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时间:2025-03-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李善长长谋略,善用人。

无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民生上,李善长对建立明王朝付出的功绩不可谓不大,堪称开国功臣第一位。

朱元璋曾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

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

网络配图 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

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

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

当年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可见,李善长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臣子。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深受朱元璋器重的首功之臣,最后却落了个的下场,被自己辅佐的君主处死。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让这两个默契如一,配合无双,共同缔造了起于微末,最终建立不世王朝的君臣,最后留下这样的收场? 朱元璋这个人,实际上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君主。

他出生草莽,起于微末,没有强大的势力集团在背后支撑自己,凭借自己白身的身份,一步一步打拼出天下,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他一统天下后,一改的积弊,使得国家经济逐步恢复,百平得乐。

他精于政治,目光深邃,一手建立的制度体系甚至过了几百年还影响到现在。

他之后的两位强主都对其,由此可见朱元璋确实是有过人之处的。

大清帝说他“治隆唐宋”,而一向目无余子的毛泽东,也独对朱元璋情有独衷。

但是尽管朱元璋这个人受到这两人的推崇,但是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一向不高。

只因朱元璋有一个让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大杀工功臣。

凡是洪武初年的有功之臣,最后的结局一向都不是太好。

而这第三种极少,只有几人侥幸逃脱了。

最大的大杀功臣的时期,就是胡蓝党狱时期。

网络配图 受、两人的案子,牵入其中的功臣忠臣不可谓不多。

第一是获罪被杀;第二是无罪赐死;第三是侥幸逃脱。

李善长之死应该是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史书的说法是李善长牵入胡惟庸的谋反案中,但先不说胡惟庸是不是谋反了,李善长肯定是没有谋反的。

朱元璋时期李善长的地位就极高了,除非是李善长没有脑子,否则他绝不会冒着杀头的罪名,帮助胡惟庸谋反,得到的还是同样的地位。

因此李善长之死,最有可能就是被朱元璋冤杀。

可是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呢? 朱元璋杀李善长的原因,说来应该是挺简单的,作为帝王来说,他的做法也没有什么错。

《实录》上说,朱元璋曾经多次以元朝的结局来提醒自己,他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朱元璋能够由一介白丁,登上帝位,依托最大的应该就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帮助。

但是当朱元璋登上帝位,国家一切都安定以后,这样一个势力庞大的政治集团,自然也就成了朱元璋最大的眼中钉、。

他杀李善长,其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摧毁臣子的政治结盟,使得大臣不能专权,以此来巩固皇权。

因此我们说作为帝王,朱元璋此举是没有错的,可是这种做法却是人们不能接受的。

网络配图 李善长和,都是辅佐朱元璋登上帝位的能人,他们匡扶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但是两人谁的功绩更大,就有的一说了。

按照史实说话,当然是李善长的功绩更大,不然李善长也不能号称大明第一功臣了。

他在朱元璋势力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就一直跟随他,帮助朱元璋将势力一步一步扩大。

刘伯温同样功绩极大,但是应该说他的功绩被后世神话了。

毕竟李善长最后死的不是那么好看,而刘伯温则死因不明,对于明朝后世的统治者来说,推举歌颂开国功臣,自然后者是最佳选择,因此往往赞扬的都是刘伯温,李善长往往就缄口不提。

所以,我们说从历史来看,李善长的功绩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被自己父亲抢了媳妇的李瑁,是什么结局?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大唐帝国谁的作用更大?李渊有能力压制唐太宗李世民吗?

大唐帝国谁的作用更大?李渊有能力压制李世民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由于种种原因,唐高祖李渊的存在感很弱,很多人都知道千古一帝李世民,却不知道大唐帝国的建立李渊也功不可没。

而关于建立唐帝国谁的作用更大,现在争论很多,有人认为李渊的作用严重缩水了,李世民的作用过分拔高,实际上李渊的作用并没有你想象那么大,也没有史书中记载的那么小。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渊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劝说下才起兵的,那么李渊真的是因为优柔寡断才没有当机立断起兵吗?根据《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李渊还是非常的果断,李渊虽然是太原留守,但是当时还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等都是朝廷的人,而这个高君雅还是个武牙郎将,拥有兵权,恰好又赶上马邑校尉周据汾阳宫举兵反,李渊就带着王威、高君雅去平叛。

同时又命令李世民和刘文静去募兵,平叛结束就杀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见,李渊是一个心思缜密谋定而后动的人,而且在天下没有大乱的时候,李渊还通过假装沉迷酒色来打消自己的表哥猜忌。

的记载与此有出入,说李渊是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的谋划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据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存在篡改史书嫌疑来看,鲁速更倾向于旧唐书的记载,李渊是主动起兵而非被动。

而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局势渐渐脱离了李渊的掌控,首先是进军太快,617年农历七月正式宣布起兵,到618年农历五月就在长安称帝,仅仅10个月的时间,李渊就称帝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唐的疆域仅仅局限于山西和关中一代,其他地方还被各起义军和军阀占领。

称帝有称帝的好处,那就是把大义占住,都城在长安,又是隋炀帝的孙子禅让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现在还是在战争时期,过早的定都让李渊对军队失去了实际掌控力,当然李渊也意识到做了这一点,从而采取了制衡之术,立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带兵,这样内有李建成压制,外有李元吉相争,这样可以相互制衡。

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百战百胜,而李元吉连太原老家都丢了,最后还是让李世民夺回来的。

本来是制衡,现在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吸纳了很多人才和武将,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人,而李建成虽然在朝堂上为后勤出力,但是没有前方的功劳显得那么大,而李元吉又总失败。

导致秦王李世民一家独大,而其手下也人才济济。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这等于限制了他手下的文臣武将的发展,那些人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于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挟,半本意的情况下发动了,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描写: 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

六月四日,太宗率、尉迟敬德、、、宇文士及、、、程知节、秦叔宝、、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没李渊失败了吧,初唐的人才几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变后尉迟敬德冲到皇宫里向李渊报告,也说明了李世民应该掌握了守卫皇宫的军队。

那么李渊有能力压制李世民吗?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如果再把李世民废了,一个是会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弹,二是帝国就没有好的接班人了,李渊还是为大唐的命运考虑,无奈的选择了默认,或许这一刻的李渊心里才是最苦的。

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相互争斗,而无可奈何,才理解彼时李渊心里的苦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