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水浒传》的理解可谓是数不尽数,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在谈起《水浒传》的时候对其中的很多人物还是评价不一,比如和这两个形象,对于招安的看法等等。
有争论当然是好的,这正说明人们还在关注,对于这些问题,施耐庵老先生当初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永远都无法知晓,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自己的理解,文学作品可贵的地方便在于同一个故事,每个人去读都有不同的见解,也就是平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网络配图 整部《水浒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中间以一百单八好汉聚齐水泊梁山为界,即梁山泊好汉排座次。
前一部分讲述的是众好汉的遭遇以及如何齐聚水泊梁山,后一部分讲述的是招安,而且前后两个部分梁山泊的头号首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在宋江坐上头把交椅之后,才开始谋划招安大计的,这也是很多人对宋江这一形象心怀厌恶的主要原因。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又会发现,招安这个想法其实远在宋江坐上头把交椅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具体又是什么时候呢?第一次明确说出来,应该是在降服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想法的呢?恐怕还得往前推,从他上梁山的那日。
说到这里很多人不禁开始感叹,如果不招安的话,那梁山众好汉就不会那么惨了,但是仔细想想,真的会那样吗?宋江主张招安,晁盖反对招安,真是招安葬送了梁山众兄弟吗?下面咱们就从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着手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晁盖:绿林草莽的带头大哥 晁盖大哥在他们村儿是个神人,他居住的村子叫东溪村,溪的对岸还有个村子叫西溪村,很久之前的时候西溪村里闹鬼,村民就用青石雕刻了一个石塔放在村里,把鬼怪都惊到了东溪村,这下晁盖大哥不干了,太欺负人了,于是他就跑到西溪村用双手把那座青石塔托到了东溪村,于是得个外号“托塔”。
晁盖第一次露面是在第十四回,来约他一起去抢劫,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刘唐与晁盖之前并不相识,为什么要找他啊?因为这人名气大,仗义疏财,喜欢结交江湖好汉,更重要的是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干,在江湖上那都是有名号的。
后来又找上门来就更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上石碣村打鱼的兄弟也很佩服他,都愿意跟着晁大哥去抢劫。
由此可见晁盖在江湖上的威望是非常高的,绿林草莽都对他佩服有加。
网络配图 劫了生辰纲的晁盖等七人来到水泊梁山,在的帮助下顺利坐上了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这就有了一百单八好汉的开始。
从梁山泊落草到曾头市中箭,晁盖一直都是梁山泊的老大,他奉行的原则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论秤分金银,拔刀相助,谁敢瞧不起梁山就砍谁,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心胸宽广,重义气,为救宋江去劫法场,还把梁山泊的大厅叫作“聚义厅”。
由此可见,晁盖是个性情中人,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他的脑子里想的很少,如果单从江湖义气这一层面上来说的话,晁盖是个很好的大哥,重情重义,没人不服,很适合当老大。
可是水泊梁山是一个匪巢啊,政府是不承认它的合法性的,所以这个非法组织的未来是很让人担忧的,然而晁盖的双眼却看不到这一点,至少看不到这其中的严重性。
宋江:一个集江湖气与传统“忠君”思想于一身的可怜人 宋江的身份是郓城的一个刀笔小吏——押司,地位虽不高,名气却不小,因为他有一个习惯,喜欢结交朋友,而且倍儿大方,也重义气,得一外号“”,江湖上很多人一听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宋押司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按说这是一大好处啊,可是偏偏宋江又是一个在传统儒家思想熏陶下长大的孩子,满脑子的忠君思想,这样一来,他身上的江湖气慢慢就会与这种传统忠君思想形成了一对矛盾,这也是宋江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的原因之一。
再说,宋江想上梁山吗?答案是不想,当初他义释晁天王完全是出于江湖义气,或者说朋友情谊,从这一点说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政府官员,后来,他失手杀死,吃了人命官司,有意放他一马,可他偏偏又起来了,死活不走,最后闹的刺配江州。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心想着报效国家,可怎奈仕途坎坷,一直也爬不上去,最后还背了官司,刺了面,这对宋江来说简直就是极大的打击,眼看着前途无望了,面对多年的愤懑不平,怀才不遇的宋三郎终于把持不住自己了,在浔阳楼上几杯酒下肚,大笔一挥,好诗啊!网络配图 他的那首《西江月》词调是这样写的: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这还不尽兴,又在后面加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满心的惆怅与愤懑都随着这几句诗词发泄出来了,这才是他的真心话,空有满腔抱负,却郁郁不得志,憋屈了几十年了,发泄几句也正常。
