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中药名。
为硫酸盐类明矾石族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的结晶。

外用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功效;内服具有止血止泻,祛痰开闭的功效。
主治疥癣、湿疹瘙痒、疮疡、久泻久痢、吐衄下血、中风痰厥、癫狂痫等。
功效作用
功能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痰开闭。
主治
1、主要用于疥癣、湿疹瘙痒、疮疡、久泻久痢、吐衄下血、中风痰厥、癫狂痫等。
2、西医诊为疥疮、真菌感染的皮肤病,湿疹证属湿热郁结者,皮肤浅表的化脓性炎症证属热毒壅聚者,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证属气虚不固者,以及脑血管意外、精神分裂症、癫痫等证属痰涎壅盛者。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吹喉;或调敷;或化水洗漱。
生用偏于解毒杀虫,煅枯用偏于收敛生肌。
化学成分
明矾石为碱性硫酸铝钾[KAl3(SO4)2(OH)6],其中氧化钾(K2O)11.4%,氧化铝(Al2O3)37.0%,三氧化硫(SO3)38.6%,水(H2O)13.0%。
白矾为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体外试验证明明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及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脑膜炎球菌作用次之;高浓度时对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对变异链球菌、产黑素类杆菌、核酸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其他口腔杂菌等厌氧菌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杆菌和兼性厌氧菌淋球菌则有中度抑制作用;对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抗阴道滴虫作用:明矾在体外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
3、收敛作用:明矾水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表明有强力凝固蛋白质的作用。
临床利用这一收敛作用以止血、止汗和止泻等。
相关论述
1、《本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
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
2、《别录》: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3、《日华子》: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脏,治中风失音,疥癣。
4、《本草衍义》:其性却水,治涏药多须者,用此意尔。
火枯为粉,贴嵌甲,牙缝中出血如衄者,贴之亦愈。
5、《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中风卒倒,痰壅神昏,配猪牙皂,加强祛痰开闭之功,使吐出痰涎而甦,如《圣济总录》稀涏散。
2、治癫痫痰多,突然昏仆,口吐涯沫者,配郁金以豁痰开窍,如《本事方》白金丸。
3、治急喉风痹,痰壅气塞,呼吸困难,以皂角汁为丸或配僵蚕同用。

4、治痰饮喘嗽,胸膈胀满,配半夏、香附、生姜汁等燥湿化痰,理气宽胸之品。
5、治痈疽,疔毒,恶疮等症,配黄丹,加强解毒消疮作用,如《卫生宝鉴》二仙散。
6、治口舌生疮,枯矾配黄丹或朱砂为末外撒。
7、治齿龈肿痛,配蜂房为散剂煎水含漱。
8、治鼻内热气生疮有脓臭者,用枯矾配生地、苦参煎汁滴鼻,以清热泄浊;鼻中息肉,不闻香臭,将枯矾粉与面脂和涂,或配硇砂共为细末,点息肉上腐蚀之。
9、治暴发火眼,疼痛不止,可用鸡蛋清调枯矾粉搽眼胞处,以清热止痛,如《审视瑶函》拈痛散。
10、治聤耳流脓,本品与脂为散吹入耳内,解毒敛疮,如《本事方》红绵散。
11、治疥疮瘙痒,常配硫黄、轻粉等药同用。
12、治一切干湿顽癣,可单用本品米醋调涂,或与石榴皮,或与羊蹄根捣研调涂,可加强杀虫止痒作用。
13、治老年人虚泻,久久不止,可配诃黎勒以涩肠止泻,如《圣惠方)诃黎勒散。
14、治休息痢不止,本品伍用硫黄、硝石温肾暖脾,导滞,如《圣惠方》白矾丸。
15、治吐血,咯血,便血,崩漏,配五倍子、血余炭、儿茶等收敛止血药同用以加强疗效。
16、治外伤出血,除单用外,或配乳香、松香研末外敷,以收敛止血。
相关配伍
1、白矾配青黛:白矾燥湿化痰;青黛凉血解毒。
两药合用,能清热、凉血、燥湿。
适用于黄疸,多研末冲服。
2、白矾配诃子:白矾收涩燥湿;诃子涩肠敛气。
二药相配,可增强涩肠止泻的功效。
适用于久泻、久痢、滑脱。
3、白矾配雄黄:白矾杀虫解毒、敛疮;雄黄燥湿解毒。
两药配伍可,增强敛疮、杀虫、解毒的功效。
外用适用于湿疮疥癣、瘙痒、流黄水等。
4、白矾配儿茶:二药都有收涩祛湿、敛疮止血的功效,相配则效力更强。
适用于吐血、便血,外用可治口舌生疮、创伤出血。
5、枯矾配延胡索:枯矾收涩燥湿,敛疮止血;延胡索活血消瘀,行气止痛,二药相配,能敛疮燥湿、制酸止痛。
适用于胃溃疡。

鉴别用药
1、生白矾与枯矾:生白矾擅长解毒杀虫,消痰,燥湿止痒,用于湿疹,疥癣,癫痫,中风,喉痹;外用可解毒、止痒,用于胬肉,痔疮,脱肛。
枯矾酸寒之性降低,涌吐作用减弱,增强了收涩敛疮,生肌,止血化腐作用,用于湿疹湿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久泻,便血,崩漏,鼻衄,鼻息肉。
