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全诗是什么意思呢?本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春天的时候,鸭子都知道先知先觉,所以在这个时候,它们都会先知先觉的下水游泳,然后等到水温上升的时候,它们就会自己浮上水面,这样就可以幸免寒冷的天气了。而且这句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如果你的家里养了一只鸭子,那么你就就要注意了,因为它可能会在冬天的时候偷偷下蛋,然后把蛋放在你的床上。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是什么意思
从前鲁迅写《秋夜》,开篇就是:我家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写作文不是讲究“避复”吗?很多学生觉得奥秘。难道因为他是大文豪就可以乱写废话吗?
本来鲁迅这样的事儿,有一位古人也干过,那个人就是苏东坡。他有一首诗名叫《观潮》,相传是他临终前留给儿子苏过的诗偈。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话中首、尾两句一样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中,到底有什么玄机。
一、苏东坡《观潮》诗赏析
《观潮》——宋·苏东坡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一首充满禅机的诗偈,当中包含了苏东坡晚年对佛学思想的感悟。它的大意是说:庐山烟雨和浙江的潮水,都是我心心念念想要去欣赏的美景。
一天不去,我心中就遗恨难消。现在我已经到过庐山,看过了烟雨,又去浙江看过了钱塘潮,好像一切不过如此。但真实的“庐山烟雨浙江潮”都还是原本的样子。
苏东坡早年经历过“乌台诗案”,坐了一百多天的牢。曾经以为必死,还给兄弟写诗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后来侥幸脱难,从此不再执着于政务。虽没出家,却开始研究禅道,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从前,中国的诗人有一种“照见”的观念。柳宗元的说法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也就是说:风景很美丽,山水很美,是因为有人见到了它们,它们才美。
早期的苏东坡持有同样的看法,可是到了苏东坡晚年,他悟出了另一个境界,就是佛家所说的,万事万物的美是自然存在的,不管你看不看它,它都在哪里。
所以,这首《观潮》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以前想看风景没去成,我就一直挂念着。后来我终于看到这些风景,但我并没有特别地高兴。这是因为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不好看吗?本来不是这样。不管我去不去看它,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就在那里,它们和从前一样美。
而“我”,被想去看它们的“执念”套进了一个“囚笼”。在没去之前,我已经在心中给“什么是美丽”定了一下标准,自创了一个“尘境”;等我见到真实的风景后,这个“尘境”就被打破了,产生了失落。
永离爱恶,就是苏东坡后来悟出的思想。“天地万物不能感人之心,而人心自感于物。”那些遥远的风景,不过是你没见过,你才会觉得非见它不可。本来见与不见,有什么主要呢?原本一切不过是人在自作多情。
一旦一个人受到欲望的推动,内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执念”。于是就会“趁兴而来”。可是由于在来之前,已经对它们的美丽做了无数次的假设,期望已经远远脱离了现实;等到真正见到它们时,就会“败兴而归”了。
结果你忙活了半天,做的都是无用之功。“庐山烟雨浙江潮”还是像原本一样矗立在那里,它的美丽,并不会因为你的好恶而增减半分。
二、苏东坡诗词风格的转变
苏东坡早年经历过“乌台诗案”后,对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因为一场文字狱,导致他在后面的诗词创作中,基本不再谈政治上的思想和抱负。
虽然他还是写豪放词,但是词中更多谈的是个人生活与禅学思想。到了晚年时,苏东坡创作了大约400多首诗歌,其中四分之一都和禅学有关。
我们读他的早期的诗词,比如1072年的《吴中田妇叹》,会发现他也会像杜甫、白居易等前人一样,感叹江南雨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会写下像“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这样的诗句。
“乌台诗案”一出狱,他就只写“自笑平生为口忙”了。之后的诗也多谈风景,不再提政治。重要写一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兴高采烈的东西。
再看他的词作,在《水调歌头》里面那个苏东坡是狂放不羁的,像唐朝的李白一样,纵酒高歌,时不时还幻想“乘风飞去”揽日邀月。到湖州当知州,路过扬州平山堂时,还曾写下“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十年不见老仙翁”,仿佛是一个道家信徒。
“乌台诗案”发生前几年,苏东坡在密州乡下当打猎老翁,常常“左牵黄,右擎苍”,心中惦记着为国出力。结果“乌台诗案”出狱后,他就填词劝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
被贬官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开始学着煮“东坡肉”,赏菊花,有时候也会趁着月夜跑到酒家痛饮解愁。
醉了就在桥边一倒,醒过来天就亮了。然后在桥栏杆上题一首诗。还会嘱咐自己的马儿说:这一溪的水月多么美丽,你的蹄子小心点,别踩碎了这块玉石。
结果到了晚年,他就不再写这些句子,开始写禅意的诗,比如前文提到那一首,以及“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类的东西。
结语
