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秦琼为什么投到唐太宗李世民帐下?秦琼看中唐太宗李世民什么?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为什么投到李世民帐下?秦琼看中李世民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秦琼早年在隋将帐下任职,后来还跟随过、裴仁基等人。

不过战败后,秦琼又转投麾下,但他们二人也并没有合作太长时间,最琼决定不再跟随王世充,和程咬金等人投奔了李世民。

此后便一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开始了他的建功立业之路,不过当时王世充乃一方群雄,势力不再李世民之下,为什么秦琼会选择跟随李世民呢?他究竟看中了李世民什么? 秦叔宝初为王世充之龙骧大将军,望王世充不似人君,与陈知节商议:“王世充此人狡猾多诈,总是喜欢与部下赌咒发誓,这是巫婆的作为,不是拨乱反正之主”。

于是二人共约西奔李唐,一起骑马与王世充告别:“我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不能给您把工作干好,特来向您辞行(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王世充并没有对他们多加为难,认为人各有志,就放他们走了。

秦叔宝不能接受王世充的领导方式与地域文化很有关系。

王世充祖上为西域胡人,字行满。

行,人之步趋也;满,盈溢也。

行满即略有所得即止步不前之意。

他通读兵书战册,懂得用龟策占卜吉凶,还能观看天象历法。

这是胡人的特性。

胡人文简,长于占卜,长于算计,长于经商,当时的巨商大贾多为西域胡人,至有笑胡人缺钱的俚语,以示所笑之人见识浅短。

王世充立国之后,每天上班就给臣僚讲话,常常一句话重复好多遍,以示这句话的重要性,臣僚们听得非常疲倦。

有人劝谏道,您只要抓大事就好,有些小节没必要呶呶不休的亲自过问。

王世充口头答应下来,但却屡屡再犯,方知此乃人性,想改实难。

他还常常微服私访,轻车简从,不带警卫,游历衙门和市场,人民见了他只要立正就好,无需跪拜。

他还喜欢跟百姓拉家常:“以前的皇帝深居九重,不懂体察下情。

我不是贪图权位的人,只是充当一个救时的角色。

我就如一个州刺史,事必躬亲,很想听听你们的宝贵意见。

就怕衙门规矩多,你们的意见不能尽情上达。

我决定在顺天门外亲自设立信访接待日。

有两个办公室,西朝堂判案听冤,东朝堂接见谏者”。

于是上书的文件如雪片般飞上,根本看不过来,坚持了一段时间,也就把这项政策作废了。

王世充所部皆为楚人,楚人风俗迷信鬼神,宗教性的祭祀和祈祷在民间流行甚盛。

从起,楚人文化与华夏文化分野,华夏文化从“神道治人”转为人治,认为地上最高统治者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言人(天子),从而世俗领导者的个人意志成为一切决策的最高指示。

用政治理论家孔丘的话说就是“尊敬鬼神但是要远离他们”。

楚人文化还是神鬼文化,鬼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是人间一切个人意志的最高决定力量。

战国时期著名大诗人的主要创作题材就是鬼神,《》《天问》《》《卜居》《招魂》《大招》等等,其创作源头就是现实生活中神巫的表演。

故王世充喜欢以为御下之道,并不是他的缺点,恰恰是他能够因人制宜的高明统御艺术所在。

尤其在击破李密的战役中,他熟练的运用了这一统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他先命令门卫通假言梦到有人对他说:“我是,能降兵帮助你们讨伐李密”。

然后给周公立了祠堂,让巫人宣言:“周公命令我们赶紧攻击李密,如果不听他的话,军中马上就会起瘟疫”。

军中楚人大恐,纷纷请战。

他又派人抓到一个貌似李密的人,在战争处于白热化状态时忽然抛出,大喊:“李密被抓到了”。

于是士卒奋勇,李密军被击破,李密仅以身免。

从某种程度上讲,鬼神对人的鼓舞力量要远远高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威,因此皆“设神道治人”,而非人道。

随后而来的唐郑决战中,王世充故技重施,虽然李世民凭借个人魅力征服部众,然而屡屡涉险,多次;王世充却能借鬼神的力量端居安位顽抗到底,可见他的统治艺术并无多少令人诟病之处。

但是秦叔宝为齐州历城人(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齐人自古以来争强好胜,侠义豪爽,齐字本为箭镞之形,齐地最早的居民由组成,善射好战,勇武强悍,此风至今不衰。

而且在思想上能够随时变通,与时俱进。

说齐人“贪粗而好勇,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说齐人“足智好议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阔达多匿知(豁达开朗,不轻易表达内心真实想法)”。

因此不能接受王世充隐晦曲折的封闭式领导方式,但对李世民正大光明的开放式领导方式却从之如鱼饮水。

大抵一个领导者的领导效能由两部分组成,一为领导者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名”,一为领导者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也就是韩非所言的“势”。

一位卓越的领导者都是二者兼备,而李渊和李世民无疑是此中佼佼者。

秦叔宝从唐后战功显赫,唐高祖赐以黄金瓶,并且亲自慰问道:“你能不顾妻子安危前来投靠我,而且立了这么多功劳,如果我的肉可以吃的话,我都会割下给你,何况子女玉帛之类身外之物”。

