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一个被当时百姓热捧的小游戏引起了观众们的兴趣,这个游戏名叫投壶。投壶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投掷游戏,看上去和投篮差不多,就是把弓箭投入壶中。本来投壶的古代非常久远,帆叶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宴请宾客会有一个比较奥秘的礼仪,就是请男性客人射箭,而且客人不能推辞。但是射箭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再加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射箭,总不能让客人这么尴尬,所以后来就把射箭简化成了投壶。投壶只要准备好弓箭还有壶随时都能玩,非常方便而且有趣,所以这个游戏也是一直流传了下去。

投壶最早并不是一个游戏,而是一种礼仪。因为投壶只需要动手,所以身形看起来会比较从容,文人把投壶当做是能够修身养性的活动,只有能够做到控制自己的内心才干将弓箭给投中。后来投壶在民间被发扬光大,成了百姓们平日里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消遣。在秦汉时期,投壶是宴请上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因为去除了其中的礼仪因素,所以投壶的娱乐性被放大了很多,玩法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例如,之前都会在壶中装满红豆,让箭竿没法跃出,等于是只能投一次。但在汉朝,壶中的红豆都被取出,可以一直重投。

到了宋朝时期,投壶依然非常流行。但宋朝是一个文大于武的时代,当时的大儒对投壶完全沦为娱乐项目感到非常不满,一定要让投壶除了娱乐还能达到一些教育的意义。毕竟当时宋朝外患还是挺严重的,大儒有居安思危的想法也能理解。此后投壶就多了一个政治色彩,玩起来没以前那么轻松了,后来还专门为投壶设置了相关的规则,变的更加正式了一些。有了详细的规则,自然就会有比赛,很多人为了投壶比赛甘愿下重金,这样投壶不仅好玩,也变的好看了。

