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中国古时候10大传奇侠客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在古老的社会中,游侠是一群跳出了纲纪法度的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观念和原则,行为虽然常常出入于律法之间,然而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可以为了毫不相干的人赴汤蹈火,也可以为了国之存亡劳苦奔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惩奸除恶”,无论“大侠”“小侠”,在古老社会的百姓心中,侠客已然成为了律法之外正义的化身。

  10. 王着

  南宋时期,当政者软弱无能,连绵起伏的华丽江山在四方铁骑追逐之下只剩残山剩水。最后偏安一隅,江山为蒙古人取代。汉人和南人的地位一落千丈,蒙古的统治者们大多不通汉话,不懂律法,量刑随意,上级欺压下级,官员压榨百姓,元朝初期的惨状,说是民不聊生也不为过。

  王着就生在这样的时代里,眼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王着与僧人高和尚合谋,暗地里铸就铜锤,埋伏在权臣阿合马必经之路上,意图刺杀。然而,不知是天意弄人还是准备不足,刺杀失败,王着被捕,英勇就义。

中国历史10大传奇侠客

  9. 黄衫客

  在古时候的侠客中,黄衫客是最为迷离的一个,他因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传奇走入人们的视野,却也因传奇本身的扑朔迷离而难辨真假。

  战乱中的长安,风雨飘摇,劫难之中诞生的霍小玉遇见了同为沦落人的李益,才子和佳人互相倾心,红烛为媒,美酒为约,许下了一生的誓言。只是山盟虽好,人事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贫贱时的恩爱,等来的却是李益飞黄腾达之后的背弃。霍小玉相思成疾奄奄一息之时,春风得意的李益却正准备着迎娶名门之后的卢氏,途径长安的黄衫客听说了这个故事,感于霍小玉之情深,毅然将负心汉李益绑到了霍小玉面前。霍小玉在临死之前见到了惦念之人,故事最后以覆水难收当作结局,而成全霍小玉心愿的黄衫客却成了世间广为流传的义士。

  许多年以后,有个叫蒋防的男子将这个故事大胆的演绎,《霍小玉传》成为了唐传奇的压卷之作,而黄衫客的名字也随着这个故事世代流传。甚至有好事之人感叹:“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

中国历史10大传奇侠客

  8. 虬髯客

  虬髯客,本名张仲坚,风尘三侠之一。提到风尘三侠,就不得不说起红拂女与李靖的故事。史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豪强并起,虬髯客有济世之志,亦欲起兵以图天下,奔波图谋的路上,在一家旅店内与逃亡中的红拂和李靖邂逅,红拂本为杨素府中家伎,因慕李靖高才而夜奔追随,虽为女子,却风姿飒爽,聪明绝顶。

  虬髯客见之,便心生爱慕,然而佳人早已心有所属,红拂女机智过人,设巧计令三人结为兄妹,虬髯客便以兄长之心待其二人,后来在二人的劝说下与他们同行,一同投奔唐太宗李世民,虬髯客见到唐太宗李世民之后以为其乃“真天子”,于是便洒然放弃逐鹿中原之梦,并将全部家财赠与红拂和李靖,而后不知所踪。

  在后来的野史和传奇故事里,有人说虬髯客入了扶馀国,杀其主而自立为王;有人说他其实是高句丽的皇室,回了高句丽为帝王……佳人不可得,后人似乎是为了补偿而为他杜撰出了帝王功业。只是观其心性,并不执着于功名利禄与佳人美酒,所求不得,即慨然放手,这份随性和洒脱,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7. 原涉

  原涉是新朝王莽时期的着名游侠,生于大姓豪族之家,却自小爱管闲事,怜悯孤弱。父亲去世时,他拒绝了南阳郡府的巨额丧葬费用,单身扶柩归葬父亲,并为父亲守孝三年,遂以廉洁仁孝扬名长安。为谷口县令时治理有方,又有“不言而治”的美誉。

  原涉辞官后四处游历,广交天下英雄豪杰,遇人危难,或慷慨解囊,或拔刀相助,能力所及,从未敢辞。一次宴饮时,他见到友人邻居家老母过世,因家贫而无法下葬,当即赠与钱财,并且将所需事物一一备齐,帮着安葬逝者。王游公进谗言陷害于他,他虽然愤恨报仇,却不伤及老幼无辜之人。原涉外表仁厚谦逊,性情却多少有些好杀之心,他率性而为,有仇即报,但不滥杀无辜,不慕荣利,对于钱财外物也看得十分通透,然而,侠客任性大意,却最后死于小人之手,令人叹息。

中国历史10大传奇侠客

  6. 剧孟

  剧孟是西汉时期洛阳一带着名的游侠,爱好打抱不平,扶贫济弱,喜欢收留无家可归和难容于世的豪侠义士,不问姓名,折节相交,甚至可以说是朋友遍天下,以致于他母亲过世时,前去送葬的车骑达千乘之多。不仅如此,剧孟还十分有才华,吴楚七国之乱时,条侯周亚夫为太尉,过河南而得剧孟相助,曾经极为开心的说:“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剧孟,吾知其无能为已”,吴楚七国起兵造反,不曾询问剧孟,便知道他们目光短浅,不能成气候。周亚夫是西汉名将,他开口称颂的人自然也是当世大才。

