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与体育街附近,一只松鼠在街上乱窜,过往司机纷纷鸣笛,街道旁一名年轻女孩急的直哭,辅警及时拦住过往车辆,把松鼠交给主人。

当时这名年轻女孩站在路口中张望,想横穿马路跑到对面去,但过往的车流让女孩几次尝试都失败了。此时,正在执勤的香坊巡逻辅警大队四中队的周明亮和王天齐看到后,主动上前询问得知,女孩带宠物上街,一不留神儿没抱住,跑到马路对面了。二人仔细一看,对面的草丛里果然有一只松鼠,两名辅警立即帮助拦停过往车辆,带领女孩一起跑到马路对面寻回宠物。

一看有人要抓它,松鼠在草丛里上蹿下跳,辅警上前努力了几次,也没能抓住,松鼠又跑到了马路中央。
据辅警介绍,当时天还没黑,司机看到有一只“大耗子”在街上跑,都鸣笛避让,松鼠可能是害怕了,站在路中间不敢动了。随后,王天齐指引过往车辆暂时停下,周明亮和女孩慢慢靠近松鼠,两人合力一把抓住了淘气的小松鼠,松鼠顺势爬到女孩肩膀上。
三国特别篇 :一看赵云千般醉 从此三姓家奴吕布是路人
核心提示:《传》中仅仅用了四百余字,将这位蜀中名将从初入行伍到的戎马一生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可见其语言是相当精炼的。文中简述了赵云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网络配图 一 陈寿的《志》可以说是“三国文化”的源头。赵云的事迹被记载在《三国志》《蜀书》第六卷,与、、、合为一传。从文章在整个《蜀书》中的排序和与之合传的人物可以看出赵云在蜀国武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排位上来看是排在了关张马黄四人之后,这也客观地反映了赵云当时在蜀国的地位。 二 在《三国志》赵云传中仅仅用了四百余字,将这位蜀中名将从初入行伍到寿终正寝的戎马一生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可见其语言是相当精炼的。文中简述了赵云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纵观整部《三国志》,简略应该是它的最大特点。为弥补《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的缺陷,在《三国志》成书130多年后,裴松之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作为《三国志》的补注,裴松之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完整地还原历史。 三 真正将赵云这一人物形象发扬光大的,毫无疑问当属小说《》了。在小说中赵云可以说是武将形象最完美的一个之一,与关羽的刚傲相比,他谦和;与张飞的粗豪相比,他稳健。他与君臣关系的建立,既不带有关张式的结义的盲目性,也不带有马超黄忠式投降的被迫性,而是对正义事业和“明君”理想的主动追求。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多种优秀品质的忠臣形象。网络配图 四 刘备称汉中王后,先后曾多次封侯拜将,赵云的排行地位总是较低,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连马超、黄忠、也不如,赵云从未计较过。他常地跟随在刘备、身边,甘当保护者,撤军时让邓芝先走他断后,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在生死关头,这是多么高贵的风格! 五 近年来以三国为背景的历史题材被搬上银幕,《见龙卸甲》就是一部以赵云为主人公的电影大作。影片一开始将保护刘备家属的使命落在了罗平安的身上,由于没有完成使命,赵云挺身而出,“我愿代替罗平安,救回少主”。这个细节的安排,使一个义薄云天的硬汉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救回少主不仅是对刘备的“忠”,也是对朋友的“义”,再加上赵云的扮演者华在视觉上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整部影片也笼罩在浓郁的历史沧桑感之中。那种呼之欲出的,更是能给人们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美的化身。网络配图 六 三国的故事依然在流传,但上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和作品中赵云、护主爱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的忠君爱国受到统治阶层所支持和倡导;他的骁勇善战受到市民阶层的崇拜和向往;他的义薄云天受到古往今来绿林豪杰的追慕和崇尚;他的廉政爱民则受到历代官民的尊敬和赞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凤娘:吓坏帝王的凶悍夫人
