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河南省郑州官渡桥村一带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官渡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4大著名战役之一,它发生在官渡这个地方,交战双方是兵力雄厚的袁绍和兵力弱很多的曹操。而官渡就是现在的河南中牟县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这里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这里瞧瞧。

一、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河南省郑州官渡桥村一带

官渡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因交战地在官渡这个地方而得名。据查询,官渡战场就在如今的河南郑州,具体位置是中牟县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官渡桥村因傍官渡水而得名,这里原来有座关帝庙,存清乾隆年容间石碑,碑文云“官渡乃关帝拒袁斩将处”。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河南省郑州官渡桥村一带

据《中牟县志》载,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旧城,名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乃东汉曹操与袁绍相拒之处。“官渡城”附近有“水溃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绍岗”,传说是袁绍屯兵处。虽然如今建筑已不在,但行走在此处,还是能感受不少曾经那场大战的激烈!

二、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河南省郑州官渡桥村一带

时间: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

地点:官渡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兵力对比:袁绍军约十万人,曹操军约三四万人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河南省郑州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群雄开始地方的争夺,各国的势力都蠢蠢欲动。在此之时,曹操因迁移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威势大增;袁绍这时候则在河北等地发展,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在此背景下,为了争夺天下,曾经的好友袁绍率兵十万南下,曹操率兵三四万在官渡相拒,开始了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河南省郑州官渡桥村一带

公元200年春,曹操乘袁绍傲慢轻敌、内部失和之际,两次偷袭袁绍后方,焚其粮食辎重,断其粮道,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我国历史上,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袁绍实力远胜一代奸雄曹操,官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作为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的结果充满了太多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可不论是巧合也好,必然也罢,袁绍能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除了他的对手能力很强以外,还与自己的愚蠢有关。