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姓的历史起源于何处?莫姓宝宝取名精选!百家姓的起源,有的和祖先的身份有关,有的和祖先所在的地域有关,比如远古贵族昆吾,因为封在苏城为首领,就以地名为姓,这就是苏姓的由来。
更多百家姓文化,请关注华易网。

莫姓的历史起源于何处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

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
3、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1)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2)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莫姓宝宝取名精选男孩:莫沁水、莫泓远、莫晨逸、莫洱冬、莫慎恩莫开霖、莫新页、莫柳笛、莫功乾、莫红璋莫鲤郦、莫竣贵、莫士森、莫耀志、莫羚方莫轩佳、莫洁泳、莫韶晗、莫正钉、莫敬宜莫彦晓、莫聪锐、莫锡靖、莫英懋、莫韬户莫皓荣、莫双增、莫聿驹、莫源华、莫水寒莫一初、莫麟峻、莫八锡、莫志钩、莫祖元莫杭佳、莫敏三、莫芸楚、莫骏竣、莫慰姿女孩:莫乐黛、莫悠影、莫蓝雅、莫滢婉、莫茜若莫茜咏、莫馨倩、莫薇宜、莫璐觅、莫娅萱莫疏宜、莫琦咏、莫蓝莎、莫怡楚、莫千丽莫怡清、莫洁芙、莫姣悦、莫晶思、莫颖娴莫语瑾、莫蓓妍、莫唯静、莫龄蓓、莫初馨莫丝乐、莫蓓姿、莫娣冬、莫歆岚、莫姝妍莫洛若、莫绮若、莫妙馥、莫依爱、莫婕夏莫洋姝、莫梦雯、莫卿兮、莫旋妙、莫婕沛
左宗棠简介:出身卑微的汉人如何成就一代宰辅?
现在电视里边很多选秀节目有个特征,就是往往光鲜亮丽的人不大容易脱颖而出,倒是一些“草根”容易逆袭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这种心理,不太喜欢那些走得太顺的人,觉得他们身带光环,离我们很远。而那些草根,一看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再加上演得又好,和我们心理距离就会比较近,所以草根选手往往在比赛当中容易完成逆袭。这节我们要讲的这个人算是草根逆袭的祖师爷,他从很平常、甚至很低的位置一路坎坷走来,才成为了当时的一名重臣。这个人就是晚清的名臣。 左宗棠1812 年出生于湖南,1885 年逝世,活了73 岁。左宗棠是个的人,他一直到50 岁前后才算掌握重权,出任浙江巡抚,任职到了省一级干部,后来官至东阁大学士,入主内阁。大是不设宰相的,大学士就等于是宰相了,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国务院副总理”或者“总理”。左宗棠61 岁的时候才出任“总理”,69 岁的时候出任军机大臣掌管兵部,这才算是连兵权带日常事务一起都管了。到后来太后还让左宗棠跟各国的使臣打交道,掌管外交事宜。那时候也是他的巅峰时期,可以说是总揽内政、外交大权。 左宗棠是汉人,而清朝立国的根基是满人立国,在这个满汉之间有很大鸿沟的朝代,一个汉人如果想要得到的任,不外乎两点:第一个就是他必须得对慈禧太后;第二个就是他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立别人不能立的功。清朝注重军事武功,从时开始,大清朝军功的奖赏一直都是最高的。左宗棠这一辈子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他办好了一件非常著名的大事,就是在19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时候,左宗棠带领自己的部队,加上当时满八旗的部队,远赴新疆与沙俄支持的分裂势力阿古柏展开激战,最后维护了国家统一,赶跑了沙俄侵略者。 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让我一一道来。1865 年,中亚地区的浩罕汗国一个叫做阿古柏的军官,带着自己的部队入侵了中国新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并宣布在这里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哲德沙尔汗国。6 年以后,俄国出兵侵占了西北的重镇伊犁。1875 年5 月,这时已经65 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而西征新疆的主力军就是他当年裁撤湘军的时候留下来的队伍。左宗棠带领他的军队按照先北后南的路线展开进攻,他们先是攻占了乌鲁木齐等地,迅速结束了在北疆的战斗,接着又在将近1 年的时间里陆续收复了南疆的各个城市,最后逼迫在新疆统治了13 年的阿古柏自杀身亡。1881年,俄国把伊犁还给了中国,至此,新疆160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全部被收复。如果按面积算,左宗棠收复的这些失地等于8 个湖南省那么大,等于现在全国1/6 的国土。