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859年,左宗棠奉命回到湖南老家,招募了5000余人,组建了一支军队——楚军。
由于军情紧急,楚军只训练了两个月,左宗棠就带着他们奔赴战场。
当时,曾国藩驻扎在安徽祁门,指挥湘军围攻军事重镇安庆。
按照曾国藩的意思,是要左宗棠率领军队,直奔安徽。
但是,左宗棠认为,“先将江西兵事饷事逐为经画,亦当务之急也”,便带领楚军从长沙取道醴陵,借道江西前往祁门与曾国藩会合。
在进军途中,左宗棠获悉太平军已经占领徽州,便经由南昌过乐平,于1860年12月进驻江西景德镇。
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左宗棠这一个举动十分高明。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祁门是安徽的南大门,景德镇是江西的东北大门,两地直线距离还不到300里,景德镇相当于祁门的大后方。
左宗棠认为,祁门扼守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国藩将湘军大本营设在祁门,很容易遭到各路军队的围攻。
景德镇为“江省前门,涤公祁门后户,傥有疏失,不堪设想”,因此,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控制住景德镇,确保湘军大本营的安危。
从内心讲,曾国藩对左宗棠这支新练的楚军并不看好。
他当初组建湘军后,与太平军作战时胜少败多,经常被太平军打得屁滚尿流,其中在靖港之战和中,两次差点自杀殉国,引为一生憾事。
他据此判定,虽然左宗棠在行军作战方面的确有一套,但毕竟跟自己一样,也是书生带兵,因此楚军在创建之初,一定会有同样的经历。
可是,的是,左宗棠率领楚军进驻景德镇后,10天之内与太平军打了3场战斗,结果三战皆胜,毙伤敌人数千,自己却只有1名军官受伤、2名士兵阵亡,还收复了德兴、婺源两城,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
这相当于是左宗棠送了曾国藩一份见面礼。
曾国藩闻讯,喜滋滋地说:“左季翁明日可到祁门,吴退庵昨日已到。
贵溪股匪,已于二十三日被左军击败,杀贼近二千也。
” 12月9日,左宗棠亲自来到祁门,拜见曾国藩。
这是他们分别一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曾国藩远远地出来迎接左宗棠,亲热至极。
两天后,曾国藩致信说:“左帅来祁已两日,精悍之色更露,议论更平实,脑皮亦更黑。
” 在那以后,左宗棠就驻扎在景德镇,成为祁门的一道坚实屏障。
太平军在江西与左宗棠交手后,认出了他这个老对手,不敢掉以轻心。
不久,太平军大举进攻祁门时,专门安排了英勇善战的黄文金率领5万人马前来攻打景德镇。
在太平军的进攻下,祁门外围的屏障建德、、都昌、鄱阳等地纷纷陷落敌手。
12月15日,太平军从三面向祁门发起进攻,曾国藩,写下遗书:“余忝窃高位,又窃虚名,生死之际,坦然怡然。
惟部下兵勇四五万人,若因断饷而败,亦殊不忍坐视而不为之所。
家中万事,余俱放心……” 语调凄凄惨惨戚戚,大有生离死别的意味。
那时候,只剩下左宗棠驻守的景德镇还没有丢失,成为曾国藩最后一线生机。
左宗棠率领楚军奋勇作战,在湘军悍将鲍超的配合下,实施前后夹击的计谋,终于击败了黄文金。
黄文金身负重伤,含恨而去。
战后,曾国藩奏报朝廷,为左宗棠和鲍超请功:“逆首黄文金为著名枭悍之寇,自扑陷建德、浮梁等县。
其时,臣在祁门,三面皆贼,仅留景德镇一线之路以通接济。
该逆欲得甘心。
赖左宗棠之谋,鲍超之勇,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乃得大挫凶锋,化险为夷。
” 朝廷将左宗棠由四品京堂候补升为三品京堂候补。
这是左宗棠亲自领兵以来的第一场硬仗,不但打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还拯救了曾国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千古第一谏臣,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为什么却又重立?
