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凯撒出事前的几个月,曾有一批前往外国进行殖民地建设的公民在建造一处广场时候发现了一处宝藏。
宝藏位于一座古墓之中,而这座古墓正是当地的创始人的埋身之地。
正当开拓者们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块刻有不祥铭文的青石板。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铭文上说:“如果创始人的遗骨暴露在天日之下,那么整个罗马将会遭受厄运。
不仅如此,尤里乌斯的后裔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 这块铭文说是预言,实际上更像是诅咒,而诅咒的对象自然是身为尤里乌斯后裔的凯撒。
凯撒在尤里乌斯家族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死后还被民众尊称为“神圣的尤里乌斯”。
在凯撒死前,罗马曾发生过许多不祥的预兆 其次,凯撒的一位占星师朋友曾经预言了凯撒的死亡日期。
当时是在祭祀神灵之后,占星师忽然就把凯撒拉到背人处悄悄私语。
原来,这位朋友预感到凯撒将逢大劫,而这个劫数事关生死,所以劝阻凯撒在三月十五号之前以及当日要万分小心,要尽力防范一切可能的危险。
而凯撒根本不以为然,甚至还嘲笑自己的朋友太过操心,有些神神叨叨。
所以对于朋友的劝告,凯撒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凯撒的一位占星师朋友曾经预言了凯撒的死亡日期 再次,在凯撒出事的前几天,突然有人向他禀报说,自己平安渡河后为了感谢河神所献给河神的马群突然间绝食了,而且眼里经常弥漫着泪水,似是预感到了什么不幸的事。
最后,出事前一天,凯撒在打猎时忽然谈起了有关于死亡的话题。
凯撒问自己身边的亲信:“一个人最好应该怎样死去?”亲信们都是久经沙场、见识过各种死法的人,于是纷纷各抒己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大家轮流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凯撒说自己愿意出其不意地死去,这让周围的人表示很惊讶。
第一件就是凯撒所居住的那个方向忽然落下了一颗巨大的陨石。
而在罗马,这种流星被看作重要人物即将离世的象征。
于是人们纷纷猜测,他们伟大的领袖凯撒可能会遭遇不测。
他梦见自己与天神手牵着手一起在蓝天遨游。
凯撒的妻子也产生了一种幻觉,在幻觉中,她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倾塌,而凯撒被剑刺中,在自己的怀里停止了呼吸。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凯撒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然而凯撒本人心里除了淡淡的怀疑之外并没有多少防范意识。
所以在自己的干儿子的劝说下,凯撒改变了原本不想出席元老院会议的决定,离开了自己的住所。
在路上,凯撒遇见了自己的那位占星师朋友,于是语带嘲讽地说:“今天是三月十五号,我的受难日,可我还是好好活着。
”而占星师严肃地说:“可三月十五日并没有完全过去。
” 然而,得意的凯撒并没有被占星师的话阻止,他继续向元老院进发。
在路上,他收到一封匿名书信,里面的内容正是对元老们阴谋的揭发。
但奇怪的是,凯撒并没有翻开这封原本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书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凯撒并没有翻开这封原本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书信 所以当凯撒最终走到了元老院的时候,无数闪着寒光的匕首向他刺来,骁勇的大帝倒下了高傲的身躯。
而持着匕首的这些人中,他的干儿子赫然在列。
而这神奇的预兆在凯撒死去时都没有放过他,因为凯撒死的地方竟然放置着一尊庞培的雕像,而庞培之前就死在凯撒手中。
以上的预兆之说难辨真假,因为当时的具体情况没有谁能够说得清楚。
而且,预兆这种事情本来就超乎人类的探究范围,属于超自然力量。
在重要人物离世之前,真的会有相应的天文异象吗?献给神灵的祭品们真的能够预示惨案的发生吗?为什么占星师可以准确预知灾难发生的时间?庞培的雕像出现在凯撒的死亡之地难道真的是因果报应?种种的一切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完全合理的解释。
有的人干脆就全盘否定预兆这一邪乎的说法,而将凯撒死前的所接收到的异常信息看做是知情人的善意提醒。
无论预兆之说是真是假,凯撒都是死于谋杀,也死于罗马上位者之间的权力斗争。
这样一个杰出军事家的死亡,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极其令人惋惜的事。
所以,直至今日,三月十五日在西方世界中都是一个不祥的日子,这也算是对凯撒功绩的肯定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早就蠢蠢欲动的匈奴人刘渊借中原板荡之机,在西晋北部版图上独立门户,建汉称帝,,由此揭开了“”的序幕。
刘渊,生年不详,祖父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父亲为匈奴左贤王刘豹,母亲为匈奴,是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
当年,匈奴强盛时,“以宗女为公主,以妻,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并取了汉名。