苏东坡晚年在禅学上有非常深的造诣,他从来没有出过家,但是自学成才,有了一套独特的禅道理论,因此也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
这一首《观潮》,想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禅境的思想,他是想告诉他自己的儿子,一个人不要被自己的执念和情绪牵着鼻子走。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抱有太大的执念,就会通过自己的大脑去刻意地美化它,然后编造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你见到的就不是它其实的样子。假如这时你见到了它其实的面貌,你就会非常失望,这就是你自寻烦恼了。
比如从前有一个笑话就说:有人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老婆,有一次他看到他老婆上厕所,就非常失望。他认为这么美丽的人为何会干这么俗的事呢?这也太不美好了!后来他们就离婚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庐山观潮”事件,因为这个人的想象中,他老婆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罔顾事实,产生了过分的期望 期望娶一个仙女,最终导致了他们两个人分开。
在整个事件中,他老婆有错吗?本来一点都没有,他的老婆就是诗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
二:春江水暖鸭先知上一句是什么古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上一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日出松江红似火的下一句是,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忆江南》。
原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南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三: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哪首诗里的?全诗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惠崇春江晚景》,全诗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诗作一般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即本题所问的,其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其二原文: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白话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苏轼 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嘉祐 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出自《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全诗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译文如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注释如下:惠崇 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扩展资料: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 《春雨后》,杜牧 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 《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参考资料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什么能最先知道传位对象?张廷玉有多精明?
《王朝》张廷玉为何能最先知道传位对象?张廷玉有多精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雍正王朝》中,要是论,随便一个老人家都能拎出来露两手。 但是除去帝王,我们看这么多的大臣,为什么只有张廷玉是历经三朝而不倒,并成为最终配享太庙之汉臣? 除了他本身足智多谋,小心谨慎,君子不党之外,还跟他能准确判断形势有关。尤其是对雍正帝即位一事上,他是早早就布好了局,并成为第一个猜出帝意愿,将传位给四阿哥之人。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第215期:雍正王朝人精如云,张廷玉为什么第一个知道康熙帝将传位四阿哥? 一、 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邬思道和康熙帝,对老四胤禛能顺利上位做了哪些部署。可以看出,邬思道行的大都是阴暗之道,不能摆到台面上讲,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帝即位第二天,他就跑路的原因。 而康熙帝一直行使的是光明正道,当然,这也跟他们的身份不同有关。 在康熙帝将传位哪位阿哥这件事上,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老十四胤禵自从夺得大将军王职务后,就一直认为皇位非自己莫属。老八则认为,自己在朝中大臣心目中的地位最高,皇位也是可能落到自己身上的。 与邬思道纯靠揣摩康熙帝的心思不同,他甚至都没有见过康熙帝哪怕一面(书中见过一面,剧中没有提过)。张廷玉提前获知老四胤禛将即位的消息,则就容易得多,毕竟他常在康熙帝身边出没。 实际上确实如此,康熙帝临终前,确实是只叫了张廷玉在身边,并通过张廷玉压制了隆科多,并最终传位给了老四胤禛。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名汉臣,张廷玉何德何能,他是如何一步步迎合圣意,并成为顾命大臣的呢?