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文的军队攻破的时候,的朝廷还在懵圈。
之前并非没有收到过关于叛乱的情报,但都被把持朝政的赵高斥为假消息,弃之不信,还把报信人斩了。
那之后,自然也没人再敢传递叛乱情况上来了。
这就导致叛军都杀到家门口了,南北主力军团才接到回京救援的口信。
但要指望他们赶到,估计二世的坟头,可以割草了。
就在这危难之际,大秦最后一位猛人就此登场。
他成功阻碍了起义军的闪电作战,之后更是的将囚犯编入军队,在骊山山脚大破来犯之敌,把他们赶出了函谷关。
并在三个月后,带兵攻破张楚政权的首都,剿灭了起义军,干掉了势力最强的造反者,成功让大秦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一段时间。
当周文在戏水一侧,观察秦军的布阵后,不由的倒吸一口凉气。
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立刻就意识到,对面的主帅不好惹。
章邯,字少荣,他是在灭韩之战中,因为作战勇猛,才得崭露出头脚。
天下统一后,进入政坛,一步步升迁,始皇在位时,便受到重视,被任命为担当宫廷事务的大臣——少府,成为帝国大臣中少壮派人物。
从后来他一系列表现来看,可以发现他基本继承了战国时期名将的作战思路,擅长率先以弱示敌,以守为先,随后秘密筹备军力,再等对方出现疏忽,便以雷霆之势反攻,从而一举克敌。
靠着这套策略,章邯逐一消灭了周文的军队,陈胜的军队,以及最后还要了项羽的叔父,那位的造反者项梁的命。
周文的部队来到戏水的时候,章邯,正在这里当监工。
当然,不是一般工程的监工,而是坟墓的监工。
鉴于修筑的工程过于重要,他手上的监军自然也不普通,正而是京畿地区的精锐部队:中尉军。
中尉的职责,是既负责宫城地区的安全守备,也负责整个首都咸阳的守备,这其中,就包括负责官员府邸的安全。
另外,在皇帝出游时,还要充当出行的清道夫。
所以,从政治上讲,这个职位同时具有了国家和地方双重身份,因而能位列九卿之一。
中尉军由两部分军队组成,其中之一为分散于首都内各县的地方军,另一部分则为集中屯驻守于城外的京城卫戍军,约五万人左右,主要由内史征兆服役士兵组成。
他们年年冬季在本籍接受军事训练,经选拔编入,服役一年,满期轮换,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帝国武力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将在章邯手中,成为决定大秦命运的主要力量。
戏水这侧,章邯将手下的中尉军,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三阵,后卫两阵。
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呈长方形纵深布阵,约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车兵构成的主体部队。
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横队,接着便是步兵和车兵的混合纵队。
车兵身穿铠甲,执矛、戈等长兵器,分骑由四匹马所牵引的战车。
步兵,则根据铠甲的厚重程度,分为重装和轻装步兵。
方阵的两翼及后侧都设立弩兵,以遏制来自侧翼,以及后方的敌人的攻击。
整体上来说,此阵形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攻守兼备。
弩兵阵,包含立式、跪式弩兵332名,成八路纵队排列。
弩兵阵后外侧是骑兵阵,战车在前,骑兵跟随其后。
弩兵阵内侧是混和阵,由车兵、骑兵、步兵混合而成长方形军阵。
左曲阵阵形复杂,大阵套小阵,四阵组合自如,变化自如,可谓前所未见。
在左曲阵之后,是中方阵,构成与右阵相似,只是排列从纵向改成横向。
后卫两军,左翼再摆左曲阵,右翼右方阵,皆充当军团的支援部队。
军团的指挥部,就位于左方阵与右方阵的纵深部,处于军团后方。
其大营,则位于前锋三军之后,依托后卫军团做移动。
阵形之内,只见金鼓旗帜变换分明,指挥命令上行下效,行进变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变化多端,自然就让对岸的周文暗自心惊。
周文知道,虽然从双方的兵力上来说,己方占据了优势。
但由于地形所限,他的部队并不能完全展开。
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战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经过再三的盘算,周文决定先试探一下再说。
于是便率先派出轻锐部队,筑起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三军团的结合部。
对岸的秦军则放任对方渡河,等待部分敌人渡过戏水时,三军团齐头并进,转换阵形,露出九阵,合拢结合部,准备开始攻击。
而这套攻击战术,极为先进,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着模样,反复出现,反复让对方吃下苦头。
这套战术,如果用当年明月借的话来称呼,应该叫做“要你命300”战术。