所以说,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通过一场战争收复领土最多的将领,可谓是创纪录了。左宗棠的盖世功勋还被人写成诗句传颂至今: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首诗就是夸赞左宗棠的。左宗棠的功勋不只是收复失地,他在西北工作的时候,兴修水利、修路、造桥、农垦、开荒,把一些军事工业也引到当地,做了很多好事。此外,左宗棠还是中非常出名的一个领袖,在当时和、、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前面我们讲过,左宗棠是草根的祖师爷,因为他早年落魄不得志,将近50 岁的时候才掌握重权。而和他并称的晚清名臣李鸿章、曾国藩等基本上是30 岁上下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都不像左宗棠这样大器晚成。 左宗棠家庭出身很贫寒,用咱们现在话说就是没“根儿”、没有背景。他父亲是个穷书生,以务农为主,在农村一边种地,一边开个私塾教学生。但是左宗棠小时候表现出来的特点,就和很多孩子不一样。左宗棠小时候就是神童,拥有的本领,基本上看一遍就能背,而且他不只是能背,在对对联方面也很厉害。如果有人临时给左宗棠出个对联,那么左宗棠马上就能把这个对联对出来。所以,村子里的大人们一看左宗棠这样聪慧,都说这孩子将来了不得,是个人才。后来,左宗棠发现只有考中了,他的能耐才能有地方发挥,而在乡下无论多大的能耐都只能用来种地。所以,左宗棠意识到科举是自己晋身的一个阶梯。 1833 年,21 岁的左宗棠第一次进京赶考。当时八股文考试的试卷评判带有主考官的主观倾向,譬如说字迹是潦草还是工整,开头结尾的文字是否准确,思想道德上有无瑕疵,等等。这些问题都看完后,主考官再看是否扣题,文笔是否优美,立意是否高远,然后再进行评分。一般有大能耐的人看法可能跟多数人不一样,左宗棠在答完卷子后觉得自己写得挺好的,可这考卷拿给考官一看,考官就觉得左宗棠太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了,一肚子歪理邪说,于是左宗棠这次就名落孙山了。回去后,左宗棠总结了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知道自己写的东西不受主考官的欢迎,于是他在1835 年第二次进京赶考的时候,写了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东西。左宗棠文笔本来就好,这次考卷递上他更是胸有成竹,觉得自己肯定没问题,不是状元、榜眼、探花,至少得是个进士。结果,左宗棠在旅店里等了两天,他在黄榜的进士栏里没找到自己,却在誊录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说起誊录,或许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誊录是说一个人有点文化,但达不到高水平,于是朝廷让这些人到各个官府做个类似于秘书的工作。左宗棠很生气,觉得造化弄人,于是回家去准备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一转眼3 年过去了,左宗棠又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次阴差阳错地又没考上。这一次,左宗棠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就从老家搬到附近的醴陵县居住,在那里开了个书馆教书。左宗棠在当教书先生的时候,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今亮”,就是“今世之”的意思。左宗棠这是以诸葛亮自比,同时也是告诉别人他不是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在等着识货的伯乐认出他这匹千里马。果然不负左宗棠的期望,他等着等着就有机会了。那时醴陵县当地出了个名人——两江总督陶澍。有一年,陶澍回家探亲,醴陵当地的县官赶紧安排厅堂馆驿,做好接待工作,还打听到陶总督这个人不好吃、不好喝、不好色,专爱探讨学问,和人吟诗答对。说到文人,众人就说起左宗棠来,说他有“今世之诸葛亮”之称,对联对得很好。醴陵县官便,派人请来了左宗棠,让左宗棠先在厅堂馆驿这两边写副对联,让陶总督感受一下醴陵县的文化气息。左宗棠向别人了解了陶总督的情况后,就提笔刷刷点点写下了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下联是: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写得很有技巧,从词句上看十分文雅,而且内涵丰富,把陶澍怎么得皇上赏识等写了出来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同时也把家乡欢迎他的劲头儿也给写出来了。陶澍是个行家,这副对联里的典故他一眼就看了出来,顿时乐得,说老家真有能人,文化水平很高。于是,陶澍就向人打听这是谁写的,就知道了左宗棠这个人。两人推杯换盏之后,结成了忘年交。左宗棠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这时候一“冒尖儿”,就和权贵结交上了。 