于是授予他秦王府右三统军的职位。

每次敌方有骁将锐卒出阵耀武扬威,李世民看了很为厌烦,就让秦叔宝出阵擒取之,秦叔宝跃马挺枪将敌将刺于万军丛中,鲜有失手之时。

他所用为特制的直径与长度皆加大号码的长枪,曾于两军阵前将长枪插在阵地上,郑军数十人骑马出来共拔,但是纹风不动。

秦叔宝复骑马出阵单手将枪拔起而归。

李唐平定天下后,每逢国家重大庆典节日,就把这支枪从兵器库中取出陈列于殿廷,以示嘉奖。

所乘马号为“忽雷骏”,忽雷意为忽忽有如雷声,概指此马如奔雷般勇猛迅捷。

秦叔宝常常饮之以酒。

每逢月圆之夜,就让它出来走两步,能越过三领竖着排列的毛毯。

秦叔宝死后,此马嘶鸣不食而死。

这就叫士为知己者死,李世民是秦叔宝的知己,王世充不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丕称帝为什么不顺手杀掉汉献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三百年才出的奇人为什么被帝王打断腿斩了头

古代形容某些奇人,常会说几百年才出一个。

大也曾出过这样一个奇人,亲口说此人三百年才出一个,结果此人下场却极为凄惨,受尽毒刑之后被斩首。

这个人在明朝历史中的知名度极低,知道他的人寥寥无几。

他既不是什么名公巨卿,也不是什么沙场名将,只是明朝朝廷一个普通职员。

但他有一项令人吃惊的特殊“才能”,这是这项“才能”激怒了。

话说明朝万历四十一年的殿试中,出了一个头名状元周延儒。

当时周延儒年方二十一岁,就已经名震一时,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到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在明朝朝廷混迹多年的周延儒,终于时来运转熬出了头,受到崇祯的赏识,把他视为当世奇才,由此踏上了人生的快车道,一路升迁青云直上,直至成为首辅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周延儒为人文采出众,聪明机敏,对明朝当时的危急形势,经常会有独到见解,崇祯对他深为倚重。

到了崇祯十六年,清兵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在河北山东一带大肆烧杀劫掠,前锋甚至深入到沭阳。

崇祯为此忧心忡忡。

但当时连续十几年征战不休,能够统兵作战的将帅已经无人可用。

崇祯急火攻心,嚷嚷着要御驾亲征。

身为首辅的周延儒只得请求自己带兵出征,驱逐胡虏,为君分忧。

周延儒毕竟文人出身,一次战场没上过,对带兵打仗一窍不通,根本不敢与清兵接触。

他带兵出征后,驻扎在通州,便一步也不敢走了,拖延时日,想等着清军自己退兵后,他就算交了差。

但急性子的崇祯却连连催战,周延儒万般无奈,只得谎报军情敷衍塞责,明明一仗都没打,他却把一封又一封的告捷文书上报朝廷,可把崇祯高兴坏了。

谁知纸里包不住火,不久后真相被揭穿。

崇祯龙颜大怒,大明生死存亡之际,首辅大学士居然畏敌如虎,还满纸谎言欺瞒皇帝,立即把他撤职下狱。

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参奏。

平日巴结依附周延儒的亲支近派,也跟着倒了大霉,一个个都被撤职查办,其中一个名叫吴昌时的人,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吴昌时,时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是首辅周延儒的心腹亲信。

别看此人职务不算高,能量却大的吓人。

吴昌时为人精于钻营,为了功名利禄,千方百计不择手段。

他背靠周延儒这棵大树,大肆结交朝廷文武大臣,关系网,连崇祯身边的宦官都有他的眼线。

朝廷中的风吹草动,官吏任免出征打仗,吴昌时第一时间就能得知,他常常以此作为炫耀资本,自抬身价,人人都知道这个吴大人手眼通天,找他没有办不成的事。

仅仅刺探朝廷密事,就足以让崇祯火冒三丈,更为可气的是,吴昌时利用他的人脉,直接插手朝廷组织的考试,从中大发横财。

他大肆收受考生金银,然后出面给主考官打通关节,竟然让目不识丁的文盲都荣登榜首,胡作非为。

但平时人们慑于首辅周延儒的威势,无人敢管,如今周延儒倒了台,的吴昌时才被揭发出来。

崇祯皇帝,决定亲自出面审理吴昌时一案。

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罕见之事,《明季北略》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审讯吴昌时过程。

崇祯十六年七月二十五,崇祯召集文物群臣齐聚文华殿,和的人环绕两旁,气氛威严肃杀。

吴昌时被带上来后,崇祯皇帝一声怒喝,责问他不法之事。

谁知这个吴昌时不仅狡黠诡诈,还颇有几分胆气,面对皇帝满不在乎毫无惧色,一口咬定都是旁人诬告,绝无此事。

崇祯皇帝命招来证人对质,吴昌时依然口气强硬,甚至狂妄地说:“皇上一定要我承担此罪名,我岂敢违抗圣意。

但若要我违心招供,却是万万不能。

”崇祯见他如此强硬,忍无可忍,当即命令锦衣卫动用大刑。

谁知旁边那些惯于和稀泥的大臣们赶紧上前劝阻,声称在皇宫内廷用刑,有违惯例,建议交由三法司按正常程序审理。

崇祯对朝廷上下官吏互相袒护之情了然于心,当即说道:“这种人神通广大,离了皇宫三尺之地,谁还能治得了他!”大臣们又说:“殿陛用刑,三百年未有之事。

”崇祯当即怒喝道:“吴昌时这厮,也是三百年未有之人!”结果吴昌时当即被打断双腿胫骨,再也厉害不起来了,连声讨饶,当堂认罪。

三个月后,这个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奇人”,被崇祯皇帝下令拖到西市斩首示众。

作恶多端的吴昌时得到应有的下场。

不得不说,崇祯虽然不算明君,这件事还是办的很有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