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惑守心,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词都不太熟悉,这本来是一种古时候天文学中的天象,古时候的人又特殊信奉这种,它的浮现就代表将会有大事发生,对于帝王来说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考验,据传在秦始皇嬴政驾崩之前就浮现过荧惑守心,而在民间还有传言“荧惑守心圣人出世”,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荧惑守心是什么?“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我国古时候称它为“荧惑”。
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又视火星在东方叫悬息,在西方为天理,在南方为火星。
古代上所有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天象共38次。
中国史籍中全部“荧惑守心”记录共23次。
最近的一次荧惑守心发生在2016年,漂亮的土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太阳“心宿二”,三者依次连成一条直线。
荧惑守心天象的解释:火星,在中国古时候天文学中称作“荧惑”。
火星颜色发红,荧荧似火,从地球上看,火星运行轨迹和亮度变化不定,令人迷惑,所以叫做“荧惑”。
在天象学中,火星代表着旱灾、疾疫、兵乱、死丧等恶像,在西方的星相上,火星也代表着战争、死亡。
在中国古时候,红星是灾难之星,是与正统相对立和冲突的。
正统的事物是万古不变的,而灾难之星则变化无常,一时这样,一时那样。
火星在天空中运行不守常轨,亮度闪烁不定,代表的正是一种与正统对峙的力量。
正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正统的金星的代表,一代奸雄曹操代表异端的红星。
用现代的天文学知识解释,荧惑守心的发生是这样的:地球从西向东转,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这是星辰的顺行。
但是,火星会发生看似逆行的现象,真相在于地球绕恒星公转的速度快于火星。
当地球在轨道上“远离”火星时,火星看似顺行。
因此,火星“逆行”现象发生在地球“接近”火星的时候。
从地球上看,火星在天空中运行,或顺或逆。
顺行的时候和逆行的时候,火星运行的速度看来较快,而在顺行和逆行的转折期间,看似行进速度较慢,这个缓慢的转向过程,就叫做留,留恋忘返的“留”,留在哪个星宿区域,就叫守某星。
中国古时候把天空划分了二十八个天区,分属于二十八个星宿的范围。
心宿三星,中间的主星“心宿二”,在古时候星相学中代表帝王、君主。
心宿一和心宿三被认为区别对应太子和庶子。
因此荧惑在心宿中由运行方向的变易常常被认为是“大人易政,主去其宫”的征兆。
荧惑守心的著名事件:1.汉成帝移祸宰相至王莽篡位
汉朝绥和二年仲春浮现了“荧惑守心”天象。
占星官上奏汉成帝,说天象告变,国运有厄,如果不移祸大臣,恐怕国家将陷于危难。
汉成帝看到报告非常惊慌,为了保全自己,决定移祸丞相。
第二天一早,汉成帝派人给丞相送去诏书,斥责他十年为相,不能调理阴阳,给国家带来了灾难,赐给他好酒、黄牛。
按汉朝惯例,皇帝赐给大臣牛和酒,即是赐死。
翟方进死后,汉成帝下令厚加抚恤,汉成帝还亲自到丞相家中多次进行吊唁。
但是不到一年,汉成帝也暴毙了,王莽随后在汉平帝时篡位称帝。
《汉书》作者班固说他“湛于酒色”,常微服出宫游乐,并因宠幸赵飞燕,连子嗣也断绝了。
2.秦始皇嬴政驾崩前的异象
秦始皇嬴政三十六年发生一些异象,首先就是“荧惑守心”,中国古时候天文学认为,一旦浮现“荧惑守心”天象,轻者天子失位,重者皇帝死亡。
另一件是陨石事件,秦始皇嬴政三十六年,一颗流星坠落到了东郡,东郡在战国时期齐、秦两国的交界地,当时已经是秦朝的一个东方大郡。
陨石落地的不平常之处,是这颗陨石上面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
秦始皇嬴政震惊不已,马上派御史到陨石落地处,逐户排查刻字之人,结果一无所获。
愤慨的秦始皇嬴政下令处死这块陨石旁所有的人家,并马上焚毁陨石。
荧惑守心圣人出世是真的吗?荧惑守心,就是火星在心宿范围内留守,这在古时候天象学上是大凶之像。
《史记.天官书》上说,荧惑犯守心宿、房宿,都是王者的天难,君王惴惴不安。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释文》中讲:“(火)与心星遇,则缟素麻衣,在其南在其北,皆为死亡。
”古代上记载最准确、最明确的一次荧惑守心,是秦始皇嬴政驾崩的那一年。
荧惑守心的天象比较罕见,历代君王对荧惑守心,都非常重视和敬畏。
从古代上来看,秦始皇嬴政、汉成帝、梁武帝、后梁太祖、后唐庄宗、元顺帝等等,中国古时候许多的君王,都应验了荧惑守心的天难而驾崩。
固然,对应君主生死大难的天象有很多,荧惑守心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所谓的荧惑守心圣人出世也只不过是民间的一种传言而已,从古代记载的经验来看,无论是荧惑守心、彗星还是天降陨石等异常天象,对行善之人并不构成凶险和威胁,异常天象或各种灾祸,似乎与行善之人关系不大,他们在灾难中总能转危为安,逢凶化吉。
