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历史诡异现象,年号取龙字的皇帝,为什么都没有好的人生结局

时间:2024-07-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真龙天子这个词最早的书面文字出处是来自清代说唱话本《永庆升平全传》,一部白话长篇侠义小说。

不过,尽管真龙天子一说清代后期才出现在文献里,但是,将皇帝当作真龙天子的做法在秦汉时期就有了。

古人把天子和龙两种称呼用在皇帝身上,是为了给皇帝的身份和地位制造神秘性,进一步强调皇帝是龙的说法,还特意在龙字前面加上了真字,将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历史诡异现象,年号取龙字的皇帝,为什么都没有好的人生结局

远在商周时代,古人就习惯将国王称之为天子,认为天子是老百姓的父母。

秦汉以后,古人仍沿袭了这种做法,将皇帝称为天子。

而中国崇拜龙的习俗更是源远流长。

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对龙总是津津乐道,情有独钟,想象非常丰富。

《易经》里常常以龙作比喻,阐明哲学道理。

春秋时期古人认为龙是最有智慧、最有本领的一种动物,所以常常把那些有智慧、有作为的人比作龙。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受迫害而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十九年后才得以复国,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封赏了当年跟他流亡国外的所有大臣,却没有封赏介子推。

介子推很失望,带着母亲入山隐居。

介子推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可见,介子推把晋文公比作龙,把自己等人比作蛇。

不过,当时还没有形成专门以龙比作君王的习俗。

历史诡异现象,年号取龙字的皇帝,为什么都没有好的人生结局

战国晚期形成了将君王比作龙的习俗。

法家韩非把君王比作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传说中具有非凡本领和神奇力量的龙成为君主的代名词。

秦王灭六国统一天下,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五帝和三王,仅仅称帝或王都不够份量,于是称皇帝,宣告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

这是史籍所载第一次将皇帝称为龙,称秦始皇为祖龙,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龙天子。

皇帝与龙神秘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历代封建王朝都把皇帝当作真龙天子,皇帝登基称龙飞,皇帝的面容称龙颜,皇帝的衣服称龙袍,皇帝的椅子称龙椅,皇帝的子孙称龙子龙孙,皇帝高兴称龙颜大悦、生气称龙颜大怒、生病称龙体欠安等等。

皇帝与龙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个事件分别是:

西汉初年,官方编造刘邦、刘恒父子都是龙种的神话。

这种做法被历代统治集团仿效,他们纷纷编造神话故事,将皇帝的身世与龙联系起来,如刘秀、杨坚、李世民等人。

从汉宣帝开始,皇帝的年号出现龙字。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将年号定为黄龙,此后用龙字作为年号屡见不鲜,诸如龙兴、青龙、龙飞、龙升、龙朔、神龙、景龙、见龙、龙德、白龙、龙启、龙凤等等,之所以使用带有龙字的年号,显然是想利用真龙天子这块招牌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与得位正统。

从唐玄宗开始,禁止非皇室人士在丝织品中使用龙纹,至此龙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宋代以后,下令禁止天下使用龙纹制品,强调龙纹必须由皇帝垄断,否则治罪。

元朝延续了这个作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甚至还将以龙旗定为了国旗。

正式以年号纪年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他建立了第一个年号——建元,此后一直到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为止,前后二千多年,中国历史都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一个皇帝即位,哪怕只是一个偏安的王朝甚至一个起义的农民政权,都要改元——宣布自己的年号,重新开始。

尽管龙与皇帝有着紧密的神秘关系,但中国历史还有一个诡异的现象,凡是年号里有龙字的皇帝,大都没有好的运气,命运多舛,或是一生荒淫残暴,或是在这年号里被推翻,或者在这个年号里死去。

历史诡异现象,年号取龙字的皇帝,为什么都没有好的人生结局

您不信的话,我们来捋一捋:

西汉孝宣皇帝刘询-黄龙(前48)。

刘询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即位前受巫蛊之祸,在襁褓中即被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是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黄龙元年,刘询病死在长安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仅43岁。

东汉公孙述-龙兴(25—36)。

公孙述新莽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

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年号龙兴。

在位十二年。

后被东汉派兵征讨,攻破成都,尽诛公孙氏。

三国曹魏烈祖明皇帝曹睿-青龙(233--236)。

曹睿是曹魏第二位皇帝,二十三岁即位,前期颇有建树,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

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三国孙吴大皇帝孙权-黄龙(229--231。

孙权作为孙吴开国皇帝,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

南北朝侯子光-龙兴(337)。

后赵武帝石虎在位期间,侯子光以宗教迷信手段聚集联络京兆樊经、竺龙、严谌、谢乐子聚众数千人,于雩县等地,游说宣传,等聚众数千于杜南山(今终南山),自称大黄帝,改元龙兴。

