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 3000亩的孔林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有多大?墓地埋葬死人的地方;坟地重要是指人去世后,将遗体或骨灰式遗物统一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地点,如太原仙居园,这是人类进展古代上的文明和进步。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公墓建设成为了城市进展的必定。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等相关内容。

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 3000亩的孔林

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

孔林,本称至圣林,位于山东曲阜城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人造林和宗族墓群。

孔林在曲阜市城北约1.5公里处。当初墓地不过一顷,二千四百年来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历代皇帝又不断赐给祭田、墓田,面积不断扩大。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兴土木,历时三年,建成这座有古树三万余株,占地达三千多亩规模宏大的人造林。其垣墙周长7公里,墙高3.4米,厚约5米。孔林内洙水东西流,水上有洙水桥石坊,桥后享殿五间。最终为东周墓地,绕以红墙,孔子墓位中部,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格局称之谓“携子抱孙”。另有楷亭、驻跸亭、子贡庐墓处等建筑。1961年3月,孔林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 3000亩的孔林

孔林在曲阜市城北约1.5公里处。当初墓地不过一顷,二千四百年来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历代皇帝又不断赐给祭田、墓田,面积不断扩大。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兴土木,历时三年,建成这座有古树三万余株,占地达三千多亩规模宏大的人造林。其垣墙周长7公里,墙高3.4米,厚约5米。孔林内洙水东西流,水上有洙水桥石坊,桥后享殿五间。最终为东周墓地,绕以红墙,孔子墓位中部,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格局称之谓“携子抱孙”。另有楷亭、驻跸亭、子贡庐墓处等建筑。1961年3月,孔林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古代沿革

孔林始建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1377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

雍正八年(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展和丧葬习俗的演变。

建筑特点

孔林占地3000多亩,林墙周长5591米,坟冢10万余座,墓碑4003座,古建筑116间,历代石像、石仪85对。

林门以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北城门相连,神道平直如矢,两侧桧柏夹侍,庄严肃穆。进入大林门,围墙将大林门与二林门之间围成一个封闭的纵深空间。有孔子以来历代子孙墓葬十余万座,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地面上还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代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等4000余块,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近千件。还建有门、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

重要建筑

位于孔林的林道上,石质结构,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精美图案,气势宏伟,造型优美。

孔林大门

孔至圣林门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大门牌坊为明代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添建,清雍正年间改称“至圣林”。位于万古长春坊北,大林门前。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年间重修。坊木质结构,帆叶网,四柱三间三楼绿瓦顶,长11.35米,宽4.40米,坊明间花板上雕“至圣林”三字。坊前有明朱由检七年(1634年)雕镌的石狮一对。

孔林二门

神道长约400米,神道两侧整齐排列着苍桧翠柏,两旁围以红墙。神道尽头为孔林二门,门额石刻篆书“至圣林”三字,系清雍正十年(1732年)敕修。

洙水桥

洙水,原为西周鲁国故城的北墙外护城河,后成为泗水的分支合流,在曲阜北形成洙、泗二水,因孔子当年讲学于洙泗之间,故以洙泗当作儒家代称。随着孔林的扩建,洙水部分河段被圈入孔林内。孔林内有洙水桥三座对称而设,中桥拱起如虹,前有“洙水桥”石坊,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桥上“洙水桥”三字传为明代权臣严嵩所书。

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 3000亩的孔林

孔子墓甬道

北宋时期宣和五年(1123年)刻立华表、文豹、甪端等神兽。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卒后葬于此。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三个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墓前有二石碑,前为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黄养正书,后为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

子贡手植楷

孔子死后,弟子们带来各自家乡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孔林内树种很多。子贡所植楷树在明代枯死,仅存树桩,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

大将军卫青死后 汉武帝刘彻何要诛杀卫氏家族?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上官婉儿到底是哪里人?上官婉儿墓地在哪里

到底是哪里人 史书记载上官婉儿生于长安,其父亲也生于长安。祖父则是陕州陕县人。但是上官婉儿的墓志记载,她是陇西上邦(今甘肃天水)人。到底哪个更可呢? 祖父河南人 自己出生长安 墓志称甘肃人 省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告诉记者,古人墓志上的籍贯多为自称,“虚报”的多。有时候发掘出父子墓志,籍贯都不一样。这是因为姓氏有发源地,古人更愿意将自己归属为同姓较为旺盛的一脉中,所以“虚报”。 记者获悉,《元和姓纂》将上官仪一支著籍东郡,就是今日的河南陕县。再往前算,上官氏发源地,也就是总籍在“陇西之上邦”。所以自称“陇西上邦人”亦不为过。但按照今天的籍贯制度,上官婉儿应该是长安人。 据悉,目前上官婉儿的墓还未回填,从墓的壁龛出土近几百件陶俑,都是男女直立俑、骑马俑、动物俑等唐墓中常见的随葬品,每件高不到20厘米。唐三彩等更高级别的陪葬品并未发现。 相反,墓志上的花纹较为精美。四侧整体联珠纹框内减地线刻十二生肖,衬以缠枝忍冬。生肖皆为动物形象,生动写实。志盖四刹和志石四侧的线刻,图案造型优美、錾刻精细,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地在咸阳 去年,省考古研究院在对西咸新区一项目建设用地考古勘探时,发现了一座带有5个天井的唐代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墓志,写明墓主人是“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葬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八月。 上官婉儿的墓规模不大,但是规格很高。它水平全长36.5米,深10.1米。这座墓是一座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龛的单室砖券墓。它坐北朝南,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墓志是在甬道内发现的,并未被扰动。“唐墓的规格就是天井越多,规格越高。”文物专家告诉记者,昭容相当于二品,5个天井能够凸显这个身份。 她凭借才气登上权力高峰 上官婉儿又名上官昭容,她生于664年,死于710年7月。她是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祖籍陕州陕县人(今河南三门峡)。她是唐代女官、、皇妃。她与武后、中宗相始终。凭借才气登上权力高峰。 祖父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废的诏书,被武则天所杀。随后她随母郑氏配入内廷为婢。14岁被武则天赏识不仅免除了奴婢身份,还开始掌管宫中诏命。 随后上官婉儿掌管宫中制诰多年,留下了“巾帼宰相”之名。又在时,封为昭容。她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并且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 710年的权力争夺中,起兵发动唐隆政变,杀了韦后与上官婉儿。上官婉儿的诗作曾收集成文集20卷,但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有32首收集在《全唐诗》中。 她很会做人也工于心计 有资料显示,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男宠有了私情,不料被武则天撞见。武则天勃然大怒,当即拔取金刀,砍到上官婉儿的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上官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便有了唐朝的“红梅妆”。 专家介绍,武则天退位后,上官婉儿又嫁给唐中宗李显,并专掌起草诏令。随着武则天侄子权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直到公元710年,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唐中宗皇后韦后,上官婉儿表忠不成而被诛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