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想成为模特的普通少男少女似乎只有两条路进入模特界,一是参加某些打着名人旗号的培训学校,最多的是参加模特比赛。
模特的市场定价也与比赛成绩挂钩,专业赛事的冠军可以缩短在T台多年的奋斗。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获奖不过是职业模特生涯的第一步,以后如何,还要看发展,但没有人能忽视,冠军对模特职业生涯的改变。
从高到底分为首席、超A、A、B、C五个等级,首席就是类似于姜培琳、李学庆、杜鹃这样,超A是国际性的大赛前三甲获奖者,A类就是国内大赛的前三甲,B类就是国内大赛的前十名。
模特的收入来源就是厂家,但全国那么多的模特,厂家选谁不选谁,全靠面试这一关。
去面试被挑上,就有钱赚,没被挑上,就回家继续等下一次面试。
有模特形容自己被挑选的那种感觉,就像超市里面的货架上的产品,你走过来,挑我就拿走,如果你挑选不上我,继续躺在货架上等。
这30年,中国走向外国的模特不少,但真正能与杜鹃一样走红的却很少。
甚至在早期,不少中国模特去国外走秀连正规的工作签证都没有,不但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在国外以低廉的价格做“非法劳工”,甚至一些模特更在国外从事一些不为人道的色情行业的服务或者拍摄以维持在国外的生活。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杂志拍摄和走秀与中国相比多如牛毛,捱上一两年时间多少有了一、两个杂志或者走秀露脸的机会,回国之后将这些杂志和走秀照片便成为“国际名模”的佐证,成功为这些“镀金”而回的模特。
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
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
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
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
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
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
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
什么变故呢?武惠妃横空出世了,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母色衰则子爱驰,李瑛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啊?没有。
因为武惠妃虽然专宠,也不停地生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生的孩活不长。
接连的打击让武惠妃都没自信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她再也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的大哥宁王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
这样一来,虽然唐玄宗对赵丽妃的感情淡了,但是,李瑛的地位倒没发生什么动摇。
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三件大事,使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第一件事,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
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了。
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
就在开元十四年,李瑛人生中第一个考验终于到来了。
这一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动议一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马上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
这可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好在大臣出来说话了。
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
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该娶妻了。
娶了谁呢?他娶了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的杨贵妃。
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首先,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
当年和不是生了两个女儿吗?一个叫,一个叫。
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她的儿子。
杨家在可是太出人才了,的母亲杨夫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
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个太子当。
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马上做出了部署。
她自己专心致志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随时举报不法行为好了。
俗话说三人成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瑶,一个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中国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关系最微妙了,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要是有这么一人,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梦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岁的皇帝呢!本来心里就别扭着呢,你再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武惠妃这么一说,马上血往上涌。
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这一次他能顶住吗?能,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
