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国内外,名字都是一个人终生的代号,所以,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都是慎之又慎。
尤其是我国,因为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起名特别有讲究。
我国的人名既要寓意好,又不能用的字太大’,老人说,这是为了防止孩子压不住。
毕竟,民间有句俗话说:孩子的名越贱越好养活。
历年来,给孩子取名最忌讳用一个字,然而,历史上有三位名人用此字作名。
那么,他们最终落得个什么下场呢?


曲项向天歌
这个字就是王字,古人认为此字杀气太重,而且分量太大,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就压不住,所以这个字只可以做姓而不可以为名。
但说起用王做名字的历史名人其实并不少,比如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少年时写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骆宾王。
他写的这首咏鹅传诵至今,无论大人小孩都是张口就来。
但骆宾王的少年是很不幸的,他父亲当县令时,家人倒是过了一段时间的优渥生活,但父亲死在任上后,一家人便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幸得骆宾王非常有才,20多岁经人举荐,开始了他的仕途。
在做官的同时,他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这也使他后来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
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后,很多人都起来讨伐她,骆宾王这样的文人也不例外。
当时徐敬业起兵,想用这种方式逼武则天下台。
但凡是起兵就要有个理由,于是他让骆宾王为他写了讨武曌檄,在这篇文章中,骆宾王毫不留情的抨击武则天犯下的罪行,并呵斥的语气让她快快放弃帝位,到深宫中反省去。
可徐敬业的实力太过于薄弱,武则天不费吹灰之力就弹压了这次造反。
徐敬业兵败被杀后,骆宾王自此下落不明。

有人说他出家为僧,也有人说他跳河自尽,说他出家为僧的证据是在江西两所寺庙中发现了骆宾王留下的词句。
骆宾王的人生终点站是江苏南通,因为在那里有农民发现了骆宾王之墓。
直到如今,这所墓被妥善修缮保存了下来,很多人都前去祭拜。
有人说,像骆宾王这样极有才学但却没有好平台的才子,落得个凄惨下场不足为奇。
也有人说:这就是名里带王的反噬。

文学大家
第二位名字带王的名人就是顾野王,他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出身于江苏的名门望族,12岁时,一群权贵们在花园中饮酒作乐,顾野王便写了一篇赋来记录这一盛况,权贵们都大为吃惊,认为这个少年必定能使顾家更为辉煌。
除了文章和地理上的建树外,顾野王还善于作画,就连宋徽宗都对他的草虫图痴迷无比,还将其称之为精工之作。
他的经历与他的才华和家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密不可分的两者也让他后来在朝廷有了很高的地位。

在百姓心中,顾野王也享有不错的声誉,据说他体察民意,只要百姓遇到难事,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就会尽力去解决。
而且他痛恨贪官,对于世家出身的贪官处理起来也毫不手软。
有一年,顾野王来到了苏州巡视,当地有潮患发生,顾野王站在高台上大声喝斥汹涌而来的潮水,百姓们非常惶恐,生怕他被浪潮吞没。
岂料,在他的呵斥下,潮水竟然慢慢退去,这让人大为吃惊,都觉得顾野王是上天派下来的神人,百姓还为他立了庙号:喝潮大王。

作为为数不多名中带王的名人,顾野王的一生都顺风顺水,相对于骆宾王来说,他的境遇好了太多。

冯野王
这三位名人中,名气最响的是骆宾王,其次是顾野王,第三位则很少有人知道。
他名叫冯野王,是西汉时期的官员,祖上几辈都是当官的,到了他这一代也子承父业。
冯野王在山西当县令时,将当地治理的很好,他凭借政绩被连连提拔到京师附近做郡守,与此同时,他的妹妹冯媛也被纳入后宫。
汉元帝很喜欢这个女人,便封她为昭仪,可以说,冯野王是妥妥的皇亲国戚。
汉元帝很欣赏这位小舅子的才能,便想提拔他,将其位列三公。
但有大臣劝谏道,如果用妃嫔的亲人做三公之一,肯定会有人抨击陛下是徇私。
考虑到此事可能带来的影响,汉元帝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

冯野王对此很是无奈,他向身边人说道:别人是因为能力得到重用,而我空有能力,却因为妹妹是陛下的妃子而得不到赏识,这实在让我悲伤啊!
后来,冯野王惹怒了汉成帝的舅舅王凤,起因是有官员觉得王凤没有才学,不配当朝廷重臣,应该对冯野王委以重任。
王凤心眼很小,他觉得这背后肯定是冯野王挑唆的,于是他就处处针对冯野王,并向皇帝进谗言,免去了冯野王的官职。
回家赋闲后,冯野王感到很郁闷,整日唉声叹气,好在他的儿子继承了他关内侯的爵位,然而,好景不长,到他孙子继承爵位的时候,汉内廷发生了一场大变。
因为彼时冯野王的妹妹冯媛已经成了太后,有官员诬陷太后诅咒皇帝,种种复杂的政治原因导致了一场灾难发生,多人被杀,冯媛为证清白,服毒自尽,冯野王的孙子被削去爵位,自此家道中落。

