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清朝两大错觉,“康乾盛世”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很强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我们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通常从时代开始,便会陷入两个相关的“历史错觉”。

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

如果把中国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如果把康熙放到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去看,则另当别论了。

评价一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不能撇开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发展潮流这个参照系。

康熙在位长达60年(公元1662—1722年),正处于17、18世纪之交。

这一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遥远的欧洲,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

对于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反应灵敏与迟钝,可以举出一例来进行比较。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和康熙同时代的沙皇,正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这个小工棚内住下,亲自指挥大批劳工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建造一座“开放口岸”,以大量引进西欧列强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各种先进成果。

彼得一世登基时,沙俄尚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中国清朝的封建制度比沙俄“先进”。

但彼得一世受到欧洲工业革命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变革图强思想。

为此,他一反历代沙皇认为出访别国是“”的傲慢传统,隐姓埋名,化装成平民前往荷兰、英国等西欧强国考察,并选派大批贵族子弟前往西欧强国学习,等等。

这就不难理解沙俄为何能成为晚清不断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反应则显得有些迟钝了。

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欧洲工业革命的信息,早在明末就由、等一批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康熙登基后,似乎对西方科学知识饶有兴趣,他本人曾专心学习,却没有把他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

这表明,西方传教士们带进中国来的欧洲工业革命信息,并没有激活康熙的变革思想,遗憾莫大于此。

错觉之二,认为中国在“”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至今仍。

其实,这是中国人在长期闭关锁国环境中滋长起来的保守自大的“优越感”。

它离开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看中国,没有看清本质。

康熙不能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同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直接有关。

正是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使中国吃尽了西方列强和东方近邻日本侵略者的苦头。

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1640年至1900年。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则是从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落后了整整200年。

清兵入关是公元1644年,也就是说,清朝这条东方“龙船”从航第一天起,就航行在历史迷雾之中,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历史性巨变,更不知道西方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

结果,英国的钢铁炮舰远隔重洋乘风破浪而来,把中国清朝这条东方“龙船”撞沉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之间这200年“时间差”,一旦被落下,中国用加倍的时间去追赶也难以赶上。

中国最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飞速发展,其实仍然处在这个“追赶”过程中,且慢说我们即将成为“老大”或“老二”,那将形成新的“历史错觉”。

康熙在位期间真可谓励精图治,坐稳了大清江山。

是个过渡,在位13年。

在位又是长达60年。

康、雍、乾三朝,的确算得上是清朝的“鼎盛时期”。

中国人的“康乾盛世”,那是中国“醉酒时刻”,自我陶醉在一片“太平盛世”之中。

乾隆的奢靡享受,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在宫里天天锦衣玉食,古玩字画玩得腻味了,先后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

他每次南游,陆上车舆,水中龙船,浩浩荡荡,绵延百里。

沿途官员搜肠刮肚,想尽点子,各献珍奇,竭力奉迎。

沿途百姓挖河、修路、出力、出汗、出银子、挨鞭子。

“来一趟,一年胜过两年忙;官员搜刮凶如虎,一年三熟也是荒”。

乾隆皇帝,江南百姓。

清朝最大的贪官就出在乾隆身边,这毫不奇怪。

统治者被自我满足的“优越感”麻痹了神经,听不见时代洪流的怒涛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滚滚向前,漠视民间疾苦,听不见底层百姓的种种诉求,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不能自觉地把除弊革新作为常态化的治国之策来实施,于是开始积累社会矛盾,以至,走向崩溃。

从康熙登基到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时间相隔178年。

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相当于康熙三个“任期”。

对于晚清遭受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入侵,清王朝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清政府一连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局面,康熙当然已经不会知道。

但事情的起因,却是从康熙时代就已埋下的伏笔。

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侵略者一拳打翻在地,“拳击场”上并没有“裁判”站在身旁读秒数数,等候清王朝直起腰来应战,或是当众宣布“不能再战”。

于是,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侵略者的一套“组合拳”接连打了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入侵东北、英军入侵西藏……直打得清王朝,任人宰割。

清末,把偌大中国败得精光之后,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以帝的名义颁布所谓“新政”。

但这时狂飙已起,山雨已来,危楼嘎嘎摇晃,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呜呼哀哉,一切都已晚了!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顺治帝为什么认为做帝王还不如出家当和尚

