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孙权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陆逊阻止了!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阻止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孙权,十八岁坐领江东,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亦没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的责任感,却从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东吴基业,去完成全国的一统呢? 从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传位孙权,到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东吴的“一统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汉中,与的西凉军联合攻。

《·周瑜传》里,周瑜总结为: 得蜀而并,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在进攻西蜀之前于巴丘病逝,继任者鲁肃更是在与孙权初次见面时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两分天下”理论,又称《吴中对》,因为当时孙权、鲁肃二人正在榻上对饮,因此又称《榻上策》,即东吴版本的《》,鲁肃提出: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份“两分天下”的方案中,占据荆州、西蜀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后来军事集团意外崛起,导致两分天下的方案很难实施。

孙权曾派夺取荆州,却险些引来趁虚而入,最终东吴不得不接受了蜀国的存在,放弃了《吴中对》的规划,开了一统天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结盟蜀汉,瓜分魏国。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

其司州之土,以为界。

《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第一年,吴蜀两国就制定盟约,规定如果魏国攻打蜀国,东吴则全力伐魏,反之若东吴受到魏国攻击,蜀国则需要全力进攻魏国。

事实上,即便魏国不去进攻任何一方,吴蜀两国亦会全力北伐。

期间五次北伐,鞠躬尽瘁;孙权生前持续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攻打长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东吴皆损兵折将。

史书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亲征,10万大军被魏大将800步卒所破。

孙权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东吴可凭借水师自保,取魏则遥不可及。

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孙权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计划破产。

志在一统中国的孙权,此刻心里有了新的方案。

魏国优势难以撼动,辽东成为孙权希望 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局势,通常是北方吞并南方。

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情况: 比如气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难熬过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战士们,进攻保定时手都拔不出来了,冻伤成片,也就难免要败了; 比如缺乏战马,东南方虽然产马,却因矮小不适合做战马(马的身高从60 cm-200 cm),且战马多为公马、骟马,难繁殖;曹魏政权牢牢控制战马,东吴难以获取。

这一情况延续千年,《》载,与宋互市,马不出境。

诸多因素下,东吴北伐屡屡失败,难以撼动魏国的优势。

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孙权认为机会来了。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孙权封他为燕王,并且送给公孙渊、财物。

《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开始打造运输马匹的船只,等辽东献战马,并南北夹击魏国。

当时还是上大将军的陆逊一句话道明孙权勾搭公孙渊的目的: 乃惜辽东之众与马,奈何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

(《三国志·陆逊传》) 233年公孙渊和孙权之间互遣使节,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是孙权“吴蜀分魏”方案宣告破产的时候,对于灭魏和一统天下的渴望,让孙权轻信了公孙渊。

随后公孙渊做的事情,成为孙权生平最大遗憾之一。

公孙渊背盟,孙权欲发兵,从海上进攻辽东 公孙渊之所以要投靠孙权,最初是为了与其叔叔公孙恭争权。

公孙渊囚禁公孙恭之后,又害怕曹魏讨伐,同时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将其首级献给。

孙权大怒,准备从海路讨伐公孙渊,一来报仇,二来获取辽东,以作伐魏之用。

孙权这个想法,被陆逊阻止了。

陆逊阻止的原因 陆逊阻止孙权从海路讨伐公孙渊,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1、孙权之前为了获得人口,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寻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结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

二人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只带回少量土人,损失却很大,孙权怒杀二人。

2、陆逊的统一方针是:经营东吴,劝课农桑,积蓄力量后,再去对抗曹魏。

实际上,这是偏安的路线。

3、跨海千余里,远征辽东凶险难测。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

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

(《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提出的第一个反对理由,并不能作为胸怀天下之人退缩的理由,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与第三次成与败没有必然联系。

陆逊的第二个理由,慢慢发展东吴农业和人口,对抗曹魏,这个方案则过于缓慢。

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数百年弥补,孙权等得了吗? 最终阻挡孙权跨海征讨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远洋的凶险。

那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呢,孙权究竟是否应该攻打公孙渊,陆逊的阻止究竟对不对? 东吴水军实力强大,孙权理应尝试向海洋要希望 蜀国灭亡于公元263年,东吴则灭亡于公元280年,期间相隔17年。

《三国志.传》记载,东吴灭亡时,缴获了5000只战船,水军之强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为何蜀国灭亡之后,晋朝要筹备十数年时间才能够灭吴。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东吴大船的长度接近70米,高三层,可容纳5000人。

东吴的水军绝对不仅仅是长江上的水军,历史课本上学过,东吴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广东广州三个沿海城市。

结合东吴寻找日本、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行动,可以判断东吴是具备不错的航海能力的。