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妒后,史书中用“妒悍”二字来形容她。她离间与的父子之情,禁止宋光宗与其他嫔妃相好,甚至玩弄朝权,宠信宦官,是历史上的一段噩梦。而作为和丈夫,宋光宗也不是个合格的对象。他生性懦弱,偏听偏信,对李凤娘的作为,不能说是无能,却也是昏庸。 道士妄言 宋高宗赵构将李凤娘许配给孙子赵惇,是个让人感觉草率至极的决定。因为他只是听了道士皇甫坦的一句话,就把李凤娘迎进了皇宫。 皇甫坦是宋高宗最宠信的一个道士,有一次跟宋高宗喝酒,有意无意称赞了李凤娘几句,还说这位姑娘面相带贵,是母仪天下的命。宋高宗信奉道教,更是将皇甫坦视为仙人一般,听他如此讲,自然就对李凤娘产生了好感,当即决定把李凤娘嫁给皇孙赵惇。 这李凤娘到底是何人?她是庆远军节度使、赠太尉李道的女儿。据说在她出生前,李道军营前的石头上落了一只黑色凤凰,十分威武,被视为吉兆。不久,产下一名女婴,李道便以凤入名,将女儿唤作凤娘。类似的祥瑞之兆在史书里并不少见,不过大多是用在帝王身上,很少用在女人身上。 凤凰之说明显是杜撰,极有可能是李道处心积虑想将女儿嫁入皇室,才编了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出来。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想下去,皇甫坦在宋高宗面前对李凤娘的称赞,也是李道有意为之。 当时李道还在湖北带兵,听说皇甫坦前来探望,十分高兴地将他请到家里,并将女儿一个个领出来拜见皇甫坦。当皇甫坦见到李凤娘的时候,说了一句“此女当母天下”。李道听到这话后非常兴奋,当下对皇甫坦热情款待了一番。后来,皇埔坦见到宋高宗后,便将李凤娘出生时的奇闻异事和命格面相统统说给宋高宗听。在史书上,对皇甫坦为何要去见李道,皇甫坦和李道之间有没有特别来往,并没有详细记载。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李道与皇甫坦之间有一些利益来往,目的就是让李凤娘成为皇室成员,好从中得利。 无论如何,李凤娘进宫了,她嫁给了当时还是恭王的赵惇,先被封为荣国夫人,后又被封为定国夫人。 贵为皇后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将皇位逊位给儿子赵,赵就是宋孝宗,也就是恭王赵惇的父亲,李凤娘的公公。乾道七年(1171),宋孝宗将恭王立为太子,李凤娘顺理成章成为太子妃。 离间父子之情 成为太子妃之后,李凤娘骄横跋扈、嫉妒狭隘的本性也慢慢显现。这是最让宋高宗感到吃惊和后悔的地方,他当初怎么都不会想到,的皇后人选,怎么会是这副丑态。李凤娘隔三岔五就去找宋高宗告状,数落太子身边的妃嫔。,宋高宗就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听信皇甫坦之言,给赵惇娶了这么个泼辣的女子进宫。 宋孝宗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看着他整日为了李凤娘犯愁,心里也很不舒服。有一日,他找来李凤娘,训斥她如果再这样胡闹,就废了她,并让她向皇学习。李凤娘嘴上不敢说什么,心里却是恨得牙根痒,恨宋孝宗,恨太后。不过,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凤娘的确收敛了一些,但她不是真心悔过,而是在等自己成为皇后之后,再释放满腔的妒火和愤恨。 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像宋高宗一样来了次逊位,把皇位让给了儿子赵惇,是为宋光宗,李凤娘自然成为皇后。于是,宋孝宗和宋光宗的苦难日子来临了。 宋光宗惧内是古今闻名的,他生性软弱,再加上李凤娘天性强悍,女强男弱的家庭结构就这样形成了。在这种结构下,宋光宗事事要看妻子脸色,唯妻子马首是瞻。如果这是个普通家庭,也没什么问题。但这个家庭偏偏是掌握大山最高权力的家庭,皇帝一旦对皇后唯唯诺诺,皇后就成了这江山真正的当家之人。 女妆饰 人衣冠服饰崇尚素雅、大方和新颖。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衣冠色彩的爱好,多鲜艳和单纯改变为繁复而协调,对比色调日趋稳重和凝练。民间服饰一般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 当时出现了印花的丝织品,在木板上雕刻图案,然后印在丝织品上,称“缬帛”。又出现了加入金线编织的丝织品,称“销金”。