十八年正月,顺治帝很不幸,本来他就身体脆弱,骨瘦如柴,偏偏又染上了可怕的天花。他自知抵不过这场灾难,于是,他开始安排后事。临死之前,顺治帝做了三件事。一是圆梦。顺治帝最大的憾事就是出家未成,原因就是自己的母后极力反对。眼看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顺治帝决心圆了这个梦。于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日,他去世前5天,顺治帝安排自己的宠监吴良辅代替出家,并亲眼看着给吴良辅剃发。网络配图 二是安排火化师。顺治年间,入关不久,还很盛行火化制度。尤其是顺治帝宠信,他就更希望去世之后,要火化掉自己的尸体。所以,顺治帝眼看自己即将大行,便早早安排火化师。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由茆溪森和尚来主持火化。顺治帝之所以希望茆溪森来火化自己,是因为当年董鄂妃的尸体,就是由他来火化的。而且,自己最想出家的时候,就是茆溪森和尚给剃的发。茆溪森当时在杭州,接到顺治帝遗旨后,马上进京。三是命人写遗嘱。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顺治帝的遗嘱却不同寻常。首先,写遗嘱的人很特别。 这个人不是满臣而是汉臣,而且,这个人的级别不高,仅仅是一位正三品的文官,这个人就是王熙。其次,这个遗诏不是歌功颂德之作,却是一个典型的“罪己诏”,是几千年来罕见的。再次,遗诏被人神秘篡改。究竟是谁篡改了顺治帝遗诏?经过专家分析,应该是他的母后文皇后,她出于自己的目的,篡改了顺治遗诏。 孝庄作为顺治帝的母亲,眼看儿子病势日重,十分着急。她也做了三件事:一是召集御医紧急拿出良策,可是没有好办法,因为,那个时候,天花还是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没有良药可治;二是传谕民间。要求老百姓“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三是大赦天下。把那些关在监狱中的犯人释放,为顺治帝积功德,感动上苍。网络配图 但是,不管怎么努力,顺治帝还是在十八年的正月初七日龙驭上宾,享年24岁,是一个短命天子。顺治一咽气,居然有两个人自愿为之殉葬。一个是他的妃子:贞妃。其实,顺治帝并不喜欢她,因而,她也没有生育,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封号。她自愿殉葬,应该是一时急火攻心所致。另一个是顺治帝的贴身侍卫傅达理,傅达理以身殉主后,朝廷特准他葬在东陵。 顺治帝去世后,清廷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礼。在景山火化了顺治帝尸体。这天,王宫百官齐聚景山,孝庄文皇后一身黑色素服,悲哀至极。白发人送黑发人,心情可想而知。按照顺治帝的生前安排,茆溪森早早赶到景山,准备为顺治帝举火烧棺材。一堆很高大的干柴早已准备好,当茆溪森举起火把,开始烧棺材的时候,顿时哭声震天。孝庄文皇后放声大哭,王宫百官、朝廷命妇也都。网络配图 这时,火光冲天,并且,发出乒乒乓乓的爆豆一样的声音,那是棺材之内珍珠发出的响声。还有,人们看到顺治帝棺材在燃烧时,发出五彩光芒。为什么会发出五彩光芒呢?有人分析,应该是棺材里面的各种遇火后,燃烧发出的奇异光芒。顺治帝棺材之中的大量的珍宝,就这样和他的尸体一样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慈炯困扰了清朝三代帝王,他是什么结局?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他是一个年过70岁的老头,困扰了三代,最后难逃一死,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1644年,清兵在打败了大军后,入主中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清兵在平定中原过程中,为了防止宗室的反扑,大肆屠杀,执行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个,但是却有一个明朝宗室一直困扰着,生怕此人起来造反,他就是朱三太子。 在历史上朱三太子朱慈炯一直是一个谜语,根据史书记载,明末崇祯皇帝有三个儿子,别是太子、定王朱慈炯、永王,崇祯皇帝在上吊之初,就对子女们做好了安排,儿子们在北京城城破后,化妆为难民逃出去,可惜都被李自成给抓住了,但是李自成不仅没有杀了此三人,反而是好吃好喝款待着,后来随着李自成的兵败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全部不知所踪。 后来太子朱慈烺在外面流离失所,从小在深宫长大的他根本吃不了外面的辛苦,最后只能回到了北京城投靠自己的外公-周奎门下,希望能够苟延残喘,但是朱慈烺低估了人心,在生死面前,什么亲情都是空白的。 据野载,朱慈烺的舅舅和外祖父生怕清廷找自己晦气,再加上如果把朱慈烺交给清廷,那么自己也算是立下了一大功劳,说不定还能得到上次,最后父子两人密清政府,然后清军将其抓住。抓到朱慈烺后,以朱慈烺假冒明朝皇子的罪名处死,这样一来,做的天衣无缝,既能保存善待前朝宗室的美名,也能铲除祸害。 二皇子朱慈炯在康熙年间被清廷擒获了,确认了朱慈炯的真实身份,虽然康熙皇帝宣称善待明朝宗室,但是在权力面前,这些都是一纸空文,于是康熙效仿多尔衮,对外宣称朱慈炯是假冒皇子,被处死。其实我们认真思考下,在那个年代里,谁会去假冒明朝皇子,除非是傻子。 朱三太子最具传奇色彩,因为在前面两位兄长死后,各地的反清起义者纷纷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甚至有很多人自称是朱三太子到处偷摸拐骗,引起了清朝皇帝的警惕,朱三太子的生死困扰了清朝康熙、、三代皇帝,归根结底还是那些有野心的人利用了明朝皇室的影响力。 至于真正的朱三太子,也是有这样的一个版本,那就是朱慈焕从李自成手中逃跑后,一路南下,后被一户人家收留了下来,还招为女婿,朱慈焕在当地还做起了一名教书先生,后在帮助子孙取名字时,被有心人发现了端倪,上报给了康熙皇帝,此时的朱慈焕已经是一位75岁的老人了,为了永绝后患,康熙皇帝决定杀了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顺带连同朱慈焕的家人儿子一同处死,以免有心人找到真正的朱三太子。 在民间,很多人都编纂了关于朱三太子下落的版本,给自己一些心里安慰罢了,足可见明朝在老百姓心中还是有不少影响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