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时考中,曾授羽骑尉,入唐后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并进入秦府文学馆。
贞观年间,杜正伦历任兵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阳县侯。
因漏泄禁中语,被贬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
显庆年间,杜正伦拜相,初授黄门侍郎、同三品,后又升任中书令,进爵襄阳县公。
显庆三年(658年),杜正伦因与不和,被诬告结党,贬任横州刺史,不久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杜正伦在隋朝仁寿年间与兄长杜正玄、杜正藏一同考中秀才。
隋代仅有秀才十余人,而杜家却一门三秀才,因此受到时人称道。
唐朝武德年间,杜正伦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后被秦王(即后来的唐太宗)招纳,进入秦王府文学馆。
累职升迁 贞观元年(627年),尚书右丞魏徵上表举荐杜正伦,称其才能古今无比。
唐太宗遂擢升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并对他道:“我让大臣推荐行能出众之人,并不是我偏爱这种人,而是因为他们对百益处。
而对于宗室勋臣中品行才干不佳的人,我绝对不会任用他们。
我现在任用你,是因你忠诚正直,希望你能称职。
” 贞观二年(628年),杜正伦又改任给事中,负责记载《起居注》。
唐太宗曾道:“我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先思考这句话是否有益于百姓,所以我不敢多说话。
”杜正伦答道:“君主言行都要记录在史书中,我的职责便是撰写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
陛下如有违背道理,不仅会对当今百姓造成损害,即使千年之后都会有损圣德。
贞观四年(630年),杜正伦进拜中书侍郎。
贞观六年(632年),杜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一同上疏奏事。
唐太宗设宴款待,并道:“我发现历代人臣如遇开明之主,就能竭尽忠诚规劝谏诤,至于像龙逢、这样的忠贞之臣,竟然免不了被加刑杀戮。
龙有逆鳞,君主也有逆鳞,你们却敢于去碰触。
如果能经常这样,我哪还有什么危亡的忧虑!”又对他们大加赏赐。
不久,杜正伦改任太子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并加散骑常侍。
唐太宗嘱咐道:“太子自古便是国家根本,一定要选有道德的人来辅佐。
现在太子年纪幼小,志向思想还没确定,我如能早晚都见到他,还能随时随事对他告诫约束。
你志向远大,胸怀宽广,能坚持正道,所以我只能让你离开我去辅助太子,你应该知道这个委任的分量。
” 连遭贬谪 贞观十年(636年),杜正伦再次出任中书侍郎,仍兼太子左庶子,并赐爵南阳县侯。
唐太宗曾嘱咐杜正伦:“我儿患有足疾,只是小事,但却好狎昵小人,以致没有好的名声,你要时时规劝。
”后来,杜正伦数次劝谏太子李承乾,都未被接受,便将太宗的话告知于他。
唐太宗质问道:“你为何把我的话告诉太子?”杜正伦答道:“我劝导他,他不接受,所以就用陛下的话来吓唬他,希望他有所畏惧,或许可以改恶从善。
”唐太宗大怒,将杜正伦外放为谷州刺史,又贬交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意图谋反,被废为庶人。
唐太宗于是将杜正伦流放驩州(在今越南境内)。
担任宰相 显庆元年(656年),杜正伦被授为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后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显庆二年(657年),杜正伦兼任度支尚书,又升任中书令,兼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进封襄阳县公。
他与刘祥道曾上疏唐高宗,认为入流品官过多,乃是为政弊端。
高宗便让杜正伦与刘祥道一同负责精简品官,但因阻力过大,最终无果而终。
贬死横州 显庆三年(658年),中书令李义府因与杜正伦不睦,诬告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结党营私。
唐高宗遂将杜正伦贬为横州刺史,并削去他的封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天罡和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预言家,传说袁天罡是李淳风的师傅。
然而,史书并没有关于二人关系的记载,甚至连两人是否有过交往也只字未提。
但这并不影响二人神一样的存在,他们的传奇千百年来就没停过。
袁天罡的记载主要和神鬼莫测的相术有关,一生最传奇的相面就是预测武则天的未来。
当初,武则天只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
武则天的妈妈让人抱出穿着男孩子衣服的武则天让袁天罡看,袁天罡皱着眉头说:“此郎神质非凡,很难相出来,让他走两步,我看看。
