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3月31日),那拉氏被封为兰贵人。
五月初九日(6月26日),18岁的那拉氏正式入宫,住在长春宫。
这长春宫的正殿高悬着乾隆帝的御笔匾额,上书“敬修内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似在告诫后宫妃嫔要严格遵照祖宗家法行事,谨慎地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
兰贵人看到这四个字做何感想呢?这位争强好胜的年轻女子是不会受任何规条约束的。
她想的是如何不择手段地攫取到更高的权位。
清代后宫妃嫔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皇后以下的妃嫔共分七级:第一级是皇贵妃,第二级是贵妃,第三级是妃,第四级是嫔,第五级是贵人,第六级是常在,第七级是答应。
但她深知,不能过于着急,要一步一步来,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地去争取。
实践证明,慈禧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二年的努力,她晋为懿嫔;又过二年,晋为懿妃;再过一年,晋为懿贵妃。
慈禧便由第五级的兰贵人跃升为第二级的懿贵妃了。
慈禧在众多的妃嫔中脱颖而出,固然有天赐的自然机缘,但也不能否认独造的人为因素。
从某种程度讲,这独造的人为因素正是天赐的自然机缘的前提。
在妃子如林、宫女如云的宫廷内部,一个年轻的妃子要想尽快超升,只有获得皇帝的青睐和宠幸。
那么,兰贵人是怎样获得咸丰帝宠幸的呢?这要先从咸丰帝谈起。
咸丰帝是个悲剧人物,他是个忧患皇帝和风流天子。
咸丰帝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八日(1831年7月16日),死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
他18岁当皇帝,31岁病死,在位约12年。
说他是忧患皇帝,是因为他在位的12年,在他看来,没有一天是平安无事的。
内忧是指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1851年1月11日,在洪秀全38岁生日这天,拜上帝会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这对年仅18岁的青年皇帝咸丰是个沉重的打击。
咸丰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853年5月6日),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天京为太平天国首都。
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遍及18省,几达大半个中国。
咸丰帝死后三年,这个大起义才被镇压下去。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大起义伴随了咸丰帝一生。
外患是指英、法、俄、美诸列强酝酿与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这之前,战争就已处于酝酿阶段,然后步步升级。
他们先攻广州,次攻天津,再攻北京,直逼得咸丰帝北逃热河。
一个年轻皇帝,对内要对付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对外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英、法、美、俄等世界上几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他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可以说,一个年轻而软弱的皇帝遇到了复杂且艰难的局势。
不仅如此,咸丰帝还是个不争气的风流天子。
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一筹莫展,便开始追求声色,贪图玩乐了。
他即位之初,年轻气盛,也想干一番大事业,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的统治。
”他久居宫内,初涉政坛,对国内国外情况,均不甚了了。
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一筹莫展,便开始追求声色,贪图玩乐了。
他恋女色,吃媚药,饮鹿血,嗜醇酒,喜观剧,吸鸦片,整天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那是“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之间,坠马伤股。
咸丰初,京中市井语有“'跛龙病凤掌朝堂’之谣,谓慈安善病也”。
加之,纵情声色,所以“体多疾,面带黄”。
看着一天天衰弱下去的皇帝不知何时会丢下她们而去,那拉氏忧心如焚。
面对咸丰帝的玩世不恭,温良的皇后钮祜禄氏束手无策。
工于心计且抱负远大的那拉氏,既看到皇帝不久于世,又深知皇后无能为力。
那拉氏之所以得到了咸丰帝的宠幸,是有原因的。
她自己曾得意地对别人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
这为那拉氏邀得专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契机。
