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防城港市上思县距县城5公里处一个名叫 “官皇屯”的山坡上,人们挖山取土时,挖出了两具巨棺——“三合土”棺椁。
嗣后,在自治区文物局的主持下,联合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有关省市文博单位共同攻关,经过近3年的抢救性、抽丝剥茧般发掘,一个惊天秘密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上思“三合土”巨棺与明朝“失踪”的建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重大的人文价值。
逐章推出“七星巨棺”之谜,以飨广大读者。
一、“石棺”出自“官皇屯”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天的不久之后,却引起国内各媒体,特别是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各类栏目极大的关注,并在国内考古界也引起了轰动,而上思也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然而,就是这一天,在距上思县城东面约5公里的思阳镇广元村东北面约800米处,当地人称之为“官皇屯”的山坡上,却因为一个正在这里进行挖山取土的施工队,从山坡处挖出一块外壳十分坚硬而又类似石头的长方形“石块”,由此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纷纷涌来观看这个大“怪石”。
也许在场的施工队领导意识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大“怪石”并非一块普通的石块,当即向政府作了报告。
县文化和体育局领导接到政府的通知后,要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勘测。
在对这个“石块”的勘测过程中,发现这个类似“石块”呈长方形,顶部分呈“人”字形,长2.40米,高1.16米,宽0.96米。
而在山坡上,另一个也类似的“石块”,其头端已露出地面。
经测量,这两块“石块”的排向相互距离0.5米。
在过后发掘这大“石块”出土后,测量其长2.50米,高1.45米,宽1.15米。
经对两大“石块”进行勘测,结论为:这两大“石块”并不是普通的“石块”,而是两座系“三合土”夯制的墓葬。
并还断定,以“三合土”为外椁的这两个墓葬,在“三合土”椁内必然存在有棺木。
这种以“三合土” 夯制的棺椁,也就是当地人所俗称的“石棺”。
所谓“石棺”,只是当地人的俗称,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用石头凿刻而成的棺材。
其实,它是一种采用“三合土”在棺木四周夯制形成的棺椁。
只不过在“三合土”干涸后,它的坚硬度也像石头那样的坚硬,甚至比普通的石头还要坚硬。
而所谓的“三合土”,这也仅是一种考古专业上的俗称术语。
“三合土”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只不过它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黏土、石灰和沙子。
而其中的石灰成分比较多,黏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沙子的比例相对少一点。
壮族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夯制这类“三合土”棺椁,有时为了增加其黏性,会在“三合土”中加进适量比例的糯米浆或糯米饭进行搅拌。
另外,有时为了增加其硬度,也会在“三合土”中加进适量的桐油进行搅拌。
经考证,采用“三合土”夯制棺椁,在我国自宋、元时期就时有出现,至明、清时期,在山东、福建、广东的沿海一带就盛行了。
其原因,沿海一带土地湿润且酸碱性较强,如埋在土中的棺椁受到酸碱性的长年侵蚀,棺椁就容易腐烂。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棺椁及棺内尸体、物品,就采用了“三合土”混搅,并在木质棺椁四周夯筑,形成一种“三合土”外椁,以达到长久保护木质棺椁的作用。
以后,这一带不断有沿海的移民迁移内地,就把“三合土”夯制棺椁的丧葬习俗沿袭到各地。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专家李珍说,以前在山东、福建、广东等地也曾发掘类似的“三合土”棺椁,但多数仅为五面密封,且多数都遭到严重毁坏。
自己从事考古工作多年了,以前从没有见过像在上思出现的这么完整的两座“三合土”夯制的棺椁。
专家推断,这次在上思发现如此完整的呈六面密封形状的“三合土”棺椁,在广西属于首次发现,在国内也属罕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梁宏刚博士,根据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推断,这应该是一处夫妻合葬墓。
因为,不仅在壮族或是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里,父子葬或者母子葬它们是不能平排葬的,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平排葬。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夫妻合葬的习俗,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造的墓穴中。