但纵观冯野王的一生,除了老境颓唐些外,其余时间大都顺风顺水。
由此可见,王字不能做名的魔咒也看对什么人,如骆宾王,他是生不逢时,如果生在别的朝代,或许他能在朝堂上闯出一片天地。
但他跟错了人,所以落得个归隐的下场,能保住性命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实际上,在现代,除了姓王的人们外,很多人的名字里都带有王字,许多古代传下的忌讳已经被打破。
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只要有德行,有才学,起什么名字并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名字只是一个代号!
——THE END——
参考资料:浙江在线——浙江宣传 | 骆宾王,在大唐用力活过

澎湃新闻——江南访古 | 不见野王居——谒顾野王墓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解析历史上三姓家奴吕布与貂蝉的结局究竟如何?
是《演义》中最为重要的一位女性形象,其善歌舞,色伎俱佳,虽无更多的过人之处,但却凭借自己的美貌在诸侯争霸的战乱年代,辗转于各诸侯之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分别用两首诗歌来赞叹貂蝉的歌舞双绝,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又诗曰:“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网络配图 面对貂蝉的美貌,更是称赏不已。当然,貂蝉的美貌已无须多言,名列的她素有“闭月”之称,意为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丽,而从貂蝉的事迹来看,她更是深明大义、机智过人,实在是演义中最为光辉的人物形象之一。作为三国历史中最为闻名的女子,貂蝉的事迹却在史书中少之又少。鲁迅先生在所著的《小说旧闻钞》中说:“有一本失传的《汉书通志》记载:未得志时,先诱董卓,进貂蝉以惑其君。” 如此说来,竟是曹操把貂蝉献给董卓的,但是根据曹操的为人以及其后他对董卓的行为来看,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不过,现在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其实并无貂蝉其人,貂蝉的形象完全是后人虚构出来的,而且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三国史和《三国演义》研究界多数学者的共识。因为在《》、《》这样的史书当中并没有提到貂蝉的字眼,只有区区一句话还有些许貂蝉的影子,即“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在《三国志·魏书·臧洪传》的全篇中连名没有,只是称其为“卓侍婢”。也没有交代容貌、身家、来历等信息,更是没有交代与吕布、董卓之间的决裂有何关系。“长安兵变”之后,这位绝世美女的下落也同样成为了一个谜团,让人捉摸不定,更多的人仍在关心着貂蝉其后的命运。不过可惜的是,作者罗贯中也没有把她的结局交代清楚就草草了事了。 只是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将要败亡之前,貂蝉有过短暂的出场,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吕布放弃了的妙计,被擒身亡。原本那个深明大义、侠肝义胆的貂蝉似乎随着连年的征战已经被磨去了原有的棱角,变得碌碌无为,了。吕布死后,罗贯中没有再向读者介绍貂蝉此后何去何从,也许是被好色的曹操,也许是同吕布一样被处死。罗贯中的这一疏忽竟成了一个让后人不解的千古谜案。网络配图 在民间,关于美女貂蝉的下落存在着“惨死”和“善终”两大系列。“惨死”系列里面有三种不同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昆剧《斩貂》中描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他的妻子貂蝉被转送给了,但关羽拒绝接受这位带有污点的女子,恐其、,唯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第二个版本出自明剧《关公与貂蝉》,剧中貂蝉向关羽痛诉内心的冤屈,并详细讲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锄奸的经历,以此赢得了关羽的爱慕与景仰。但是关羽最终决定为复兴汉室而献身,貂蝉也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以死来证明自身的政治贞操。第三个版本讲述的是貂蝉在关羽的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但曹操派人追捕。为了不使关羽等人难做,貂蝉毅然拔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随着国家大义而去。 “善终”系列也同样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貂蝉最终出家为尼,并以佚名的方式写下了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以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终在尼姑庵里。第二个版本则是说关羽没有贪恋女色,而是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貂蝉则是一直守节未嫁,最终被乡人建庙祭奠。第三个版本称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但是关羽却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竟是兵败身死,而可怜的貂蝉从此流落于蜀中,成了一名村妇而已。