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心理学上有许多奇妙的效应,比如说镜子效应、青蛙效应、鸟笼效应等。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鸟笼效应,这是近代十大最出名的心里效应之一,人总是会被某一个东西说控制,要让它尽善尽美。
他送给朋友一个非常漂亮的鸟笼,并告诉他,不久之后你就会养一只鸟在里面,但朋友并不以为然。
从那以后,每当有拜访的客人看到朋友桌子上空荡荡的鸟笼都会问,您以前养的什么鸟啊,您的鸟是怎么死的,但无论他怎样和客人解释,客人都是半信半疑。
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
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解释的麻烦,选择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
经济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
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如,商城打折促销,衬衣买一送一,尽管送的那件衬衣并不是你喜欢的款式,但是本着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你还是买了回去。
回家以后,发现自己没有其他的衣服和配件来配这件衬衣。
很多人都不会选择把这件衬衣扔掉,而是又去买裤子(裙子)、鞋子、包包来配这件衬衣。
这样,无形之中,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消费,还有一种花了一大堆钱买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的感觉,生活品质大大降低,这就是生活中的鸟笼效应。
再比如,朋友送了你一条反应速度、灵敏度都极好的键盘,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鼠标配不上这个键盘,然后去换一个更好的鼠标,再过不久,你还会发现自己的电脑也配不上这个键盘。
由于厌烦被人询问和被怀疑才买了鸟养着,人们通常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形成心理上的压力,生活中人们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论和看法,并且更容易记住一些负面的东西,造成自己心灵受到打击,可是现实是你的形象在不同人的眼里都是不同的。
所以不要太在意,应该减轻外界对自己心理上造成的压力。
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你认为合理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也许它还有另一面。
所以看待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它的两面性或者多面性,多思考,通过不同方面,会获得不同的信息。
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
虽然他只有九岁,但从各种迹象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
他自己说过他在五岁时就能够读书,按中国旧时的计算方法,那时他的实足年龄仅在三岁至四岁之间。
万历和他的母亲对张居正有特殊的尊重,并称之为“元辅张先生”。
除了首揆以外,张居正又兼管万历的教育事务。
小的五个主讲经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和一个侍读,都是他一手任命的。
他还编订了讲章作为万历的教科书,有机会还亲自讲授。
1572年秋天以后也就是在万历八岁的时候,他每天的功课有三项内容:经书、书法、历史。
学习完经书以后,授课老师可以到休息室小憩,但皇帝本人却并不能那么清闲,因为他还有其它课程要上。
其实就我们现在教育来看,八岁上学已经比较晚了,但他的压力还是挺大的(背后有个严格的老师)。
万历他的书法课特别好写的一手好字,他还经常写些字赐给们,万历看到太监们都交口称赞,心理也美滋滋的,可这件事被张居正发现了,于是他取消了万历唯一的喜欢课程。
又有一次万历夜游西城,贴身侍应太监孙海为其找来两位年轻貌美的宫女陪酒。
喝得半醉时,万历皇帝要这两位宫女唱时令新曲。
所谓时令新曲,类似于今天的流行歌曲,但坊间的曲子,语颇轻佻,与时下东北民间的二人转,庶几近之。
两位宫女说不会唱,孙海在一旁怂恿,宫女仍坚持不唱,万历皇帝因此大怒,喝令推出斩首。
经孙海提醒,万历皇帝这才醒悟杀人不是好玩的事情,于是改为削发代替斩首。
这件事传到那里了,这下可就不不得了,她跑到奉先殿祭告亡夫,竟然作出撤销万历皇帝的九五至尊地位的决定,改让潞王继承皇位。
这下万历吓得不轻,但在众人的劝说下平息了这件事,并由张居正写了一道劝诫皇上“慎起居”的奏疏。
这次事件,可看做是朱翊钧与张居正这一对君臣关系的转折点。
此前,朱翊钧对张居正深为倚赖,信任有加;此后,他对张居正除了敬畏,更在内心中潜藏了一份不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