一个月后,侯子光被后赵武帝赵虎派遣镇西将军石广所灭,将其斩首。

据《晋书》记载,侯子光被杀后脖子未出血,经过十余日后,脸色仍和活人一样。

南北朝后赵义阳王石鉴-青龙(350)。

石鉴后赵第六位皇帝,赵明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权,封石鉴为代王,后降封为义阳公,再晋封为义阳王。

冉闵率军入宫弑杀石遵,拥立石鉴为帝,但为冉闵所控制。

青龙初年二月,冉闵废杀石鉴,自立为帝。

石鉴共在位一百零三天。

南北朝后凉太祖懿武皇帝吕光-龙飞(396--399)。

吕光是后凉(甘肃武威)建立者,原为前秦将领,在苻坚死后,驻兵割据,自称天王,国号大凉,改元龙飞。

在龙飞三年病死。

南北朝胡夏朝世祖武烈皇帝赫连勃勃-龙昇(407--412)。

赫连勃勃胡夏开国皇帝。

赫连勃勃姿容俊美,生性残忍,嗜好杀人,没有常规。

袭杀岳父没奕于,兼并军队物资,自号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改姓赫连,年号龙升,定都统万城,率兵征战四方。

常常站在城头上,把弓剑放在身旁,凡是觉得嫌恶憎恨的人,就亲手杀死,大臣们有面对面看他的,就戳瞎眼睛,有敢发笑的,就割掉嘴唇,把进谏的人说成是诽谤,先割下其舌头,然后杀死。

胡人、汉人都躁动不安,民不聊生。

唐朝高宗李治-龙朔(661--663)。

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李世民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双败,晋王李治升为太子二十二岁即位。

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

此后,武则天不断成为唐朝掌握实权的统治者,李治大权旁落,最终武周代李唐。

唐中宗李显-神龙(705--706)景龙(707--709)

李显是唐朝第四位皇帝,系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即皇帝位后,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一年后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

神龙元年逼宫复位,但放纵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宠信武三思,任其陷害功臣,弄权专国,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乱不堪。

景龙四年六月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终年55岁。

唐朝段子璋-黄龙(761)。

段子璋曾跟从太上皇唐玄宗到蜀地,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剑南节度使。

后因被撤换,段子璋段子璋举兵造反,在占领绵州(今绵阳绵州)后自称梁王,改元黄龙,拉起了反唐大旗。

同年五月,西川节度使崔光远率部攻克绵州,擒杀段子璋。

唐昭宗李晔-龙纪(889)。

李晔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即位时,黄巢起义虽已失败,但大唐帝国在农民军的打击下分崩离析。

藩镇林立,割据一方,目无天子,虽多方努力,但被朱温坐收渔翁之利,一直受制于朱温,最终为朱温所弑,享年38岁。

历史诡异现象,年号取龙字的皇帝,为什么都没有好的人生结局

五代十国后梁末帝朱友贞-龙德(921--923)。

朱友贞,朱温第三子,后梁末帝。

在位期间,疏远敬翔、李振等旧臣,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在梁晋争霸战争中胜少败多,接连丧失国土,以致国势日衰。

龙德三年,朱友贞被杀,后梁随之亡国,终年三十六岁,后被李存勖追废为庶人。

五代十国闽惠宗王延钧-龙启(933—934)。

王延钧原任泉州刺史,后杀兄王延翰自立,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

龙启二年被其子王继鹏杀害。

元朝大宋韩林儿-龙凤(1355—1366)。

韩林儿是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在其父明王韩山童死后,被刘福通等人迎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途径瓜洲时,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死因至今成迷。

明朝田九成-龙凤(1397)。

田九成明初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在陕西勉县,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自称汉明皇帝,年号龙凤,被同年被明朝朱元璋的征西将军耿炳文镇压杀害。

上述这十六位,不管是正统皇帝,还是草头皇帝,在自己的年号里都有龙字,但人生的结局都不好。

正所谓年号是个很麻烦的东西,请君千万不要乱起。

解析:宋太宗赵匡义如何对待想要欺骗自己的人?

