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神秘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真的有这么厉害吗?本来中看不中用

时间:2025-03-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若提及古代的阵法,那么“火牛阵”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其威力和效果在历史上也曾被大抒特写,使得后人争相模仿和实践,但结果往往却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您看过《武经总要》就明白了!火牛阵真的很厉害吗?这可不一定,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关于火牛阵的由来,司马迁记载的最靠谱,“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田单列传》)。

上面的内容通俗一下就是:在战国时期,燕国攻打齐国时,将齐国围困在即墨(今山东平度)。

因为久攻不下,齐国大将田单,就灵机一动想出一个“邪招”。

他在城里找了一千多头牛,然后在牛角上绑兵刃,在牛尾上裹芦苇,并倒上燃油,接着点燃牛尾,让牛冲向敌军。

最后,田单就这样“借助牛力”打破了燕国的围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后人们就把这种阵法称之为“火牛阵”。

火牛阵的威力如何呢?司马迁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刻意强调了“最后取得了成功”。

然而,后世的史料或文学作品,却将火牛阵描述的神乎其神,简直就成了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几乎任何场合都能使用。

所以这就带来一定的误导作用,使得后人在实践的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

因此,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本书——《武经总要》。

这是一本由主持,和丁度编写一部官修军事著作,前后历时5年,详细而准确的记述和议论了古代战争的历史,武器和兵法等等,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而这其中就提到了“火牛阵”。

在《武经总要》中,不仅文字记录了火牛阵,而且还绘制了一幅图片。

在文字记载中,有一句话很关键,就是:“其牛震骇前奔,敌军必乱,可以趁之”。

意思就是说,火牛在惊吓中,向敌人冲去,一定会打乱他们的阵式,这样就可以趁机进攻。

所以说,火牛阵并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而仅仅是起到扰乱敌军的作用,甚至有时还可能会伤及自己! 其实仔细一想就能明白,牛毕竟是牲畜,被火烧了之后它还会乖乖听话吗?肯定不会的。

而且牛又分不清它面前的人是敌是友,因此在横冲直撞的时候,有可能就会伤到自家人,搞不好最后!所以后世之人,不考虑实际情况就随意模仿,哪能不失败吗? 比如,南宋时期有个贼寇叫做邵青,当朝廷派兵剿灭他的时候,就模仿古人使用火牛阵,没想到火牛性情暴动,掉过头冲向邵青自己的军队。

最后可想而知,朝廷不费就将其剿灭了。

还有,在后,收复长安(今西安)时,任用房琯为宰相,期间房琯就使用火牛阵,可是着火的耕牛敌友不分,没有伤及多少叛军,反而自己的军队却被扰乱了,所以最后就吃了败仗。

到近代以后,这样的笑话还在上演。

比如上世纪20年代,山东的一位军阀,在作战时也模仿了田单,但是他用的却是羊,俗称“火羊阵”。

可最后的结果呢?韩军阀大败就不说了,关键那些打头阵的“火羊”,都成了对方的下酒菜——烤全羊! 所以看来,这种火牛阵其实就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之所以当年田单可以取胜,也许是“瞎猫遇到死老鼠”的一次偶然胜利!因此,在作战时还得依靠强悍的士兵,运筹帷幄谋士,还有英勇善战的将军,而不是将希望都寄托在那几千头牛或者羊身上。

随机文章“海禁令 和“迁海令罗马皇帝:奥勒良Aurelian简介宋朝有哪些殿阁学士?二战苏联主力战斗机浅析,共15000多架速度碾压德军战机牛鞭效应可不是用来壮阳的,而是商品销售流程中产生的波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诸葛尚简介: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的人物,长子,之孙。诸葛尚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锋抗拒大将,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 人物生平 诸葛尚,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蜀汉之将,字号不详。生年延熙七年(公元244年2月),卒年炎兴元年(公元263年11月),为诸葛亮之孙,诸葛瞻的长子。 景耀六年(263年)冬,邓艾攻入蜀中带兵由江油南下时 ,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交战,身为蜀汉军先锋随父诸葛瞻迎战,曾两番冲锋陷阵,勇创敌军,曾独自奋力杀退邓忠、师纂二将,后其父中伏自刎而亡。 诸葛尚叹气说:“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于是诸葛尚策马冲入魏军阵中战死。尚率军血战,寡不敌众而亡。 六年冬(公元263年),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政权蜀汉 籍贯琅琊阳都 父亲诸葛瞻 兄弟、诸葛质 相关人物邓艾、邓忠、师纂 职业将军 历史评价 陈世崇 :“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 孙奇逢:“考蜀之亡也,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 李渔:“诸葛尚以三顾问父,而父方醒司,可谓瞻,而亮无儿矣。” 钟敬伯:“诸葛尚少年忠义,为臣则忠,为子则孝,为孙则慈,跨父轶祖,可见孔明于地下矣。” 毛宗岗:“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瞻简介:与邓艾决战时,兵败被杀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无所匡正。魏将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出降,蜀国灭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此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武乡侯。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名过其实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延熙十六年(253年),太傅因为在东兴之战打败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张嶷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景耀五年(262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战死绵竹 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冬天,魏国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中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