中国历史10大传奇侠客

  5. 朱家

  朱家,秦汉之际的游侠,大约与汉高祖同时。齐鲁大地历来是礼仪之邦,即便是在春秋乱世之中,鲁国依然是保存周礼最完整的诸侯国,而出生于齐鲁大地的朱家却是以“侠”闻名。所谓“侠以武犯禁”,偏偏是在最保守的地方,生长出了最个性的任侠。

  朱家为人重义气,受他庇护得以免祸的豪杰能士数以百计,而助贫扶弱所救之人更是数不胜数。他救人于贫贱,自己粗茶淡饭,家无余财,衣不雕饰,助人富贵之后便不再相见;他助人于危难,季布被汉高祖刘邦通缉,他不仅收留于他,还帮助他向汉高祖刘邦进言,使季布得到赦免,待季布地位尊崇以后也未曾要求任何回报。

中国历史10大传奇侠客

  4. 郭解

  郭解、剧孟、朱家是史书中最早被承认的三位侠客,而郭解相比于剧孟和朱家来说却显得十分另类。郭解是西汉时人,他的父亲便是游侠,汉文帝时被诛。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遭遇,郭解本来算不上好人,他自小就好勇斗狠,而且性格残忍,常有作奸犯科之举。

  及至年长才开始自我反省,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性命,不恃功劳;他的侄子因逼人饮酒而丧命,他查清原委之后却承认错在侄子,将凶手放过;有人拦路,先反思自身德行不够,而对拦路之人不加苛责,并且免其徭役……郭解逃亡之时,明报自己是逃犯,却还是有人愿意收留他,甚至为了保护他而付出生命,也足可见他在当时的威望和名声之高。

  只是,盛名往往招来祸患,郭解最后还是因为声势太大、处事太过而被朝廷诛杀。

中国历史10大传奇侠客

  3. 侯赢

  侯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年已七十,还做着看守小吏,满腹韬略,却始终以隐者自居。他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信陵君,侯赢不过是门人小吏,信陵君慕其名而拜访,让尊位于侯赢,并为其亲自驾车,终于使得侯赢对他俯首,侯赢感于信陵君知遇之恩,向信陵君举荐了大隐隐于市的朱亥。

  前257年,秦军攻赵,包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其实派了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却因中途受到秦朝威胁而停滞不前。信陵君欲救赵国于危难,侯赢阻止其飞蛾扑火之举,并献计窃符救赵,并在事成之日,自杀谢罪。

  侯赢身怀利器,却不自矜,对于赏识自己之人不惜以性命相酬,以意气相上,能为人所不敢为,不仅以智能流芳,更因为其将“士为知己者死”六个字演绎到了极致而为后人敬仰。

中国历史10大传奇侠客

  2. 鲁仲连

  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他高风亮节,深有大才却不愿为官,以游侠的身份周游各国,多次以智能化危难于无形。鲁仲连游历赵国时恰巧遇到秦朝围攻邯郸,魏国表面相助,暗中却作壁上观,并且游说赵王尊秦昭王为帝,鲁仲连与魏国将军辛垣衍据理力争,最后使其放弃尊秦王为帝的想法,平原君以千金相谢,鲁仲连却言:“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鲁仲连口才超群,谈锋机警,且不尚空谈,只为事而辩,不似当时许多士人将口才当作炫耀的技能和资本,他言出必行,以自己的辩才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而功成之后,潇洒离去,不求功绩,不为名利。连高傲的李白都要赞一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中国历史10大传奇侠客

  1. 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学说同为“显学”。墨子是中国古代上唯一一个出身农民的哲学家,他出身低微,亲身体会过下层百姓之苦,因此,在战火纷飞的乱世里,他带领着他所建立起的墨家学派穿梭于各国之间,帮助弱国,抵御强国,消弭战祸,求取和平。楚国攻宋,墨子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持守城装备帮助宋国,又以机智交锋,迫使楚国退兵而去,使弱小的宋国得以保全。

  在混乱的时代里,墨子以他并不宽厚的肩膀承载起了“铁肩担道义”的使命,风尘仆仆,来去奔走,追求着乱世里最难能可贵的和平,兼爱、非攻,墨子不只是张张嘴轻巧的吐出自己的学说,唇枪舌剑战个面红耳赤,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践验证着自己的理论,在那个并不温暖的夜空里,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大禹治水 解析古时候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王!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得洪水闹的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建筑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便越来越严重。网络配图 瞬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发现鲧的工作失职,便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吸取了他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传说在的十三年当中,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家的门而不入。网络配图他一直想这老百姓仍然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家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理好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配图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开始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因此,在舜死后,大禹便继承了部落的联盟首领。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 大禹死后,被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东夷首领拒不接受,后来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便拥戴禹的儿子为部落联盟首领。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从此开创了子继父的世袭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末代帝王之宋恭帝赵显:生世最传奇的大宋帝王

末代之赵显: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这是北宋奇人邵雍所著《梅花诗》中的一句。其中暗喻了赵氏三百年基业的覆亡,随着陆秀夫负帝投海,“长天碧水”间吞没了宋室最后一线希望。不过在其前3年,蒙古大军就已经攻占了都城-临安,作为当时的亡国之君,年仅六岁的宋恭帝沦为蒙古的阶下囚,开始了长达47年的传奇的俘虏生涯。 宋恭帝名叫赵显,是之次子,为所生,生于1271年,正处于南宋风雨飘摇之际,蒙古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南宋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皇帝国舅爷。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 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长驱直入,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宋度宗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徒中被杀。 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称只剩七个人幸免。 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衮冕、圭璧、 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赵氏、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痛哭流涕,北跪於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帝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赵佶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高山峻岭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