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那就得从康熙帝身上下手,他为什么要选张廷玉为顾命大臣? 我们看这部剧,不难发现,最开始上书房大臣是以为首,马齐为辅,张廷玉满打满算排第三。 但是凭借着张廷玉的君子不党,凭借着张廷玉的勤劳(在上书房值班的往往都是他),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和顺势而行,最终成为了上书房首辅。 二、 康熙帝晚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皇子相争了,他在苦恼大将传位给哪位皇子的同时,必然也要思考,并物色谁去当这个顾命大臣! 所以,从该剧一开始老四胤禛下扬州赈灾开始,康熙帝就没有停止过对身边大臣的考察。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各位大臣其实都一样,都是吃瓜群众的存在,并没有想过太子会不能即位。 可是随着南方赈灾、户部欠款和冤案几件事挨个发生之后,太子胤礽的威望和能力,受到康熙帝的质疑。康熙帝最终接受太子胤礽卖官一事后,出了门叹了口气,哀叹这难道是将来大清的? 康熙帝有了这种质疑,大臣们自然会随风而动,而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佟国维。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不利,被康熙帝训斥之后,刑部冤案爆发,佟国维那是相当兴奋,还在朝堂之上讽刺康熙帝“”,激发康熙帝要彻查此事。 大家其实都看出来了,刑部冤案查清之日,就是太子胤礽被废之时。只不过佟国维认为,老四胤禛已经失势,太子胤礽被废之日,就是老八胤禩被立之时,所以他才会建议老八胤禩: “八爷应该知道皇上那儿,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 为什么说平时多加加班是好事呢,这件事放在张廷玉身上就灵验了。老八胤禩连夜送奏折给康熙帝之时,正打中康熙帝的软肋,他犹犹豫豫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于是找到了还在上书房加班的张廷玉。 三、 张廷玉的选择是直接烧掉奏折,回过头来讲自己根本没见过什么奏折,以此表明,自己仍然是“君子不党”。 此举深得圣意,康熙帝直接拍板要去热河狩猎,同时也为了散散心,明确要求张廷玉同行。 记住,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廷玉就已经进入到康熙帝的考察范围了。张廷玉再次立功就到了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了,可以看出,康熙帝足够信任张廷玉,甚至狼覃秘密部队都交给张廷玉调动。 实际上应对“太子兵变”,康熙帝紧张,张廷玉同样紧张,康熙帝在病倒之后,张廷玉也是打了个踉跄,差点摔倒。幸亏他强打精神,替康熙帝发号施令,且,发现兵变的异常,指出太子调兵手谕有假。 发现太子手谕有假这个细节很重要,张廷玉就是通过这个细节,锁定了未来皇帝人选,并小心谨慎保守这个秘密。 也就是说,在康熙帝知道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前后,他下达了两个命令。第一个命令就是当场封了四个亲王,这是在不知道太子手谕是假的之前下的命令;第二个命令则是得知太子手谕是假的,但是仍然决定废掉太子胤礽,并让众臣举荐新太子。 这两个命令当然有试探众位皇子,并找出幕后凶手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两个信息给张廷玉: 一个信息就是太子胤礽已经让康熙帝大失所望,你想啊,康熙帝明知道他是冤枉的,还是要废掉他,由此可知太子胤礽注定继承不了大统。第二个信息就是,康熙帝当时认定太子胤礽要造反,那么继承大统的人选必然就在这四个亲王当中。 这四个亲王就是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 四、 一旦锁定了这四个人选,后面的什么老九老十,还有大将军王,都是配角,不在考虑之列。 可是刚刚确定了四个人选,就有两个蹦出来互咬了,老大胤禔最早蹦出来,要替康熙帝手刃了太子胤礽,气得康熙帝大骂他是蠢猪。老三胤祉一看有机可图,立马举报老大魇镇太子,结果被康熙帝大骂书读到狗肚子里了。 老大被直接圈禁,跟皇位永久无缘,老三也被训斥一番,从此,不再关心皇位之事。 这时候,就剩下了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二选一! 后面的举荐新太子,其实就是在试探老四和老八,张廷玉迟迟没有表态支持哪一个,正是基于他跟康熙帝共守了这个识破假太子手谕的秘密。 后来的朝堂之上,果然佟国维犯了结党的大罪,同时康熙帝也对老八胤禩表达了强烈不满。在此情形下,张廷玉心领神会,从衣袖里掏出了举荐废太子胤礽复立的奏折。 其实这个地方可能藏着一个大秘密,张廷玉从左袖口掏出的奏折,那么他的右袖口有没有奏折呢?他的腰上是不是还藏着一个奏折呢? 此战彻底奠定了张廷玉成为“顾命大臣”的基础,上书房首辅佟国维被罢官,直接回家养老,退出了政治舞台。马齐这个人毫无主见,一直跟在佟国维后面转悠,看到张廷玉掏出奏折,惊讶地差点掉了牙。为了自保,不得不跟康熙帝据理力争,最终被贬职,排到了张廷玉之后。 就这样,张廷玉通过此战,一举拿下上书房首辅的位置,也通过了康熙帝的考验,成为未来的顾命大臣。 后来康熙帝的南巡,带着的人仍然是张廷玉,甚至设计拿下太子胤礽之时,也是跟张廷玉商议后下的套。可以说,在设立储君之事上,康熙帝是没有隐瞒张廷玉,张廷玉也确实值得信赖,守口如瓶,毫无破绽。 等到最后时刻到来,一切顺理成章,张廷玉面对九门提督隆科多宣读了两份圣旨。并把制约隆科多的圣旨放进了衣袖,后来在老九老十质疑康熙帝是传位给十四阿哥之时,巧妙地把老四胤禛引到侧室。后面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再去放老十三,以及后来隆科多拿来传位诏书,宣读完毕后,张廷玉把雍正帝拉到一边坐下,也是大喊一声: “大位已定,朝拜新君!” 坐在椅子上的新君雍正帝是在哭,还是在笑呢? 现在明白张廷玉为什么最终配享太庙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什么能最先知道传位对象?张廷玉有多精明?
