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元婴是什么样的人?千古留名

时间:2025-03-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建立千古帝业,他幼弟说那我小业有成吧,结果千古留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李渊当虽然在政绩上表现平平,但他膝下有22个儿子,19个女儿,在皇帝里头也算是“高产户”了。

但是他那么多龙子,为何历史上都不太出名?因为别的皇子,都让他的嫡子们给抢了风头,把他们给比下去了。

李世民当上皇帝,开创了“”,和李元吉则因为玄武门事变而出名,老三李玄霸虽然死的较早,但在《》中一跃而成为天下第一好汉。

其他庶子们如何和他们争锋?只有作为一个小草在大树边上做陪衬的份了。

李渊最小的儿子李元婴,是嫔妃柳宝林所生。

这个柳宝林在李渊的妃子中是什么地位呢? 按照的礼制,皇后最贵重,贵妃、淑妃、、贤妃是皇帝的四夫人,四夫人在宫中地位也很尊贵。

四夫人之后的地位,依次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

从上面的排名可以看出,李元婴的母亲柳宝林,在宫中的地位仅仅比普通宫女高一点点。

自己又是最小的儿子,所以在众皇子中,是个根本就不起眼的小角色。

李元婴知道自己的血统低微,就不想不切实际的皇位了。

既然不那么,那就安心做个享尽荣华富贵的逍遥王爷,也是不错的选择。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公元639年,李世民依照惯例封了李元婴为滕王,食禄滕州(今山东滕州)。

一到封地,李元婴马上欢实起来。

在封地内,游猎无度。

老百辛苦苦种庄稼,李元婴为了自己快活,不管百姓死活,居然纵兵踩踏百姓的庄稼。

除了以上这些,他在封地还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

到了李世民驾崩的时候,其他的兄弟,不管是不是真的伤心,至少表面上都要装作伤心的样子。

李元婴这里倒好,他连装作伤心的样不肯,居然照样喝酒唱歌。

让人感觉此人真是个没心没肺王子。

他这个样子,在古代是大不敬之罪。

“在太宗丧,集官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罝,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城门夜开,不复有节。

”(《·列传第四》) 唐高宗新皇登基,就碰到这么个滚刀肉式的叔叔,他也实在是没办法啊。

想严厉处罚这个叔叔,又怕自己新登基,人家说他不认长辈情面。

不处理他吧,又对不起传皇位给他的老爸。

思来想去,李治决定把李元婴训斥一顿。

高宗以书切责曰:“朕以王至亲,不忍致於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

”(《新唐书·列传第四》)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叔叔啊,咱是天潢贵胄,你做事情能不能要点脸啊!” 这话出自一个皇帝之口,应该说是很重了,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以为李元婴就是一个花花公子,除了祸国殃民,别的什么也不会。

其实,有老李家的血统在那里,他能差到哪里去? 李元婴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但很有艺术细胞。

首先,他孜孜不倦的追求绘画艺术,开创了一派画风,成为“滕派蝶画”的祖师爷;另外一个,就是喜好建筑艺术,在滕州的时候,建了一座滕王阁。

本来这是一个很宏伟的建筑,也可以说是给滕州添了靓丽的一景了,但因李元婴的名声不佳,当他调往别处之后,没有人再关注他的这个杰作,也只好任凭雨打风吹去了。

李治训完李元婴后,虽然没有严厉的处罚他,但他在滕州名声已经臭了,在那里没法呆了。

于是把他贬为苏州刺史,后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

这个都督是唐初的官职,大家可能不知道级别,如果说后来时期,造反的就是节度使,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了。

虽然不是王爷了,但毕竟还是当地的党政军一把手啊,山高皇帝远,更加可以为所欲为了。

公元653年,他又选址赣江之滨,广聘能工巧匠,耗费巨资在南昌赣江边修了一座高插云天的楼阁,这就是笔下的滕王阁了。

李元婴当初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

如此看来,李元婴喜爱的习气仍是未改,只是这时山高皇帝远,没人管得了他而已。

一个叫王勃的唐初诗人,看到滕王阁之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里面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堪称绝唱。

《滕王阁序》写成之后,迅速,此后名气越来越大。

滕王阁也因为《滕王阁序》而名满华夏,与黄鹤楼、岳阳楼一起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就这样,李元婴随着王勃的《滕王阁序》而真的名垂青史了。

李治身体一直不好,公元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称天后。

武则天正式进入权力中枢,俩人一同临朝听政,史称“二圣临朝”。

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以后登顶皇位,也是早早就下足了功夫。

所有对她的上位有潜在威胁的后人,武则天从来就没有手软过。

大唐的亲王宗室们,比如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越王李贞等,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唯独对这个李元婴,武则天却懒得杀他,反而对他多有赏赐。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李元婴有很高的生存智慧。

表面看来他就是个无赖,其实他骨子里头是看透了这个名利场。

他大智若愚,懂得自保。

李元婴除了盖楼这一爱好之外,还始终对书画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李元婴兴建完滕王阁后,还感觉不尽兴,那毕竟是一座死建筑,搬不走、挪不动。

