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文征明)的书法作品有哪些?文徵明(1470-1559),塬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中国明代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湖南衡阳,与唐寅、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家」或「吴门四杰」);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派领袖。
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人材济济,但在当时,出类拔萃,声名显赫,唯有沈周、文徵明等一些人。文徵明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早年曾向王韦之父王徽问学,为诸生时,写字不佳,被列叁等,不得参与乡试,开始努力学书法,但仕途不顺,九试皆墨,一直未能考取功名。
嘉靖二年(1523年),由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与于朝,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叁年内叁次提出辞呈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
晚年声誉卓着,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徵明活了九十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他的传世书法有《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四体千文》、《草书千字文》、《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仇英画赵孟頫写经换茶图文徵明书心经合璧》等;画作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洞庭西山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钟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关山积雪图》、《仿赵伯骕后赤壁图》等;着有《莆田集》。
安东·韦伯恩作品有哪些?对世界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韦伯恩,完整的安东·弗里德里希·威廉·冯·韦伯恩,(1883年12月3日出生,奥地利维也纳 - 1945年9月15日去世,米茨尔,萨尔茨堡附近),奥地利12音维也纳学校的作曲家。他以管弦乐队的帕萨卡利亚,室内各种歌曲而闻名(利德)。 生活和工作 韦伯的父亲是一名采矿工程师,他的职业生涯最高,成为哈布斯堡政府的采矿主管。早在1574年,西米利安二世就赋予了这个家族贵族。虽然在1918年革命之后,奥地利将谓词 von定为非法,而作曲家的音乐必须以安东·韦伯恩的名义出版,但他一生都坚持自己的贵族传统。韦伯的父亲的职业生涯导致家庭搬到两个省会城市格拉茨和克拉根福,然后回到维也纳。韦伯恩从他的母亲,一位业余钢琴家那里接受了他的第一次音乐教学。在克拉根福,埃德温·科马尔向他讲述了音乐理论和钢琴的基础知识。韦伯恩还学会了演奏大提琴并参加了当地的管弦乐队。他的第一组合物,两件为大提琴和钢琴(1899年)和几首歌曲,从克拉根福周期日期。1902年,在克拉根福人文学院体育馆毕业后,他参加了拜罗伊特音乐节上的瓦格纳歌剧表演,给这位年轻的音乐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年秋天,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音乐学和作曲。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学位(1906年),关于荷兰作曲家·艾萨克的合唱团君士坦丁二世的论文。与此同时,在1904年秋天,韦伯恩已经成为作曲家的私生子勋伯格。该协会被证明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勋伯格,以及他的朋友,年轻作曲家阿尔班伯格,韦伯恩 很快探索了音乐表达的新维度,导致了“无调性 “ - 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消除了治理音调中心的必要性。但是从一开始韦伯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魏本公司在1908年通过竣事音乐发展的勋伯格的方向,韦伯恩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包括管弦乐田园诗林索风(1904;朔源他与勋伯格研究),一些弦乐四重奏的基础上,诗的歌曲理查德·德梅尔,该管弦乐的帕萨卡利亚(1908年)和合唱经典恩特弗利赫特(1908)。 这些仍然坚持传统的音调,但是,随着格奥尔格的歌曲(1908-09),韦伯恩进入音乐领域不再基于固定的音调中心。1911年,韦伯恩与他母亲的妹妹的女儿结婚。由于罗马天主教徒禁止第一代表兄弟的结合,婚姻只在1915年举行,这对夫妇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已经出生。韦伯虽然在泛神论中具有深刻的宗教信仰,却反对教会教条,拒绝牧师作为上帝与人类之间的中间人的角色。在1908年至1913年期间,他曾在维也纳,伊施,因斯布鲁克,特普利茨,但泽担任教练和指挥。和斯特丁。事实证明,这些活动是短暂的,因为他厌恶戏剧惯例,而是选择专注于自由创作。 他那段时期的作品揭示了一种越来越倾向于在最正式的简洁中压缩最高强度的表达,这些特征标志着他的弦乐四重奏(1909),乐团六件(1909),小提琴和钢琴四件( 1910年),两首歌,作品8(1910),弦乐四重奏的六个小袋(1911-13),乐团的五件(1911-13),以及大提琴和钢琴的三件小片(1914年)。