不难发现,正是因为以下这几点区别,才让战争走向发生了惊天逆转。 一、战前庙算,先输一着 早在双方开战之前,曹操和袁绍就进行了战前庙算。这是古代战争中很常见的一个步骤,主要是分析敌我双方局势,完成战略部署,以此来对战争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估量。曹操在这次庙算中,表现出了自己决胜的勇气,而的“十胜十败论”,更是鼓舞了群臣。由此,曹操一方可谓是摩拳擦掌,充满了必胜的斗志。曹操的兵马虽然不如袁绍,但他能取胜的其中一点便在于,所有的力量都凝聚成了一个声音。 而反观袁绍一方,其麾下谋士不仅没有统一意见,还让、这两位一流谋士失去了袁绍的信任。沮授的建议其实非常高明,他认为袁绍应该在徐徐发展两年,曹操必败无疑。按理来说,袁绍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在河北,这里地广民丰,物资丰饶,非常适合日后的发展。而曹操占据的兖、豫二州,则是饱受战乱之地,极其缺乏人口和钱粮。 曹操的目的不言而喻,他想要速战速决打败袁绍,从而夺取富裕的河北地区。但袁绍却偏偏自视甚高,他并没有意识到曹操这个昔日小弟,如今已经成了气候。所以袁绍进军官渡,是自己的意气之争,而他自己在战略上的部署,也是随心所欲。如此一来,袁绍在先锋之战中便吃了一个大亏。,麾下勇将、死于非命。 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从《志》相关传记的介绍来看,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迟钝、多疑、犹豫也成为了他的一大败笔。对此,说他是“外宽内忌”,是极其准确的评价。意思就是说,袁绍善于做表面功夫,从他早年为父母守孝六年,到后来的不畏强权、、善待百姓等等,都是他刻意维持出来的一个形象。在不少士子眼中,袁绍是一个明主。不然他也不能顺利得到沮授、田丰等忠正之士的效忠。 可事实上,袁绍这个人有着世家大族的通病。尽管他是庶出,尽管他表现得很宽厚,但袁绍骨子里是非常高傲的。他看不起,看不起曹操,甚至看不起,还打算自立为天子。这些迹象都表明,袁绍并非是个善于纳谏之人。而且他对沮授等人,始终留有一份戒心。 有个叫的谋士,其智谋不高,但很懂得袁绍的心思,所以一些袁绍不好开口的事情,都由此人来提出。而从袁绍的表现来看,他为人刚愎自用,,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模样。沮授、田丰智谋出众,袁绍并非是不知道,但他始终抹不开自己的面子。所以他宁可损失惨重,也不愿听从沮授的谋略,便是出于这种可笑而又自卑的心理。 三、内斗不止,内患未平 除此之外,袁绍麾下谋士的内斗,最终葬送了整个袁绍集团。家族喜欢内斗,开始是袁绍与相斗,后来是袁谭与对峙。就连袁绍麾下的多位谋士,也是互相攻讦。如田丰、、沮授等人,他们都是出自冀州,为河北地区人氏,还是前任冀州牧韩馥的旧部。而像郭图、、等人,则是袁绍的老部下,都是出身豫州,属于河南地区人氏。要知道,古人是有着很强烈的乡党情怀的。也正因如此,袁绍更加信赖郭图、许攸等人。 沮授、田丰善于进谏,可他们却不懂得变通,让袁绍很没面子。所以他多数是不予采纳的。而郭图、淳于琼等人,则非常善于揣摩袁绍的小心思,因而得到袁绍的倚重。 后来在官渡之战期间,一直不声不响的审配,却忽然扣押了许攸的亲属。这就导致后者怒而叛变,转向了曹操大营。在许攸建议之下,曹操发动乌巢之战,一举摧毁了袁绍的大半粮草。而就在此时,郭图的谗言又让叛变,最终令袁绍陷入了绝境之中,从而惨败而回。 官渡之战到袁绍败亡,其实中间还有两年的时间。如果袁绍措施得当,很快便能控制住局势,日后也未尝不可。但讽刺的是,袁绍刚回到邺城,冀州各地便相继发生了叛乱。无奈之下,袁绍只好拖着病躯前去平叛。 另外,河北腹地的黑山军张燕,也是袁绍的心腹大患之一。在沮授给出的战略构想中,当时袁绍的首要大敌是,其次便是黑山军。由此可见,袁绍对河北地区并非是完全掌控。说白了,这也是袁绍自视甚高的一个原因。如果他向曹操学习,先将河北地区的内患清除掉,那么他即便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也不是没有喘息之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原最真实的三国群雄之袁绍:四世三公官渡落寞

