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姓历史名人有哪些?有哪些明星姓虞?《百家姓》不仅让大家了解了有多少个姓氏,同时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
想知道更多百家姓文化,请关注华易网。

虞姓历史名人1、虞初:西汉方士。
河南治(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武帝时,任侍郎,称“黄车使者”。
太初时西攻大宛,曾与丁夫人等以方祠诅咒匈奴和大宛。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有《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今佚。
2、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名虞(一说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无定论,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
3、虞翻:三国时候吴国的学士,从小爱读书有才气,但多次被请去做官都拒绝。

又爱直言议论政事,因此还坐过牢。
年老时讲学,听讲的人数以百计。
4、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
隋朝时为秘书郎,唐初为秘书监,唐朝开国功臣。
十八学士之一,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年少的时候与兄长世基一起跟从顾野王学习。
唐太宗曾夸赞他:“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

有哪些明星姓虞?虞书欣,1995年12月18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 。
虞梦,1974年5月20日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虞朗,1994年1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虞祎杰,1995年9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古风男团“刺客先生”成员。
虞金泽,1988年2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内地男演员。
盘点:中国历史上那些大器晚成的十大著名人物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自】:《》四十二章:“大方无隅,。” 10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9 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8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受伤而死,其子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7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 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6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5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4 黄忠在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 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3 为了避难,43岁的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 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2 吴承恩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1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李恪本来是个能力出众为人正直的人
,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的身份更是尊贵,她的父亲是第二位。李恪如此特别的身份也使得他比其他的皇子要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但是这个身份却也给他带来了许多的猜忌和磨难。在很多的电视剧作品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滥杀无辜的之人。但是这大多都是电视剧的杜撰和虚构而已,历史上真正的李恪要比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要光明和正直得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恪从小便展现出了自己出众的才华和智慧,他不但习得一手好武艺,尤其擅长骑马射箭,而且他在诗书绘画方面的才能也仅次于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再加上李恪性格方面和李世民非常相似,都是属于沉稳冷静的类型,因此他可以说是李世民除了魏王李泰之外最信任和器重的儿子了。在发生了李世民的长子妄图,李泰也参与其中这件事之后,李世民大为悲伤。虽然他此后就立了的第三个儿子晋王为太子,但是他又放不下李恪,因此便起了重新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 但是这件事情却遭到了当时的国舅,权倾朝野的的激烈反对,他担忧李治一旦被废,长孙家族的荣耀可能会就此断送,因此拼命向李世民进言李治有多么适合当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李治顺利登基为帝之后,李恪失去了李世民的保护,最终与他产生矛盾的长孙无忌诬陷他参与了当时震动朝野的房遗爱谋反一案,他最终于永徽四年即654年和涉及此案的人一起被处死,享年三十五岁。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恪,他的结局虽然十分悲惨,但是他绝不像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李恪到底造反没有 吴王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他的身份一个是非常显赫的,但是他最后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的:因为被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认为参与了房遗爱谋反一案而被处死。但是历史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所流传下来的史料以及对了解一下李恪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李恪和房遗爱的谋反没有任何关系,他绝对是被含冤而死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看一下李恪的生平经历。他出生于公元619年,自小聪明好学,无论是习武、读书还是绘画都是样样精通,无不得心应手。而且因为他性格沉稳冷静,跟李世民的个性十分相像,因此自小便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和信任。原本由于他并不是李世民的皇后所生,没有争夺皇位的资格,但是因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和嫡二子李泰都为了争夺皇帝而起了异心,因此他对李恪十分偏爱,想要立他为太子,这个时候就牵扯出来另外一个人:朝中重臣,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他因为担心立李恪为太子之后,长孙一族的命运会受到损害,因此他对于这件事表示强烈的反对,唐太宗最后只能作罢。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恪深得李世民的喜爱,他没有理由学习李承乾和李泰的谋反举动。而李恪被杀的关键人物就是长孙无忌。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李恪早就心怀不满,此时发生的房遗爱谋反一案正好由他全权处理。这是多好的除掉李恪的机会啊,长孙无忌这么老辣世故的人怎么可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呢!于是他便“义正辞严”的向当时的唐高宗李治上奏:李恪也参与了此案。李治和长孙无忌是什么关系?叔侄关系!李治自然不会怀疑他的话,于是李恪就和房遗爱等人一起被处死了。 李恪的死,长孙无忌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说他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奸臣,但从害死李恪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胸非常狭隘的人。 李恪怎么死的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是隋朝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因为他的身世还是非常显赫的。而且他从小的表现也十分突出,骑马射箭,读书绘画,样样信手拈来,再加上他的个性,因此李世民对于子怡这个儿子还是非常欣赏和疼爱的。甚至还动过立他为太子的想法。即便如此,他最后非但没有当上皇帝,反而因为某个人的诬陷而丢掉了性命,这个人就是当时的重臣,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孙无忌这个人,早年因为投奔李世民四处征战,又替他策划了夺取皇位的,再加上后来他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对他十分信任,先后册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司空司徒和中书令等重要官职,可以说是手握大权,位极人臣,再加上她皇后的哥哥的身份,更是有恃无恐,完全把持了朝政。在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时候,他担心长孙一族的荣耀可能会遭到威胁,表示激烈的反对,同时坚决支持自己的妹妹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晋王李治。因此与李恪产生了嫌隙。 在唐高宗永徽四年,他授命处理一代贤相的次子房遗爱谋反案,这原本跟李恪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对此怀恨在心的长孙无忌认为这是除掉李恪的好机会,于是他诬陷李恪也参与了此次谋反案,最后李恪和参与此案的人一起被处死,享年三十五岁。 李恪实在是死得冤枉,本该做出一番功绩的人物就这样被陷害而死,让人不禁感到哀叹和怜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