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费开销是一笔不可忽略的数字,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也要保障士兵的基本生活,上了战场才会拼命。
那古代一支军队的日常开销有多大呢?不少小伙伴都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那我们这次就以唐、宋两朝为例,跟大家讲讲当时的军费大致有多少。

其实古代士兵条件好不好,跟朝廷经济是直接挂钩的,如果经济好各方面的条件自然就会好些,下面就一起了解看看吧。
唐初军队乃是征兵、募兵并行,征发财力无虞的丁男作为府兵,蠲免其租税力役后,负责轮番进京宿卫或戍边打仗。
不过府兵的目的主要是戍卫京师,因此唐朝对外作战时,仍常以临时招募的人员或边境异族做为主力。
这种征募并行的兵制优点,在于国家可省下大笔经费。
尤其是府兵,被要求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随着武器甲冑一同上缴入库,待出战时才会发放。
而若是入京宿卫的话,朝廷就仅会发给弓矢与横刀。
表面上看,唐朝府兵不必负担赋役,也都是家有田产的小康之户,要自费这样的装备似乎不甚困难。
但实际上由于每个府兵的居所离长安京师远近不同,上京途中所有花费全得自行吸收;加上唐朝拓边日急,战事不断扩大,根本没法让军士们按时换班返乡。
结果这么一耽误生产,府兵的家庭几乎都濒临破产,不得不逃亡躲避入伍。
唐玄宗先天二年 公元713年曾下诏指明这弊端,害得府兵们多惮劳以规避匿,因此将服役年限从40年减为25年,并让长期征战的士兵只要服役10年即可: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五十而免。
屡征镇者,十年免之。
结果这政策仍没法切实执行,最后导致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的惨况,地方折冲府完全没有任何府兵可以上交,迫使朝廷改招募12万长从宿卫 后改称彉骑护卫长安,武器衣装粮食全由国家提供,由此增添不少开销。
此外,唐朝沿边设置十个节度使,每年得投入衣赐则千二十万匹段,军食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一十万的巨额军费。

对比之前的府兵制,《旧唐书》不由得惋惜地写道:开元已前,每年边用不过二百万。
但那其实是将国家军队本应负担的财政成本,全转嫁到府兵身上,也因此导致府兵制崩溃,根本不足称许。
而且随着唐朝的衰乱,兵制日愈败坏,募来的彉骑与神策军几乎都是缺乏训练、贪图安逸的市井无赖,地方镇兵亦成了不时擅杀将帅的骄兵。
这使得唐朝年年靡费大量钱财、却养出一批不堪战阵的士卒,显见国家资源不能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窳政。
宋朝则又是另个为兵政所扰的朝代,冗兵成了当时财用的无底洞。
由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塘割让给辽,导致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加上运河被破坏严重,迫使北宋只能建都于有利漕运的汴京,并以重兵取代险固山河把守京师。
尔后北宋又几度扩军,汴京汇聚的士兵遂愈来愈多,抗击辽与西夏的前线又另招募不少义勇兵,造成开销庞大得难以想象。
坦白说,宋朝之所以在军费上开支浩大,是因为法令给予士兵的待遇颇为优渥,皇室每三年一次大祀时会有赐礼,每年寒食节、端午节、冬至也有特支钱可领。
远戍岭南等极边之地的士兵,还另外有银钱与衣装的加给,皇帝还不时开府库赐钱慰劳孤苦将士。
这种种支出,令三司使程琳不禁上疏给宋仁宗劝谏道:合新旧兵所费,不啻千万缗。
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屈也。
若这样耗费巨资能养出精兵悍将,那倒也算值得。
可是偏生这些美意往往落不到基层士兵身上,朝廷给军士的薪饷竟不时被官僚侵吞或挪用,逼得宋朝君主不时下诏禁止。
比如宋仁宗检查军粮时,就发现提举常平司竟然囤积漕运物资经年后才发放,且上军才拿到足额,中下军仅得到八、九成,宋仁宗因此下旨警告自今后当足数给之。

结果这问题仍没解决,连最精锐的禁军─殿前诸班都发生过喧哗请粮的事,其他地方的军士待遇便可想而知。
宋徽宗即位后,也下诏说过国家养兵,衣食丰足。
近岁以来,官不守法,侵夺者多;若军司乞取及因事率敛,刻剥分数,反致不足,但士兵被随意调发服役和粮饷被克扣的问题依旧存在。
尽管不少大臣都想革除积弊,甚至美化唐朝府兵制,打算用以作为改革的模范,但仍难以将钱花在刀刃上,训练出一支善战的劲旅。
譬如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虽然打算实行兵农合一的保甲法与将兵法,取代所费不赀又战力低落的募兵,但其完全忽略府兵制的实施背景,乃士兵本身得有恒产,因此光征民为兵却不保障其生产,只会激起民怨。
宋神宗为此疑惑道:民兵虽善,止是妨农事,便一针见血地点明这现象,但王安石仍执意推动。
结果不仅原本募来的军队没有裁汰,宋朝反而走向既募兵又征民兵的双重扩军之途,耗资更形巨大,完全脱离王安石原先富国强兵的构想。
还有一个讽刺的现象,即王安石推行将兵法,力图改善将士训练不足的缺点,结果苏辙发现这竟造成凡将下兵皆蚤晚两教,新募之士或终日不得休息……朝夕虐之以教阅,使无遗力以治生事,衣食殚尽。
士兵专职打仗,训练属其本分,但频繁训练竟造成宋军无暇兼差营生,不啻是个笑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宋朝的优厚薪饷根本没惠及基层,导致普通士兵不能致力戎务,反而得另谋他途餬口。