”《清稗类钞》记道:“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
”《慈禧外纪》记道:“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
”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相伴,要想获得宠幸,善于揣摩皇帝的深层思想是必备的能力。
一般人可能都会干那么一两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刘协这个皇帝却不能。
母亲因为他遭遇杀身之祸,妻子因为他而,汉朝江山到了他这儿戛然而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也是上天的“旨意”让他登上大位的,因为母亲生他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天示吉兆”。
汉献帝是的次子,汉少帝的异母弟弟,名叫刘协。
当时,灵帝的皇后是何皇后,这个人非常嫉妒,王美人怀孕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汉灵帝。
王美人怕何皇后的嫉妒给自己招来灾祸,就偷偷地服用坠胎药,但是没有奏效。
不仅如此,这王美人自怀孕后,还总是梦见太阳跟着自己走,她认为这也许是一个吉兆,就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孩子生下来以后,何皇后果然妒性大发,害怕王美人有了儿子会进一步威胁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将毒药偷偷放到王美人产后服用的汤药里,王美人服用后当场死亡。
汉灵帝查出这是何皇后所为,想将其废黜,可是宦官们一齐为她求情,灵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后。
刘协这时候还不足月,灵帝害怕刘协再遭陷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抚养。
汉灵帝死后,刘辩继承皇位,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为陈留王。
何皇后成为太后,临朝处理政务,实际上,大权掌握在她哥哥大将军手中。
灵帝死后不久,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
宦官、段珪等人又在内宫杀死了大将军何进,史称“之乱”。
、和何进的部将带兵进宫,杀死了宦官两千多人。
张让、段珪不能抵敌,劫持少帝和刘协出宫,正在仓皇间,遇见了率领的所谓前来“救驾”的陇西铁骑。
少帝刘辩见到这种情形,吓得浑身哆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
内侍和一班文官也是惊慌失措,大气也不敢出。
尚书卢植率军赶到后,杀死了张让、段珪,又把少帝和刘协迎回宫中。
董卓的军队控制了京城局势以后,就废黜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
刘协登基以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加封太师,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
董卓所属的部队在洛阳城大肆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
各地郡守联合起来共讨董卓,很快形成了对洛阳的包围之势。
董卓为了避免,洛阳城又如同废墟,就一把火烧毁洛阳,挟持汉献帝和朝廷官员迁都长安。
汉献帝以及朝廷文官们不想任董卓摆布,想借助各地诸侯的力量铲除董卓。
但是,各地诸侯正在忙着扩大自己的地盘,根本不管朝廷之事,汉献帝只能依靠长安朝廷内的力量自己行事。
司徒与等人联合起来刺杀了董卓,两人共同主持了朝政。
可是,王允骄傲自满,气量狭小,吕布又是没有立场的一介武夫,他们根本不能控制关中局面。
董卓死后不到一个月,其部将李榷、郭汜、范稠、张济攻入长安,杀死了王允,将军们又控制了汉献帝。
可是不久,他们之间又发生了矛盾,相互大打出手,长安城又陷于战火之中。
郭汜想将献帝抢入军营,以便争得政治上的主动,却不想被李榷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将献帝和大臣们劫进军营,汉献帝又一次成为人质。
李、郭相互攻打数月,长安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摆脱了李、郭等人的控制,辗转东行。
公元196年,汉献帝被前来迎接的兖州刺史接入洛阳。
袁绍占据着河北地区,占据江东,占据荆州,割据益州,西部凉州为韩遂和占有。
汉献帝这时候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曹操觉得他还有一定的政治资源,有了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抢先接走了汉献帝刘协。
但是,曹操只不过是要利用汉献帝这个“天子”的价值,并不是要把天下整顿好再还给刘协这个天降“吉兆”皇帝,于是,他以洛阳宫殿残破不堪,城市毁坏为由,将汉献帝挟持到了许县,称之为许都。
从此,汉献帝又成了曹操手里的傀儡,任其摆布。
曹操晚年,中原地区已经完全归其所有,天下虽然形成了三分局面,但吴蜀两家已经形不成对曹魏(曹操被封为魏王)的威胁,但曹操并没有废黜汉献帝。
