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皇帝为什么比较短命?其实,有很多都是自己作死

时间:2024-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在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提出过祸福相依的哲学观点,出处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简单来说,就是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其实,祸福相依的思想,最早则起于易经,是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的一端。

皇帝为什么比较短命?其实,有很多都是自己作死

以皇帝来说,他们表面上享有无限的权力,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光鲜亮丽,也有许多无奈与不幸。

具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据统计,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九岁左右。

乍一看,好像并不低,因为,中国古代的人均寿命才三十五岁左右。

但是,大家要知道,在计算人口平均寿命的时候,都会加上刚出生就死亡的孩子。

因为,古代的医疗卫生水平远不如现代,所以,刚出生的婴儿有着极高的夭折率。

然而,皇帝的平均寿命计算却没有加上夭折死亡的人,因为,夭折的孩子不可能是皇帝。

但是,有人口学家估计,如果,去除刚出生的婴儿死亡这个要素,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五十七岁左右。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就能明显看出皇帝的平均寿命并不高了。

皇帝为什么比较短命?其实,有很多都是自己作死

此外,造成皇帝早亡的原因除了被谋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健康水平不高。

宋朝和明朝的朝政比较稳定,皇帝一般不会被谋害,大多都能善终,但他们的平均寿命还是低于正常水平。

宋朝历经几百年,共有十八位皇帝平均寿命四十五岁;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平均年龄居然只有四十二岁。

纵观明朝二百多年的时间 ,寿命超过人均年龄的皇帝只有五个。

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宣德皇帝从小受到明成祖的赏识,一直跟着朱棣打天下,按理说,这样的皇帝身体素质应该不差,但是,他在位只有三十六年,在而立之年就死了。

而且,更有趣的是,从宣德皇帝到正德皇帝,一共五代人,没有一个长命的,基本上都是在四十左右就驾崩了。

这其中,唯一活得久一点的是成化帝,但他刚过四十也死了。

此外,比较悲剧的是明光宗,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却因为多宠幸了几个女人伤了身体,在位一个月就离世了。

皇帝为什么比较短命?其实,有很多都是自己作死

其次,除了正常死亡的,还有非正常死亡。

都知道,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可以考据的皇帝一共有六百一十一人,包括大一统的王朝和一些小王朝。

在这六百多人中,正常死亡的共有三百三十九人,也就是说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两百七十二人。

当然,这还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人数,也许真实的情况比想象中的还要高。

所以,经过简单计算,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皇帝的非正常死亡率,都快接近百分之五十了。

由此可见,皇帝有风险,担任需谨慎啊!

最后,就是皇帝的生命质量整体不太好。

可能由于压力大,经常出现心理变态的人,而这样的人一旦当上皇帝,简直是整个天下的灾难。

翻开历史,那些疯狂到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居然真实发生过。

根据《二十四史》记载,大概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帝王都有着人格异常,心理不健康等等精神疾病的表现。

皇帝为什么比较短命?其实,有很多都是自己作死

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列举一下。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出现过很多荒淫无度,残暴不仁的皇帝。

比如:刘宋的刘子业就做过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事。

刘义恭是刘宋的大功臣,看不惯刘子业的所作所为,经常规劝他,导致刘子业非常讨厌他。

所以,在刘子业登基后,便下令把刘义恭的四肢给砍了,再剖开他的肚子,用蜂蜜腌制他的眼睛,还取了个名字叫鬼目粽,分给大臣吃。

除此之外,刘子业残暴的事情简直就是罄竹难书。

此外,刘子业还把他的叔叔束缚养在猪圈里,让他和猪一起吃饭,并加封其为猪王,每天观看取乐。

其实,刘子业是前废帝,而后废帝刘煜也是个变态的家伙,其变态程度更加可怕。

他喜欢外出游玩,只要他出门,遇到挡路的,不管是谁,统统格杀勿论。

如果有臣子不合他的心意,就用刑具折磨他们,一天要杀好几十个人。

由此可见,这些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残暴,而是典型的心理变态。

皇帝为什么比较短命?其实,有很多都是自己作死

然而,北魏的道武帝更是有着严重的躁郁症。

有时候几天不吃饭,有时候通宵不睡觉,开始算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自言自语的说个不停。

更可怕的是,他对谁都不信任,经常怀疑有人要暗害他。

每次官员上奏时,想起以前的旧怨就下令杀了他。

还有,一些人的食欲异常,比如:刘子业的叔叔猪王刘彧,侥幸当了皇帝后,此人最喜欢吃东西释放压力,一次能吃几百块烤猪肉。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人喜欢炼丹,可是,丹药都是一些有毒成分,吃多了会中毒而死。

总而言之,皇帝光鲜的背后,也有着异于常人的压力和悲哀。

其实,只要是人都会有压力,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不管是权贵还是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

皇帝操劳天下大事,大臣小心侍奉君主,权贵害怕一无所有,老百姓整日为了柴米油盐奔波。

但是,不管怎样的压力,都要学会释放,不然一切都是徒劳。

纵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纵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命没了,这一切就都没了。

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宋书·卷六·本纪第六》、《宋书·江夏王义恭传》】

蜀汉后期诸葛亮手握大权为什么不称帝?