因此,对于善人来说,异常天象或灾祸,恰恰是砥砺善行、磨砺信念的好机会。
在大灾大难面前,正好可以加倍行善,增进德行。
对于行恶但良心未泯者,这些异常天象确实构成一种警示。
不过,对于怙恶不悛,执迷不悟的恶人,异常天象可能真的预示着大祸临头了。
可最近读《论语》发现也曾流过泪,而且不止一次。
当着众弟子的面流泪,以致于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被记入典籍。
一个其智若圣的男人缘何流泪? 一哭丧主 《论语》有两处记述了孔子的哭泣,其中一次是为丧主。
”孔子早年曾治丧礼,他主持的丧礼应该很多。
可如何一遇丧主在旁便食不甘味并哀伤哭泣?这也太没有职业水准了。
那也应该是丧主悲戚,何至专业主持“哀”而“日哭”?那一定是触碰到了孔子的痛。
”舜为天子曾跑到野外对着苍天放声哭泣,这又为何?解其故,“怨慕也”。
3岁丧父的孟子将心比心很容易就读懂了圣人的号泣。
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心中一定贮藏着潮水般不停涌动的追慕之情,尽管他魁梧高大且有“”的刚毅坚强。
“,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凭借《蓼莪》的失枯之痛我们不难体会孔子的“哀”“哭”。
每有丧主在旁孔子的思亲之绪便会砰然而至。
那一日孔子食不能饱腹,味不能甘甜,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一整天都不再歌唱。
那一日,他像从一条悲伤的河中走出,整日滴着思亲的泪水。
孔子“遇”丧则哀,悲则便哭,这不是仅有“丧事不敢不勉”的职业态度可以做到,也非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能够圈点。
一定是将每一个生命都浸润在他博大的胸怀中了。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如何去爱他人。
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道理从流着思亲泪水的孔子口中说出时,我们真切感觉到他推己及人的真诚笃实。
也才深刻领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话语中的恳切期待。
有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理想宣言的孔子告诉人们,君子知天命,仁者要“爱人”。
所以哭泣是“仁”的事,不哭定是“不仁”的事了。
声言要拿他的爹熬肉汤,他居然戏称可以分一杯羹。
一个没有了眼泪的人又怎能是一个真正的人。
网络配图 二哭卒 《孔子家语》和《左传》都记载了孔子的又一次哭泣。
子产卒,孔子闻之泣:“古之遗爱也!”子产,孔子闻其名未谋其面的郑国宰相,一个执意改革的政治家。
30岁的孔子可还没有接受南宫敬叔两兄弟随其学礼,授徒讲学的伟大生涯还没有开。
30岁的孔子也还没有适周拜会,虽鲁人皆知“鄹人之子知礼”,可问礼的计划已在酝酿。
30岁的孔子尽管有了“委隶”“乘田”的历练,但还没有机会向说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名言,虽然他的仁道思想学说已经确立。
一切都正在起步的孔子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彼此呼应,结伴而行,共同挽救的世道。
郑国子产、齐国在孔子看来都是施行仁道的种子选手。
”孔子以为刑与法管得了身管不了心,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而“礼”可以明德,德可以明心,心明了身自然可以正。
但修身不是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孔子真正想要的。
故子产“宽猛相济”,显效郑国,孔子便称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认为子产不论修己还是治人都称得上敦伦笃行。
子产古道遗风,像一面镜子,折射风景;又像是一颗火种,给人以希望。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孔子则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空寂,以致不免“出涕”。
这一次孔子的泪水与私情无关,而只关乎理想,关乎仁道了。
三哭颜回英年早逝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一次哭泣,为颜回。
颜回早死,69岁的孔子动真格地大哭了一场。
泪肆无忌惮地流,以至一旁的人见了不知所措,“子恸矣”。
孔子泪眼迷蒙地问:“我伤心了吗?我哀伤到了极点,不自觉就哭成了这样,我不为这个人伤心还能为谁伤心呢?”颜回的死像是在孔子的心上扎了一把尖刀。
”他仰天长叹:“噫!天丧予!天丧予!”那一刻,已是的孔子一定感到阵阵眩晕,如濒死般窒息。
颜回的死,对于孔子不啻于是又一次的丧子之痛。