可是这下祸闯大了,日后必是反贼一个,岂能留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江,无路可走,这才无可奈何,落草梁山泊。
所以说,宋江落草是非常不情愿的,即使到了水泊梁山,成了草寇,他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那份执念,这才有了后来招安一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晁盖的死恰恰为宋江提供了。
宋江招安的意图晁盖显然是早有耳闻,否则他在临死之前也不会折箭为誓: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按理说晁盖死了老大肯定是宋江的,晁天王为何又留下如此遗嘱呢?他不放心的恰恰就是宋江日后接受朝廷招安,这个遗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这个老大的位子不能交给你宋三郎。
晁盖是坚决反对招安的,在这个带头大哥心中,众兄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日子岂不快活,招个鸟安啊,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嘛!然而宋江也有他的一套想法,的忠君观念主导了他的思维,甚至可以说从他踏上梁山的那一刻起,他就想到了日后的招安,既然正统的路子走不通了,通过招安来报效朝廷这条野路子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啊。
当然这里面也有宋江为众兄弟的考虑,总不能一辈子戴着贼寇的帽子吧,子子孙孙脸上都无光,若归顺朝廷,一刀一刀戳出个功名来,博个封妻荫子,衣锦还乡,也算不枉活此一生了。
所以必须说宋江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有其自私的一面,但又不全是为了自己,可是可悲的是这些都是他的一厢情愿,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根本就不允许他这一理想变成现实。
但是在宋江心里忠君是至高无上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就这样他带着众兄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是那个悲壮的终点。
如此分析就会发现,晁盖是一个百分之百的草莽好汉,江湖大哥,在他的心里活得痛快是最重要的,天不怕地不怕,谁反对就灭谁,脾气大,习惯。
那么在他的带领下,梁山众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不外乎有两种,一,被剿灭;二,与官府做长期的斗争,最终很可能也被剿灭。
难道就能不能有第三种吗,比如起义成功等等,很遗憾,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在晁盖的心里根本就没有那种概念,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那个志向,按照他的性格也不会去做那样的事情,再者说他似乎也没有那个能力,单看曾头市一仗,他的智商就很让人怀疑。
网络配图 因此说,晁盖充其量也就是个带头大哥,当个山大王还可以,在他的带领之下,梁山众人的下场也不见得就能好到哪里去。
而宋江呢,他的眼光是晁盖所不具备的,他看清楚了梁山泊的未来,他心存执念的同时也在为众家兄弟的前程所担忧,即使最后搞的众兄弟死伤无数,自己也被害死,但起码也为大家博得了一个好名声。
这里绝对没有贬低晁天王的意思,从人物性格上来分析,晁盖在眼光和谋略上确实输宋江一截,他反对招安或许也是认为最终不会得到好结果,但是他却不去想想不招安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胳膊还能拧过大腿不成?所以说到最后,倒不如说梁山泊自从聚义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的结局,招安与否都好不到哪里去。
至于宋江,他的那份执念也只能是南柯一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凤阳县,他家世代务农,后来参加红巾军推翻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做了三十一年的皇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朱元璋是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贫民起义后座上皇位的人,所以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有很多。
在这些传说中关于他出生时候的事情最为神奇。
传说中讲到,在朱元璋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一天他的母亲在麦场坐着干农活,远远的看到一个道士向自己走来。
这个道士长得仙风道骨,长长的胡子,头上还戴着簪冠,身上穿着红服,手里还拿着象简。
这个倒是并没有和朱元璋的母亲说话,而是坐在了麦场中间,用手上拿的象简拨弄自己的一个白丸。
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感到好奇,就问这位道士是什么东西?这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回答说这是大丹。
他母亲从来都没有见过,感到非常的稀奇,于是老道士说你若要,给你一粒。
于是陈氏用手接过大丹,越看越是喜欢,于是就一不留神把它吞了下去。
而就在朱元璋的母亲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
而朱元璋在不久之后就出生了,传说在出生以后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这个白气贯穿房屋,还有非常奇特的香味,一夜都没有散去。
当然这只是一个关于朱元璋的传说,并不可信,古代帝王为了宣传君权神授一般都会为自己的出身找一个这样的说法。
朱元璋要饭 从朱元璋要饭中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传奇,朱元璋的一生太过传奇,可是他却希望自己是真正的真名天子,所以从来没有透露过他的传奇故事。