,一个本应在群雄割据的末年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名字。一个拥有着“四世三公”显赫家世的官宦才俊;一个雄踞冀、并、青、幽四州的诸侯霸主;一个统辖数十万兵马的东廷“大将军”。然而,这位东汉末期势力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方诸侯,却随着一场关乎生死的“官渡大战”而迅速落败,最终在忧愤惭羞中命赴黄泉,所创基业也尽付之手,实在令后人惋惜感叹。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由于家族的显赫,使得少年时的他即闻名天下,据《》所载,“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可见,袁绍在天下震荡的东汉末年,在“名门望族”的光环之下,并不是一个虚靡度日的纨绔子弟。相反,他是一个年轻有为、胸怀天下的杰出人才。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干政,往往处于傀儡甚至随时身死的境地,在灵帝驾崩之后,大将军立妹妹何之子为帝,是为少帝,并且与袁绍密谋,想借此机会诛杀宦官。不料何太后却反对诛杀宦官,不得已,何进只得命西凉刺史入京,想要以此胁迫何太后就范,而此时宦官们的表现却是“黄门、常侍闻之,皆诣进谢,唯所错置”。袁绍劝其乘此机会诛杀宦官,而何进却被宦官们表面的“恭顺”所迷惑,没有采纳袁绍的意见,最后被宦官们诛杀。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袁绍那敏锐的政治嗅觉,这就足以证明袁绍并不是一个昏聩暗昧之人。 董卓入京之后,欲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为帝,在试探袁绍意见时,袁绍意见与其相左,于是二人心生嫌隙,但由于董卓势大,袁绍最终只能“横刀长揖而去”,袁绍由此出奔冀州。而董卓在听了侍中周毖、议郎何颙等人的劝进之后,反而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这就为袁绍积蓄发展势力争取了时间,在董卓荼毒京都洛阳之后,激起了百姓乃至各路诸侯的反抗之心,于是就有了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的“义举”,而袁绍也因为家世的渊源而被推为“盟主”,但由于各路诸侯心怀鬼胎,讨伐最终失败了。但袁绍却因祸得福,赚取了冀州,并从此接连取得了并、青二州,使实力进一步壮大。可是,在袁绍的政治生涯中,他却接连犯了数个致命的错误,以至原本所创的大业全部付诸东流,使原本大好的形势也发生了逆转。 一、拒接天子,失天下之柄 袁绍因为董卓所立天子不合自己的心意,因此在谋士提出将天子迎回邺城的建议时,拒不采纳,以至被曹操抢了先机,把天子迎到了许都,最终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而袁绍此时却后悔不迭,好在此时幽州已落入他的手中,他坐拥着冀、并、青、幽四州,势力达到了顶峰。殊不知,此时的集团已打下了败亡的伏笔。 诚然,天子在当时已经沦为权臣诸侯手中的木偶,早已威严扫地,更不要说号令天下了,从表面看,确实毫无用处。但是,各路诸侯不管实力如何,皆不敢代汉自立,即使是拓展地盘,也要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这也反映出汉室“正统”的影响力,袁绍拥有着如此之强的实力却没有认清这个问题,没有打出这张分量极重的“王牌”,实在是可惜。试问,坐拥四州之地,又有天子在手,在政治上,天下何人敢不奉从? 二、任人唯亲,培植小集团 除了自己留居冀州外,袁绍命长子袁谭守青州、中子袁熙守幽州、外甥高幹守并州。这就为袁氏集团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早在袁绍命袁谭守青州时,谋臣就曾劝谏说:“必为祸始。”但袁绍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事实证明,袁绍死后,诸子争位,也进一步削弱了袁氏集团的实力,为曹操彻底消灭袁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三、因子疾患痛失良机 在建安五年时,曹操攻伐,谋臣劝袁绍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却以爱子患病为由,拒绝出兵,气的田丰拿着手杖敲击于地说:“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最终曹操击败了刘备,进一步壮大了实力,日后成为了他的大敌,这实在是养虎为患之失。 四、用人失当,大将被斩 、,乃袁绍两员大将,可是在遣将与曹军对阵时,袁绍却不能知人善任,面对沮授的劝谏,拒不听从,最终使颜良被斩于白马,文丑被斩于延津,挫伤了自己的锐气,对官渡大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袁绍败亡之肇始。 五、生死官渡,元气大伤 在官渡大战之初,沮授曾劝谏说:“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可是,袁绍却又一次拒绝了这个极为正确的建议,起兵疾攻曹操。在曹操与其僵持之时,因为粮草匮乏,军卒多有叛逃,这时沮授又提议:“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再次被拒绝,最终在这场战事中落得大败的结局,袁绍与长子袁谭率残骑退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其实,早在官渡大战前夕,谋臣田丰就曾劝谏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可惜,袁绍在盛怒之下,将田丰下狱,执意要攻打曹操,等到兵败回归河北,即将田丰杀死,这也可以看出他性格中偏狭的一面。 官渡一战,决定了袁绍霸业的全面衰退,从此袁绍再无力南进,不久在悲愤中离开了人世。这位“四世三公”的官宦世家子弟,最终没有敌过曹操—这一普通的士族子弟,在官渡的烟尘中渐渐落寞下去,我想,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势力一步步壮大后的骄矜之意,更多的还是他性格中那些致命的弱点,《三国志》言其“内多忌害”,所言不虚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