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要热脸贴田畴的冷屁股硬要封赏田畴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一生爱才重才,对人才的封赏也从来不吝啬。

可是,有一位叫田畴的官员,自己明确表示不愿意当官,官再大也不当。

朝中大臣包括都同意人家不当就算了,为啥曹操还要追赶着热脸贴田畴的冷屁股,硬要封赏田畴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田畴是什么人?田畴是幽州人,曾经多次拒绝的征召,不想在袁绍手下当官。

可是,当曹操出兵远征匈奴的时候,田畴在曹操第一次派遣使者发出邀请时,就立马来到军前效力。

正是由于田畴的帮助,曹操得以通过卢龙塞,绕过乌丸军队主力,从时期的一条古道,突袭乌丸后方,并成功歼灭乌丸主力,杀死了乌丸大单于蹋顿。

乌丸平定后,袁绍的两个儿子千里亡命,最终死去,曾经属于袁绍的北方四州基本安定下来。

可是说,安定四州,田畴立下了。

曹操封赏田畴是按照律法,按照制度去做,本来没什么争议。

可是,田畴却拒绝封赏。

田畴是不是矫情?世上哪有人有官也不当呢?世上还真有这样的傻子,田畴就是一个。

曹操当初答应了田畴的申请,可是在归来,曹操,觉得不行,曹操说:“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

”田畴辞官,完成了田畴的志向,让世人对田畴的评价更高了,可是却破坏了王法制度! 曹操的话说的很重,田畴辞官和王法制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先搁置一下。

当时,朝中对田畴的态度有两种看法。

一种以曹丕为首,包括、钟繇等朝廷重臣,他们都认为,田畴的行为和古代的楚国令尹子文和楚国的申包胥一样,虽然逃避赏赐,但是也不应该勉强,可以以此来褒奖他们的节操。

一种是朝中的一些谏官,这些人都没有名字流传下来,他们认为,田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他们认为田畴自命清高,违背圣人的大道,只顾建立自己的名声,不但不应该封赏,而且应该免除官职,加以处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种人是朝中权贵,他们个个都是人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出发点可能不同,但是都支持田畴。

曹丕想表示自己对贤人的仰慕和包容,为自己博得爱才重才的名声。

荀彧是正人君子,虽然辅佐曹操,但心中常存汉室,对于田畴的行为很敬佩。

钟繇是汉末大儒,曹魏铁杆,更是曹丕死党,不过也认同田畴追求节操的做法。

第二种人大都是揣摩曹操的心意,一看田畴多次拒绝,想必曹操生气,于是建议处罚田畴。

这些官员在给田畴定罪的时候,用了一个词“违道”,帽子很大。

在个人节操和圣人大道面前,田畴的行为就变得罪恶,渺小了。

其实这两种人都没有弄懂曹操。

曹操到底在想什么呢? 回顾一下田畴的几次辞官,第一次是认为天子受到西凉军阀挟制,第二次是认为袁绍不遵法度,放纵亲信,两次都是因为执政者犯有严重错误。

而袁绍五次征召田畴,田畴不去,曹操征召一次,田畴就来了,让曹操觉得田畴认可自己,非常有面子,于是才第二天就下令让田畴不担任自己个人的属官,而成为朝廷的县令。

可是,当平定乌丸之后,田畴竟然再次为官,就把使得曹操又陷入等同于、袁绍的地步了。

因此曹操才生气,成全了田畴,不就是让王法大制受损,让代表朝廷的自己名声受损吗?那为何当初曹操同意田畴辞官,在赤壁大败之后为什么又旧事重提,执意要封赏田畴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时势不同了。

当初,曹操已经平定乌丸,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你田畴不当官我还求着你当官吗?可是等到赤壁大败之后,朝中反对曹操的势力暗流涌动,许多人都在议论为什么曹操会如此大败,甚至可能在策划罢黜曹操。

曹操急需要找到一个机会,证明自己。

如果能够成功封赏田畴,不就证明曹操是高于董卓,高于袁绍,是一个受到田畴,受到民众认可的优秀执政者吗?于是,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人去找田畴,给田畴施加压力。

虽然朝中重臣都支持田畴辞让,可是曹操还是坚持封田畴为亭侯,并且派和田畴关系最好的自己的兄弟前去游说,可依然没有结果。

最后曹操只能够无可奈何的接受现实。

在个人权力和公众舆论面前,曹操很明智的选择了尊重舆论,这是曹操的无奈,也是曹操的大度。

不过,曹操还是强行任命田畴为议郎,也不管田畴来不来上任,总算是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一代枭雄一代奸雄曹操到底喜欢怎么样的女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韩浩差点害死夏侯惇 可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还要重赏他?