《王朝》张廷玉为何能最先知道传位对象?张廷玉有多精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雍正王朝》中,要是论,随便一个老人家都能拎出来露两手。 但是除去帝王,我们看这么多的大臣,为什么只有张廷玉是历经三朝而不倒,并成为最终配享太庙之汉臣? 除了他本身足智多谋,小心谨慎,君子不党之外,还跟他能准确判断形势有关。尤其是对雍正帝即位一事上,他是早早就布好了局,并成为第一个猜出帝意愿,将传位给四阿哥之人。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第215期:雍正王朝人精如云,张廷玉为什么第一个知道康熙帝将传位四阿哥? 一、 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邬思道和康熙帝,对老四胤禛能顺利上位做了哪些部署。可以看出,邬思道行的大都是阴暗之道,不能摆到台面上讲,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帝即位第二天,他就跑路的原因。 而康熙帝一直行使的是光明正道,当然,这也跟他们的身份不同有关。 在康熙帝将传位哪位阿哥这件事上,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老十四胤禵自从夺得大将军王职务后,就一直认为皇位非自己莫属。老八则认为,自己在朝中大臣心目中的地位最高,皇位也是可能落到自己身上的。 与邬思道纯靠揣摩康熙帝的心思不同,他甚至都没有见过康熙帝哪怕一面(书中见过一面,剧中没有提过)。张廷玉提前获知老四胤禛将即位的消息,则就容易得多,毕竟他常在康熙帝身边出没。 实际上确实如此,康熙帝临终前,确实是只叫了张廷玉在身边,并通过张廷玉压制了隆科多,并最终传位给了老四胤禛。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名汉臣,张廷玉何德何能,他是如何一步步迎合圣意,并成为顾命大臣的呢?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那就得从康熙帝身上下手,他为什么要选张廷玉为顾命大臣? 我们看这部剧,不难发现,最开始上书房大臣是以为首,马齐为辅,张廷玉满打满算排第三。 但是凭借着张廷玉的君子不党,凭借着张廷玉的勤劳(在上书房值班的往往都是他),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和顺势而行,最终成为了上书房首辅。 二、 康熙帝晚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皇子相争了,他在苦恼大将传位给哪位皇子的同时,必然也要思考,并物色谁去当这个顾命大臣! 所以,从该剧一开始老四胤禛下扬州赈灾开始,康熙帝就没有停止过对身边大臣的考察。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各位大臣其实都一样,都是吃瓜群众的存在,并没有想过太子会不能即位。 可是随着南方赈灾、户部欠款和冤案几件事挨个发生之后,太子胤礽的威望和能力,受到康熙帝的质疑。康熙帝最终接受太子胤礽卖官一事后,出了门叹了口气,哀叹这难道是将来大清的? 康熙帝有了这种质疑,大臣们自然会随风而动,而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佟国维。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不利,被康熙帝训斥之后,刑部冤案爆发,佟国维那是相当兴奋,还在朝堂之上讽刺康熙帝“”,激发康熙帝要彻查此事。 大家其实都看出来了,刑部冤案查清之日,就是太子胤礽被废之时。只不过佟国维认为,老四胤禛已经失势,太子胤礽被废之日,就是老八胤禩被立之时,所以他才会建议老八胤禩: “八爷应该知道皇上那儿,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 为什么说平时多加加班是好事呢,这件事放在张廷玉身上就灵验了。老八胤禩连夜送奏折给康熙帝之时,正打中康熙帝的软肋,他犹犹豫豫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于是找到了还在上书房加班的张廷玉。 