后来,左宗棠在胡林翼的引荐下又见到了。林则徐在虎销烟之后挺失意的,路过醴陵跟左宗棠见了一面,和他谈论了一下天下形势。当时林则徐问左宗棠大清的隐患在哪里,左宗棠说海上隐患最大。首先日本隔海相望,地注视着中国;其次,英、美也在威胁着中国。简而言之,就是“近忧在沿海,远患在沙俄”。林则徐听后感触颇深,夸赞左宗棠是一个人才。所以早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20 年前,林则徐就已经预言西定新疆非左宗棠莫属,而当时左宗棠只有38 岁。林则徐于是将自己在新疆多年搜集的宝贵资料、制订的战守计划全部交付给了左宗棠。左宗棠上任得掌大权后,之所以那么重视北边的沙俄,就是因为他知道其他国家想打到这儿还要隔着太平洋,而沙俄若是打过来了,一路南下,清王朝就很危险了。 左宗棠后来又结交到了很多权贵,但是这些权贵在当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到了1852 年,那些机会就来了。起义,从广西起义就近打到湖南来了,吓得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急如,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找左宗棠,说此人文韬武略天下少有,乃今世之。于是在1852 年,也就是二年的时候,左宗棠出山辅佐湖南巡抚张亮基,终于正式进入了官场,这一年他40 岁。张亮基把左宗棠请来后,让他担任秘书、师爷这一类的工作,负责想办法、出主意。借此机会,左宗棠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全权包揽整个长沙城的防御工事。在左宗棠的指挥之下,所有事宜均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太平天国的起义军围困长沙整整三个月,直至后勤补给不上,主动撤兵。 长沙一战,左宗棠声名大振。1854 年3 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之邀,第二次入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 年之久。那时候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太平军占领,各地农民起义又此起彼伏,左宗棠殚精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稳定局势;同时左宗棠开源节流,大力筹措军械粮草,终于使湖南形势。所以当时朝廷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有句老话叫“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左宗棠的才能在湖南得到了展现,那么,他又是怎么得以在朝廷上脱颖而出的呢?这主要归功于另一位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推荐。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但是他的飞黄腾达远早于左宗棠,那时的曾国藩已经是朝廷的重臣了。曾国藩和左宗棠是好朋友,而左宗棠名气起来之后,曾国藩就向朝廷极力举荐左宗棠:先让他在自己麾下襄办军务,随后又将其派往湖南招募湘勇,再后来又借机将左宗棠举荐为浙江巡抚——这是相当于浙江省省长兼军区司令员的重要职位。这个时候左宗棠已经49 周岁,快50 岁了。从那以后,左宗棠的仕途才一帆风顺,掌握重权。 虽然曾国藩对左宗棠有举荐之恩,但是左宗棠却没有因为这就事事听从曾国藩的。左宗棠在朝廷大政方面曾经多次跟曾国藩的意见不统一,只要他自己认为有理,就不会同意曾国藩的意见,还说“公事论不得私交”。为此,有副对联还专门反映这事儿,说当时两人因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曾国藩很不乐意,说左宗棠比他资历浅,却跟他争。由于左宗棠字季高,于是曾国藩就用“左季高”三个字作了副对联:“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意思是说左宗棠自认为挺高明的,跟曾国藩的意见不一样也不改。左宗棠可是对对联的高手,于是他马上给对上了:“藩臣徒误国,问尔经济有何曾?”针锋相对地回击曾国藩。 大家从这小事上就能看出来,虽说封建社会腐败,常有官僚结党营私、各立山头,其实也不全是那样的。但凡说到一代名臣,如果他只会贪污腐化,如果他的能耐不够、人格力量不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跟随他,尤其是像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重臣。我们今天把左宗棠的奋斗经历重新理一遍,也许会使一些读者朋友对晚清重臣的偏见多多少少得到一些纠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玉麒麟卢俊义真有其人 后人仍居大名?
