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自然探索

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2025-02-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香薷,中药名。

为唇形科石荠苧属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Mosla chinensis Jiangxiangru’的地上部分。

前者称“青香薷”,后者称“江香薷”。

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

主治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功效作用

功能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

2、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3、西医诊为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风寒表证者,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障碍所出现的水肿等见有风寒表证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香荆芥酚、百里香酚等成分;另含甾醇、黄酮苷等。

药理作用

本品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

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海州香薷的水煎剂有抗病毒作用。

此外,香薷酊剂能刺激肾血管而使肾小球充血,滤过性增大而有利尿作用。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2、《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证,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和剂局方》)。

2、治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如深师薷术丸(《外台秘要》)。

相关配伍

1、香薷配白术:香薷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白术善于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二者配伍,标本兼顾,最能行水消肿。

常用治水湿泛溢之通身水肿者。

2、香薷配杏仁:香薷善于发汗解表,化湿和中;杏仁偏于肃肺理气除湿。

二者配伍,既能发散表邪,又能降肺和胃理气。

常用治夏月外感寒湿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等3、香薷配金银花、连翘: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泄郁热。

三药配伍,寒温相制为用,有辛凉透热之功。

常用治暑月外感寒湿,郁而化热,或外感暑热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口渴、脉浮数者。

4、香薷配生石膏: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为夏季解肌透表退热要药;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辛散表热,又清解暑热。

二药配伍,既清且散,共奏清热解暑、透表退热之功。

常用治暑热外感,高热烦渴无汗者。

鉴别用药

1、麻黄与香薷:麻黄与香薷皆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兼表证者。

但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其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但无和中化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

同时,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

香薷其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善于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

2、香薷与白扁豆:两药均性微温,同入胃经,皆能解暑化湿和中,用于暑湿内伤,腹痛吐泻。

但香薷味辛入肺,又善于解表邪,适用于暑湿在表阴暑、之证。

白扁豆味甘入脾,以补脾气见长,适用于脾虚有湿证。

3、藿香与香薷:皆有化湿和中发表的作用,用治湿浊困脾或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脘痞吐泻,每每相须为用。

但藿香善于止呕,为治疗湿郁呕逆之要药,芳香化湿之力较强,用于湿浊内阻、暑湿表证、湿温初起等;香薷化湿和中,兼利小便,且其发汗解表之力较强,而藿香次之。

香薷善于发越阳气,散水和脾以利水消肿,用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水肿等。

4、佩兰与香薷:二药皆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作用,治暑月形寒饮冷、脘腹痞满呕吐泻痢等,常相须为用。

然佩兰芳香性平,长于去陈腐、辟秽浊,为治脾湿口甜口臭之良药;香薷发汗解表之力较强,且能和中化湿,兼利小便。

相关药品

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香苏正胃丸、肠炎宁糖浆(片)。

相关方剂

香薷散(《和剂局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扁豆汤(《外台秘要》引《广剂方》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及杂质,抢水洗净,切段,晾干。

过筛。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青香薷: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

茎方柱形,基部类圆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

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3-5疏浅锯齿。

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圆卵形或圆倒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

小坚果4,直径0.7-1.1mm,近圆球形,具网纹。

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2、江香薷:长55-66cm。

表面黄绿色,质较柔软。

边缘有5-9疏浅锯齿。

果实直径0.9-1.4mm,表面具疏网纹。

饮片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长段。

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

叶多皱缩或脱落,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

穗状花序、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

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

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石荠苧属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

形态特征

1、江香薷:直立草本,茎高55-65cm。

基部分枝较长,向上分枝渐短。

茎四棱形,基部类圆形。

中上部茎具细浅纵槽数条,四棱上疏生长柔毛,槽内为卷曲柔毛。

叶对生;叶柄长0.7-1cm,被小纤毛;叶片披针形,长3-6cm,宽0.6-1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5-9个锐浅锯齿,侧脉明显,上面黄绿色。

被短柔毛,间有长绵毛,下面较淡,主脉上为长柔毛,余为短柔毛,两面均具凹陷腺点。

总状花序密集成穗状、长2-3.5cm,苞片覆瓦状排列,倒卵圆形或圆卵形,长5-6mm,宽4-4.5mm,先端短尾尖,全缘,上面上半部被疏柔毛,下部近无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上半部密生凹陷腺点,边缘具长睫毛,脉7-9条,自基部掌状生出。