自然,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跨海作战能力,风云莫测的大海上依然。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是相对的,难道在陆地上作战就没有风险吗? 对于将一统天下为志向的孙权来说,这种风险以及其损失,是否会超过一次合肥之战这样的陆地冒险呢? 美国军事理论作家曾经分析了一场公元前200年的战争,统帅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横跨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实力强劲却最终失败。

马汉在《》里评价: 如果走的是海路,他出发时所率领的那60000名能征善战的士兵,就不会损失掉33000人了。

(《海权论》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欧阳瑾译) 时代,欧洲人跨越大洋甚至环球,所用的船只也不过是帆船,三国时东吴的帆船已经有了许多横渡千里大洋的经验,远征公孙渊的风险,并没有想象的大。

孙权和陆逊的退缩,更多是在于对未知的畏惧,即使这种风险可能比陆地上还要低。

从军事上看,来自海上的进攻,时间、地点飘忽不定,地面难以防御。

清初海霹雳多次从海上发动对清军的偷袭,杀敌斩将,还能就地夺得补给。

综上,如果孙权大胆践行跨海征辽东的想法,成功的几率相对地面北伐,是要较高的,届时不仅可以获得战马,实现拒南北夹击魏国,还可以沿着曹魏海岸线对魏国直接攻击。

近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称霸海洋,其原理就在于此。

《三国志》中,一个带领“三千徒众”的海贼管承,亲征都难以歼灭,最后只得招安。

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

(《三国志·传》) 如果是孙权大军从来上来,魏国恐怕根本无法抵挡了。

自然,陆逊是农业文明中的佼佼者,阻拦孙权也是好意。

不过对于“亲射虎”的果敢孙郎来说,偏安难以接受,理想重于一切,远征公孙渊,当是他生涯最后能够一统中国的机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外号为什么叫孙十万呢 这个外号是如何来的