于是灵光一闪,又建造了一艘舸。

有了这艘豪华游艇之后,行动更方便了。

常常率领僚属狎客乘青雀舸游弋江中,漫步洲渚。

有一日,当他见到洲上上下翻飞的蝴蝶时,不禁让他欣喜若狂,这一下子突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画了各式各样的蝴蝶,所画蝴蝶分“大海眼”、“小海眼”、“江夏斑”、“村里来”、“菜子花”等,最有名的一幅是《百蝶图》,其蝶、花莫不栩栩如生。

终于,他自己独创的“滕派蝶画”诞生了。

此画以画蝶为主,其笔法细致入微,设色清淡素雅,蝴蝶粉翅翻飞,所绘蝴蝶莫不栩栩如生。

其画面要求达到“雅、素、洒、脱”四大风格。

这一画派和技巧,后来成为中国工笔绘画领域里浓墨重彩的一页。

公元679年,李元婴改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

李元婴到了那里,什么都可以不干。

但对盖楼这件事,他是执着的,他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阆中,他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这就是诗篇中的阆中滕王阁。

其实,这一调动是高宗李治对他言行举止的又一次警告,但他依然骄奢放纵,并没把警告放在眼里。

据《舆地纪胜》记载:他一到阆中,就以“衙役卑陋”为名,大修宫殿高楼,称“阆苑”,又在阆中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

在阆中五年,竟乐而忘归长安。

大诗人杜甫当年登上“滕王亭”后,抒发感慨,也写了一首诗,同样诗与亭相映成辉,照耀千秋。

滕王亭子杜甫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帝是如何死的?为什么不逃江南去做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曹魏第一才子曹植的可恨之处是什么

世人了解的,大都来自他的一首小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多数人都对曹植同情不已,有才嘛,不但有才,而且行文之间尽显无奈悲伤。而其兄却往往被认定为奸邪兄长,对弟弟迫害不已。曹丕当然,两兄弟争夺太子之位十来年,哪里还有什么兄弟情分,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之所以会选择曹丕,而放弃最爱的儿子曹植,那是因为曹植自有可恨之处。 曹植的可恨之处 曹植才华横溢,每每在曹操举行宴会的时候大战拳脚,积压群儒,确实有很才。每当这个时候,其兄曹丕就只能在一边干瞪眼。可是,曹植虽然是个大才子,可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并不一定就是个伟大的君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丕为人严谨,说话做事谨言慎行,经常掩饰自己的本性,讨好结交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而曹植呢,则纵酒放歌,整天沉醉,对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一开始,曹操是很喜欢这个性格上很像年轻时候自己的儿子,可渐渐的,曹操发现曹植缺少一国君主应该有的气度。曹操身边的近臣都说曹丕如何如何好,而对曹植却从没有一句称赞之词。 后来,有件事情对曹操触动很大。曹操为了考核两个儿子,经常会提一些有关治国安邦的问题,让两个人作答。有时候需要当面回答,有时候可以带回家思考。曹丕和曹植呢,都养了很多谋士,曹丕的枪手叫,曹植的枪手叫。杨修才华横溢,写出的观点让曹操很赞赏。为了打败曹植,曹丕故意泄密,告知曹植自己和吴质之间的秘密交往,曹植得知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也没有细细审核,就把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派人调查,发现根本没有可疑。于是,曹操就觉得曹植是刻意诬告曹丕。后来,曹丕绕了很多圈子,让曹曹操身边的臣子假装是偶尔闲谈,泄露给曹操曹植的作答是杨修代笔的事情,曹操一查,就抓了个正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就算是后来,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曹操对爱子曹植也有很高的期望。可是,后来发生了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了。 司马门,是只有天子才能行走的宫门。曹植在参加作战胜利的庆祝宴会上中途离席,看到曹彰也和曹丕联合在一起,自己更没有继承王位的希望了,内心烦闷,喝得大醉,于是和好友杨修一起,打开司马门,纵马驰骋在只有天子才能出行的驰道上。 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很生气。即便是曹操,权倾天下,也知道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做,比如不是天子,就绝对不能走驰道,否则何以向天下臣民交代。于是,曹操斩杀了看守宫门的官员,下令软禁曹植,处死杨修,从此之后,对几个儿子的看管也越来越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有机会的时候,不知道小心谨慎把握机会,而整天喝酒,倚仗才华,蔑视众臣,最后为众人排挤,也在情理之中。而当夺位失败,却又不知自我约束,擅闯司马门,违背礼制,闯下大祸。 在曹操死去之后,曹丕即位,曹植多年被幽禁。可是,曹植却不甘寂寞,多次想兄长曹丕表示,希望能够参与朝政,有机会报效国家。可是,曹丕对这位十多年最大的政敌怎么能够放心。于是,曹植积极参政的态度,反而加速了曹丕对曹植的厌恶。曹丕虽然厌恶曹植,却始终没有杀害这位烦人的才子弟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