”接着,他又转到侧面看了看,说:“若是女儿身,实在是贵不敢言,后必为天下之主!” 当时,有人曾好奇地问袁天罡:“你这么能耐,知道自己啥时候归天吗?”袁天罡笑道:“我活到今年四月就是大限了。
李淳风17岁的时候就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跟随攻入长安。
贞观年间“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传得很凶。
李淳风回答:“臣根据天象推算,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已经形成了征兆,此人已经在陛下的宫里。
30年后,此人就会取代大唐天下,陛下子孙将会遭殃。
” 唐太宗一听大惊失色,“把所有可疑之人全部诛杀,如何?” 李淳风回答:“这是天数,没用。
如今要是杀了那人,上天会再生出一个人,30年后正是壮年,必定会果断杀伐,陛下的子孙恐怕就真的要灭绝了。
” 唐太宗听了李淳风的分析之后,打消了清洗后宫的念头。
传说,袁天罡和李淳风合著一部预言书——《》。
一次,他算上瘾了,停不下来啦,一直推算到了以后两千多年的命运。
这时候,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背,说“,还是回去休息吧”!于是,推背图就出现了。
在很多人的眼中,《推背图》和发生过的历史: 比如说,安史之乱,马嵬坡之变。
在推背图中,这幅画是这样显示的:图中有马鞍,指向。
在在箴言诗中,又多次提到了“杨花”,“木易”,“金环”这些事物。
简而言之,在唐朝初年,就已经看到了安史之乱。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袁天罡、李淳风能推断出后世的变迁,天道根本不可更改,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还不如不推演,不知道——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真谛所在。
诸位,以为然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是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苏秦早年的时候因为学问不到家而穷困潦倒备受白眼,就连家里人也对他有怨气。
因此苏秦发奋苦读,最终取得了的成就,锦衣荣归故里,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苏秦刺股苦读拜相,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这个故事。
苏秦刺股苦读拜相 苏秦在门下还未精研学问就急于下山,追求荣华富贵去了。
苏秦遍游诸国,皆是不受用,最后他来到了秦国,向秦王多次呈献奏章阐述自己的学识主张,可惜每次都是被拒绝。
最后他锦衣穿破了,黄金也花光了,还是一无所获没有得到出仕的机会。
网络配图 苏秦背着书箱,手拿肩挑,一路步行回到了故乡。
妻子见到了他叹息一声埋头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转身就走,就连父母也没有安慰他。
苏秦归家不仅没有热饭食用,家人殷殷关心,反而是备受冷落,遭到了白眼。
虽然家人的态度使得苏秦很伤心,但是他理解他们的失望,从小不事生产,由家人奉养读书,离家之时还带了大量钱财以作路资。
苏秦长叹到:“家人如此给我脸色看,这是我的错啊。
”于是他振奋精神,决心苦读深思,苏秦把自己的藏书都收罗出来,一心苦修纵横学说。
网络配图 苏秦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以口舌之利游说诸侯国实行合纵结盟的政策对抗秦国,因而声名大振,名留千古。
但是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苏秦早年的时候因为学问不到家而穷困潦倒备受白眼,就连家里人也对他有怨气。
因此苏秦发奋苦读,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锦衣荣归故里,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苏秦刺股苦读拜相,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这个故事。
苏秦刺股苦读拜相 苏秦在鬼谷子门下还未精研学问就急于下山,追求荣华富贵去了。
苏秦遍游诸国,皆是不受用,最后他来到了秦国,向秦王多次呈献奏章阐述自己的学识主张,可惜每次都是被拒绝。
最后他锦衣穿破了,黄金也花光了,还是一无所获没有得到出仕的机会。
网络配图 苏秦背着书箱,手拿肩挑,一路步行回到了故乡。
妻子见到了他叹息一声埋头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转身就走,就连父母也没有安慰他。
苏秦归家不仅没有热饭食用,家人殷殷关心,反而是备受冷落,遭到了白眼。
虽然家人的态度使得苏秦很伤心,但是他理解他们的失望,从小不事生产,由家人奉养读书,离家之时还带了大量钱财以作路资。
苏秦长叹到:“家人如此给我脸色看,这是我的错啊。
”于是他振奋精神,决心苦读深思,苏秦把自己的藏书都收罗出来,一心苦修纵横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