整个攻击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波攻击,是迎着冲过来的对方,由来自队伍最前列弩兵齐射来招呼对方,三轮齐射过后迅速退至两翼,接下来,阵门开,战车出动,突入敌军军阵,以成建制的队列直接冲击已经挨了一轮箭的,阵形略乱的敌军,步兵则紧跟其后,借机扩大战场。
而就在两军团陷入肉搏战时,骑兵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敌军身后,烧断栈桥,隔绝两岸敌军的联系,彻底形成局部优势兵力的格局。
简而言之,这套战术可以概括成,先是弓箭射,再是战车冲,最后步兵上。
各军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始终能占据主动。
后来的时代里,随着马鞍的完善,战车逐渐被机动性更高,冲击力更强的骑兵取代。
再加上火药的发明,到了的手中,配合着著名的三大营,这套战术就变成了“先用火枪崩,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
靠着这套战术,蒙古人被打的只有招架没有还手,只能臣服。
而在欧洲,有一个小矮个也沿用了相同的战术,先用大炮轰,然后骑兵砍,最后步兵上,成功威慑住整个欧洲,成就了自己的皇帝之路。
他现在也不在乎这些事,因为他正头疼于收拾他被击溃的部队。
这是起义军首次被击败,而结果却可能是要命的。
因为在这之前,起义军能如此,其实也是因为其暴起过于迅速,大秦还没有反应过来,相当于打了个。
一旦进攻速度变慢,就会让大秦缓上一口气,有时间调动资源来对付自己,那结果就难料了。
周文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办法,他打不过去。
那能不能诱使对方过来? 然而没想到的是,无论耍什么手段,对面却像死了一样,毫无动静。
对面好像终于耐不住了,开始准备渡河进攻。
于是周文终于可以呼出一口气,然后,又倒吸了回去。
因为他发现,对面的阵容,似乎又多了不少人。
他非常擅长在平和,乃至弱小的外表下,秘密筹集和运输兵力,几年后的项梁就是被这招废掉的。
是他向朝廷提议,以赦免罪名为条件,将修建陵墓的工人、囚犯编入了军队两翼,从而弥补了己方兵力不足的状况。
所以说,,无论什么时候,指挥官,永远是一个军队中最重要的因素。
——有了章邯这样的大将,工人、囚犯立以变成极具杀伤力的大军! 渡过河的章邯,以中尉军为主力,新补充的兵力为侧翼,彻底展开反扑。
两个月后,章邯集结兵力出关,向屯驻于曹阳的周文军发起全面进攻。
曹阳一战,周文军再次败退,章邯领军追击,击杀周文,击溃他的部队。
随后率军,试图解除吴广军对荣阳四个月的包围。
章邯用兵,极为谨慎,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和粮道——军需辎重只要到位,什么时候,军心都不会大乱——所以他并非直接扑向荣阳,而是绕开荣阳,直奔北部的敖仓。
敖仓是最大的战略粮食基地,此时被吴广的军队占据。
章邯夺回此处,并击败了前来支援的吴广军,奠定了解除荣阳包围战的第一步。
此后,章邯再率军击败围城军队,和城内守军会师,扫除该地区叛军势力,重新控制住了进入三川地区的门户——荥阳——出了荥阳,一马平川,如此的地势,是整个秦帝国此时最关键的所在。
掌控了荥阳,自此便可以以居高临下之势,俯视震撼整个关东地区。
荥阳地势图:蓝色的线是黄河,黑色的这几条线是一道道大山脉,夹在中间的就是著名的豫西通道。
两个月后,章邯的军队攻占陈县,陈胜为车夫所杀,陈胜吴广起义到此宣告失败。
同时经过精心的策划,做好了围点打援的准备,成功击退齐楚两国援军,迫使魏王投降。
但至此之后,却接连为项梁率领的联军击败,一路退守濮阳城。
被迫退守的章邯终于意识到,对面同样是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的部队,是如今大秦的主要对手,需要集结优势兵力,谨慎作战。
于是,他再一次龟缩不出,示弱于项梁,结果成功麻痹了他。
与此同时,章邯在暗地里通过黄河漕运补充军备军粮,小心翼翼调动河东郡和河内郡秦军沿黄河北岸西行。
同时,他奏请朝廷,抽调正在河北攻击的军团一部一起南下,渡河攻击楚军。
章邯于是率军自濮阳往定陶一带活动,于夜晚突袭楚军联军。
项梁对此毫无知觉,措手不及之下,被秦军击溃,项梁战死。
这一仗很能彰显章邯的打仗特点:只要出现劣势,马上先避风头,使之骄傲,自己面上装,背地里却在霍霍磨刀,悄悄集中优势兵力,然后突袭,最好夜战。
总之,凭借着章邯的神武,大秦终于得到喘息的机会,甚至还有了扭转局势的可能。
对章邯来说,之所以没有把握住,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遇到了不怕死的超级战神项羽,硬生生用的奇策,使得楚军士气高昂,击败了章邯的主要援军、由王离统帅的长城北部军团。
不过,章邯就是章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有序撤退到漳河一带,以三川郡为靠背,利用黄河漕运,就食敖仓,和楚军反复拉锯7个月之久。
渡过河的项羽,以军为先锋,试图寻找章邯主力决战。
章邯,则一直坚守不出,有序撤退到河内郡安阳县方面据守。
对秦军来说,只要河内不丢,那么他们的粮食后勤就有充分的保证,时间一长,等对方粮草不济或者是开始疲惫的时候,他们就有反攻的机会。
