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崔琰为什么会被被一代奸雄曹操赐死?他做了什么事情

时间:2025-03-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名士崔琰说一句让人困惑的话,被赐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末年分,烽火连天战不休。

群雄争战,若想制霸天下,自身要英明神武,还需要有谋士,武将尽力辅佐。

此外,如果能拉拢到一些名士,也能增添不小的助力。

名士,就是有名之士,虽然谋略,武力稍有不足,但是学问高深,万人拥戴。

雄主如果得到名士,不但可以咨询国策,还赢取了不少民心。

崔琰,东汉末年清河郡人,是一位名士。

崔琰年少时,朴实木讷,喜欢击剑习武,后来拜大文学家为师。

当时天下大乱,郑玄带崔琰等弟子避难,因为粮谷匮乏,郑玄便遣散众弟子。

崔琰在外游历几年后归家,以弹琴读书自娱。

大将军听闻崔琰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官。

袁绍军纪松弛,不少士兵盗墓求财,崔琰劝袁绍约束士兵,施行仁德。

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郑玄劝袁绍臣服,而袁绍不听,其后袁绍在官渡战败,愤恨而死。

袁绍的两个儿子争权相杀,都想得到崔琰,而崔琰称病推辞,于是获罪被囚禁。

曹操击杀了袁绍的两个儿子,当了冀州牧,征召崔琰为官。

曹操对崔琰说:“昨夜查户籍,得到30万之众,所以冀州称得上是大州。

”崔琰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白骨遍地,王师来到,我没听到明公要施行仁德,救苦扶难的话语,而只听到明公计算兵马的话语,这难道是冀州人民所期望明公的事吗?”曹操当即变了脸色,向崔琰道歉,而宾客们也都大惊失色。

曹操征讨并州,留崔琰在邺都教导。

曹丕出去打猎,兴趣全在猎物上。

崔琰劝谏说:“放纵玩乐,会让人民失望。

您的父亲在外冒死征战,您应该思考自己的身份和责任,端正身心,发扬美好的节操。

希望您烧掉猎装和猎具,满足众人的愿望,不要让老臣获罪于天”。

曹丕听从了,并说:“以后我再犯这样的错事,请您再次教诲。

” 曹操当了丞相,崔琰被任命为东曹,权力很大,掌管很多官员职位的变动。

曹操建立后,崔琰当了有实权的尚书。

当时曹操在立太子一事上头疼,不知该立曹丕还是,于是秘密咨询群臣。

只有崔琰信不封口地答复说:“应该立曹丕,臣以死坚守原则。

”当时曹植已经娶了崔琰的亲侄女。

曹操欣赏崔琰的无私和名节,慨然叹息。

崔琰声音洪厚,姿容英俊,眉目疏朗,须长四尺,仪态威重,被群臣敬仰,也被曹操忌惮和敬重。

曹操雄霸北方,声名大振,匈奴派使者送礼,并求见曹操。

曹操让英俊雄伟的崔琰代替自己接见使者,而他自己假扮成带刀侍卫。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有何印象,使者不假思索的说:“魏王,神态高雅,但旁边的带刀侍卫,气度威严,不是凡人,是真英雄!” 崔琰有知人之明。

当初崔琰与司马朗结交,司马懿正年轻,崔琰对司马朗说:“你弟弟是个人才,你比不上他”。

崔琰堂弟崔林,,被人轻视,崔琰却说:“崔林。

”涿郡的孙礼、卢毓刚进入魏王军府,崔琰又说:“此二人可以做三公。

”后来崔琰的话全都应验了。

崔琰曾经举荐过巨鹿人杨训为官,杨训虽然才能不高,但清廉守节。

后来曹操当了魏王,杨训写表文为曹操歌功颂德,于是有人说杨训趋炎附势、虚伪,又借此说崔琰举荐人才不得当。

崔琰检查了杨训的草稿,写信给杨训说:“检查了你写的表文,做的事很好而已!时间啊时间,会有变化的时候。

” 有人上告说崔琰这几句话是傲世、怨恨、咒骂的行为。

曹操听闻后,大怒的说:“谚语说‘只不过生了个女孩而已’,‘而已’不是一个好词。

‘会有变化的时候’,意义不恭顺。

”于是曹操治罪,罚崔琰为劳动的犯人。

曹操派人监视崔琰,得知崔琰没有屈服的神情,便下令:“崔琰虽然服刑,却与宾客交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很愤恨的样子。