68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论语》并没有记载他的悲伤,只记载了孔鲤之丧有棺而无椁。
仅隔两年,那个13岁入师门,“于吾言无所不说”又“视予如父”的颜回先他而去,垂垂老矣的孔子着实不能自已。
颜回就像他的一个影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
颜回“”,孔子喜爱不禁,对子贡说:“弗如,我与汝弗如也。
颜回又是那么不可或缺,“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网络配图 时,不论是在陈绝粮,还是于蔡被困,颜回都陪伴在他的左右。
在匡地颜回曾与大家走散,孔子,对追上大伙的颜回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竟像膝前尽孝的孩儿一般回答说:“子在,回何敢死?”一句话说得孔子心里暖洋洋的。
暮年的孔子再一次感到四顾茫茫的孤独和寂寞,还有突然袭来的绝望、悲伤,泪水又怎能不肆意流淌。
有复圣之称的颜回仰慕夫子,追随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几近圣道,“虽数空匮而”。
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最接近理想人格,“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于是孔子向颜回讲述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预想着自己颜回掌门可以继续未竟的追求。
可颜回骤然离去,这让孔子猝不及,又是多么残酷的打击。
”心力劳瘁的孔子无法抑制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也无需抑制无需掩饰,泪水尽管奔泻。
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顺着这泪水的痕迹就读懂了孔子,而不只是把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颜回走后不久这位至圣先师也走了,仅仅过去了4年。
我们都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这句话还有下文,那就是“只是未到伤心处”。
孔子虽然作为一代圣人,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情感。
面临自己心爱的弟子、尊敬的君主、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死亡消息,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可最近读《论语》发现也曾流过泪,而且不止一次。
当着众弟子的面流泪,以致于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被记入典籍。
一个其智若圣的男人缘何流泪? 一哭丧主 《论语》有两处记述了孔子的哭泣,其中一次是为丧主。
”孔子早年曾治丧礼,他主持的丧礼应该很多。
可如何一遇丧主在旁便食不甘味并哀伤哭泣?这也太没有职业水准了。
那也应该是丧主悲戚,何至专业主持“哀”而“日哭”?那一定是触碰到了孔子的痛。
”舜为天子曾跑到野外对着苍天放声哭泣,这又为何?解其故,“怨慕也”。
3岁丧父的孟子将心比心很容易就读懂了圣人的号泣。
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心中一定贮藏着潮水般不停涌动的追慕之情,尽管他魁梧高大且有“”的刚毅坚强。
“,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凭借《蓼莪》的失枯之痛我们不难体会孔子的“哀”“哭”。
每有丧主在旁孔子的思亲之绪便会砰然而至。
那一日孔子食不能饱腹,味不能甘甜,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一整天都不再歌唱。
那一日,他像从一条悲伤的河中走出,整日滴着思亲的泪水。
孔子“遇”丧则哀,悲则便哭,这不是仅有“丧事不敢不勉”的职业态度可以做到,也非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能够圈点。
一定是将每一个生命都浸润在他博大的胸怀中了。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如何去爱他人。
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道理从流着思亲泪水的孔子口中说出时,我们真切感觉到他推己及人的真诚笃实。
也才深刻领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话语中的恳切期待。
有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理想宣言的孔子告诉人们,君子知天命,仁者要“爱人”。
所以哭泣是“仁”的事,不哭定是“不仁”的事了。
声言要拿他的爹熬肉汤,他居然戏称可以分一杯羹。
一个没有了眼泪的人又怎能是一个真正的人。
