几乎一直处于被架空的状态,所以手中几乎没有皇权可言,换作是谁,谁心中又能没点怨气?更何况,这近4年的“傀儡皇帝”生涯让他几乎失去了一个皇帝所应该具有的尊严和威信。 所以,他急于在乾隆死后迅速地找回自己的场子——让别人看到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权力和威信,让别人对他产生敬畏心。 嘉庆皇帝想要迅速建立自己绝对的权威,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推倒他爹乾隆皇帝所留下来的权威。 他想推倒乾隆所留下来的权威的最好方式则是选择拿乾隆生前的一个或者几个宠臣开刀,最终,他的目光盯住了乾隆生前最为宠信的一个人——和珅! 和珅当时所扮演的角色,也确实很适合用来给嘉庆皇帝立威。 和珅不仅仅是乾隆的宠臣,在无数人看来,他更是一个善于、蛊惑皇帝的佞臣,他在当道之时,极力打压和铲除异己;他还是一个中饱私囊的贪官,他的贪腐可谓是三千年来所未有,积累了无数家财。 野载和珅贪污金额高达“二十亿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税入而强”,即便正史所记载的没有这么多,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如《》所记也有“藏银、衣服数逾千万”、“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蓟州当铺、钱店赀本十馀万”。 嘉庆皇帝对和珅下手,不仅能够趁机立威,向所有人宣告乾隆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嘉庆时代已经开始,更能够趁机捞一笔数额超乎想象的横财,填补一下因为乾隆的挥霍而日渐见底的国库,? 所以,和珅注定了会成为嘉庆皇帝砧板上的鱼肉,被嘉庆皇帝吃干抹净。 不过,对于嘉庆皇帝的出手,的和珅却为什么没有没有早作谋划,从而避开这场即将落到自己头上的祸事? 实际上,和珅在很早之前便已经做好了打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 乾隆皇帝是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宣布立时为和硕嘉亲王的嘉庆皇帝为皇太子,但是,在这个任命还没有正式宣布的时候,和珅便已经明确知道了乾隆要传位给嘉庆。 于是,和珅为了能够在嘉庆即位以后,仍然能够嘉庆朝站稳脚跟,继续享受权势和富贵,便偷偷地溜去找嘉庆,王爷呀,皇上已经决定正式立皇太子啦,还会禅位给您呢! 和珅原以为自己将这个消息告诉嘉庆,自己便能够讨得嘉庆的欢心,嘉庆也会地收了自己,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嘉庆竟然完全没有领情,这件事反倒成为了嘉庆后来收拾和珅时所罗列的和珅犯下的第一大罪。 不过,说到底嘉庆最后给和珅定罪最重要的还是和珅的贪权和贪污,和珅贪权等于是在分嘉庆皇帝的权,贪污等于是在抢嘉庆皇帝的钱,又犯了众怒,所以嘉庆皇帝不可能容得下他。 嘉庆皇帝之所以只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便收拾了被乾隆宠坏了的和珅,除了嘉庆一步一计之外,说到底还是因为和珅只是一个宠臣,不是一个权臣。 宠臣一旦失去了皇帝的宠信,便会瞬间失去自己几乎所有的权势。 可是,权臣却不需要皇帝的宠信,不论是皇帝宠信也好,是厌恶和提防也罢,权臣手中的权力都不会缩减半分,更有甚者能够直接威胁到皇权,篡权夺位也不是没有可能。 和珅是权臣吗?显然不是,所以嘉庆想要收拾和珅倒也不算难。 当然了,为了避免引起和珅的剧烈反弹,对朝堂造成不利的影响,嘉庆收拾和珅的时候还是用了计策。 他第一步是稳住和珅,让和珅负责主持乾隆皇帝的丧事,让和珅误以为他会看在乾隆的面子上饶过他,从而有效避免了和珅的。 他所走的第二步则是让人搜集和珅的犯罪证据,从而给和珅网织罪名,让和珅辩无可辩、逃无可逃。 第三步则是在确定搜集到的无疑之后,列举和珅的罪名,直指和珅的要害,对和珅下手,一击致命。 嘉庆虽然只是一个平庸之君,但是,他在对付和珅的过程中确实显得干脆利落。 这倒也不是因为他的计策有多高明,实际上这个计策很寻常,只是因为和珅不是权臣,手里没有能够让嘉庆的兵权,这才让嘉庆能够如此干脆利落。 嘉庆当了24年的皇帝,也只有收拾和珅一事能为人所熟知和乐道,余下之事也不过尔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