我们不是讲过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吗?一般小事尚且要争个是非曲直,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啊。
张九龄说:“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
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
” 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
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已经被感情所左右了,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
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儿吗?武惠妃想,干脆去他那里疏通疏通关系好了,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了,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
本来,武惠妃一番哭诉,他还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引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
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和时代历练成长起来的,他太知道后宫和外廷勾结的威力了,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上一次玄宗要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那么,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会怎么表态呢?要知道,这时候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
那他会怎么说啊?说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顺眼了,废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风格。
李林甫不是以柔顺着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感觉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
所以,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
”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关于雍正和年羹尧之间我们可能还忽略了其中一些重要的线索。
年羹尧本来是雍正对付集团的一把利刃,没想到他先于胤禩集团走向覆灭。
雍正之所以地收拾年羹尧,其根本原因在于年羹尧触及到了雍正的最大忌讳,这就是有关他皇位的继承问题。
年羹尧在雍正的眼中是一个有“前科”的人。
早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因为年羹尧曾示好于皇三子胤祉的门人孟光祖而大动肝火,骂年羹尧是“恶少”,还威胁说要到面前去揭发,搞得年羹尧不得不俯首帖耳。
网络配图可是,年羹尧毕竟是封疆大吏,胤禛没有直接统属年羹尧的权力。
最让胤禛深感忌讳的是,皇九子曾派人拉拢年羹尧,幸运的是年羹尧不为所动,而胤禟此举却被胤禛深深得记在了心里。
但在整治胤禩这件事上,雍正和年羹尧是有分歧的。
年羹尧不支持雍正用激烈的手段对付胤禩、胤禟和胤褆。
年羹尧因为就近监视胤禟,自然就少不了打交道。
在年羹尧看来,胤禟并无才具,不值得下大力气提防。
只要看管得当,就不会出大纰漏,没有必要。
年羹尧的这种念头导致了他在胤禟、胤禩的问题上含糊不清,这就给雍正造成年羹尧不再像以前那样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错觉。
雍正最担心的是以年羹尧这样的身份和这种“糊涂心思”一旦被胤禩集团利用,那就麻烦大了。
年羹尧手握重兵、远悬西北,如果有人以他为外援的话,就会给雍正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年羹尧随着恩宠的加重,不但没有提高自身的谨慎,反而侍宠若骄,他给督抚、将军的行文不以对等的口气,而是用长官训诫下属的口吻,这就等于把自己凌驾于督抚之上。
同时在年羹尧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官员,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雍正当年依靠结党获取皇位,所以他对臣下结党最为忌恨。
年羹尧几乎没有遮掩地提拔他的亲信,虽然雍正在这方面也给予了他一定的特权,可年羹尧错误的理会了雍正的真正意图,雍正是要他谨守臣节而不是飞扬跋扈。
网络配图种种诱因让雍正觉得除掉年羹尧比清洗胤禩集团更为重要,一是年羹尧的实力看涨,他不同于胤禩他们已经被列为异党,而是以的宠臣面孔出现,如果不及时除掉,必然会有更多的臣僚加以追随,尾大不掉的形势就会日益加重。
年羹尧能从川陕总督变成一等公、抚远大将军,也能从一等公变成一等罪人,这些天壤之别都来自于皇帝一人的手段;三是清洗年羹尧能让胤禩党人彻底断了借此人兴风作浪的念头。
雍正首先命年羹尧的好友、直隶巡抚李维均疏远年羹尧,紧接着,高其倬等封疆大吏都先后收到雍正的密折批示,要他们逐渐和年羹尧划清界限,站到皇帝的这一边来。
与此同时,雍正提拔年羹尧的对立面李绂、蔡铤,二人当年本是年羹尧在雍正的面前提拔起来的,后来因为一些个人恩怨,双方闹得不愉快,雍正利用这一点,给他们打了招呼,让他们出面揭发年羹尧。
同时,雍正也开始有计划的敲打年羹尧,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在年羹尧的奏折上告诉年羹尧,既然做臣子的守功难,那也就别怪做君主的“保恩难”了。
网络配图雍正的诸多反年的举动,很快就让大臣们明白了心思,年羹尧一旦失宠,他的朋友忽然都变成了仇敌。
李维均首先大骂年羹尧“冒滥军功、侵吞国帑”,继而便直接请求雍正处死年羹尧,镜也主张诛杀年羹尧。
雍正三年九月,雍正下令逮捕年羹尧,十二月议罪,给年羹尧列了92款大罪,并于当月赐死了年羹尧。
在杀年羹尧这件事上,当时民间就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一些知识分子对年羹尧很同情,很多人也曾善意的提醒年羹尧要注意皇帝“”的举动,可惜年羹尧没当回事。
而作为后来即位的,也对年羹尧抱有很大的同情,他坚持认为像年羹尧这样难得的名将应该留下来应对西北的战事。
乾隆的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从后来雍正在西北两路用兵缺乏得力的大将这一事实来看,乾隆的观点还是比较准确的。
其实,雍正何尝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只是在当时看来,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自己皇位的稳固为前提,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