网络配图 二哭卒 《孔子家语》和《左传》都记载了孔子的又一次哭泣。
子产卒,孔子闻之泣:“古之遗爱也!”子产,孔子闻其名未谋其面的郑国宰相,一个执意改革的政治家。
30岁的孔子可还没有接受南宫敬叔两兄弟随其学礼,授徒讲学的伟大生涯还没有开。
30岁的孔子也还没有适周拜会,虽鲁人皆知“鄹人之子知礼”,可问礼的计划已在酝酿。
30岁的孔子尽管有了“委隶”“乘田”的历练,但还没有机会向说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名言,虽然他的仁道思想学说已经确立。
一切都正在起步的孔子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彼此呼应,结伴而行,共同挽救的世道。
郑国子产、齐国在孔子看来都是施行仁道的种子选手。
”孔子以为刑与法管得了身管不了心,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而“礼”可以明德,德可以明心,心明了身自然可以正。
但修身不是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孔子真正想要的。
故子产“宽猛相济”,显效郑国,孔子便称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认为子产不论修己还是治人都称得上敦伦笃行。
子产古道遗风,像一面镜子,折射风景;又像是一颗火种,给人以希望。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孔子则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空寂,以致不免“出涕”。
这一次孔子的泪水与私情无关,而只关乎理想,关乎仁道了。
三哭颜回英年早逝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一次哭泣,为颜回。
颜回早死,69岁的孔子动真格地大哭了一场。
泪肆无忌惮地流,以至一旁的人见了不知所措,“子恸矣”。
孔子泪眼迷蒙地问:“我伤心了吗?我哀伤到了极点,不自觉就哭成了这样,我不为这个人伤心还能为谁伤心呢?”颜回的死像是在孔子的心上扎了一把尖刀。
”他仰天长叹:“噫!天丧予!天丧予!”那一刻,已是的孔子一定感到阵阵眩晕,如濒死般窒息。
颜回的死,对于孔子不啻于是又一次的丧子之痛。
68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论语》并没有记载他的悲伤,只记载了孔鲤之丧有棺而无椁。
仅隔两年,那个13岁入师门,“于吾言无所不说”又“视予如父”的颜回先他而去,垂垂老矣的孔子着实不能自已。
颜回就像他的一个影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
颜回“”,孔子喜爱不禁,对子贡说:“弗如,我与汝弗如也。
颜回又是那么不可或缺,“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网络配图 时,不论是在陈绝粮,还是于蔡被困,颜回都陪伴在他的左右。
在匡地颜回曾与大家走散,孔子,对追上大伙的颜回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竟像膝前尽孝的孩儿一般回答说:“子在,回何敢死?”一句话说得孔子心里暖洋洋的。
暮年的孔子再一次感到四顾茫茫的孤独和寂寞,还有突然袭来的绝望、悲伤,泪水又怎能不肆意流淌。
有复圣之称的颜回仰慕夫子,追随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几近圣道,“虽数空匮而”。
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最接近理想人格,“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于是孔子向颜回讲述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预想着自己颜回掌门可以继续未竟的追求。
可颜回骤然离去,这让孔子猝不及,又是多么残酷的打击。
”心力劳瘁的孔子无法抑制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也无需抑制无需掩饰,泪水尽管奔泻。
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顺着这泪水的痕迹就读懂了孔子,而不只是把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颜回走后不久这位至圣先师也走了,仅仅过去了4年。
我们都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这句话还有下文,那就是“只是未到伤心处”。
孔子虽然作为一代圣人,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情感。
面临自己心爱的弟子、尊敬的君主、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死亡消息,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