织锦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尽管政府,禁止民间使用“皂班(斑)缬衣”,禁止民间男女穿戴销金衣帽,但并未奏效。时,东京大相国寺内,有些尼姑公开出售“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南宋后期,临安的大街上有“销金裙”、“锻(缎)小儿销金帽儿”、“挑金纱异香袋儿”等出售。 李凤娘一朝大权在握,对一切看不惯的事情都不会手下留情。当时朝廷内宦官肆虐,宋光宗有心整治。宦官们为了自保,就去讨好李凤娘,表示愿意帮助李凤娘离间宋孝宗和宋光宗的关系,让他们父子反目。这些馊主意都说到李凤娘心坎里了,她早就想报复当年宋孝宗对自己的重责。于是,每当宋光宗要整饬宦官的时候,李凤娘就会出言阻止,导致宦官越来越猖獗。 有了宦官的推波助澜,李凤娘对宋孝宗越发不放在眼里。有一次,李凤娘跟宋孝宗一起用膳,一家人说说笑笑,气氛还算融洽。李凤娘见宋孝宗高兴,便趁机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嘉王当太子的要求。宋孝宗不答应,李凤娘当场就,说自己是明媒正娶的,有地位,有身份,凭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古往今来,敢这样跟太上皇说话的人没有几个,敢如此漠视皇家礼仪的女子更是。李凤娘突然的爆发让宋孝宗忍无可忍,当场怒斥她几句就散了宴席。可更让宋孝宗想不到的是,李凤娘竟然跑到宋光宗面前,说宋孝宗不立嘉王为太子,就是想有朝一日废了宋光宗,自己再当皇帝。宋光宗想都不想就认同了李凤娘的说法,从此之后跟宋孝宗形同陌路。 李凤娘成功地为宋光宗洗脑,此后在宫中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 代理天下 李凤娘的跋扈行径下,最直接的受害人自然是宋光宗。宋光宗不能跟某位妃嫔或宫人示好,即使连称赞一句都不可以。有一次,宋光宗称赞一位宫人双手白皙。隔天,李凤娘就把那名宫人的手砍下来,装在锦盒里送给宋光宗。宋光宗看到流血的双手后受惊过度,一病不起。后来在李凤娘频繁的刺激下,宋光宗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最后甚至无法上朝。 宋光宗不上朝,是李凤娘期盼已久的事情,她终于可以掌握朝政大权。倘若李凤娘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那么她当政还不至于令人憎恨,说不定后人还能客观评价她在当政时候的功绩。只可惜这个女人除了耀武扬威之外,就不会别的了。将王洛宾讨伐的那篇檄文用在李凤娘的身上,倒是贴切得很。 李凤娘当朝,虽然没有以女皇自称,却也使够了皇帝的特权。她将李家三代都封为王侯;为祖先盖了祠庙,规模比皇帝太庙都大;将几十个兄弟姐妹都封了官,甚至连的家臣和门客都有官职。 终于,朝中大臣对李凤娘的忍无可忍。不过,他们并没有把矛头直接对准李凤娘,而是先对准了宋光宗,以宋光宗不孝为题大做文章。众所周知,宋朝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而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孝。绍兴四年(1193),大臣们纷纷上书指责宋光宗对太上皇不孝,几年都不去探望,作为皇帝不以身作则,怎么要求臣民效仿,,。如今太上皇年事已高,如果不及时行孝,他日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宋光宗被几个能言善辩的大臣们一说,也后悔了,打算去看望一下宋孝宗。可是还没出门,就被李凤娘拉去喝酒了。大臣们眼见此情此景,心里已是绝望。 绍熙五年,宋孝宗去世。这位皇帝以孝着名,是南宋历史上最受好评的一位皇帝。可讽刺的是,他的皇帝儿子和皇后媳妇对他却是一点孝道都没尽过,就连他的丧葬仪式都没出席。大臣们终于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在结束了宋孝宗葬礼之后发动政变,强迫宋光宗禅位于嘉王。 宋光宗内心又悔又恨,怏怏从皇位上退下,六年之后郁郁而终。而成为皇太后的李凤娘没有了兴风作浪的机会,也在六年后病逝。 对于宋光宗,《》这样评价:“光宗幼有令闻,向用儒雅。逮其即位,总权纲,屏嬖幸,薄赋缓刑,见于绍熙初政,宜若可取。及夫宫闱妒悍,内不能制,惊忧致疾。自是政治日昏,孝养日怠,而乾、淳之业衰焉。”可见宋光宗这一生并非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可坏就坏在“宫闱妒悍”。不过换个角度,倘若宋光宗性格坚强,内政清明,也不至于让李凤娘祸乱宫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