”于是赐崔琰死。

那么曹操是怎样理解崔琰那句话的呢?崔琰写给杨训,因此殒命的原话是:“省(xǐng )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

“省”是检查的意思,“耳”是“罢了,而已”的意思。

曹操解释崔琰这句话,用了谚语“生女耳”,意思是“生了个女孩而已”。

古代,妇女生孩子,众人来庆贺,如果主人说:“生了个女孩而已”那么表示主人内心不满,不希望是个女孩。

如果是别人说:“生了个女孩而已”则表示此人心中不服:“生了个女孩而已,有什么了不起。

”不管怎么说,都不是好话。

崔琰说“事佳耳”,意思是 “做的事很好而已”。

按曹操理解,就是崔琰对杨训写表文歌颂魏王而不满或不服,如果是这样,那么崔琰也反对曹操当魏王。

在《》中,崔琰就是反对曹操当魏王而被杀的。

崔琰说“会当有变时”,意思是“会有发生变化的时候”, 按曹操理解,就是“会有发生变故的时候”,就是说会发生对曹操不利的事情,比如宫廷政变,部下叛变等。

那么崔琰那句话的本意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崔琰有知人之明,应该不会看错杨训,那句话是安慰杨训的。

崔琰是安慰杨训说:“你写的表文只是很好而已(没有其他不好的问题),到时候会发生变化(你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

”括号内就应该是崔琰话的弦外之音。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崔琰之死,真正的原因根本不是他那句让人琢磨不透的话,而是曹操本来就想找个罪名杀了他。

有没有崔琰那句话,或者有没有真正理解崔琰那句话,曹操若想杀崔琰,崔琰是如何也逃不掉。

至于曹操为什么想杀崔琰,那就得再写一篇文章细细分析了。

简而言之,曹操想杀崔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崔琰名气太大,曹操心中忌惮。

崔琰虽然不像那样恃才傲物,但至少敢于顶撞曹操,而曹操还不能轻易惩罚,只能吃闷亏。

举例来说,崔琰就像现在的公知,大V,衙门多少有些忌惮。

其二,崔琰卷入了曹操立太子之争。

崔琰表态说以死来捍卫曹丕的太子之位,而侄女婿又是曹植。

曹操如果想立曹植当太子,那么只能成全崔琰死了。

曹操如果想立曹丕当太子,但谁能保证崔琰会不改初衷?所以无论立谁当太子,崔琰都得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景之治”为什么会被汉武大帝搞的一塌糊涂?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以前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是暴君穷兵黩武的形象,到清朝末年汉人权利恢复的时候,汉武帝才被塑造成千古名君。那他究竟做了什么事,让他备受诟病和争议的呢? 网络配图 穷兵黩武是汉武帝的代名词之一,在位期间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华夏族的基本领土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但汉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都在战争中,人口锐减到文景时的一半,百姓怨声载道。 充塞西北是汉武帝的一大败笔,汉武帝将匈奴赶到漠北,然后迁关内百姓70多万到西北。由此开始大片的林牧区开垦成农耕区,从中原关中地区迁到西北更恶劣的地区,百姓是敢怒不敢言的。再者迁徙大量人口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的大量积蓄大部分用在了迁徙人口和打通西域上。 网络配图 的经济政策是汉武帝败家的重要因,商人的地位在的待遇非常低,尤以汉武帝最为严重。有些巨富毫无理由直接没收财产,政府强行推行白金鹿币失败,发行五铢钱侵夺财物,导致国家信用丢失,盗铸五铢钱严重,几乎回到以物换物的原始社会。盐铁专卖经营不善价格高,农民以木具代替铁具,用带咸味的草根替代盐。鼓励告发不缴税的商人,没收财产,分一半给告密者,因此商品贸易大量萎缩,国家经济难以运转。 卖官鬻爵是汉朝最没有底线的交易。由于朝廷财政吃紧,地主阶级拥有大量财富又想参与政治权力,于是汉武帝开始卖官鬻爵,以补充亏损的财政。这些买官的人素质不会太高,而且买官的钱必须通过搜刮民财赚回来,一旦开了头就难以收手,因此百姓对此深恶痛绝。 网络配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汉武帝后期进入了起义频发的动荡时期,起义都被镇压,汉武帝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才稍微缓和了一下矛盾,并在太子死后开始反思一生是对还是错。不过汉武帝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收拾好自己留下的“烂摊子”,但还是给后世留下了托孤大臣,霍光掌权期间辅佐汉昭帝、,把西汉拉回到正轨上,到汉宣帝时实现“”,因此有时候汉宣帝的历史评价比汉武帝还要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亥为什么非要违背父命,干抢班夺权的勾当呢?

