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湖北监利县人,也有人说是安徽全椒县人。
伍子胥画像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他的家族在楚国也是一个大家族,父亲伍奢曾在楚平王时期任太傅一职,后来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长伍尚一同被杀。
伍子胥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逃出了楚国,背井离乡的伍子胥听闻吴王正在招贤纳士,就去投奔吴王。
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阖闾的重用,伍子胥在吴国期间主持修建了姑苏城,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一同破入楚国都城,伍子胥为了给自己的父兄报仇,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愤怒的伍子胥对着楚平王的尸体实行鞭尸,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罢休。
吴王重用伍子胥和孙武军事大家,才能破大楚,败强齐,成为春秋一霸。
后来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的关系越来越差,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数次进谏,没有杀死,后来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齐还是灭越的问题起了争执,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坚持先攻打国力强大的齐国。
最后,夫差又听信谗言,误认为伍子胥暗中投靠了齐国,夫差赐给了伍子胥一把宝剑,让其自杀。
伍子胥在自杀前曾对下人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双眼挖下放在国都的大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
果然,九年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率领三千越甲偷袭吴国国都,吴国被灭。
伍子胥和孙武 提到孙武,很多人都会想到《兵法》和武圣,比起孙武来说,伍子胥就要低调了好多,其实他也写了一部很著名的兵书叫做《伍子胥》,只不过现在已经绝迹。
伍子胥和孙武 孙武,《》的作者,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后来到吴国,向阖闾进献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经》,受到吴王重用,最后率领吴国大军和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国国都。
孙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晚年所整理的《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流传到现在,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还被现在很多国家奉为军事经典,也被很多军事研究机构参考研究。
伍子胥和孙武是同时代的同国家的成就差不多的人物,但是为什么后世孙武的知名度要比伍子胥高这么多? 一是因为后世历史对于伍子胥的偏见较大,由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举动,在当时被很多文人不能接受。
所以后世史书著作者对于他很难做到公正的评判,再者他最后是被吴王夫差以叛国罪处死的,那么在吴国的史书之上,肯定会尽量地丑化他,才能让当时的吴王开心。
二是孙武最后是自然死亡,他在帮助吴国取得大胜之后,就辞官归隐了,开始安心的整理自己这一生的所学,这才给后世留下了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
反观伍子胥,开军事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开始进军政治,做了夫差的辅政大臣。
但是长期混迹军旅的他,不太了解真正的为官之道,不能很好地“左右逢源”,这才导致后来的下场凄惨。
其实,伍子胥和孙武到底谁更厉害,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比较。
在生存之道上,孙武比伍子胥要厉害的太多,这从两人的结局下场就能看出。
但是要说军事政治成就,孙武比起伍子胥就要略输一筹,《孙子兵法》里的很多理论的修改和完善,都是孙武和伍子胥共同指挥军队时所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第一,自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正在对发动最后的进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贸易伙伴。
从切断其外援的角度,获得日本的臣服颇为重要。
第三,元军征服朝鲜半岛后,高丽“三别抄”军发动起义,曾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镰仓幕府对自己的威胁。
网络配图 1275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战役打响了,元军选择的进攻地点是最近的北九州地区。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门户对。
农历十月初三,元军从朝鲜半岛的合浦,即今镇海湾马山浦悄然出击,六日凌晨突然出现,成功登陆对马岛。
接着,于十四日发动对壹岐岛的攻击,战火开始烧近日本本土。
十六、十七两日,元军开始攻击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进行多点袭扰性登陆。
二十日,这次战役中两军最大的决战在博多湾发生。
此一战,十万日军全军崩溃,放弃博多等地,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太宰府。
元军在追击日军的时候有些,实际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左副元帅刘复亨位置一度突出阵前。
日军大将少贰资景是一名神箭手,见此情景返身一箭将其射伤。
尽管进展顺利,但因为主帅受伤,元军决定停止追击,撤回船上休整,第二天再次进攻。
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当天夜里,北九州正好受到了一次台风的袭击,心惊胆战的日军守候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惊讶地发现海面上连一条元军的船都不见了。
第一次东征日本,元军因大风造成大批船只失事,据称溺毙、失踪一万三千余人,损失惨重,被迫中止。
网络配图 感到双方矛盾无法调和的镰仓幕府态度十分强硬,在1275年和1279年两次将忽必烈的使臣杜世忠、周福等斩杀。
蒙古贵族上层对此极为震怒,忽必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1281年第二次出兵讨伐日本。
这一次,忽必烈出动兵力约15万人,是当时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大型舰队。
然而,这次的作战进展比第一次要艰难得多。
元军兵分两路,主力江南军约十万人因种种原因直到七月才抵达日本海岸,而东路军约5万人则循旧路再次登陆北九州。
兵分力散的元军因为受到日本沿海防御工事的阻碍,寻找登陆点便花费很多时间。
登陆后,又遭到早已有备、装备训练都得到很大提高的日军的截击。
伤亡较大,加上疫病横行,元军前进速度十分缓慢。
网络配图 农历七月三十日,在海上徘徊许久的元军再次遭遇台风,这一次的损失更为惨重,特别是迟迟方到的江南军因为仓促建造的战船质量低劣而几乎,东路军损失也几乎达到七成。
以后,虽然忽必烈还计划过第三次征讨,但因形势所限,最终没有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