网络配图 刘渊生得体貌伟岸,姿仪不凡,深得时人崇重。
由于他文武双全,语出惊人,对他另眼相看。
西晋时,刘豹去世,刘渊代父之职,成为南匈奴左部帅,历任北部都尉、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等职。
期间,刘渊“明刑法,禁奸邪,,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晋书》),幽冀一带的名儒,也纷纷前来拜见,个人威望与日俱升。
“八王之乱”爆发后,成都王司马颖执镇邺城,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
当时,因为战乱,中原汉人大量流徙江南,并州境内的胡汉势力对比和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匈奴贵族刘宣等人见骨肉相残,,兴邦复业有机可乘,便秘密推举声名显赫的刘渊为大单于。
刘渊得到消息后,历经周折,成功摆脱司马颖,蛟龙终归大海。
西晋永兴元年(304)十月,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改元元熙。
因犹在,四方未定,刘渊没有贸然称帝,而是效仿当年刘邦,权且称汉王,依照汉制设置百官。
元熙五年(308),刘渊羽翼渐丰,便正式称帝。
刘渊是匈奴人,一心想着兴邦复业,可他为何要称汉呢?笔者认为,这与刘渊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
刘渊自幼居于汉地,酷爱读书,痴迷汉文化,曾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遍习中原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军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诵之”,深受汉文化影响和熏陶。
这一点,从刘渊七岁丧母时表现出“擗踊号叫,哀感旁邻”(《晋书》)的孝道礼仪上不难看出。
在日后与太原名儒、王浑、王济的密切交往中,刘渊逐渐成为一个汉化程度相当深的匈奴人。
网络配图 崇尚汉文化,使刘渊倾心接受汉化;而刘渊在官场上受到的种种遭际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动向汉人、汉文化靠拢的一个重要因素。
时,王浑、王济等人举荐刘渊担当消灭孙吴的重任,却遭到了孔恂、杨珧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谏辞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晋书》)八个字,既刺痛了刘渊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汉匈之间难以消除的民族隔阂。
孔恂、杨珧是朝廷重臣,代表着朝野相当一部分汉人的思想和观念,他们鄙视、仇恨胡人,更抵触像刘渊这样文韬武略的匈奴人,使刘渊屡不得志,甚至一度险遭不测。
刘渊虽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在讲究门阀出身的魏晋时期,却很难得到汉人的支持和拥护。
刘渊想成大业,想立足中原,想得到汉人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扯起汉旗,以怀人望。
刘渊深通历史,在他看来,自秦至晋,汉人政权虽有数个,但国祚长久的只有西汉和,其余皆短命而亡,就连眼前的也是摇摇欲坠。
刘渊认为“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定国号为汉,可使中原民心归附。
刘渊称汉皇帝,据他说还合情合理,“兄亡弟绍,不亦可乎”(《晋书》),汉匈既然约为兄弟,哥哥亡了,弟弟继承,这有什么不可呢? 其实,刘渊称汉皇帝,不过是“借尸还魂”,打着的旗号发展匈奴。
为了把戏演好,刘渊不但“追尊为孝怀皇帝,立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晋书》),假模假样地以的后嗣来立国,而且套用刘邦问世的传奇传说,编造了一个自己是太阳精之子的鬼神故事,神化自己是刘邦第二,意在宣扬君权神授,为其统治制造舆论。
网络配图 除了扯起汉旗,刘渊还大量用汉人中的名士担任要职,如他任用崔游为御史大夫,任命东汉大儒卢植的曾孙卢志为其子的太师。
其后,刘渊兵锋直指西晋,并取得了系列军事大捷。
随着刘渊影响的扩大,鲜卑陆逐延、氐酋单征、东莱等其他反晋势力,依附于其麾下,冀、徐、豫、兖等州的数万户流民也纷纷起来烧城邑,杀二千石长吏以应刘渊。
为了收揽民心,刘渊抑制滥杀烧掠,但灭晋过程中滥杀无辜、烧掠奸淫之事虽禁不止,以至于“流移四散,十不存二,……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晋书》)。
河瑞元年(309),刘渊集中兵力进攻洛阳。
洛阳百姓虽恨透了腐朽的晋王朝,却死也不肯接受匈奴人的统治。
两次进攻,均遭到洛阳军民的猛烈抵抗,刘渊被迫退兵。
河瑞二年(310)七月,刘渊抱憾病逝,谥曰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刘渊打着汉旗“借尸还魂”,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手段,也达到了一定目的;但他建立的汉政权,在本质上却是匈奴贵族和上层社会的专政。
晚年,刘渊看到汉匈之间的民族隔阂难以抹平,称汉“以怀人望”越来越行不通,故临终前恢复匈奴传统旧制,实行“胡汉分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