该大提琴奏鸣曲(1914年)标志着他的第一次努力,在他的“格言”时期之后回归更多的扩张形式。韦伯恩的四首歌,作品 12(1915-17)和作品 13(1914-18),六首歌(1917-21),五首圣歌(1917-22),五种拉丁文本(1923-24),三种民间文本(1924),三首歌(1925)和两首歌(1926)是声乐作品; 除了采用钢琴伴奏的四首歌之外,这些作品以高度原创的乐器组合而着称。191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韦伯恩入伍服役,但由于视力不佳于1916年底出院。在布拉格(1917-18)的最后一个戏剧季之后,他在维也纳附近的米德林定居,私下教学并担任勋伯格成立的主管。私人音乐表演协会(1918-22)。1924年,勋伯格制定了12音的构图方法 - 这个系统中,由12个独立的半音阶音调构成的基本“行”通过反转,逆行进行和换位的设备以音乐和谐的方式使用,允许总共48种可能出现所选行的可能性。韦伯恩首先采用了这个系统金德斯克为钢琴(1924年),雇用了然后对所有其他组合物进行连续技术处理,并将其与其最极端的潜力严格一致地开发。 那段时期的器乐作品 - 弦乐三重奏(1927年),交响曲(1928年),小提琴四重奏,单簧管,次中音萨克斯和钢琴(1930年),9乐器协奏曲(1934年),钢琴变奏曲(1935-36),弦乐四重奏(1937-38)和变奏曲(1940) - 受严格的正式纪律约束。在声乐领域,画家和诗人希尔德加德琼斯的歌词激发了Webern后来的所有作品,如“ 三歌”,作品 23(1933-34)和三首歌,作品 25(1934); 奥格丽希特(1935); 康塔塔第1号(1938-39); 和康塔塔第2号(1941-43)。韦伯恩始终坚持自己与传统的联系,是德国谎言类型的最重要的代表。他也是一位熟练的编曲者; 他的经典作品的编排中,值得注意的是或利切卡塔从(1935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发售(1747)。在私人音乐表演协会解散后,他组建了几个合唱团,特别是单身人士,一个专门组织演出杰作的非专业团体,如古斯塔夫·马勒的 第8号交响曲(1907年),以及工人交响音乐会。这两个组织由社会民主党赞助,在“多尔富斯革命”(1934年2月)之后解散。作为客座指挥,韦伯恩偶尔会出现在奥地利广播乐团,并受邀在瑞士,德国,西班牙和英国进行演出。虽然是一位杰出的老师,但韦伯恩从未在维也纳大学或音乐学院接受任命。他曾在以色列盲人学院(1925年至1931年)担任小职,并于1932年开设私人讲座课程。 在国内的公众认可仍然仅限于在社会主义政权下两次授予他的维也纳音乐奖(1924年,1932年)。尽管韦伯在政治上并不积极,但他仍然成为右翼民族主义上升趋势的牺牲品。1933年上台后,勋伯格很快就离开了欧洲。纳粹将“新维也纳学校”的音乐称为“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堕落艺术”,并禁止演奏这类音乐。1935年伯格去世后,韦伯的艺术孤立变得完整,1938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后,他的经济困境变得绝望。政治动荡使他的作品出版停止。由于几乎没有私人学生离开,韦伯恩不得不接受诸如较小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安排等任务。始终是一个退休的性格,他陷入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轰炸袭击的增加,韦伯对希特勒政权的幻想破灭了。1945年2月,他唯一的儿子彼得在一次列车袭击中丧生。当俄罗斯军队接近维也纳时,作曲家和他的妻子逃往萨尔茨堡附近的米特西尔,他们的三个女儿和们在那里寻求避难。韦伯在美国占领军中被一名士兵意外射杀。 遗产 韦伯恩的音乐本身具有诗意,反映了他非凡的感性。自然崇拜,从山庄的宏伟到鲜花的微观世界,影响了他的创造性思维。他不屈不挠的新审美冠军使他不懈地追求自己的道路,完全实现了他自己的音乐语法。韦伯的表现主义虽然具有格言性和点彩性,但却以对词汇和色彩的非凡敏感性而着称,涵盖了从大气悬念到爆发性激烈的色彩。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具体的个人经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甚至是“程序化的”,例如管弦乐队的六件作品(1909年),据作曲家本人描述,与他母亲的死有关。正式的计划,揭示明确的外在联想,为各种器乐作品准备草图,甚至在后期。同样,文学上的亲和力导致了声乐作品的优势。 他的风格的新颖方面(旋律和谐音碎片,宽间隔跳跃,不寻常的不和谐和音色的使用,纹理的苦行稀疏,以及形式的极端简洁)首先使那些以浪漫主义时代的富裕为条件的人感到不安(例如,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安东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交响曲,以及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诗歌。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韦伯恩的音乐受到年轻一代作曲家的赞誉,其中包括彼埃尔·布列兹和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作为新纪元的“基石”和模型,以及伊戈尔 斯特拉文斯基等公认的大师。加入了这一荣誉。20世纪60年代,韦伯的知识及其非凡的曲目在音乐学家汉斯·莫尔登豪尔的许多重要手稿的遗作中被大量放大。 随机文章汉朝究尽是经学取士还是孝廉取士?汉武帝刘彻是纯种的汉人吗?谷歌创始人佩奇布林,曾计划将230亿美元资产捐给马斯克海因里希概率安全法则,从55万起机械事故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揭秘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鬼魂缠身/神秘病毒/机关灭杀盗墓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爱德华·格里格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么特点