花梗长1-1.5mm,被短柔毛。

花萼钟形,长4mm,宽2-2.5mm,外被白色柔毛及凹陷腺点,内面在喉部以上被白色绵毛,下部无毛,萼齿5,钻形或披针形,近相等,约为全长的2/3。

果时基部膨大;花冠淡紫色。

或少有白色,长0.6-0.8cm,伸出苞片,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之下方冠筒上簇生长柔毛,冠筒基部具一圈长毛环,余部脉上具疏短毛茸,下唇中裂片边缘具不规则圆或尖锯齿,先端凹入;雄蕊、雌蕊内藏,退化雄蕊2,发育,二药室近相等,花丝极短,无毛,着生于花冠筒内;柱头2裂,反卷;花盘前方指状膨大。

小坚果扁圆球形,直径0.9-1.4mm,表面具疏网纹,网眼内平坦,具疣状突起。

花期6月,果期7月。

2、石香薷:与江香薷极相似,但叶呈线状披针形,长1.8-2.6cm,宽0.3-0.4cm,边缘具疏锯齿3-4个,苞片多为5条脉。

冠筒内基部具2-3行乳突状或短棒状毛茸,退化雄蕊多不发育,2药室。

一大一小。

小坚果具深穴状或针眼状雕纹,穴窝内具腺点。

分布区域

1、石香薷:分布于华东、中南、台湾、贵州。

2、江香薷:栽培于江西分宜、新余等地。

道地产区

1、青香薷:主产于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系野生,多自产自销。

2、石香薷:主产于江西宜分县,为栽培品,产量大而质量佳,行销全国。

生长环境

石香薷:野生于草坡或林下,海拔至1400m。

生长见习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地都可以栽培,粘土生长较差,碱土不宜栽培,怕旱,不宜重茬。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谷雨前在垅上条播,开沟深约3cm,均匀播种,覆土1.5cm,轻行镇压,每1h㎡播种量17.5-22.5kg,2星期左右出苗。

苗高3-6cm,按株距3-6cm留苗。

6月可追肥1次,用稀释的粪尿或化肥,施后浇水。

黄国的遗址在现在的什么地方?黄国是如何灭亡的

以都城为中心的黄邑地区,地处如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农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当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麻、鱼鳖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鱼米之乡。 据历史资料记载,颛顼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当时还处于后期阶段,社会总人口少,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所缴的赋税和贡品不足于统治者的特殊生活费用。帝王的子孙人数太多,必须分封一大批王子王孙到全国各地为小王侯,食邑当地,由当地人民的赋税和贡品,供给王子王孙的特权阶层的生活。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 黄国故城位于今潢川(光州)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椐专家考证,黄国故城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规模。城址呈长方形,周长6720米,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现存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墙高处为7—8米,低处为4—5米,基宽59米,上宽10—25米,如今尚存三处城门豁口,其墙之厚、路之阔、基之固,均可见当年之巍峨。 如今在故城遗址内,仍遍布着陶片、瓦当和多处青铜器作坊遗址,从这里曾铸造出许多精美作品,仅在今潢川、光山等当年黄国疆域内出土的黄国青铜器就有800余件,其中有铭文的为38件,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4件青铜器,均出土于潢川,被郭沫若收录入其所著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今潢川李老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镭肩部有“黄孙须子亚伯”铭文。铭文中所提“黄孙”就是黄国贵族;“须子”即须颈子,是亚伯臣的称号,由此又证明黄国在今潢川。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今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江淮西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随机文章为何秦始皇要放置兵马俑?神奇的口红效应是什么意思,口红大卖就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揭秘盗墓人有什么忌讳,点蜡烛预防鬼吹灯/带黑驴蹄子辟邪黄河水从哪里开始变黄,真正位置其实在这里/专家都不知道的地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五代十国之一:后梁的建立与灭亡