纵观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宰相可以称得上千古第一谏臣,他任官期间敢于地向李世民纳谏,为人刚正不阿,素有美名。唐太宗李世民视他为“可以正衣冠的镜子”,在魏征去世后曾,亲自刻写碑文,宣布“废朝五日”。然而,后来魏征的墓碑却被李世民下令掀倒,后来又重立,李世民如此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魏征一开始听命于瓦岗李密,后来随李密一起归降李唐。之后,才智出众的魏征受到了太子的青睐,颇受礼遇,曾多次向李建成出谋划策,对抗秦王李世民。后,李世民认为魏征是个人才,并未计较从前,反而重用了他。在魏征任职期间,前后向李世民纳谏二百多事,有时言语极为激烈,经常让李世民下不来台。然而李世民对于魏征的纳谏全盘接受,从未动怒,还给予魏征高官厚禄。可他为何在魏征死后又做出这种事情呢? 李世民作为千古圣君,是一个非常在乎自己名声的皇帝。他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全部隐藏了起来,就是为了自己能成为受千古敬仰的皇帝。而魏征这样的人,李世民是又爱又恨,他知道魏征纳谏都是正确的,所以一直给予他封赏,也承认魏征的价值。然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应该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成天指着自己鼻子骂的人,所以恐怕李世民有时候也觉得魏征挺烦的。而魏征有一个习惯,在他每次纳谏后都会将文书交由史官记载,而这一点让李世民忌讳极了,认为有损其明君形象。 在魏征死后,他向李世民推荐有宰相之才杜正伦、都牵扯到太子谋反一案,而此事令李世民大怒,有人乘机向李世民诬告魏征与此事脱不了干系。李世民随即命人掀倒了魏征的墓碑,然而这种行为难免会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过了不久,李世民借征讨高句丽未曾大胜的缘由,又亲自为魏征平反,重新立下了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厉王以“专利”治民:引发史上第一次平民暴动
中国有确切纪年是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召公和合作,共同执掌周王权力,处理国政。在此之前的历史,只有王号而没有年代,从共和元年开始,后来的历史都记载了国王或在位的年数,使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准确的系年。 公元前九世纪中叶,西周王朝曾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国中没有天子,国政由周公、召公两个贵族共同主持,史称“共和行政”。导致这起事件发生的起因,是周厉王的“好专利”和暴虐。网络配图 按古代的习惯成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川林泽和荒野名义上自然是归周天子所有,任何个人不得私自占有。由于山川林泽数量太大,周天子也无暇顾及,民众可以随便使用。 西周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些山川林泽和荒地已被开垦出来加以使用,成了贵族和国人的私田。随着占有欲的增加,他们还把原来占有的国有土地逐渐私有化,当成了私田。周厉王在位时,这个问题日益严重,而周厉王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总是想不断聚敛更多的财富。当时周王朝有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很有敛财的本事,他为周厉王出主意:重申土地国有的传统法度,明确山川林泽、荒地及其中生产的各种产品都是国王的专有利益。这样,周厉王便在土地国有的招牌下,公然侵夺贵族的私田、产品和奴隶,变为王有,而一般平民也不得在山林中砍柴打猎,不得在河流中捕鱼。这种作法激起贵族和国人的不满,社会矛盾激化,他们作诗指责厉王:“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 一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谏周厉王不要听信荣夷公的话,废除有关“专利”的各项规定。可是周厉王为新增加的大量财富迷住了心窍,根本听不进芮良夫的,不仅没有疏远荣夷公,相反还提拔他做了朝廷的卿士。 周厉王实行“专利”的做法激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上上下下议论纷纷,尖锐的批评直指周厉王,史称“谤王”。大臣召公听到这些批评议论后,急忙跑去报告厉王,并告诫厉王:百姓已经无法忍受了。周厉王听后大怒,他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暗中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人发表“谤王”的言论,立即告发,一律处死。在这样的残酷镇压下,很少有人敢再“谤王”了,各地诸侯也不再来镐京朝见。到后来,镐京城里的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连话都不敢说了,只能用互相使眼色的办法,表示一点对厉王的不满。 周厉王见用卫巫“弭(止息)谤”的办法很有成效,十分高兴,他对召公说:“我已经止住了那些批评议论,没有人再发表谤王的言论了。”召公指出:“您并没有平息人们心中的不满,只不过是堵住人们的口,不让他们说出来罢了。您要知道,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奔流的河水还危险。堵住的河水一旦冲垮了堤防,就会造成很大的灾难;堵住人们的口,不让他们发表意见,一旦人们的愤怒爆发,就会给国家造成危险。”可是,一意孤行的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周厉王实行“专利”,增加了王室的收入,却损害了贵族及国人的利益,因而丧失了民心。在周厉王推行的高压政策下,人们,表面上看国中平安无事,实际上一场大的动乱已经在酝酿中了。网络配图 周厉王实行“专利”的第三年,表面的平静状态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国都中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城中的国人、工匠和部分贵族一哄而起,手持棍棒、斧头,冲向王宫,要杀死厉王。厉王闻到风声,赶紧逃跑,东渡黄河,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省霍县东北)。后来厉王再也不敢回镐京,直至死于彘。 愤怒的国人在宫中没有找到周厉王,便把仇恨发泄在他的家人身上。这时有人发现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逃进了召公家中,于是国人包围召公的家,要求召公交出太子静。召公的先辈世代都是周王朝的重臣,召公本人也对周王室,他虽然对周厉王不听劝谏导致这场灾难十分怨愤,但为了周王室的利益,还是藏起了太子静,而让自己的儿子换上太子静的衣服,把他假装成太子静交给国人,结果被国人打死了。 周厉王出逃在外,“太子”又被杀死,太子静虽得到保护,但一时也不得公开身份来接周王之位,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朝廷中没有国王的政治空白期。周国的贵族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举行一次特别会议,会上决定由的周公和召公共同代行国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期间,革除了周厉王推行的一些弊政,各种矛盾得到缓和,周王朝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共和行政十四年(前828),周厉王在彘死去,谁来继承王位的问题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召公把当年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赴死的真相讲了出来,并把在自己家中躲藏了十四年的太子静带到贵族们面前,提出仍由他继承王位。太子静当年还是一个小孩子,周厉王的暴政本来就与他无关,只是国人一怒于他而已。现在经过召公十四年的培养教育,太子静已成为一个颇具才干的青年,于是贵族们一致拥立他做了国王,他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即位之后,在周公和召公的辅佐下,继续革除厉王时的弊政,他要求大臣在处理政事时,要,使下情上达;又警告他们在征收赋税时,不要中饱私囊,鱼肉百姓。这些禁令还被郑重地铭刻在毛公鼎上。周宣王励精图治,努力恢复西周初年先立的好传统,使国家逐步强盛起来,在对不服统治的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征伐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周王朝的威望也提高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网络配图 “共和行政”不仅在结束周厉王的暴政、开周宣王时的中兴局面中有着不可抹杀的功绩,它还作为历史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开端而受到史家的重视。在此之前的历史,只有王号而没有年代,从共和元年开始,后来的历史都记载了国王或皇帝在位的年数,使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准确的系年,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共和元年这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就是公元前84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