a小调钢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具备格里格音乐的一切魅力,诸如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以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奏等。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作者本身就是钢琴高手,因此充分发挥了这一乐器的性能,形成了十分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的风格,在钢琴技巧上则接近特。本曲虽然在曲式方面因循传统,但在许多细微末节处,却有各种新颖的创意,在第三乐章内更可以看到相当自由的发展。全曲的基调属于典型的浪漫性质,充满了北欧大自然中苍郁而森林茂密的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第纳维亚情调”。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奏钢琴一开始便活跃地将呈示部的轮廓完整地展现出来(片段1)。接下来的主题清纯而朴实, 富于北欧民谣情调,而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是作者浪漫派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片段2),将格里格音乐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乐章慢板,降D大调,3/8拍子,复合三段体。 第一段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器柔和地奏出沉静的冥想性主题。第二段由主奏钢琴以精细的华彩弹出优美的快速音群化旋律,后半段则愈加华丽与技巧化(片段3)。不久,乐曲节奏由急速趋于平静,缓慢地逐渐消失。乐曲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加强的极中庸的快板,a小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为基础的自由构想。 主奏钢琴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的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片段4),构成了宽广、壮丽的史诗。乐章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培尔·金特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戏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 《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晨景 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片段1、片段2)。 奥丝之死 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安妮特拉 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片段3)。 妖王宫中 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片段4)。 第二组曲也分四段: 悲叹 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 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舞曲 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培尔金特 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索尔维格 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片段5)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片段6) 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挪威舞曲 作于1881年,是作者所作的由四首舞曲组成的集成曲中的第二首,原为四手联弹钢琴曲,同年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及管弦乐曲,广为流传(片段1)。 乐曲采用“ABA”三部曲式,A大调,小快板,2/4拍。 主题A具有跳跃般的旋律音型,合着从容而庄重的节奏,形成了轻松而又安详的气氛。 这一主题反复一遍之后,突然加快速度,用较强的音响奏出了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B,这一采用升f小调的主题粗犷而富于激情,使乐曲形成了热烈的高潮。B段音乐虽与A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其主题素材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乐曲再现开头部分(A段),在平稳而轻松的气氛中结束。 随机文章《延禧攻略》的尔晴让人恨的牙痒痒 原来真实的她被错怪了罕见的巨型奇虾化石,长达1.8米的寒武纪最大生物直升机滑雪有多危险?车王舒马赫几乎撞成植物人淫欲魔王阿斯莫德,诱骗俊美人类关至第二层地狱(至上四柱之一)历史上最廉价的防空武器之防空气球,铁索连接组建天空防御网络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