2、白矾与胆矾:两药名称相近,均为矿物药,味酸性寒,有燥湿、祛痰作用,均可外用治疗口疮,恶疮及癫痫。
胆矾兼味辛,有毒,有强烈的涌吐作用,用于风痰壅塞、喉痹、误食毒物等;又有蚀疮去腐作用,治疗肿毒不破或胬肉疼痛。
白矾无毒,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作用,治疗疮疡疥癣,湿疹瘙痒,疔肿恶疮,小儿鹅口疮,黄水疮,一切痈肿恶疮,与雄黄合用可治一切虫毒蛇犬所伤;还可收敛止血止泻,治疗吐衄下血及外伤出血,以及老人久泻不止,休息痢日久不止;白矾还有清热消痰之效,可用于治疗风痰痫病及痰热内郁所致之癫狂。
3、硫黄与白矾:二者均味酸,可外用解毒杀虫止痒,用于疥癣、湿疹、皮肤瘙痒。
硫黄性温,有毒,内服可壮阳通便治疗肾火衰微,下元虚冷及虚冷便秘。
白矾性寒,可止血止泻,治疗吐衄下血及外伤出血,以及老人久泻不止,休息痢日久不止;还可清热消痰,治疗风痰痫病及痰热内郁所致之癫狂。
相关药品
羊痫疯丸(羊痫疯药)、外搽白灵酊、耳炎液、口腔溃疡散。
相关方剂
二味拔毒散(《太平圣惠方》)、白金丸(《本事方》)、玉关丸(《景岳全书》)。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将采得的原矿物,打碎,加水溶解,过滤,滤液加热蒸发浓缩,放冷后析出的结晶体即为本品。
炮制方法
1、白矾: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用时捣碎。
2、枯矾:取净白矾小块或粗粉,置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熔化,继续煅至膨胀松脆,完全干燥,停火,取出放凉,碾成细粉。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药材鉴别
鉴别
本品水溶液显铝盐(通则0301)、钾盐(通则0301)与硫酸盐(通则0301)的鉴别反应。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结晶形块状。
无色或白色。
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光泽。
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并附有白色细粉。
质硬而脆,易砸碎。
气微,味微甘而极涩。
以块大、无色、透明、无杂质者为佳。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的进展史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国君为,伯爵。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前806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说宣王子)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三十三年,西周王室30世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他努力使百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宠幸褒拟,朝政日益荒废,问题,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郑恒公听从了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十年(前772),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县东南)、郐(今河南荥阳北)献出的10座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赶走入侵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 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逃到了卫国。不久,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谋杀祭仲。事泄,祭仲杀雍纠,迎郑昭公复位。但郑昭公与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高渠弥射杀昭公。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婴。不久,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南方的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汉水诸姬,直接面对郑国。而北方的晋国,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绝对优势。齐国则实行了改革,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但大多数时期亲楚。 郑国自郑襄公开始,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执政时期,只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国家已势不可为。 前712年,郑、秦、晋伐许,许国战败,退居原许国东偏。前697年,东偏的许国趁郑国内乱,夺回故地,之后郑国于前665年和627年两次伐许,再之后郑国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许,许都以割地请和。