在对待自己的宰辅大臣的时候,太宗的一些手段,还算是比较仁慈,可是在对待其他人就不那么客气了。比如那些归降的诸侯王,像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弘叔,一个个都被太宗给收拾了,下手毫不容情。当然,对其他大多数随从归降的臣子,太宗还是能区别对待的。极少数人留在身边,大多数人给份优厚的工资,发到馆阁,去编修史料。想太宗年间有两部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很多就是这些人编的。虽然没有机会再进入政权中心,也总算能安度晚年,太宗做的还不算太差。 不过太宗的仁慈,是有限度的。大到是否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小到是否影响自己的心情。 像有位和尚,早年就认识太宗,在太宗即位之后就请求给点钱让他去修缮天台山的国清寺,并且扬言,一旦寺庙建成,自己会焚身以报太宗。太宗答应了。不过太宗命令卫绍钦去去督建寺庙,并且交代:“一定要完事了再回来。”在一段时间之后,寺庙终于建好了,和尚很高兴。可是卫绍钦在寺庙园中堆下很多柴草,命人把和尚驱赶到柴草堆上。和尚拼命哀求,希望能够让自己亲自到京城面见太宗,向太宗表示感谢之后再死。卫绍钦很生气,就说了太宗当时的命令,让人把和尚叉入火中。和尚在大火中不停的哀号,很久才死去。回到京城,卫绍钦说:“我的事情已经办完了。”太宗点点头,什么也没说。 太宗对大臣训斥,但是未必治罪,只要他们感恩就可以;对降王绝对留情,对降臣可以容忍,因为可以为自己粉饰太平,彰显宽大;对和尚建庙支持,弘扬佛法也有利于自己统治,对和尚背弃义不能容忍,童子尚不欺,何况欺天子!这和尚是死定了。外宽内忌,正是帝王本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这位官员发迹较晚,可是升迁极快,父子二人把控朝政二十年

的大贪官,发迹颇晚,别人都到了致仕之年,他才开始春风得意;入内阁时,己六十出头,了。别看比别人起步晚,但贪起污来,悟性高、动作快、手段狠、胃口大;捞起钱来,如饿狼出山、似。 严嵩一入内阁,就把哄得团团转;并立马把几个同僚,如曾铣、夏言,排挤出局;正直大臣,如杨继盛、沈链,予以杀害。从此,严嵩作为首辅,主政长达二十一年。这二十余年间,也是嘉靖跟臣下闹别扭,拒绝上朝,不理朝政,且搬到西园炼丹的罢工时期。朝臣们想见皇帝一面都难,只有严嵩独蒙圣眷,行在值班。这就给了他一个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的贪污机会。 严嵩的儿子,是一个比更坏的败类。父子两人沆瀣一气,上下其手,卖官鬻职,贿货公行,敲诈勒索,搜括民财,疯狂聚敛,。 嘉靖四十四年(1521年),窃权达二十多年的贪官奸相严嵩终于失败倒台,其子严世蕃被斩于京师。严嵩的脑袋虽然保住了,但所有家产被籍没充公。据东、西两厂查抄严嵩家产时,所登记的帐册《天水冰山录》记载;仅他在北京的府邸与江西老家,查抄出来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及其它财产,总值约合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二百万余两。其实,严家父子的贪污,远远不止这个数。有稗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十数窖。” 为什么《》记载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里面有嘉靖皇帝要给自己好交待的因素在内。试想,他这个当皇帝的,宠信了二十年的一个亲信,竟然是这样一个贪污的无底洞;那么在历代的帝王中,他岂不是成了最大的昏君了?因此,他不得不关照东、西两厂的,查抄时,尽量缩小其帐面额度,以掩天下人耳目。所以,杀了严世蕃以后,嘉靖特意饶了严嵩一条命,让其削籍回乡,看守坟茔。这也有给自己留一点面子的意思。 其实,这一对父子贪污狂,百死也不足以平民愤。父子俩是无物不贪,无钱不贪,无处不贪,而且贪得令人匪夷所思。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篇.卷八.权臣籍没怪事》这样记载:“嘉靖间,籍没,则白玉围棋数百副,金银象棋亦数百副。”连围棋、象棋都是用白玉金银打造,且各数百副,可见父子贪赃枉法到了何等地步。由于严嵩贪污的金银实在太多,连妇人的溺器,男人的尿壶,也都用黄金打造而成。尿壶还特意做出女性外阴形状,其刁钻无聊,其,可想而知。 所有的贪污犯,当他利用手中的权势,穷凶极恶地贪赃枉法时;花样百出地无可厌足时;权钱交换地疯狂攫取时;他根本想不到,他所营造的金山银山,就像查抄严家财产的帐册名称《天水冰山录》一样,只是一座冰山,太阳一出,便溶化了。到头来,无不一场空。 说来也怪,这对贪污犯父偏好题匾。当他们还权势熏天时,不少人也心甘情愿阿谀奉承,请他们题匾的人还真不在少数。其中,严嵩所书“六必居”,严世蕃所书“鹤年堂”牌匾,至今还分别在北京的煤市街(六必居),菜市口(鹤年堂)挂着,只是二严的署名抹掉了。在北京,很多名人所书市招匾对,都毁于兵燹变乱,而严氏父子书札却几经沧桑而不毁,倘所谓遗臭非耶?不过,当人们走过这些店铺时,无不伫足视之,且指指点点。这不禁使人深思,冰山易化,臭名永存,主犯二严,千秋拷问。但是,那个嘉靖皇帝呢?他能逃脱历史的追究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