网络配图 总之,关于“貂蝉”其人,在正史的记载中是非常模糊的,仅仅是一个若明若暗的影子而已。其下落究竟如何,至今已经很难考证。但我们可以根据情理来推断一下:董卓死后,貂蝉落入了吕布之手,吕布败亡后,她又辗转到曹操手中。尽管这些都没有史书的记载,但也是合乎逻辑的。至于她的最后下场如何,由于史书绝无记载,便是一个千古之谜了。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断,不外乎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在曹操宫中了却余生。吕布败亡12年后,即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修建,纳诸伎于其上,习演歌舞,或许“貂蝉”应该也包括在内吧。另一种可能就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貂蝉作为一个随军的弱女子,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不知何时就已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安国死灰复燃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他究竟是如何复燃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死灰复燃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文帝与淮南王,景帝与,虽然是两代人,但故事都大致相似。开始兄弟关系好得不得了,到后来虽不能说是仇敌,但所谓的兄弟感情也几乎荡然无存了。对刘长一开始过于宠,对他的违法乱纪不及时制止,刘长死了,刘恒又觉得自已很委屈,民间流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果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对他刺激很大刘恒觉得历史上其他君主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而且获得奥论广泛支持,怎么轮到自己却舆论哗然。难道大家怀疑他以私害公,想占有准南王的土地吗?为了平息舆论,以正视听,刘恒把准南国一分为四封给刘长的四个儿子。父亲刘恒没处理好兄弟关系,到了儿子还是这样。是窦最宠爱的小儿子,与景帝刘启是亲兄弟。 刘恒 在刘启没有立太子之前,一次宴会上,酒兴正浓时,刘启很从容地说他千秋万岁之后传位给刘武。是不能随意作承诺的,虽然刘武也不报太大希望,但心里毕竟很高兴。尤其窦太后听了异常高兴。不过,就是窦太后的侄子,表示反对,天下是高祖打的天下,帝位父子相传乃是汉家制度,凭什么传给梁王?这引起窦太后不悦。窦婴本任吴相,因病免职在家待着。刘启即位后把他召来给个小官做,酒宴上惹恼了窦太后也知道官当到头了,干脆托病辞职。窦太后也不客气,剥夺了窦婴进出宫门和朝请的权利。谁该做接班人的争议随着七国起兵而暂时告落,却为实婴与窦太后的和解提供了契机。 窦漪 刘启考察皇室人员唯窦婴可担大任,但窦婴却借口有病推辞,此时窦太后也感到。刘启就讲,此时正值国家危机,你窦婴不该推辞。窦婴也不能一直推辞嘛!见好就收。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受赏赐黄金达千斤。他没把黄金带回家中,就摆列在走廊里,军官们经过时就让他们酌量取用。窦婴还不忘把闲居在家的哥们都拽出来,比较有名的我们都知道,如袁盎、栾布。平叛七国战事中梁国表现出众,牵制了吴楚联军,可以和中央军平分色。军事行动结束后,诸侯中唯有梁国封地最大,也最具实力。刘武外出随从,驰马狩猎,排场之大盛拟于天子。出入宫殿,也要清道戒严。梁国铸造的兵器达数十万件,府库的金钱近万亿,珠玉宝器比京师还多。 刘启 据说,梁王建造的东苑,即梁苑,也称为菟园。周长300余里,比首府还宽70里。梁苑汇集了帝国很多当时以及今后非常有成就的人士,这里不仅仅是游乐中心,也是帝国的文化中心,一批汉赋大家也都云集于此。日后,梁苑成了文人墨客重笔抒怀不可或缺的元素。所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梁园经常举办文学沙龙,其中的主要人物不妨简单介绍一下,邹阳,齐人。刘濞在振兴文化,招揽四方文化名人,邹阳便投奔而来。后来他发现刘濞有和中央对着干的意思,便写了《上书吴王》。刘濞看了也没当回事,邹阳便跑到刘武那里。可同是齐人的羊胜、公孙诡却看不惯他,在刘武那打小报告。刘武一怒之下把邹阳投置狱中想要他的小命。邹阳在狱中上书,文章写得很棒,刘武看罢,立即释放了他。 刘武 刘武的出格举动让刘启很不爽,窦太后知道刘启心里不痛快,便迁怒于梁国的使者,拒绝接见,要查刘武的。韩安国作为梁国的使者去见长公主刘嫖,哭着解释在七国起兵之时,梁王为了保护皇帝和太后的安全跪送他们几个将领出征。梁王的身份在那摆着呢,虽然行事有点张扬,但也在向国人昭示他受到皇帝与太后宠爱这一事实。刘嫖告诉窦太后,窦太后再转告刘启,刘启内心的疙瘩才解开。而且向窦太后表达歉意,不该因为兄弟之间的矛盾让母亲担忧。此事的完美处理也使韩安国受到窦太后的赏识。后来韩安国犯法获罪,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便说了句:“你们信不信,我还能死灰复燃,我还能?”田甲也不示弱,回答道:“你如果死灰复燃,我就撒泡尿,把你彻底浇灭!”没多久,梁国的内史职位空缺,中央任命韩安国就任。这也是窦太后的意思。 刘恒和窦漪 从囚徒一下子越到二千石级的官员肯定是个奇迹,田甲此时不跑还待何时,死灰真的复燃了,绝对不是传说。韩安国知道老小子跑了,便发出消息,田甲不回来就夷灭其宗族。田甲不能再跑了,只好脱衣露胸前来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当初不是要撒尿彻底浇灭我吗?现在你可以开始撒尿了。我是不屑于惩罚你们的。”多豁达的人呀!太潇洒了!你们说是不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