后梁(907~923年),即梁朝,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期间909-913年建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后梁,正式灭亡,中国历入五代十国时期。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为与时的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朱全忠原为黄巢大将,原名朱温。降唐后赐名全忠,任宣武军节度使,据汴州(今开封),渐渐成为唐末最强大的藩镇,并受封为梁王。天佑元年(904年)闰四月,自西京长安劫持至东都洛阳,又于八月加害,并另立其年仅13岁的儿子为帝,即。 唐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907年6月1日),朱全忠改国号大梁,建元开平,史称朱梁,是为梁太祖。梁朝疆土是中原五个王朝中最小的一个,辖地仅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大部,河北、宁夏、山西、江苏、安徽等省的一部。 朱温篡唐后,原唐河东镇、西川镇、淮南镇、凤翔李茂贞等北方强镇均不承认梁朝,仍用唐天复、天佑之号。同年(907年),王建也称帝,建立了前蜀。当时南方割据势力多表示归顺梁,朱温遂晋封割据湖南的为楚王,占据两浙的钱镠为吴越王,据有广东一带的刘隐为大彭王,占有福建的王审知为闽王。并封河北三镇的镇州为赵王,定州王处直为北平王,909年又封幽州的刘守光为燕王,后刘守光称帝,史称燕。加上淮南的,凤翔的岐国,河东的晋国,连同后梁,十多个割据势力并存。 由于在唐末以来梁王朱温便与晋王李克用有旧怨,所以自建国起,梁与晋王李克用、父子持续战斗,直至亡国。梁朝建立后发兵8万,打算收复被李克用占据的潞州,但围攻半年不下。次年(908年)初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为晋王,亲率晋军为潞州解围,。 梁太祖疑功臣,迫使镇州(今河北正定)的赵王王镕和定州(今属河北)北平王王处直,于开平四年(910年)起兵反梁,与晋国结盟,并向晋王求援。乾化元年(911年)初,李存勖率晋军以及镇、定联军击梁军于柏乡(今属河北),经过一日激战后,梁军大败。晋军追击150余里,直至邢州(今河北邢台),又连克澶州(今濮阳)、新乡(今新乡)等地。梁太祖亦亲自率军前往洛阳设防。柏乡之战梁军主力受损,梁处于劣势。 次年(912年),梁太祖趁晋攻燕,带病亲率军北上,号称50万大军。昼夜兼行,至下博(今河北深州),率军5万转攻蓨县(今景县)。其时晋军主力北攻幽州,南方空虚,晋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驻守军以小部队骚扰梁军,又派数百伪装梁军,趁夜袭了梁太祖营寨,外加被晋军释放的梁军士兵,归来后传言晋王李存勖亲率大军来攻,梁太祖惊惶失措,遂烧营夜遁。 乾化二年(912年)五月,梁太祖退至洛阳,病入膏肓,同年六月,为第三子朱友圭所杀。次年,友圭又被其四弟友贞联合讨灭,友贞继位,是为梁末帝。大将杨师厚率军与晋、旋于河北。 贞明元年(915年)春,杨师厚死,梁朝廷密谋把杨师厚的领地一分为二,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军士叛降于晋,晋王李存勖乃亲征出兵太行黄泽岭(今山西左权东南),又袭德州(今属山东)、澶州,梁军连战皆败。次年春,梁末帝命王檀率军3万北上,直奔太原,企图袭取晋军基地,但为守城军击败。 贞明四年(918年)八月,晋王李存勖从魏州举兵南下,想要灭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十二月下旬,晋军至胡柳陂(今濮阳西南),贺瑰率梁军跟踪而至,两军激战,梁军骑军败,西逃时冲散了晋军的西线部队,晋名将战死。晋将、王建及率骑兵冲击梁步兵,梁军惨败,伤亡近3万。但晋军也因此战元气大伤,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 龙德元年(921年)春,晋王李存勖正拟称帝之际,镇州王镕为部下张文礼所杀。张文礼勾结后梁与契丹。晋军进围镇州时,梁军袭击晋军,却反为晋军所败,死伤2万多人。 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大唐,是为庄宗,史称后唐。后梁开始处于劣势,梁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923年)闰四月末,唐军乘梁军西攻泽州(今山西晋城),派大将率骑5000袭郓州(今山东东平),次日清晨占之。后梁用王彦章为帅,段凝为副帅,调集精兵10万北讨后唐。唐庄宗亲自率军与梁军苦战于杨刘(今东阿)。后王彦章兵败中都县(今山东汶上)被俘斩。923年11月19日唐军达开封城下,开封随即降唐,梁亡。梁末帝自杀。 随机文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情史中国古代的重要战役清朝百姓为何不愿生女儿?因1「特殊制度」 当时人不敢说传海底惊现12米巨型真龙,蛟龙号专家确认为未知生物发生在06年真龙吃人的照片真相,疑似神秘生物活吞游客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