三、 张廷玉的选择是直接烧掉奏折,回过头来讲自己根本没见过什么奏折,以此表明,自己仍然是“君子不党”。 此举深得圣意,康熙帝直接拍板要去热河狩猎,同时也为了散散心,明确要求张廷玉同行。 记住,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廷玉就已经进入到康熙帝的考察范围了。张廷玉再次立功就到了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了,可以看出,康熙帝足够信任张廷玉,甚至狼覃秘密部队都交给张廷玉调动。 实际上应对“太子兵变”,康熙帝紧张,张廷玉同样紧张,康熙帝在病倒之后,张廷玉也是打了个踉跄,差点摔倒。幸亏他强打精神,替康熙帝发号施令,且,发现兵变的异常,指出太子调兵手谕有假。 发现太子手谕有假这个细节很重要,张廷玉就是通过这个细节,锁定了未来皇帝人选,并小心谨慎保守这个秘密。 也就是说,在康熙帝知道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前后,他下达了两个命令。第一个命令就是当场封了四个亲王,这是在不知道太子手谕是假的之前下的命令;第二个命令则是得知太子手谕是假的,但是仍然决定废掉太子胤礽,并让众臣举荐新太子。 这两个命令当然有试探众位皇子,并找出幕后凶手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两个信息给张廷玉: 一个信息就是太子胤礽已经让康熙帝大失所望,你想啊,康熙帝明知道他是冤枉的,还是要废掉他,由此可知太子胤礽注定继承不了大统。第二个信息就是,康熙帝当时认定太子胤礽要造反,那么继承大统的人选必然就在这四个亲王当中。 这四个亲王就是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 四、 一旦锁定了这四个人选,后面的什么老九老十,还有大将军王,都是配角,不在考虑之列。 可是刚刚确定了四个人选,就有两个蹦出来互咬了,老大胤禔最早蹦出来,要替康熙帝手刃了太子胤礽,气得康熙帝大骂他是蠢猪。老三胤祉一看有机可图,立马举报老大魇镇太子,结果被康熙帝大骂书读到狗肚子里了。 老大被直接圈禁,跟皇位永久无缘,老三也被训斥一番,从此,不再关心皇位之事。 这时候,就剩下了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二选一! 后面的举荐新太子,其实就是在试探老四和老八,张廷玉迟迟没有表态支持哪一个,正是基于他跟康熙帝共守了这个识破假太子手谕的秘密。 后来的朝堂之上,果然佟国维犯了结党的大罪,同时康熙帝也对老八胤禩表达了强烈不满。在此情形下,张廷玉心领神会,从衣袖里掏出了举荐废太子胤礽复立的奏折。 其实这个地方可能藏着一个大秘密,张廷玉从左袖口掏出的奏折,那么他的右袖口有没有奏折呢?他的腰上是不是还藏着一个奏折呢? 此战彻底奠定了张廷玉成为“顾命大臣”的基础,上书房首辅佟国维被罢官,直接回家养老,退出了政治舞台。马齐这个人毫无主见,一直跟在佟国维后面转悠,看到张廷玉掏出奏折,惊讶地差点掉了牙。为了自保,不得不跟康熙帝据理力争,最终被贬职,排到了张廷玉之后。 就这样,张廷玉通过此战,一举拿下上书房首辅的位置,也通过了康熙帝的考验,成为未来的顾命大臣。 后来康熙帝的南巡,带着的人仍然是张廷玉,甚至设计拿下太子胤礽之时,也是跟张廷玉商议后下的套。可以说,在设立储君之事上,康熙帝是没有隐瞒张廷玉,张廷玉也确实值得信赖,守口如瓶,毫无破绽。 等到最后时刻到来,一切顺理成章,张廷玉面对九门提督隆科多宣读了两份圣旨。并把制约隆科多的圣旨放进了衣袖,后来在老九老十质疑康熙帝是传位给十四阿哥之时,巧妙地把老四胤禛引到侧室。后面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再去放老十三,以及后来隆科多拿来传位诏书,宣读完毕后,张廷玉把雍正帝拉到一边坐下,也是大喊一声: “大位已定,朝拜新君!” 坐在椅子上的新君雍正帝是在哭,还是在笑呢? 现在明白张廷玉为什么最终配享太庙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