前576年,许国长期为郑国所逼,只好远离旧许,迁至楚方城外的叶,寻求楚的保护。之后许虽然在其他各国帮助下复国,但是最终于前504年为郑国所灭。 进入战国,郑国仍然得以苟延残喘。此时郑国最大之敌人已经是新兴的。然郑国仍内乱内斗不止,郑哀公为国人所杀;韩国攻郑,杀幽公。于是国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骀为君,是为郑繻公。韩非称郑国发生了太宰欣取郑事件,此事详情已难以考证。郑繻公在位时,与韩国的战争互有胜负,而且形势曾一度好转。繻公十五年,韩伐郑,取郑之雍丘;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繻公二十三年,围韩阳翟。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 在韩即将灭郑之际,郑国再次内乱。郑繻公杀其相子阳,而子阳之党又杀繻公。郑国这时根本不需要外国来灭也会自己灭亡。子阳之时,郑国已经一分为三。郑君乙二年,郑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阳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韩灭郑 。 随机文章晋朝编年史杨朱生平简介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 ,想入这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全部遭殃)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神仙下凡投胎的特征,脚踏七星游历红尘修炼(尝遍酸甜苦辣修大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温国的后人都是姓温吗?温姓都是如何来的
第一支 有三大支系,温信碑上载太常丞温信,为颛顼之后裔,出于己姓。温信便是出自己姓的后裔,这是温氏的第一支起源。 第二支 温氏的第二支是源出己姓的。《·宰相世系表》载:“也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邺西苏城是也。”邺西苏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境。昆吾氏一支被封于此,称为有苏氏。古温国被商所灭后,有苏氏便活动到温地一带。传说有苏氏首领为冀州侯,冀州城在今温县亢村和它北面与之隔沁河相邻的博爱县内都村。据说温县徐堡乡村还挖出了冀州城的南城墙。商末殷纣王抢掠冀州侯之女,有苏氏投西伯反商,因功其首领苏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赐温地周围等十二邑建苏国,都于温城。二年(公元前650年),北方的狄人出兵占温,因苏国与周王有矛盾,周王坐视不管,狄人灭了苏国。苏国灭亡后,苏君逃往卫国,称自己为温子,他的后人便以温为氏。这是第二支温姓之源。 第三支 温氏的第三支源于郤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温氏出自,之后,以公族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唐叔虞之后,晋郤至为温大夫,号温季,因以为氏。”苏国灭亡后,温成为晋大夫郤至的封邑。当时晋国公族中郤至是个显赫的家族,郤[上隹隹下牛]、郤錡、郤至叔侄有功于晋国,权倾于朝野,特别是在对楚的中,郤至建立了巨大的功绩,畏惧他们。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郤至随晋厉公去打猎,打到一头野猪,被厉公宠幸的孟张夺去,郤至射死了孟张。晋厉公为此很恼火,决定诛杀郤至族,郤至听说后宁可被杀,也决不犯上作乱,结果厉公派胥童等八百兵士,袭杀了郤至三门。郤至因采邑封于温称温季,被诛后其裔以邑为氏。 据《广东温氏发展史·晋世家世系表》载,晋开国始祖为唐叔虞,虞传燮,燮传宁族,宁族传服人,服人传福,福传宜臼,臼传司徒,司徒传籍,籍传费,费传仇,仇传伯,伯传平,平传郤(即鄂侯)。鄂侯传三子,为光·哀侯、缗·晋侯、郤文,郤文传郤叔虎,郤叔虎传莆城鹊居,莆城鹊居传郤至。郤至即温季子,为晋大夫,采邑封于温,其裔以邑为氏。 其他支系 温姓除以上三大支系外,还有他姓改温姓者。《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期的代北叱温氏、温孤氏、温盆氏,均改为温氏。《金史·国语解》载,女真迪罕氏,汉姓为温氏。《中氏大辞典》中还载,永乐年中菲律宾苏禄东王访问中国,归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温哈刺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中国墓,其后有温安二姓。从到,贵州安顺府土温。台湾土著、布依、黎、壮、瑶等族中均有温姓。另外,西域三中有温宿国国温,唐代时康居国国王姓温,他们都可能是古温人迁徙到那里后,融入当地民族的温国后人。 综上所述,源出温县的三支温氏,无论是颛顼之后昆吾的己姓,还是姬姓,他们或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均源出今河南温县。历史上少数民族为温姓者,或他国人员留中国姓温的,以及当代少数民族中姓温的,都是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随机文章西沙群岛蓝洞夺得世界第一,深度300.89米秒杀各国蓝洞17亿美元的俄罗斯阿库拉级核潜艇,可击沉任何美国核潜艇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世界上最毒的鸟,冠林鵙鹟/羽毛杀人如无形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