是历史上著名的之一,诗赞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是时代的大臣,协助商汤治理国家,成就盛世;吕尚,即,年七十出山,辅助周文王,后事武王,攻灭商汤六百年基业,开创周天子八百年江山。

如此高的评价,足以看出诸葛亮其人的能力。

而且杜甫是的人,《演义》是的作品,杜甫的评价,是没有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的,他生活的年代也更加接近三国时期,所以他的评价相对客观。

在去世之后,给的遗嘱中说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地位之高。

但就是这样一个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的人,却始终没有把昏庸的后主推掉,自己当。

至于诸葛亮没有当上皇帝的原因,从可查阅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网络配图 1、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中国自以来,一般的开国皇帝或者起义军的领袖,大多是军人武夫,或者甚至是流氓无赖,读书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几乎没有……,诸葛亮没有称帝或许就是这种心态。

千百年来,一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史学家的目光,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须要用史料来证明,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锡,九锡是权臣夺取皇位的工具,诸葛亮自己说要受九锡,这说明什么?实际上诸葛亮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刘备死前,他就夺了的权,刘备死后,他更是大权小权一手抓,夺的权,打击,把蜀汉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里。

而且汉末称王称帝的人比比皆是,后主又是个阿斗皇帝,他诸葛亮作为一个权相,对皇位这个普天之下最大的权力宝座有觊觎之心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诸葛亮是个城府极深之人,在功业未建,自己势力尚未巩固的情况下,他是断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轻举妄动的,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北伐成功,汉室“光复”,诸葛亮以盖世之功而登上皇帝宝座,岂不是顺理成章之事,我们又何必惊讶呢。

2、集团外部的阻力 诸葛亮的荆州集团虽然很强大了,但是益州集团尚且有李严手握重兵、原从集团也有,这些都不能不让诸葛亮有所顾忌,即使是他二人后来死了,但是魏延和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些人对蜀国忠诚这是无疑的,但是在那样的大是大非前,应该就不会对诸葛亮也忠诚了,毕竟于公于私他们都不会选择诸葛亮的。

顺便澄清一下,魏延是以部曲归属刘备的,不存在演义里说的那样叛变的事情,同样,这么说来,魏延即使是荆州人,也未必算得上是荆州集团的。

网络配图 3、集团内部的阻力 假设诸葛亮真想称帝,除了外部阻力可能还会有内部阻力,因为诸葛亮不能保证自己荆州集团的所有人都会在这一时间上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何况像那样的小人会做出什么,诸葛亮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诸葛亮很早看出了杨仪的为人,这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 4、外部方面的阻力 当然,称帝之事,除了蜀国内部,还得看看周边的态度,比如吴国是不是支持诸葛亮已经很难说了,南蛮和西羌乘机造反却是可以肯定的,而魏国看着蜀国内乱,难道还不会蠢蠢欲动?这个时候,诸葛亮难道还能玩安居平五路的游戏?这是不可能的了,能有多少人听他的? 5、兵民厌战 汉末到三国成立,打了那么久的仗,死了那么多人,士兵们一定很累了,以前征战的一幕幕血腥浮现在自己心头的时候,当回想起昔日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已经死去的时候,难免对战争不寒而栗……,好不容易告别了战争,他们难道还愿意再回到战争么? 也许诸葛亮身边的北伐军队可能不会厌战,但是后方的军队就难说了,而且就三国后期来看,诸葛瞻之所以兵多还败在邓艾的手上,除了本身的战略战术有问题外,士兵就不参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这点看,成都尚且有那麽多士兵但是仍然投降这件事就容易解释得多了,同样,尽管末年军阀混战,但是益州却一直远离战争,所以人民厌战也是必然的。

网络配图 6、政治口号的因素 诸葛亮他是以继承先帝遗志、打倒的曹魏、恢复汉家江山为号召力的,倘若他称帝的话,自己也篡位,还好意思说曹魏么?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很多事情就都会对自己不利了,届时,也必将丧失人心、众叛亲离。

其实,诸葛亮虽然没篡位称帝,但是在他干掉了李严以后,蜀国的军政大权几乎可以说全部在诸葛亮或者说荆州集团的手中,诸葛亮是一个实质上的皇帝,刘禅只是傀儡罢了,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自己当皇帝了。

其实,刘备的遗嘱上是想告诉诸葛亮:刘禅如果有能力就辅助好他,如果昏庸,你就自己决策。

而事实上,蜀汉后期的许多重大决策,诸葛亮也都没有问过刘禅,从这点来看,他也没有违背刘备的意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为什么打发凤雏庞统当县令 是别有用心?