外号为什么叫孙十万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孙十万这个外号,得自于孙权不止一次领着数万大军,诈称十万进攻,最终屡次失败。于是现在的网友,戏称孙权每次狂送十万人头,为第一经验包。 第一次,时让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只有万余人防守的广陵,但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颇有谋略,孙权手上的十万人愣是没把广陵城啃下来,反而是自己折损了万余人,不得不灰溜溜的撤军。 第二次,孙权诈称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当时的合肥隶属于扬州,而扬州刺史时任刘馥不久前病故了,扬州群雄无首,而因为不久前的赤壁之败也抽不出援军支援合肥。整个合肥能盼来的只有派汝南的三千援军,按理说十万打三千,哪怕再加上合肥本身的守军,也没啥问题。但是好死不死刘馥在任的时候,干得不错,合肥城内军民同心,各种城防设施和储备物资也很丰富,硬是抗下了孙权的第一轮进攻。而且这时蒋济写了一封假信送往城外,称汝南张喜领着数万援军已经抵达,随时准备内外夹击孙权,并且故意让吴军把这封信缴获了,结果孙权,丢下嘴边上的合肥,撤了。 第三次,孙权趁曹操西征汉中张鲁,再次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结果当时镇守合肥的是,10万大军被张辽7000人打了个大败,连孙权本人也差点为曹军所俘。 第四次,孙权出兵十万,围攻合肥新城,但是因为新城远水,大军二十余天都不敢登陆,等到准备妥当了,先头部队直接被满宠率领的六千人打了个伏击,孙权焦头烂额之下,干脆直接撤退。这一次孙权虽然没打下合肥,但其他战线都有算收获,也不算太亏了。 第五次,孙权学聪明了,率十万大军打江夏,结果江夏太守文聘使了一招空城计,孙权打都没打,直接就撤兵了! 其实孙权的个人水平是还算可以的,无论是对内发展予民休息,还是剿灭山越予民安稳都没得说,只可惜在军事上,实在没太多拿得出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字定公,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岁,按其生前遗嘱,简葬于如皋东南高阳荡(今属林梓镇)。 吕岱投奔孙权的缘由 时期,在古海陵一带强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内的百姓举家东渡逃亡东吴,至使古海陵一带人烟荒芜,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支东渡逃亡的大军之中,距如皋东南20公里的高阳荡(今林梓)的吕岱,也举家东渡投奔孙权麾下。 吕岱,字定公,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20岁时已名满江淮。他投奔孙权时,孙权正为会稽太守,初任他为吴丞,后“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再迁余姚(县名,在浙江东部)长。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的兄长遇刺,孙权接掌东吴。当时东吴虽占有吴郡、会稽郡等六郡,但地处僻远,且多为各武装势力占有,危及内部统治基础。吕岱建议孙权要巩固已有领地,然后再,以与曹操和争霸。他又在余姚召募1000余壮士,编练成一支劲旅。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等五县发生叛乱,他奉命带领这支队伍前往征讨,很快平定了叛乱,被升任为中信中郎将。从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戎马生涯,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位于南通中央公园的吕岱雕像 收长江三郡与开拓南疆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岱奉命率领孙茂等10员将领,配合大将夺取了蜀国刘备的长沙、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桂阳郡。接着又会同,镇压了勾结蜀将的安成(县名,在今湖南东南部)长吴砀和中郎将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郡名,在今江西)太守。这一年,正是蜀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兵败身死的一年。 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接替征南将军步骘担任交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时,采取安抚和镇压相结合的策略,收编了高凉(郡名,在今江西安宁)的钱博,镇压了发动桂阳、浈阳(今广东英德)叛乱的王金,因功“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正当吕岱在两广地区逐步开拓疆土之际,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阯(郡名,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太守士燮死,孙权接受吕岱的建议,把合浦以北的海东四郡析为广州,吕岱任刺史,交阯以南的海南三郡析为交州,戴良任刺史。同时,派陈时为交阯太守,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这时,士徽一面自署交阯,一面发兵拒抗戴良的到任。对此,吕岱,上书孙权请命,并亲率3000名水军,“晨夜浮海”,抵达合浦会合戴良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交阯城下,迫使士徽“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接着,又击破士徽的余党甘醴、桓治等,因而吕岱被“进封为番禺侯”。随后,吕岱又率领大军平定了九真(郡名,在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从而稳定了整个交州的局势。为了加强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他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出使各国,“南宣国化”。朱应和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共百数十国,大抵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塞)及“西南大海洲上”(指今南洋群岛)诸国,还带回乐人及地方特产。史载:“扶南、林邑、明堂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吕岱的这一功绩,首开我国人民与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洋群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及贸易往来,他派遣使者出访南方各国之举与东汉时派遣甘英出使中亚各国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与齐名并官拜大司马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南面称帝,国号吴,与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黄龙三年(231年),孙权因吕岱安定南疆的贡献,特召吕岱驻兵长沙沤口。其时,武陵一带少数民族暴乱,吕岱率兵配合太常潘濬进行征讨,稳定了湖南东部的局势。 嘉禾三年(234年),吕岱驻兵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西南)。次年夏天,庐陵的李桓和路合、南海(郡名,治所在广东番禺)的罗毅,相继举兵叛乱,会稽的治铁业者也跟随隋春叛乱,吕岱奉命亲率刘纂、唐咨等部,分兵进剿。他对“已降复叛”、“负险作乱”的李桓、罗厉坚决予以镇压,而对“即时首降”的隋春奏封为偏将,“使领其众,遂为列将”,他的这种策略,得到孙权的夸赞,在其诏书中说:“非君规略,谁能枭之?……自今以去,国家无南顾之虞;三郡安然,无术惕之惊……”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病故,吕岱接任职务,与陆逊并驻武昌,是年农历十月,吴将廖式与弟廖潜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兵围零陵、桂阳诸城,有“众数万人”,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震动。吕岱上书请命征讨,孙权“追拜岱六州牧”,出兵平叛。吕岱经过一年血战,终于镇压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回师坐镇武昌。这时,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吴国张承在给他的信中称赞道:“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则足下与陆子也。”将他与陆逊并举,誉为西周的贤臣旦和召公奭。 赤乌四年,吕岱奏请孙权,回乡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自此,如皋这一带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由曹操造成的无人区,才重新有人类居住而再现生机,从而结束了历时57年之久的人烟荒芜的时期。 赤乌八年,陆逊病故,孙权将武昌分为左右两部,吕岱统率右部,迁为大将军,其辖境从武昌溯江而上至蒲圻。其子吕凯升为副军校尉,监军蒲圻。 东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封吕岱为大司马,这时吕岱已92岁。 吕岱的为人与家乡人民对他的景仰 吕岱闻过则喜。吴郡徐原为人忠直,吕岱极力推荐他,官至侍御史。但吕岱偶有过失,徐总是当面指责,有人认为徐原太过份,而吕岱总是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吕岱一生廉洁奉公。担任交州刺史时,年余未能照顾家用,妻儿饥乏。孙权知道后,加赐钱米布绢。太平元年(256年),吕岱病故,享年96岁。遗命“以布巾素棺葬送”。其子吕凯遵嘱,“以素棺疏巾布礼”,归葬如皋高阳荡。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1700余年,直到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以示怀念这位伟大的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