是《传》中梁山好汉的第二号人物,祖籍大名府。《水浒传》是小说,卢俊义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还是真有其人或原型人物,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经考证,卢俊义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名“卢进义”,《水浒传》中名“卢俊义”,进、俊在大名县方言中同音。《大宋宣和遗事》成书于,类似于史话,卢俊义有其历史的影子。而在大名县境内也确有两处卢俊义庄园:一为大街乡菅庄村南,北宋大名府城墙东北角,该庄园遗址并非卢俊义在大名府城的宅院,很可能是明初水毁大名府城后,卢俊义后人搬迁到这里的,目前绝户;一为埝头乡东村西北,在北宋大名府城东南三十里,刘庄村中的卢姓人家是从卢家庄搬迁过来的,世代相传是卢俊义后人。网络配图 2011年12月31日,河南卫视《知根知底》栏目组致电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称欲制作一期卢姓节目,希望协助找到卢俊义的后人及其相关遗址、遗物或家谱等。藉此,1月3日下午,我驱车到埝头乡东刘庄村采访调查。限于时间关系,很多问题未能作深入调查,但仍感收获颇丰。 一、考察情况 东刘庄村在大名县城东南,在村“两委”办公室,我们与村党支部书记卢海旺、村民卢新社、卢河宽及其他村民进行了座谈。东刘庄村980口人,只有卢、刘两姓,卢姓近500人。是初年山西迁民,刘姓迁来之前,卢姓就在卢家庄居住,卢姓是土著老户,清末全庄仅剩八户人家,为防盗匪,才从卢家庄搬迁到东刘庄村。 明初山西迁民一个最明显的遗传特征,就是小脚趾甲分大小两块,这个体征大名原土著人没有。而卢海旺等人的小脚趾甲是完整不分块,他们是原住民无疑。卢姓世代习练拳术,卢姓男子多体格健壮,绝少瘦弱单薄之人,卢河宽的爷爷武功超人,但现在已经弃武。县内拳据传原来就是卢家拳,后经过燕青发展,演变而成燕青拳。 卢家庄遗址在刘庄村西北一华里处,不但刘庄村人世代口耳相传本村卢姓是卢俊义后人,卢家庄遗址为卢俊义故里,周围村庄也是这样说法。卢家现存家谱仅可上溯到清中期,之前的世系因战乱、灾荒等丢失,不得其详,但自卢俊义以来的世系辈分不乱,卢新社是卢俊义27代孙。胡文华《卢俊义及其庄宅之传说》中提到卢改芝是卢俊义的“17代孙”,明显于事实不符。卢新社称卢改芝是他的堂姐,17代孙是27代孙之误。目前卢俊义在刘庄村已经传至30世。 关于卢俊义的事迹,卢家世代的传说与《水浒传》的记载出入很大。网络配图 据卢姓人讲,卢俊义武功高强,习练“长拳”,豪侠仗义,但他不是富豪大商,而是家境贫寒,以农业为生,房屋为泥土垒筑,院墙为篱笆墙,墙外常种些丝瓜、豆角之类,攀爬墙上,倒也把院子围得严严实实。当年的卢家庄位于北京大名府通过东南朝城县的官道之上,等人在大名府活动时,得知卢俊义武艺高强,有意赚取卢俊义入伙。碰巧当年大名府饥荒,时值隆冬季节,卢俊义带领众乡亲抗捐税,被官府捉拿,投入大名府大牢,并放火点燃了卢俊义的房屋。宋江等人白日劫牢,救出卢俊义,无奈之下,卢俊义才到宋江的队伍落草。后随宋江等人招安,作了军官,屡建战功,又在大名府经商,生活逐渐富裕后,修建了这处庄园。后来押送生辰纲赴东京开封府途中被劫,罪责当死,无奈之下,被迫再次落草,其子孙为免遭灭门之祸,一支返归故里,繁衍至今,其他支系不详去处。 实地调查卢家庄遗址时候,由卢新社、卢河宽陪同介绍。 卢家庄在一处高岗上,现存面积仍有百余亩,遗址西北是黄河的支流——老柴河故道,河道上有一座桥通往小龙村。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北宋大名府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随着埝头至村柏油公路的开通,这条路方渐渐失去作用。 卢家庄遗址残高四五米,未破坏之前高出地面十余米,虽经平整土地、取土建房,但村庄遗址的痕迹仍较为明显,古砖瓦物件俯身即是。在遗址的西南,有数百块大约金元时期的砖。经询问,他们称在村庄中还出土有数量众多的“大砖”,因其坚硬,打井建桥时砸碎充作石子不少,现在村中还有不少人留作他用,“王莽大砖”是唐宋时期烧制砖的俗称。在村民建房取土过程中,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基址、灶台等,并有古物出土,被古玩爱好者收购。 卢俊义招安后,重修过宅院,卢家庄环庄一周建有围墙,房屋坐向全部为东南向,与目前的正南正北不同,究竟何意不详。因地势高,卢家人又习练武功,盗贼土匪一般不来滋扰。卢家庄遗址中有一眼琉璃井相传是卢俊义当年所凿,以青石覆盖,内藏何物仅有族长知晓,后琉璃井的方位、藏物失传,成谜。据称,两年前有“文保部门工作人员”用探铲来找寻该琉璃井未得,为文物贩子探宝无疑。 卢家庄在清《元城县志》中有载,最早是在清同治年间废弃的。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王莽大砖”、瓦、器具等分析,卢家庄遗址应该在就存在,延续至清后期。 二、史实考证和初步认识 刘庄村传说卢俊义抗捐说被抓,宋江等人白天劫牢营救,后随宋江接受招安成为军官,有其历史真实的影子,并非空穴来风,随意捏造。