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诡诈之道横行。最好的兄弟背弃了当年的友谊,投靠了反复无常的小人。曹操让率军进攻吕布,双方交战,互有损伤。夏侯惇估计吕布也必然撤兵休息,没有多做防备,不料吕布在的建议下快马突袭夏侯惇,成功劫夺许多粮饷辎重。不但如此,吕布还派遣一只敢死队,假装逃兵投降夏侯惇,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伙人突入夏侯惇大帐,竟然劫持了夏侯惇。堂堂曹魏第一重臣,竟然被当成肥羊,被索要财物交换。网络配图 夏侯惇部下将士,本来就刚经历一场大败,军心不稳,此时竟然主帅被劫持,恐惧和愤怒顿时弥漫整个军营。军队一旦失去了斗志和纪律,必将随时面临死亡。此时,一个小人物闪亮登场,让部队迅速恢复了正常,得以从死亡的边缘走过。这个人就是韩浩。韩浩站到人群的最前面,喝令将士不得惊慌,带领自己的部下把守住夏侯惇大帐入口,并让士兵召集所有将领共同议事。韩浩告诉诸位将军,只有严格约束手下士兵,千万不要冲动,更不能扰乱军队的建制,如果此时吕布率军进攻,那后果不堪设想。诸位将领觉得有理,立刻传令下去,整个部队立刻安定下来。然后韩浩来到夏侯惇的大帐,在大帐前高声大喊:“你们这些亡命之徒,竟然敢劫持大将军,还想要活命吗?况且我们接受命令讨伐乱贼,又怎么会因为一个将军而放走你们吗?”韩浩说的很硬气,就算是绑匪抓到了夏侯惇又怎么样?即便绑匪杀死夏侯惇又怎么样?都不可能改变绑匪必死的命运。此话一出,不但是绑匪目瞪口呆,连夏侯惇手下的各位将领也大惊失色,韩浩到底要搞什么?这么说,不是想把夏侯惇往火坑里推,逼着绑匪杀掉将军吗? 确实,当绑匪劫持人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安全,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会去估计人质的安全。韩浩这么说,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人质谈判的原则。韩浩流着泪对上司夏侯惇说:“不是我不顾念将军,实在是不能违背国法!”韩浩然后下令士兵进攻,就算是劫匪杀了夏侯惇也在所不惜。那些绑匪看到韩浩竟然如此凶恶,连上司的性命都不顾了,那劫持夏侯惇还有什么意义呢?几个劫匪都吓得连忙磕头,放弃抵抗,说他们不过是想多要些钱,拿到了钱就会离开了,希望给他们一条生路。手下士兵也很快抓住了劫匪。韩浩不和他们客气,下令全部处死。网络配图 等到夏侯惇被救之后,曹操听说了这件事情,很是感慨,对韩浩这个人也另眼相看,曹操说:“你的这个做法应该成为后世的榜样!”于是,曹操下令,只要是以后有人敢劫持人质,都应当共同击杀劫匪,不必顾惜人质的性命。从此之后,劫持人质的事件竟然就没有再发生了。其实,韩浩的这个做法并不值得推崇,劫持人质的事件也根本没有消失。韩浩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合理的一面,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过,当劫匪意识到劫持人质不能挽回他们必死的命运,有两种常见的选择,一种是像吕布的几个逃兵一样,放弃抵抗,企求生存,但最后的结局大都是被斩杀。当绑匪劫持人质的时候,或许人们会许下一些诺言,但是哪里有什么真诚,一旦人质相对安全,劫匪必死无疑。另外一种就是撕票,拼个鱼死网破。反正都是一死,拉个垫背的也好。可以说,想韩浩一样行事获得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不过,曹操为什么会赞扬韩浩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在末年,绑架盛行。战乱时节,一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一些战败逃亡的士兵或者啸聚山林,或者突入城镇,抢夺财物,劫掠人口,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曹操治理下的兖州、青州,更是治安不好,劫掠盛行。很多时候顾惜人质往往使得劫匪逍遥法外,助长了不良风气。曹操借助表扬韩浩,告诉世人,我曹操对绑架抢劫是绝不会手软的!这道命令颁布之后,绑架事件就算不会绝迹,也必然大大减少。 网络配图 第二个原因,是保护人才,保护韩浩。虽然说夏侯惇为人忠勇,和韩浩感情也不错。当初就是夏侯惇听说韩浩品行出众才去拜访韩浩,并让他在自己的部下为将。可是韩浩对夏侯惇如此无情,夏侯惇不可能心中没有任何想法,高度表扬韩浩,更可以让夏侯惇不敢轻易出手。当然,韩浩的做法对夏侯惇个人确实有些冷血,但是对稳定大局非常有利。于是,曹操借韩浩的刀,镇压那些妄图不轨的人。后来,曹操把韩浩调到自己的身边,担任全军的中护军,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韩浩做事不顾忌权贵、只看重国法,遵循军纪,正是选拔军官,负责主帅安全的最佳人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