试想,倘使士兵连温饱都成问题,岂有丝毫战力可言?但宋朝无力廓清军政乱象,只能继续花钱养出一批又一批无法战斗的士兵,徒靠庞大军容起到壮国威而消敌谋的表面工夫而已。
连宋神宗也无奈地承认边兵不足以守,徒费衣廪,然固边圉又不可悉减,造成耗财养重兵、重兵不可靠、又不敢裁兵、只能继续招募更多士兵增势的恶性循环。
至于宋朝这种养兵法,最后究竟收到多少实效,女真人发动的靖康之祸已给了惨烈又明确的答案。
唐宋乃中国史上文化与经济都十分繁盛的盛世,但仍不免为兵费与战力苦恼。
嫪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吗?真实存在曾发动嫪毐之乱
秦始皇是古代一个非常出名的霸主,基本上每个人都听说过他,在之前热播的《大秦赋》中就讲述了秦始皇的事迹,其中最出名的事迹除了统一六国之外还有他的母亲,剧中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曾与嫪毐生下两个孩子,那么这是真的吗???历史上真的有嫪毐是真的吗??嫪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真的吗?在《大秦赋》中,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在宫中藏下嫪毐,还偷偷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也引起观众的注意,那么嫪毐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真的吗??其实历史上确实是有嫪毐这个人物的,历史上赵姬原本是吕不韦府中的一个舞姬,被秦始皇的父亲看重并向吕不韦讨要,吕不韦原本有些生气,但是想到他可能会当上秦王,于是就将赵姬送给了他,后来二人生下嬴政。嬴子楚当上秦王,但是没多久就死了,之后嬴政即位,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把持朝政,据说二人趁机偷偷来往,但是后来吕不韦害怕事情暴露,于是就将嫪毐假扮成宦官送给赵姬,赵姬也就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二人还生下了两个孩子,秦始皇在知道后暴怒,嫪毐于是发动了叛乱,摔死了二人生下的两个孩子。曾发动嫪毐之乱嫪毐一次在和大臣饮酒时失言说自己是秦王假父,秦王政得到消息大怒,私下调查这件事,得知嫪毐不是阉人,还和赵姬生了两个孩子,嫪毐知道事情泄露,于是就盗取御玺,调动士兵攻打秦王政居住的蕲年宫,嫪毐大败,被杀死,他的孩子也被秦王政摔死了。赵姬一生有多少个男人赵姬这一生应该是有三个男人的,分别是秦庄襄王、吕不韦和嫪毐。最开始她是吕不韦家中的舞姬,后来被秦庄襄王看重,与其生下了嬴政,但是秦庄襄王没多久就去世了,赵姬与吕不韦把持朝政,二人也有所来往,后来吕不韦介绍了嫪毐给赵姬,因此赵姬有了三个男人。
诸葛亮是哪里人?诸葛亮隐居种地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诸葛亮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诸葛亮已经是一个神级的人物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感觉上就是那种可以窥得天道的人,但是我们还是要理智啊,理智,毕竟这些知识小说中的说法,历史上虽然也很厉害,可是没有这么厉害,另外关于诸葛亮是哪里人,这个,小编反正只知道不是韩国人。一部精彩的《三国演义》形象的刻画了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诸葛亮,也引起后代世人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的千年争议。南阳人拿着出师表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襄阳人说南阳在汉代叫宛,诸葛亮说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襄阳人说有襄阳有古隆中,南阳人说隆中不属于南阳郡,属于南郡;襄阳人又搬出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亮家……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南阳人说习凿齿是襄阳人,他所说的自相矛盾不可信……反正各说各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诸葛亮种地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一千多年了,那么多博学大儒甚至连皇帝出面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本人才疏学浅,也没那么大本事,也不想去扒史书典籍,再说了即使扒了也解决不了。从古到今,各种人的各种说法都有,后人引用前人的说法,然后又被后面的人引用,中间有很多个人的一些看法,到底哪种说法可信度更高,这又会牵扯出一连串更多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来说是由于在古代社会战乱导致该地区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引起的。