投壶的规则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各有八支箭,看谁最终投中壶里的箭多谁就赢。有些壶可能会做出三个口,中间的口直径比较小,两边的口会大一些,如果是中间中了分数会更高,两边分数则低一些。如此一来就需要双方参赛选手斗智斗勇了,到底是选择分低好中的口还是选择分高难中的口。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投壶看起来还挺难的,本来这个游戏我们自己在家就能玩,找一只筷子和一个花瓶,这就跟投壶差不多。只是让现代人玩这样的游戏,可能玩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觉得无聊了,想想投壶能在历史风靡上千年,感觉古人的娱乐方式的确是不多啊...
胡太后是何人?孝明帝的生母胡太后生平介绍
北魏宣武帝的充华,孝明帝的生母。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人。谥 胡灵 ,垂帘听政达13年之久。北魏宣武帝的充华,孝明帝的生母。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人。谥 胡灵太后 ,垂帘听政达13年之久。延昌四年(515),孝明帝即位年幼,胡太后得到妹夫宗室元叉、宦官刘腾的保护、支持而听政。正光元年(520)被元叉、刘腾幽囚,孝昌元年(525)杀元叉,再度临朝摄政。 其时北魏统治危机四起,北方边镇守将和州郡官吏腐化贪污,府户、镇人积忿已久。神龟二年(519)京都羽林、虎贲由于武人待遇不平,近千人暴动。元澄、袁翻建议改革边镇用人,魏兰根建议改府户为民,胡太后都不采纳,反而实行崔亮所制停年格,按年资用人,吏治益趋腐败。胡太后迷信,大建佛寺。 洛阳永宁寺之壮丽,伊阙石窟寺之宏伟,都是民脂民膏凝成。其奢侈浪费导致公私穷困,民不聊生。胡太后饱淫欲甚盛,小官郑俨仪表秀美,她提为中书舍人,勾搭成奸。郑俨又引入舍人徐纥、李神轨轮流陪睡,彻夜交欢。太后的情郎多,最爱郑俨,派人随他回家,只准和家人说话,不准留宿在家。正光四年,六镇起义爆发,给北魏统治以致命打击。关中陇右以及山东、河北地方的和少数族人民,随即纷纷起兵。南朝降人萧宝寅又利用时机,据关中叛乱。 同时,梁朝派军北伐,孝昌二年夺取寿春,次年占领涡阳,北魏疆土日蹙。北魏军队败多胜少,拓跋氏统治岌岌可危。而胡太后还宠信奸人郑俨、徐纥等,政事益加腐败紊乱。胡太后害怕儿子年龄渐长,于己不利,武泰元年(528)与郑、徐合谋杀死十九岁的孝明帝,立临洮王子三岁的为帝,天下哗然。当时虽镇压了一部分起义,但兵势强盛的并、肆、汾、唐、恒、云六州讨虏大都督从并州进军洛阳,在河阴溺死胡太后及幼主,并杀诸王、高官等两千余人,实际上结束了统一的北魏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凉建立者武昭王李暠介绍 李暠家训的内容
,西凉政权的建立者,谥号武昭王,又叫兴圣,在位18年。他、有志向,很早就被人发现并推荐为官。最初为后凉效力,他的才能很快就在政治上得以表现,不久后又被人推荐为敦煌太守。在后凉势力衰退之时,后凉多郡开始反抗段业,经过六郡联手,摆脱后凉,李暠被众人拥护建立西凉。 李暠像 武昭王李暠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建立西凉后,政治上善用贤者,经济上重视务农,制度上执法宽简,赏罚分明。他放宽制度,鼓励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百姓返回家园,并给他们田地让他们自给自足,给他们特殊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这项政策实施后,很快就吸引了上万户居民返回敦煌。为了统一河西地区,李暠派宋繇四处征战,并多次取得成功。不久,在李暠的治理下,敦煌就恢复往日的繁荣景象。在那样一个纷争四起的年代,有这样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明君,真是人民的福气。 李暠在文化方面重视弘扬文化,因而制订了许多措施来宣扬这些汉族思想。不仅如此,他还建立县学、州学等,招收热爱汉文化的学生,使得他统治境内一时学风四起。他又爱惜人才,只要是人才到西凉,他都重用并加官进爵,于是中原的有志之士纷纷前来投靠于他,当时的西凉得敦煌成为文人名流的聚集地。敦煌也成为西部的文化中心,李暠的文化举措为汉文化的发展做了杰出的贡献。 李暠是不是汉人 李暠(hào),生于351年,卒于417年,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以敦煌为都城,疆域甚广。李暠从小就好学,性格温和宽厚,不仅通读,还好读孙吴的兵书,在武术方面也有造诣,一直被夸赞拥有英姿飒爽、的风采。 李暠画像 据说李暠是西汉名将的十六世孙,而李广是纯正的汉人,因此李暠也是汉人。李暠的家族历代都是名门将族,祖上很多都在各朝为官,父亲李昶学识广博,因而小有名气,只可惜英年早逝,李暠还在腹中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397年,段业建立北凉政权,任李暠为效谷县令。在敦煌太守死后,李暠被众人推荐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不久,得到段业的重用,段业也给他很高的职位。 李暠在担任敦煌太守时,因为有能力又有学识,得到不少拥护者,而此时的段业昏庸懦弱,就有不少人站出来希望李暠能建国,劝告他不值得在段业手下卑躬屈膝。公元400年,晋昌太守唐瑶向敦煌、酒泉等六郡发檄文,共同反北凉,并推荐李暠为大将军。最终,李暠在众人的拥护下建立西凉政权。 李暠在位期间,向后秦纳贡,被封为高昌侯,还多次亲自率兵攻打北凉,并多次取得胜利。后迁都酒泉,在当地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境内的百居乐业,一片祥和。417年,李暠因病去世,享年67岁。 李暠家训 武昭王李暠,西凉太祖,自称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将李暠视为祖先。李暠从小就热爱文学,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会教书授课或者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只可惜,生逢乱世的他不得不走上政治舞台。建立西凉后,在李暠的领导下,敦煌上下形成一股学风,弘扬汉族文化,学习汉族思想在西凉境内盛行。在这段时间,李暠写《诫子书》来宣传李家的家训,在当地广为流传。 李暠浮雕 这篇文章语重心长,句句箴言,表达了自己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希望自己离世后子女可以严格按照李暠家训行事。其中有“动念宽恕,审而后举”,意思是要懂得宽恕他人,在制定举措时要先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远佞谀,近忠正”意思是让儿子亲近忠心正直之人,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意思是要用法来处理事务,判断事务有有理有据,不可根据自己情绪和喜好来断定;“富贵而不骄者至难也,念此贯心,勿忘须臾”意思是富贵后做到不骄傲确实比较难,但一定要时刻将这点记在心上,时刻提醒自己。 李暠写下这些家训,可谓,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教育他的后代,还给后人留下一笔值得珍藏的财富。可惜在李暠死后,其子继位后,并没有遵守这些家训,而是,不听贤臣进谏,独断专行,使得百姓。在位才三年就遭到敌军偷袭,后不幸战死蓼泉。 李暠述志赋 《述志赋》出自《》,是西凉政权建立者李暠的作品。李暠自幼好学,本想做一位步入仕途、潜心专研的学者,可是事与愿违,所处的环境处处,百姓民不聊生。不得已才步入官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百姓伸张正义,给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 李暠画像 李暠满腹经纶,热爱文学,在十六国时期是著名的文学家。据史料记载他所著的有《槐树赋》,这篇文章是作者通过槐树在西北难以种植的事实,有感而发,感叹自己身处这荒凉偏远之地,不是自己施展才能的好地方;还有《大酒容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恬淡豁达的胸怀;还有《靖恭堂颂》、诗赋数十篇,以及为前妻写的诛文。可惜的是,流传下来的只有《述志赋》,其他的佳作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没被保存下来。 李暠的《述志赋》是在南凉君主进攻西凉时所著。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李暠抒发的是自己身为文人的志向,而不是一个君主治国的志向。李暠胸怀大志,可惜生不逢时,看尽世间沧桑,面对国家分裂,内心无比煎熬。于是李暠多次上书东廷,视东晋王为正统,表达自己对恢复晋室的信心。《述志赋》中他的志向是不图世间荣华,只求清净高洁,隐居深山。而另一种情感就是表示自己愿在东晋的领导下实现自己大统一的抱负和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