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牙学者从天芥属植物大青叶中提炼出中世纪古本手稿常用水蓝色天然染料墨水

中世纪的彩绘手稿上的色彩,部分已无法重现。

大青叶这种小草本植物以独特的银色绒毛闻名。
据东网:中世纪的古本手稿中,常用到一种亮丽的水蓝色天然染料墨水,惟虽有文献记载其植物提炼及制造方法,但近千年来,后人仍无法确实将之重现。葡萄牙有学者经近3年研究后,终从一种生长于该国南部的植物中,提炼出可制成该种染料墨水的分子。
里斯本新大学保育专家梅洛,与一些化学家、植物学专家组成研究团队,他们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南部小镇蒙萨拉什(Monsaraz)搜寻当中提及的天芥属植物大青叶。梅洛表示,实际上,当地人也对大青叶所知不多,但庆幸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被团队找到这个墨水的关键原材料。
团队按照文献所述,小心处理种子,结合多种分析方法分离其化学结构,最后从中找到可混合重现出该种耀眼蓝色的化学分子。据记载,这种染料墨水会先浸透布上再晒乾,使用时需切下小块布碎及混合水等元素取色。有关研究报告上周五(17日)刊于科学期刊《科学进展》。
葡萄牙和西班牙历史上是如何崛起的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衰落的
葡萄牙全称葡萄牙共和国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共和制国家,东邻同处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南部和西南部都是大西洋的海岸。除了欧洲大陆的领土以外,大西洋的亚速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的罗卡角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 西班牙同样也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邻葡萄牙,东北部与法国和安道尔接壤。南与非洲的摩洛哥隔海相望。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扮演重要角色,成为重要的海上强国。全胜时代的葡萄牙甚至和西班牙签署了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意图瓜分全世界。在西方近代史上,葡萄牙是欧洲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 16世纪到18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影响世界的全球性帝国。在欧洲各国中葡萄牙是殖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从1415年攻占北非到1999年澳门政权移交。其殖民活动斤六百年,曾包括世界上53个国家和地区。官方语言成为全球2.4亿人的母语和世界第八大语言。西班牙在16世纪是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和全球性的日不落帝国。 葡萄牙殖民地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历史上长期被异族人统治,饱受入侵之苦的两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反抗,在反抗中实现统一并建立了现代民主国家。 在几乎整个16世纪两国垄断了欧洲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和新大陆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两国,从而使这两个小国率先称霸世界。 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葡萄牙的衰弱。早在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并前就显出了端倪。首先让他们富足起来的香料贸易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葡萄牙并不出产用来交易的原料,同时也不想生产那些工艺品。香料贸易的终点也不在里斯本,而在安特卫普。,香料贸易的成本成本也在逐渐加大,葡萄牙为了东方的战争需要花钱,为了维持和当地部落的贸易也需要花钱,而且航行到印度有很大的风险,死亡率极高。 