与算是比较识才、爱才的老板,在一定程度上,刘备比还会重才、用才,、作为小弟对大哥的忠诚和死心塌地,那是有目共睹的,蜀汉总工程师对刘备这个老板以及老板的公司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老板为了聘一个总工程师不惜往返三顾,可是,如此爱才的刘老板为什么对副总工程师——却是另外一番态度呢? 正史与小说都不否认任过县令一类的小官,小说上说,因为庞统长得难看而且形容古怪,不愿意任用,投奔刘备后同样因为上述原因被派往耒阳做了县令,《志》说“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那么,刘备打发庞统任县令是因为其相貌丑陋或者说故意贬低他吗?网络配图 庞统的长相,史书没有记载,即使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刘备也不会以貌取人。

道是劝皇二代投降的谯周长得奇丑无比,史书上说,谯周初见的时候因为长相太猥琐,所以引得满屋的士族将官们忍不住嗤嗤发笑,有司说,笑的人太不严肃,请予治罪。

诸葛亮说,这不怪他们,谯周长得太有个性,我都。

即使如此谯周仍然得到重用,这说明蜀汉的用人机制还是比较健康的。

卧龙与凤雏的雅号同出一人之口,那就是庞统的叔叔公,庞统年少的时候很朴钝,所以没人知道他的才智,即将成年的时候叔叔庞德公让他去拜访,因为水镜先生极会包装,所以庞统才获得了“南州士之冠冕”的称号,这个称号成就了庞统混迹江湖的资质。

果然弱冠以后庞统就在衙门里混了个功曹的职位而且一混就是十年,直到领南郡太守,庞统却职位依旧。

庞统的任职经历是,先是属下的功曹,后是周瑜属下小吏,一直没有建树或者说英雄无用武之地。

唯有对东吴陆勣、顾劭、全琮等人的评价才初次显山露水,但是刘备的用人观绝对不会人云亦云,诸葛亮也是靠着“隆中对”才得到刘备的青睐,由此可以断定,刘备任命庞统县令的时候并未与之见面或交谈,因此也不存在的问题。

小说上关于庞统献“连环计”助周瑜破曹的描写也是史书所没有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无所事事的功曹到握有实权的县令,庞统的职位是得到提升的。

网络配图 再看看当时的背景,刘备南征四郡占领荆州大部,刘琦病死,刘备顺理成章成为荆州之主,孙权害怕,故意把妹妹许配刘备结成亲家,以此来达到稳住刘备攻占巴蜀的目的,但是刘备的主薄殷观看透了孙权的伎俩,劝刘备自图坐收吴蜀之利,此论无异于第二个“隆中对”,殷观从此深得刘备赏识,立马被提拔为别驾副职。

庞统在县不治被免官源于他的理想和抱负,正像说的“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庞统对县令正是对自己的老板寄托着一种希冀,况且有好友诸葛亮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刘备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是求贤若渴的老板,他能从当地士族中提拔、,对绝义投降曹操并屡次陷害自己都不计较,也绝不会因为庞统长得丑陋而大材小用。

在庞统与刘备相处的日子里,两人之间的一些对话很有意味:网络配图 对话一,两人喝酒时刘备故意问曰,我去东吴成亲,听说公瑾曾劝仲谋把我留在东吴,不让我回去,这回事有木有?在君为君,你要说实话。

庞统:有。

对话二,庞统多次劝刘备攻打,刘备不肯。

刘璋资助刘备兵粮钱物让其北征,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上计是趁刘璋不备偷袭成都。

中计是以荆州有急事为借口,秘密除掉刘璋名将杨怀、高沛,夺下益州关隘,然后进兵成都。

下计是退还白帝,徐还图之。

刘备采纳了中计,斩杨怀、高沛夺取了涪陵,刘备设宴庆贺,不知不觉酒劲上头,晕晕乎乎之中问庞统:“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刘备大怒命令庞统滚出去,庞统去后,刘备又请他还席,庞统也不称谢坐下后大吃大喝饮食自若,刘备又问,刚才我们谁有过失?统对曰:“君臣俱失。

”刘备哈哈大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