后人对朱元璋的猜测很多,其中朱元璋要饭也是一大亮点,接下来为大家详细解说朱元璋要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古今,有谁能做到朱元璋这样从一个要饭的背景做到皇帝的位子?又有谁能够一字不识就当了皇帝?只有朱元璋一人是也。
但是刘邦至少还当过小官,况且还认识些字,朱元璋什么都不是啊。
毛主席也是农民出生,可是他是富农阶层啊,而且学识渊博。
朱元璋一个要饭的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除了本身聪明的头脑外,大部分还是运气。
如果他当初投靠的是别的队伍的话,他就没有这个机会接触到明教。
明教对他的影响很大,明教宣扬正主即将出现,为拥立新主做准备。
明教是一个很大的民间组织,大到可以跟朝廷对抗。
明教中的智囊团很厉害,厉害到小小的一个带队的头领都可以与训练有素的朝廷军队作战。
朱元璋从明教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利用明教使自己成为皇帝。
要饭是他不堪回首的过去,他要饭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跟畜生抢过饭吃,能捡到残羹剩饭都算不错,他尝遍了世间的苦,更尝遍了百家饭。
他的性格在要饭的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多疑,凡是有好的机会就一定不会放过,变得更有忍耐力,变得更加仇视上层社会的人。
朱元璋要饭期间发生的变化对后期治理国家的影响很大,很多富人因此遭殃,贫穷百姓受益良多。
朱元璋起义 朱元璋起义进行的风风火火,顺应天命而一举成功。
朱元璋起义之所以能这么顺利,这跟元朝的腐败和无能有莫大的关系。
朱元璋起义成功也跟明教的关系很大,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元璋起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元璋本是一个穷人家的放牛娃,什么都不是,还因为没有饭吃去当和尚,更因为寺庙没有饭吃而去当乞丐。
走到哪儿都没有饭吃,最后朱元璋想通了,只有打败元朝才有饭吃,所以当他儿时的玩伴叫他一起参加起义军的时候,他就应声而去。
郭子兴非常的赏识他,同时也为了笼络住他而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了他。
后来郭死后,他就逐渐成为了这支队伍的元首,被封为吴国公。
朱元璋志在驱逐元军、收复中华、让老百过上平安太平的日子。
他的起义军所到之处从不扰民,他得到的赏赐也都和士兵们分享,所以愿意跟他起义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发展成为一股星星燎原之火。
再加上他身边有很多的谋士,他可谓是一路高歌,所向披靡。
朱元璋起义时还出现了月饼,自此每到中华儿女都有吃月饼的习惯。
为了快速歼灭元军,但是朝廷官兵巡查的非常严密。
怎么办呢?刘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何不在那一天起义呢?他就想到把纸条放在饼子里,然后再把饼分给大家吃。
当大家在中秋节那天吃到饼发现里面的纸条的时候,就知道起义的时刻到了。
因为这个好主意,朱元璋的军队顺利攻下元大都。
月饼让朱元璋顺利当上皇帝,所以月饼是吉祥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后,决定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正式对匈奴宣战。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汉武帝发动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等多次战争,最终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汉匈战争进入战略对峙阶段,匈奴远遁,“良将且尽”,所以数次出兵攻灭匈奴而不得。
匈奴逃到天山脚下,以当地优良草场为基地,训兵备马,同时西域以大宛代代表的小国强纳入蕃,征收贡赋,匈奴政权大有复兴的迹象,如不剿灭,就是养虎为患。
匈奴对于汉朝而言是弱小,但对西域小国来说又是强大无比,当年匈奴的老单于征服,把国王首级当酒壶(匈奴传统、级别越高,酒壶越高贵),的比他爹有过而无不及,西域的这些弹丸小国自然害怕至极,而汉朝距西域有万里之遥,一路大漠戈壁,荒无人烟、各国认为汉朝鞭长莫及,所以与匈奴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经过多年战争,西域成为匈奴对外贸易,获取物资的唯一通道,如汉朝能完全控制西域,就等同将匈奴收入囊中,贫瘠的漠北无法养活全部匈奴民众,除了投降汉朝,别无选择。
所以只有拿下西域,汉朝才能雄霸天下、永保帝国之长治久安。
大宛国,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离汉朝大约一万里。
是西域地区大国,有精兵数十万,七十余城,是西域国家的精神领袖与政治盟主。
为压榨匈奴的空间,汉武帝东联,西联大月氏,以和亲(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下嫁王)、通商等方式联合西域诸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遣使臣车令等持黄金千斤及金马一座来到大宛,如能买到良马更好,更主要的是分化、瓦解匈奴同盟。
不想大宛国不但拒绝断绝与匈奴的同盟,还斩杀了汉朝来使,这正好成为汉武帝出兵理由。
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两次派大将利率汉军讨伐远在西域的大宛国。
第二次汉武帝加派战斗部队,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后勤部队,面对轮台灭国的惨烈,西域诸国无不骇然,余下各国乖乖地为汉军提供各种服务,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远征大宛的胜利,直接推动西域国家脱离匈奴控制,并派出质子到汉朝,双方的政治交流与互信也由此增加,为昭帝时期彻底消灭匈奴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