葡萄牙人在东方的扩张可以说有点“过度”,分散到了许多地方。葡萄牙并没有相应的人口来承受如此多的“领地”。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萨说,葡萄牙人是“肚饱眼饥”,什么都想“吃”,可是又“消化”不了。葡萄牙也曾做过努力,让国家适度从贸易中分离出来,交给一些公司去经营。但是并没有成功。 在葡萄牙的工业生产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葡萄牙的东方贸易却带动了欧洲其他国家如英国、荷兰工业品的生产。一旦他们意识到葡萄牙人只是转手贩卖他们制造的东西,他们就用自己的舰队一步步剥夺了葡萄牙人在远东的据点,自己取而代之。 西班牙的衰落 一方面是由于对手实力的增强而相对处于劣势;另一方面,西班牙僵化的经济从一开始就为这种衰落埋下了隐患。 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 这些王朝战争、宗教战争耗费了西班牙人的鲜血和西班牙的财富。西班牙统治者的过分扩张,显然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他们试图不仅在海上,也在陆上扮演主要角色。这与英国后来实行的颇为成功的战略形成鲜明对照。英国的战略是,置身于大陆事务的外围,只有在势力均衡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才进行干涉。这种战略使英国人能全力以赴地保护、发展自己的殖民地。而西班牙则和法国一样,集中注意力于欧洲大陆,并不断地卷入欧洲战争。最终结果是,英国人能建立起一个世界范围的庞大帝国,而西班牙人却先后失去了对自己帝国的经济控制权和政治控制权。 随机文章中国第一块区块链牌照发给谁,区块链上市公司排名(耳熟能详)谷歌和苹果哪个厉害,谷歌市盈率是苹果1.8倍(未来或更强)拉美羽蛇神的传说,掌管雨季丰收和生死(传闻是中国龙的化身)魔鬼阿斯摩蒂尔斯,九层地狱之主连神祗都害怕(从未被击败过)通灵外道魔像条件,必须具备轮回眼(仅长门斑带土通灵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端木国瑚是什么人?清朝学者生平简介
(1773年~1837年),字子彝、鹤田、井伯,晚号太鹤山人,浙江省青田县城太鹤山麓人。学者。 7岁开始学《易经》。清元年(1796),浙江学政阮元见国瑚的《画虎赋》,大加赞赏。邀赴杭州,就读于敷文书院。所作《定香亭赋》,清思古藻,似齐梁人手笔,一时艺林相与传诵,阮元,以诗相赠:“谁是齐梁作赋才,定香亭上碧莲开,括苍酒监秦淮海,招得青田白鹤来。”由此,国瑚被誉为“青田一鹤”。 嘉庆三年,中举人。十三年,赴京会试不第,授为知县。国瑚潜心学业,呈请改任教职。十年(1830)宣宗改卜寿陵,国瑚以通堪舆之术,受宗室大臣举荐被召赴京,选定陵址后,任为,又奏请任教官。道光十三年,考取,仍以知县任用,再呈请注销,改任内阁中书,先后三辞县令。 国瑚博通经史及阴阳术数,精研《易经》。道光七年,以治经闻名的龚自珍在京与国瑚论《易经》,国瑚阐述“乾初九不易世”一节,自珍叹为闻所未闻。道光十七年,朝鲜使臣慕名求见国瑚,说:“君所为《定香亭赋》,东国人皆传诵。”又请讲解《易经》,求取诗文经注手迹,欣然而去。同年三月,国瑚告老返乡,迁居瑞安。八月赴处州,游遂昌。九月感嗽疾,病故。著有《太鹤山人诗集》13卷、《太鹤山人文集》4卷、《周易指》45卷、《周易葬说》1卷、《地理元文注》4册。 人物生平 端木国瑚7岁入私塾学《易经》、《尚书》。 清嘉庆元年(1796年),作《桃花》、《青田画虎》二赋,为浙江督学阮元赏识,邀赴杭州,就读敷文书院。 嘉庆三年,中举人。 嘉庆四年,赴京会试未第,游学而归。先后在青田正谊书院、处州莲城书院掌教。 嘉庆十三年,赴京会试不第,授为知县。国瑚潜心学业,呈请改任教职,掌教中山书院。 嘉庆二十一年起,为湖州归安任教谕14年。 道光七年(1827年),以治经闻名的龚自珍在京与国瑚论《易经》,国瑚阐述“乾初九不易世”一节,自珍叹为闻所未闻。 道光十年(1830年)宣宗皇帝改卜寿陵,国瑚受宗室大臣举荐被召赴京,以《易》之“舆地”风水学之理论,断定原皇陵寿域择地隐泽浸水。选定陵址后,任为县令,又奏请任教官。 道光十一年特授内阁中书,加六品顶戴,御赐袍褂。 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已61岁考取进士,仍以知县任用,再呈请注销,改任内阁中书,先后三辞县令,迁居瑞安。 道光十七年(1837年),朝鲜使臣慕名求见国瑚,说:“君所为《定香亭赋》,东国人皆传诵。”又请讲解《易经》,求取诗文经注手迹,欣然而去。同年三月,国瑚告老返乡,迁居瑞安。八月赴处州,游遂昌。九月感嗽疾,病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