到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夫妻异穴合葬的制度更加趋于普遍。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从“风水”学的角度说,凡家族的墓葬,长辈墓一定在墓地的上方,而晚辈墓只能在墓地的下方,否则,那就是“骑祖”,就是人伦颠倒的表现。
自从出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习俗,几千年来,人们还一直在遵循着这样的丧葬“风水”规则,并一直延续至今。
经过完全发掘出土后,发现这两座“三合土”棺椁呈一大一小状。
经体积推算,大棺椁的重量应在5吨左右,小棺椁的重量也在4吨上下。
按照墓葬所呈的坐北朝南向排列,大棺椁位于墓地东面,小棺椁位于墓地西面。
在壮族的丧葬习俗里,墓地的安葬,排列均为男左女右。
因此推断:大棺椁里的墓主人为男性,小棺椁里的墓主人为女性。
经2008年12月19日、2009年6月9日由广西文物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广西医科大学等各路专家,对两座“三合土”棺椁的开棺发掘勘测,结果也证明了当时“夫妻合葬”和大棺椁里为“男性墓主人”,小棺椁里为“女性墓主人”的推断。
那么,吕布为什么要杀上司丁原?它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网络配图 《》、《志》均说:“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
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史料上首先介绍的是吕布的“骁武”,也就是说吕布以“骁武”着称,当初是以自己的“骁武”投奔并州的,接下来介绍的是刺史丁原却给了他一个“主簿”的职位,如此骁勇的武将,却做了一个文官,这意味着什么?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越是文凭高、能力强,越是受到各方力量的排挤,比如,同事会给你白眼,讽刺挖苦你,上司会认为你想出风头,一旦你超过上司,那么他的地位就会不保,所以他会处处给你小鞋穿,安排给你并不擅长的工作,如此你就会产生怨恨,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吕布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投奔到刺史丁原帐下,本以为平生所学能够得到施展,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实现,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领导只给了他一个“主簿”的差事。
主簿是什么?是辅佐主吏的文职官员,让一个舞枪弄剑的人成天同笔墨纸砚打交道,这是什么行为? 曾经看到一些人说,吕布不仅武功高强还文武双全,因为他做过“主簿”,这纯粹扯蛋,做主簿应该是吕布混的最郁闷的岗位。
那么,丁原为什么任用吕布为主簿呢?丁原,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
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
网络配图 这是《英雄记》的记载,文意很直白的说,丁原出身寒微,是个“大老粗”,但有武勇,杀敌总冲在最前面,稍知礼节,但没有当官为政的才干。
由此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给吕布一个主簿,而不是别驾、治中或其它武官。
有了以上背景,就不难理解吕布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吕布而让他杀掉丁原。
《三国志》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
”就是说,引诱吕布杀了丁原,怎么引诱的?这个史料真的没有,或许董卓用了反间计,说丁原是杀吕布爹的凶手,以此来诱导吕布。
我们无需作更多的推断,仅以《演义》为例,当李肃自告奋勇要当说客的时候,只提出用“赤兔马”作为诱饵,金银珠宝并未强求,而董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数十颗、玉带一条。
这充分说明董卓对人才的重视,蔡邕哭董卓也能证明这一点。
如此重礼对当时还是小吏的吕布来说,其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
吕布说的尽是些“委身于丁原实出无奈······恨不逢其主”等等一类的牢骚,这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境况和心情。
李肃说,像我这样没什么本事的人都当上了虎贲中郎将,你吕布的才能,肯定。
金银珠宝,高官厚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又能让自己的仕途大进,这对于初涉江湖、以技能求职的吕布来说,夫复何求?网络配图 所以,吕布跳槽,那是迟早的事。
我们没有资格嘲笑吕布,有句老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狂傲的诗仙尚能向小小的州长史谄媚低头(《上安州裴长史书》),就是现在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至于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说法,纯粹是小说家之言。
史料记载的丁原对吕布是“大见亲待”,仅此而已。