虽然是的儿子,但不是长子。从权利和财富传承的角度来看,他并不能继承老爹的皇位和财产。这方面,不仅老爹秦始皇没给他这个特殊照顾,胡亥本人也没有这个能力,更没有这个想法。论说,老爹死后,他遵照老人的遗嘱,本本分分、安安稳稳地过他应该过的日子,也还不错,然而,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他轻信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赵高本是个阉人,但又是一个极其阴险极其狡猾的人。秦始皇南巡途中得病,临死前留下遗嘱,要长子带兵回咸阳,守候丧葬,继承家产和皇位,并要赵高速速派人将信送给扶苏,但是居心叵测的赵高截留了这一重要信函。秦始皇死后,赵高先是与串通在一起,然后找到胡亥,对他进行了全新的人生诱导。 这天,赵高拿着御书去找胡亥,对胡亥说:“主上驾崩,并无诏书分封诸子为王,而独赐长子书。长子扶苏一到,即位,而公子无,为之奈何?”意思是说,你老爹皇上已经死了,可是并没有立你们几个弟兄为王,也没有给你们任何财产,而是把江山和家产都留给了老大扶苏。扶苏一旦到了,就成了皇帝,而你什么也没有,这该怎么办呢? 很显然,赵高这是在诱导胡亥想办法改变这一结果。这时候的胡亥,实事求是地讲,还真没有这种想法和打算。他说:“我知道,皇上最了解自己手下的大臣,老爹最熟悉自己的儿子,既然老爹做出这样的决定,自有他的想法和道理,我当儿子的只管遵守就是了,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意思是说,我没钱没地,是老爹的安排,这事儿与你无关,你就别再瞎操心瞎议论了。 看到胡亥如此愚笨,赵高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继续进行深入诱导:“不然,方今天下大权,存亡在你、我及丞相三人,愿公子早自为谋。人为我所制,与我为人所制,情况大不相同。”意思是说,公子啊,可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啊。当今天下的财富和大权,究竟归谁,在于你、我和丞相三个人。希望你早为自己打算。手中有权有钱,管制别人,和手中没权没钱,被别人管制,情况是大不同啊。 这话,胡亥是听明白了,但是,他仍然在犹豫,因为他还在坚持自己已经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说:“废兄立弟,是为不义;不奉父诏,是不孝;自问无才,因人求荣,是不能。三者背德,天下不服,如若妄行,必至身殆国危,社稷也危在旦夕了。”这话说得多好啊,如果胡亥按照这一说法坚持下去,即便为赵高所害,也会留下一世英名,遗憾的是他没有坚持下来,最终被赵高所说服。 对此,赵高并不为他的言论所动,继续力劝胡亥:“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国人皆服,且默许,不为不孝。从来大行不顾小谨,盛德不矜小让,事贵权达,怎可墨守?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必然后悔。愿公子当机立断,必会成功。” 赵高这番貌似替他考虑的话,说得胡亥有所动摇。“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怎能以此事,去求丞相?”赵高见状,心中暗喜,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当即表示,这事儿不用你操心,全包在我身上,并立即去找丞相李斯商议。 自此,胡亥算是上了赵高预谋好的夺权贼船。这是他的人生路上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你想手中有权,干一番事业,当然可以,但是,为什么非要违背父命,干抢班夺权的勾当呢?你想建立同盟,经营人生,当然也可以,可为何偏偏和赵高这样的人成为合伙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