究竟是什么原因?有说是他要证明自己真的没有“异志”,有的说是他作为臣子,不应该由他来废黜这个皇帝,而自己的儿子不是汉献帝的臣子,取而代之不存在“篡逆”问题。
果然,曹操死后,继位为魏王,当年12月逼迫汉献帝将皇帝之位禅让,曹丕即位为皇帝,改国号为魏。
刘协自公元190年为皇帝,220年禅位,共计31年。
刘协这个吉兆,除了给他一个傀儡皇帝的头衔,其他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吉利,相反,他的妻子还因为他而引来横祸。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献帝不满曹操,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杀死曹操。
事情败露后,董承等人被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
写给父亲伏完,希望他效仿董承,铲除曹操,但伏完始终没敢行动。
后来,伏皇后的这个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
伏皇后藏到宫中的夹墙当中,被人搜到后拖了出来。
伏皇后向刘协哭诉求救,刘协无奈地说:“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然后问前来捉拿皇后的官员:“天下有这道理吗?”不管有没有这道理,伏皇后还是被幽闭而死,刘协和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毒酒毒杀,宗族百余人被处死。
这样的皇帝,与匹夫何异! 这样一个如同囚徒一样的皇帝,为什么还要弄出一个吉兆来呢?这当中,大概有刘家传统的关系,也有后世之人感情的因素。
刘家皇帝从开始就有“吉兆”,后来那个、都有。
这当中有一层意思,本来这皇帝不应该是他的,后来不知道就阴差阳错弄到了他的头上,为了防止人们,就弄出这么个吉兆来。
老天爷的意思,你还敢有所怀疑吗?就像这个刘协,正统皇帝是他的哥哥——皇后生的嫡长子刘辩,正常情况下,当皇帝轮不到他!还有这汉家的天下,就这样被曹魏夺了去,在很多人心里总那么不舒服,因为这汉献帝一生并没有做过什么恶!尤其是这亡国之君往往都是昏君、暴君、荒淫之君,汉献帝不是,这就让人给了他不少的同情。
人们不知道这老天究竟是哪根筋弄拧了,怎么好好的汉家天下,就这样了呢?这刘协还没有“驾崩”呐! 吉兆并没有给汉献帝刘协带来什么吉利,可见,吉兆这东西听过一笑也就算了,当真不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年轻时,当王莽还是一个不富裕的皇亲国戚的时候,他与宜春侯王咸的女儿成亲了;王氏生下了四男一女,分别是王宇、王获、王安、王临和王嬿。
前面两子分别被王莽诛杀,王安身体不好,所以后来四子王临被立为太子。
王嬿是汉平皇帝的皇后;平帝死,王莽即位后,被改封为黄皇室主。
当年,王莽还是新都侯,他的礼贤下士、克勤克俭,在贵族和士人当中。
其中的一个事例是:王莽母亲生病,官员们纷纷去王莽家探病,一个穿着很朴素的妇人在接待他们,大家都以为是新都侯府的仆妇,后来才吃惊地得知,那就是新都侯夫人啊。
当时,有爵位有品级的人有姬妾,不仅正常,而且是合乎礼法的;但王莽硬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种道德洁癖令人印象深刻,终于赢得了豪门贵族的心。
然而,当他不在舞台中心,不用摆出pose的时候,还是露出来了。
王莽曾因政治斗争被赶出京城,贬回封地;他大概以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完结了。
这时,他有过至少三位侍妾,一个是怀能,生下儿子王兴;一个是增秩,生下儿子王匡和女儿王晔;一个是开明,生下女儿王捷。
——没想到,王莽后来因为杀死违法的亲生儿子,被士林同情和敬佩,召回长安,重回权力中心,开始了他通往皇帝之路。
可笑的是,这几个子女,只能算是私生子,他们的前半生基本上是隐形的。
只是在二三十年后,太子王临也被杀了,才被召回长安。
而召回的方式,也很奇特,是由已经快要病死的三子王安上奏折请回来的;这时,大家才知道这几个皇帝私生子的存在。
只是,这两个私生子没受过好教育,召回来也起不了什么用。
也就是说,王莽的三个侍妾,压根没啥名份可言。
老王家的女人只有女儿黄皇室主有点骨气,在平帝崩了、年轻守寡之后,拒不接受王莽给她安排的再婚对象;在起义军攻入长安城时,纵火自焚殉国。
问题是,王莽与原碧通好,也不打算给人家封号和好处;这种情况下,原碧又与太子王临私通。
王临怕事情败露,决定与原碧一起杀掉王莽。
——事情还没进行呢就被发现了,王莽不得不杀掉太子。
没多久,67岁的王莽就娶了一个新皇后,年方16岁;他还增加了后宫的配置,添了不少姬妾。
然而,在这种时候再婚,我认为王莽的政治考量因素,远远大于个人淫欲。
首先,当时的新朝早已摇摇欲坠,王莽需要一件喜事来提高大家的士气。
“冲喜”之日,王莽还不可思议地把满头白发染黑了,用以证明“我还行”。
史谌是之妾史良娣的家族成员,后来被任为宁始将军和平侯。
当时,绿林军、赤眉军,所向披靡,王莽号称的“百万大军”早已一败涂地,无人可用,无军可遣,王莽甚至不得不调用囚犯来充兵。
此时结婚,与其说看中了年幼的,不如说看中了史氏的父亲史谌。
王莽用黄金三万斤、布帛亿万钱作聘礼;而史谌,便成了王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王莽被杀,史谌投降绿林军被杀,而史皇后,不知所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