董卓需要吕布的勇猛,吕布攀上高枝找到更好的靠山,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当然,吕布自身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就像一枚裂开缝的蛋,终究会散发出一些异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钱镠小时候读书不多,由贩盐起家而行伍,所以,他起先也和唐末其他军阀一样,重武将而轻文人,认为文人酸溜溜的没甚用处。
但是在得到了吴越之地后,他认识到治江山与打江山不同,治理江山必须延揽人才。
所以,他建了“握发殿”,效法“吐哺握发”的故事广揽四方士人,为己所用。
钱镠幕府中如沈崧、皮光业、林鼎、胡岳、罗隐等人,都是当时的俊彦之才,沈崧、罗隐等人还经常对钱镠提提意见,有时候口气挺重,钱镠不以为忤,照样重用。
罗隐名声尤重,因其生的丑陋,性格耿直,恃才傲物,人称丑才子。
罗隐的诗歌做得很好,其中《牡丹花》等诗,为时人传诵。
罗隐的诗中还有一些精警通俗的句子广为流传,如 “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等,后来都成为传世的经典名言。
罗隐的家乡在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五十多岁回到家乡,依附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罗隐刚到杭州时,不知道钱镠人品如何,便作诗一首送给钱镠,其中有两句:“一个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
”把自己比作祢衡,试探一下钱镠是不是容不得人的黄祖?钱镠见诗不以为怪,他知道罗隐是个有才之人,即使真是祢衡也要照样敬重他。
果然,罗隐一到,钱镠即任用他为著作郎,参与军政。
钱镠和他的家人喜欢吃鱼,令每户西湖渔民每天都要向王府缴纳数十斤鱼,名曰“使宅鱼”,渔民每天很辛苦,打不了多少鱼,却要承受钱镠的“敲竹杠”,个个。
罗隐知道后,去见钱镠,看着钱镠府中壁上挂的《蟠溪垂钓图》作了一首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意思是说如果姜太公来到西湖垂钓,也得每天给钱镠送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镠,钱镠见后哈哈大笑,非但不生气,反而称赞罗隐敢于直言,下令取消了“使宅鱼”。
钱镠这样肯听谏言,不少名士闻讯从各地前来投奔,一时府中文韬武略,人才济济,出现了“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盛况。
虽然钱镠有这么多谋士幕客,但大主意还是由自己决定。
钱镠召集文武僚属商议,罗隐等人认为朱温是篡国之贼,其为人暴乱丑秽,有何资格当?劝钱镠拒绝,并兴师北伐。
罗隐以为:“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钱镠却有自己主张,他说:“古人有言,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吾岂失为邪?”他认为,对中原的朱温屈身,只是一种策略。
当年的劝做皇帝就用过,这一点难道我会比不上孙权啊? 钱镠向僚属们仔细分析了当时吴越国的形势,吴越虽富,但四周强邻窥伺,最危险的敌人来自淮南。
如果一旦与朱温翻脸交战,淮南向吴越进攻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了,而且,殷、闽等地也可能附和淮南,吴越国将腹背受敌。
钱镠对僚属们说:“我若出征,邻国乘虚来袭,百姓必遭荼毒,我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
与中原干戈不断比较,吴越百幸,少受了许多战争杀戮之苦。
不仅如此,钱镠对于西湖的治理和保障也很有功绩。
宋人毕仲询在《幕府燕闲录》中记载:“唐末钱尚父镠始兼有吴越,将广牙城以大公府。
有术者告曰:‘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
’”钱镠回答道:“百姓资湖水以生久矣,无湖是无民也。
” 钱镠意思是,百姓用西湖水来灌田生活已经很久了,填了西湖就断了百姓的生路。
钱镠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十分明智,如果他听信这个术士的话,填湖建城,将西湖全部填没,那他将成为历史罪人。
无法想象,杭州若没了西湖,没了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六桥烟柳,苏堤春晓,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钱镠还重视筑堤围海,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镠因海潮为患,就征用民工,在钱塘江沿岸筑起一条长达百余里的海塘。
这道海塘上安有无数竹笼,里面装满大石;又以大木作桩,将这些竹笼垒在岸边,可防海水泛滥侵蚀杭城,原先的盐碱滩涂,也逐渐变成了良田。
司马光在《》中评论:“筑捍海石塘,广杭州城,大修台馆。
” 在中原大乱,戎夷交侵,生民倒悬的,东南吴越却相对安宁,百可安居,这是相当的不容易。
北宋人赵抃作诗盛赞这一状况,诗曰:“时维五纪乱何如?史册闲观亦皱眉。
是地却逢钱节度,民间无事看花嬉!” 由此可见,在得到天下后,当执政者文化不高时,如果能善用有本事的文化人,同样也能治国安邦。
反之,执政者即使,如果不善用人,特别是不善用有本事的文化人,同样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