网络配图 宋江等三十六人山东起义后,曾一度在大名府境内活动。《宋会要辑稿》: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御笔诏书,河北群贼自呼“”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为剿灭“河北群贼”,宣和四年正月十一日,宋徽宗下诏令大名府路安抚使邓洵仁择,河北漕臣、黄叔敖备齐随军粮草,提点刑狱高公纯不限远近跟踪捉杀“呼保义”,廉访使者钱怿监督,限月内剿除。[(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77册,兵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6964,6965页。]“呼保义”即宋江。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元城县尉任上作有《捕盗偶成》,记述了宋江在大名府活动的情形。诗曰: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又言,又愿官家早招却。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不如下诏省科徭,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宋)李若水《忠愍集》卷一。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宋江等“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这是宋江在大名府境内活动情况的真实写照。因宋江三十六人战斗力极强,“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侯蒙传》),“白昼横戈犯城郭”的目的在于解救卢俊义也在情理之中。宋廷实行招安政策,“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卢俊义的身份是一名军官,可能是在“三十六人同拜爵”之后,卢俊义担任军职,后来建功立业,家资渐丰,卢俊义庄园方得以建成。后来,因押送的生辰纲被窃,再次落草。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卢俊义再次落草为寇参加的起义军是宋江、还是杨江,这是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网络配图 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担任不同官职,卢俊义二次被迫落草时不可能再与宋江同伙。李若水《捕盗偶成》中提到继后,杨江在大名府起义,杨江被部下尊为“杨”。卢俊义极有可能是参加了杨江起义军。 关于杨江起义军的结局,史书没有记载。《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八《林泉野记》所载事迹,称韩世忠与“俱破郓贼李太于碱河,何威于洺州,大名贼于超化寺,内黄贼于祁州,徐靖于莒县,张仙于擂鼓山,潍贼于方村,并济南贼”,遂定河北、京东。[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汇编》,第1571页。]大名府起义军被宋军镇压,在超化寺战败。《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九《林泉野记》所载张俊事迹与韩世忠略同,但详细记载了大名府起义军在超化寺战败的时间是“(宣和)六年”,余部被宋军“追至内黄”。[(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汇编》,第1575页。] 韩世忠、张俊二人事迹中仅记“大名贼”,没有直书“大名贼杨江”,此后的起义军史料中也不见杨江的事迹。杨江的结局成谜。因为杨江“愿官家早招却,”他接受招安的可能性最大,既然杨江接受招安,故而不书“大名贼杨江”。杨江被部下尊称“天王”,在起义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不会存在有其他头领不随他接受招安的事情发生。张俊、韩世忠率宋军所“破大名贼”或是其他小股义军。但是也不排除杨江尚未接受招安,就在与宋军作战中被杀。若是这样,杨江被部下尊称“天王”,他或许就是《水浒传》中的晁天王的原型之一。卢俊义加入杨江起义军很有可能。 《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卢俊义生辰纲被窃后,上太行山为寇。龚开赞卢俊义“白,见之可爱,风尘大行,皮毛终坏。”“风尘大行”应做太行理解。“皮毛终坏”说明卢俊义或被陷害或死于战斗之中。卢俊义可能参加了《三朝北盟汇编》中被宋军“追至内黄”的那股义军,最后退却到太行山,并参加了不久的抗金。 卢俊义再次为寇究竟加入的是那支起义军,暂时难以确定,但卢家庄遗址为卢俊义故里可以认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