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太宗难免吃错药 帝王生死问题上亦贪心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世民是一个智商情商都很高的,难以免俗的一点是,他也想长命百岁,最好能。

这点追求,在那个时代,可以理解,这就是对利益最大化最贪婪的奢望。

贞观二十二年(648),率军攻破中天竺,带回来一位洋和尚——那逻迩裟婆寐。

这位那逻迩裟婆寐自称会长生之术,正对李世民的胃口,于是对这位那逻迩裟婆寐先生深加礼敬,让他负责配合延年长生之药。

为了配药,派人四处寻求奇药异石,甚至派了不少人到印度去出差找药材。

长生药这事不可能靠谱,只能连蒙带骗混一阵算一阵,最后实在混不下去了,李世民也没有怪罪他,放他回去了。

网络配图 唐太宗李世民故去,太子登基,这哥们又来长安了,朝廷还是让他回去。

这时候,当年带他来长安的王玄策上言,对此表示遗憾:“这位印度和尚确实能合成长生药,他自己说一定能成功,现在就让他回去,太可惜了。

”李治其人不好争论,当着王玄策,他没说什么。

王玄策退朝以后,李治说:“自古哪有神仙?、都到处寻找神仙,疲敝百姓,劳民伤财,最后一无所获。

果真有长生不死之人的话,现在他们都在哪里呢?”李洎说:“皇上说的是。

这回这位洋和尚再次来长安,容颜衰老,头发也白了,和以前都不一样了,他怎么会掌握长生之术呢?陛下让他返回本国,朝廷内外都。

”这位洋和尚那逻迩裟婆寐最后竟然就在长安去世。

本来君臣也想收拾收拾洋和尚的,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又担心自己反被洋人笑话,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吃一哑巴亏。

李世民要了解或吸取前代秦始皇、汉武帝的经验教训,应该说没有什么困难。

但仍然避免不了自己走上同样的路,遭受同样的困扰和折磨。

都是一代人杰,在生死问题上,智商低到普通水准以下,只有一个解释:贪心。

李世民的教训,后代看得很清楚。

看清楚归看清楚,做的怎么样是另外一回事。

虽然可以和臣下很理性地讨论前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教训,但这并不妨碍他顶礼佛骨,动用国力来礼佛。

元和十三年(818)十一月,宪宗任命柳泌为权知台州刺史。

事情是这样的:唐宪宗好神仙,下诏寻求仙人仙药。

曾任鄂岳观察使的李道古因为本人“贪暴”的名声,对个人政治前途不放心,为给自己上保险,迎合唐宪宗急于求仙问药的心理,推荐道士柳泌来长安炼药。

柳泌见到唐宪宗,好一通忽悠,说:“天台山是神仙聚集的地方,那里有很多灵草仙药,只是我虽然知道却力不能及,如果能担任那地方的地方长官就可以多想办法多努力努力了。

”网络配图 唐宪宗听了,充满无限的憧憬,当即就任命柳泌为权知台州刺史,等于代理台州刺史。

臣下纷纷进言劝阻:“以往也有君主喜好方士追求神仙长生的,但还没有任命方士担任地方长官的。

”唐宪宗的答复居然是:“动用一州的人力物力为君主长生做点贡献,作为臣下的难道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吗?”皇帝也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皇帝就不应该求长生吗?臣下难道不应该为皇帝长生而祈祷而努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吗?所以,臣下听了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唐宪宗还有一著名典故就是迎法门寺佛骨,把对此提出批评意见的派到潮州——当时的老少边穷地区——以示惩罚。

元和十三年(818),有人上言:“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藏有佛祖释迦牟尼指骨,相传佛塔三十年一开,塔开之年就是丰收之年民众安乐,明年就是塔开之年,请陛下迎接佛骨。

”唐宪宗听了,正合心意,特派专人前往迎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佛骨到长安,宪宗皇帝恭恭敬敬请入皇宫供奉三天,又送往各主要寺院供信众瞻仰顶礼。

网络配图 王公贵族以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供奉,极端的则至于倾家荡产、焚烧头顶手臂以示虔诚,韩愈见了十分不安,写了著名的《论佛骨表》呈上,从传统和常理的角度批评皇帝过度崇奉的做法。

从今天的角度看,韩愈这篇文章的道理极其浅显,但在当时,文章中关于过度崇信佛教对国运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以信佛出名的皇帝大多短命的论证,显然是触痛皇帝、大大犯忌讳的,唐宪宗读了表章以后第一反应是要对韩愈处以死刑。

幸亏宰相裴度等对韩愈极力维护,劝解说这都是因为韩愈一片忠心,否则断不会发表此等议论。

许多高官也认为那样处罚韩愈过于严厉,一再劝说唐宪宗,最后的处罚减轻,把刑部副部长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对于韩愈来说,只能说,运气还不算太坏。

向往长生,可以理解。

为了长生而生事,而整人,从中国历史上看,并不罕见。

就象唐太宗这样的一代英主,也没有能例外,照样吃错药,吃错关键的药。

拥有权力财富地位,可能会激发人的贪婪,而权力财富凌驾于一切人之上的特殊地位,也使得皇帝的野心和贪婪膨胀到难以克制,膨胀到天下第一。

吃药的笑话,皇帝闹得最大。

对于国家来说,这是悲剧,皇帝为个人喜好与追求付出的沉重代价,可能要全社会来埋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到底共杀掉多少嫡系子侄?