奈何,这时,章邯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他的上司在斗争里败给了赵高。
完全掌控朝政的赵高,对李斯阵营的章邯就有了想法,不仅减少了支持,还派人催促出战。
而对章邯派出的使者,赵高竟不给见面,还试图劫杀。
终于,在赵高的一再逼迫下,无奈的章邯只能选择向联军投降。
作为一个老将,这样的选择,是无比痛苦的。
曾经的忠诚,曾经的光荣,曾经的骄傲,曾经的意气风发,到了今天,终于要消散在风雨里。
他流着泪,向项羽诉说着赵高的无耻,诉说着百年大秦就此的没落。
投降后,被剥夺军权是想得到的,但令章邯想不到的是,他的20万兵竟被项羽坑杀! 此事,就此成了章邯的心结。
章邯,开始变得不再像章邯,没有了意气风发,没有了他一贯的谨慎稳重。
如果不是再起纷争,他可能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而现实是,他还是让历史再次记住了他,虽然,是用最惨烈的方式。
楚汉相斗,被项羽安排堵住大门的章邯,成为第一个被兵仙打击的对象。
不过,这次,面对韩信军队的多重包围,章邯没有再次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自尽。
这或许并不是因为汉王刘邦不值得追随,而或许是那20万部下被项羽坑杀后,他的心也早已死了。
那一个差点救了大秦的章邯,那一个在当时可排第三的名将,先是错投项羽,后又被韩信打败,就这样成为了秦末排名第一第二名将的功名垫脚石,惜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战国期间总是会衍生出很多的英雄和名将,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吧,毕竟战功显赫留名千古,在当时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其实除了战国四大名江,历史上知名的还有山东六国八大名将的说法,而其中就包括了赵奢,也就是的父亲,当时建中三年时期,追封了古代名将六十四位英雄,并且还为了他们设庙进行祭奠,赵奢也在其中,但是有很多人疑问,赵奢当时打赢了一场阏与之战,为什么就成了名将呢?其实分为三个原因,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对方实力雄厚 是对于赵奢来说一生最大的战绩就是在阏与之战上的胜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阏与之战对战的是秦国,但是在阏与之战之前,秦国几乎是没有输过,几乎是战无不胜的,很少被打败,在公元前273年的时候的,打败了以及的联军,导致对方两国都损失惨重,可以证明秦军的实力是非常强悍的,打败了最强的敌人,当然是荣光满面的! 二:鼓舞军队人心 白起曾指挥很多战役,都是战无不胜,让山东六国都为之胆寒,也就让六国都认为秦军是战无不胜的,正是因为秦军之前各种的胜利和荣誉,才能更突显出来赵奢在阏与之战上边的重要意义,同时鼓舞了山东六国的胆量,让山东六国看到了希望,有了和秦军继续作战的信心,公元前270前,秦国进攻赵国的时候,赵奢率军救赵国,各种办法想尽了,最后打赢了一场原本没办法赢得的战役,所以说在阏与之战之前,赵国所有人都认为无法救援,所以赵奢的胜利更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把赵奢捧得更高! 三:地域对赵国重要 阏与之战之所以能够让赵奢成为大将,也是因为被攻打的地方对赵国非常重要,在赵国的疆土上,主要是包括了太原盆地以及华北平原,两条大路都要经过阏与,也就是如今山西以及顺县一带。
对于赵国来说如果当时阏与被攻占了,那么赵国的疆域就会被分成两份,秦军甚至可以一箭双雕,直接吞了赵国另一半的疆土,赵国上下人都不可接受这种结果,所以显得赵奢更加厉害! 所以说赵奢打赢了阏与之战,保住了很多的疆土,同时保证了赵国的疆土不会受到侵犯,保证了赵国全部领土的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很重要。
根据各种历史资料上可以看得出来,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占了天时,居高临下直接伏击秦军,让秦军败落后四散逃开。
这阏与之战让秦国损失非常的严重,甚至一时间不能恢复元气度过一阵困难的日子,直到之前,秦国都不敢与赵国正面交锋,赵奢完全为自己国家长了面子和荣誉,后来在长平之战中,赵奢的儿子赵括成为了主帅,或许也是因为父亲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两位交手十几载,但还是没有分不出胜败输赢,同样他们二人分别代表的蜀魏势力,也没能分出高下。
五丈原是二人最后一次交手的地点,但诸葛亮这次失败了,他没有败给司马懿,而是败给了自己的身体。
在与司马懿的对决中,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最终活活累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蜀国再也没有可以支撑蜀国的人才,最终蜀国终被所灭,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手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司马懿获胜了。