既然争议已起,在缺少足够详细和连续的古代行政区划记录的情况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们就仅仅从诸葛亮身边的这些人入手,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上来说点简单的想法,算是自娱自乐吧,不作为辩论依据。先大概看下那个时期和诸葛亮有关的人和事:公元199年,著名的官渡之战前,袁绍领兵十万准备南下进攻曹操,这时候刘备在干什么呢?他一看开始乱了就想趁火打劫,于是起兵准备和袁绍合伙夹击曹操,为啥不和曹操一起去打袁绍呢?袁绍比曹操势力更大啊,打架得挑弱的干,刘备很清楚。和曹操相比,刘备那时候还只能算小虾米,曹操一怒之下,决定先把刘备收拾了,免得两线作战而分心不能全力对付袁绍。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结果刘备溃败,关羽被迫投降。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了,结果没想到等曹袁对垒官渡之战结束,袁绍败得很惨。刘备没办法只好逃往荆州,投奔亲戚刘表。刘表也担心曹操的威胁,知道刘备手下有几个能打的兄弟,就给了他一批人马让他驻扎在新野,不远处就是曹操的地盘。刘备是一心想干大事的人呢,却一直不顺利挺郁闷的,就到处打听,想招募些厉害的人跟他一起创业。在拜访襄阳的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后,被告之这附近一带有两大牛人卧龙 诸葛亮和凤雏 庞统。司马徽、庞德公、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些人关系不错,过往甚密。徐庶在司马徽劝说之下投奔刘备,成了刘备的军师,他也经常在刘备面前说诸葛亮很厉害。刘备求贤若渴,徐庶投其所好嘛,然后就有了三顾茅庐隆中对。。。再然后就又有了《出师表》,争议就出来了。首先,我们分析诸葛亮和刘备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投奔的荆州刘表。刘备投奔刘表是暂时寄居以图东山再起;诸葛亮是跟着叔父诸葛玄去的,诸葛玄在豫章郡当过太守也是比较有才能的,投奔刘表应该也是想做一番事业。那么,以一个普通人思维来看,诸葛亮他们叔侄一行人应该会在襄阳找个落脚的地方吧,毕竟刘表的办公室在襄阳嘛。后来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又搬出襄阳去了南阳?那就不得而知,也是争议之处。第二,诸葛亮躬耕如果说真的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我觉得是最不可信的,那是神仙才有的能力。最起码诸葛亮和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几个人交往比较多是没有争议的,而他们几个都住在襄阳,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推断一下诸葛亮住的地方应该也不会离他们太远? 从今天的地图上来看南阳和襄阳之间的距离约140公里,现在开车跑高速的话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但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路也不太好的情况下就比较慢了,如果说诸葛亮住在南阳的话,往返一趟襄阳怎么说也得好几天吧。或者说他和几个朋友之间靠书信往来进行探讨,而知尽天下大事的? 第三,假设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住在南阳,此前盘踞南阳的张绣和曹操在那里打了很长时间,曹操的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都死在那里,可以想象一下应该打的挺激烈的。作为普通老百姓,诸葛亮为何要跑到南阳这种战乱之地种地而不选择更安全的襄阳?难道是想近距离的了解张绣或者曹操,还是有别的原因? 另外,刘备驻扎在新野的时候,张绣已经降了曹操。宁可负天下人的曹操恨死了背后下手的刘备,在曹操眼里刘备绝对是一个大威胁,不可能不派人密切关注他的行踪。而刘备三番五次的带着几个结拜弟兄大摇大摆的去拜访诸葛亮,在曹操的地盘乱串,这中间没有发生点别的故事,有点儿反常。第四,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到了襄阳的豪门望族蒯家和庞家,他的叔父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还没成年,两个姐姐不疼弟弟,让他们跑到那么远、又有战乱的南阳却又是为什么呢? 第五,年轻的诸葛亮收获了他的爱情,取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黄承彦是湖北洪湖一带的人和刘表是连襟,除了这层关系外,黄家也是很有势力的。老黄能主动把闺女嫁给诸葛亮,一定是发现诸葛过人之处,前途不可限量,遂投资于他,如果你是黄承彦你会同意让你压了注的女婿远离刘表的权力中心吗? 那从诸葛亮这方面来看,如果黄月英真如传说中的很丑,那娶黄月英就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性了,这个一想就能明白,但是不容易理解的是他为什么又要跑去南阳那么远的地方种地。难道真的是看不起刘表,不想跟他做事,去南阳准备投奔曹操或者别人? 其实,无论在襄阳还是南阳,除非有重大的考古发现提供有力的证据,要不然争论依然会继续存在,但是不管怎么争都改变不了诸葛亮是中国人的事实,还是网友说的好,各建各的庙,各收各的票,襄阳南阳和睦发财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