“玄武门政变”后,太子和齐王李元吉虽然已被除掉了,但是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在。这对于新皇储李世民而言,这就意味着残存的政治异己势力还在、一种潜在的复仇力量还在!六月四日这一天午后,当秦王府的两队飞骑奉命冲进东宫和齐王府的时候,李唐皇族的这些立刻发出了恐惧而绝望的哭嚎。那十个年轻和年幼的亲王还未及从丧父的巨大哀痛中摆脱出来,死神便已伸出冰冷的白爪轻而易举地攫住了他们。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年龄。 也许这对后世的读者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们的内心可以避免受到某种触痛。但是史书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在泛黄的史册里,他们也就是那么一小串毫无特征的符号、两三行容易让人忽略的文字而已。 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是: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这就是他们留在历史上的全部信息。虽然他们的年龄不详,可我们知道,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李元吉死时二十四岁,所以,他们的儿子能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最大的估计也不过弱冠之年,最小的很可能仅仅在蹒跚学步。 杀完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秦王的部将还想杀光他们左右亲信百余人、籍没他们的财产。尉迟敬德竭力反对,他说:“一切罪恶,只在两个元凶!既然已经诛杀,就不能再扩大打击面,这样无法使人心安定。”李世民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屠杀行动才宣告中止。同日,高祖下诏大赦天下,并称:“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其余党羽,概不追究;朝政事务一概交由秦王裁决!六月七日,李渊正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重申:“自今日起,无论军事、政治及其一切大小政务,皆交由太子裁决之后再行奏报。” 李世民登基后,贞观十七年那个阴雨蒙蒙的春天,当第五子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谋反的消息传来,唐太宗李世民愤然提笔写下了这道谴责李祐的手诏。书毕,李世民泫然泣下、。除了对齐王李祐的悖逆之举感到痛心疾首之外,李世民的脑海中,是否也会闪过武德九年的那一幕呢?当他颤抖的笔墨写到“背礼违义、弃父逃君;天地不容、人神共怒”这样的字句时,内心是否也会泛起一股深藏已久的惭悚和愧疚呢?而“上惭皇天,下愧后土”这样的感叹,除了是替李祐感到羞惭之外,会不会也包含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谴责?而那潸潸而下的泪水,又岂止是为齐王李祐一人而流的呢?无独有偶。齐王李祐刚刚伏诛,这一年四月便又爆发了太子的谋反案。太子事败后,又牵扯出了四子魏王的夺嫡阴谋。此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魏王李泰被贬为顺阳王,徙至均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刑犯要被处死刑,唐太宗李世民却只砍了一只脚趾是为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世民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话说我们在谈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会发现他身上似乎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他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在宣武门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两个兄弟,并且逼迫自己的父皇传位给他,但是在当上之后,他却是一个非常圣名仁慈的帝王,不仅不计前嫌重用之前和自己为敌的,对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也是相当的宽厚仁慈,甚至对刑法也做了很多的改变,可谓真的是以人为本。 房玄龄是这次变革刑法的主要负责人,为了展现皇帝的仁慈,他把之前的死刑,改成了一种断右脚趾的肉刑,这种刑法顾名思义及时砍掉罪犯的右脚,这一下,那些本来要被处以死刑的犯人就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得以苟活,而这一改革,也的确为李世民在赢得了一个仁慈君主的称号,在民间很得民心。 李世民自然是非常满意,接着他又以为例,说早就有皇帝将肉刑也废除了,那作为百姓口中的好皇帝怎么能逆历史潮流而行事呢?于是他准备把肉刑也废除了,但是这一举措明显不靠谱,死刑被废除也就算了,肉刑这种痛苦也能给潜在罪犯以巨大的威慑力,如果现在肉刑也被废除,拿民间可就成了犯罪天堂了,于是遭到了众多大臣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废除死刑已经是皇恩浩荡,而肉刑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万不可废除。 李世民当然听明白了大臣们的意思,也知道这样确实有些不妥,但是为了营造一个圣君的形象,他还是 继续让大臣们讨论废除肉刑的可能性。 后来李世民做出来大赦天下的举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造福百姓,这时的刑法其实已经相当轻了,百中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心眼里感激皇上,李世民后来很干脆的把断脚趾变成了只断右脚趾,这一系列举措为了赢得了民心,在民间成功塑造了一个仁慈圣明的君主形象。 不过李世民可并不是心慈手软。他在对待某种事情上的手段也是相当强硬的,他在即位之初,就因为皇位的争端,引发了一系列的叛乱,他对待这些叛军是丝毫不心软,而这正是一个合格的君主的行为,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仁慈,在什么时候该强硬,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被后人所敬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