诸葛亮在死后曾经给蜀国留下两员将领,一位执掌蜀国军事大权,但却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蜀国的覆灭他有很大的原因;而另一位将领则是间接的帮助司马家族,从此、大臣都沦为了司马家族的傀儡。
姜维原本是魏国的将领,曾经率军驻扎天水,打败过“常胜将军”,就连诸葛亮也是费尽心思才将其击败,最终姜维叛魏降蜀,成为蜀军大将。
在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把姜维当作自己唯一的继承人,因为他认为姜维的才智、品性足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于是诸葛亮将自己一生的兵法著作、排兵布阵之法,全部都传给了姜维,他希望姜维可以学以致用,将来兴旺蜀国。
姜维也不负诸葛亮的厚望,迅速的成长了起来,在诸葛亮生前他就跟随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在诸葛亮死后没多久,他很快掌握了蜀国的军权,成为蜀国位高权重的大将军。
当然了,姜维也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在他掌握大权以后,多次带领蜀国北伐,他一直都想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可惜天不遂人愿,姜维至死也没能北伐成功,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北伐,才害得蜀国被魏国所灭。
之时与曹魏名将邓艾、郭淮等人都有过多次交手,他总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相距不下四次。
虽然说姜维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使魏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当时的蜀国是魏、蜀、吴三国中力最弱的一方,自己自保还尚且不足,又怎么可能有足够的实力北伐呢? 可是姜维只为了完成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遗愿,全然不顾蜀国的实际情况,在消耗了蜀国大量财力、物力、军力的情况下,多次执意出征北伐,最终导致蜀国越来越弱,这无疑是加快了蜀国的灭亡,最终蜀国果然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
而诸葛亮留下的另一位将领就是王平了,如果说姜维的存在导致了蜀国的灭亡,那王平的存在就是导致了魏国的改朝换代。
王平最开始是手下的一员将领,但在将星云集的曹魏阵营中,王平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存在。
汉中之战曹操败于之手,同时王平也被蜀汉所俘虏,被俘以后他就顺其自然的投靠了刘备。
但刘备阵营中也是将星璀璨,一个投降将军根本没有的机会,所以王平跟随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也都是的存在。
王平正式被天下人熟知是在之际,就是王平被诸葛亮重用的开始,虽然街亭之战以蜀国全面失败而告终,但诸葛亮发现了王平的指挥才能,此战以后王平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蜀国最为精锐的“无当飞军”,从此王平的命运被改变了,与之一起被改变的还有蜀国和魏国的命运。
而且王平还是一位非常得人心的将军,在诸葛亮死后犯上作乱,魏延意图控制蜀国军队,王平奉命率兵攻打魏延,魏延引兵来战王平,但魏延手下的士兵却被王平遣散,这导致魏延最后兵败而且丢了性命,由此可见王平确实是一位得人心的将军。
之后王平又担任“汉中太守”之职,从此以后王平彻底成为蜀汉的核心人物之一。
公元244年,魏帝命领军数十万攻打汉中,面对的曹魏大军,王平没有丝毫慌乱,而且镇定自若的指挥蜀军迎战,最后以少胜多,击败了曹爽的十万大军,从而使得蜀国没被魏国所灭。
这次大战对于蜀、魏两国都是生死存亡的一战,蜀国如果败了,那么蜀国就会被魏国所灭;但如果魏国战败了,那么魏国的高层人物就将发生变动,从而导致魏国的前景堪忧。
因为此时魏国的正处于一个争权夺利的阶段,以曹爽为代表的曹家与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正处于争权阶段,无论哪方出现失误,都会导致夺权的失败。
曹爽进攻汉中的失败,使他彻底颜面扫地,失去了夺权的主动权,而司马懿则是抓住这个机会一举除掉了曹爽这个大敌,从此魏国权力彻底落入司马家族的手里,此后无论是曹帝还是曹臣,都沦为了司马家族的傀儡,最终司马懿的儿子彻底剿灭魏国。
所以说,诸葛亮留下姜维是错误的,而留下王平则是正确的决定,如果他可以不留姜维,而留下一个擅长防守的将军,那么这员将军则可以和王平一起守卫蜀国,这样则可保蜀国不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