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四川发现世界上最小恐龙足迹 奔跑速度似摩托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核心提示: 【科技讯】3月10日消息,四川发现世界上最小恐龙足迹,奔跑速度似摩托。不久前,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环资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一片恐龙足迹。这批足迹离地面大约5至9米,分布在一块大约26平方米的岩石上。经...

【科技讯】3月10日消息,四川发现世界上最小恐龙足迹,奔跑速度似摩托。不久前,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环资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一片恐龙足迹。这批足迹离地面大约5至9米,分布在一块大约26平方米的岩石上。经过专家考察,这些足迹只有2厘米左右,应当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龙。根据测算,这批昭觉小龙足迹造迹者的速度最高可达22.5公里/小时,大约与轻便电动摩托车的速度差不多。

四川发现世界上最小恐龙足迹 奔跑速度似摩托


昭觉县央摩祖乡的这批足迹最初由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环资所于2013年夏季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为了研究这批珍贵的足迹,2014年7月2日,由国内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士生邢立达领队,世界权威的恐龙足迹专家、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马丁·洛克利教授,韩国教员大学的金正律教授等专家考察了这批足迹。

四川发现世界上最小恐龙足迹 奔跑速度似摩托

这批足迹位于央摩祖乡洛伍依体(当地地名)的一片砂石岩壁下面,这批足迹离地面大约5至9米,分布在一块大约26平方米的岩石上。经过专家考察,这批足迹大约有六七十个,在岩壁上看起来十分清晰。

考古学家发现古时候张飞石像别再说张飞长得黑!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 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正面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随机文章兴义万峰林天坑深达600米,人类在坑底定居了600多年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中国风水师断日本龙脉,日本军刀楼意图不轨/中国转移煞气到日本揭秘神话中四海龙王的来历,是远古洪荒时代祖龙后羿(瘦死的骆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