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究竟有多大?这个答案恐怕天文学家也无法给出答案。
因为我们用天文望远镜探索到的宇宙大小,并不是真的的宇宙,这原因是什么?

哈伯深空望远镜
不管是哪种天文望远镜,光学的也好,射电的也罢,都得依靠宇宙中的电磁波。
我们能探测到的位置,前提是一定有电磁波达到,电磁波没有到达的地方,我们的设备无法获取相关信息。

韦伯望远镜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宇宙,不是完整的宇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被称为“可视宇宙”,相应的其他部分叫做“不可视宇宙”。
为何宇宙会有可视和不可视之分呢?

FAST天眼望远镜
宇宙的诞生
宇宙是怎么诞生的,科学界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哪怕是呼声最高的“大爆炸论”,也仅仅是一个假说。
“大爆炸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点,这个点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没有体积,也就没有空间。
当然,也不可能有时间,这个时候什么都没有。
后来,这个点发生了爆炸,爆炸产生的能量,让点像吹气球一样发生了膨胀,同时也诞生了时间和空间。
爆炸的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所以爆炸之后诞生了各种粒子,如质子、电子、中子等。

宇宙大爆炸
这些粒子组成了氢原子,由此开启了元素周期表,紧接着氦原子、锂原子等陆续登场。
渐渐地,微观的粒子组成了宏观的物质,在大爆炸约1亿年后,第一颗太阳和行星诞生。
直到今天,宇宙中最多的依旧是氢原子,占据了99%以上。
能量能诞生质量,同时也诞生了时间和空间,并且还在不断扩大,宇宙开始了膨胀。
这个膨胀的速度,是超过了光速的。

宇宙膨胀
宇宙它老人家大约140亿岁,可是根据天文望远镜的观测,宇宙的直径在大约930亿光年。
这也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宇宙中的光真的追上了宇宙的边界吗?
不管是光学望远镜还是射电望远镜,都是依托的电磁波,光学是“看”,射电是“听”,它们就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光是一定波长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更多的电磁波是看不见的。

光也是电磁波
不过这不影响望远镜接受电磁波,并由科学家将其转化为可见的图像。
所以,那些精妙绝伦的宇宙照片,其实是“照骗”,是天文学家后期渲染表达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观看。
没有电磁波,光学望远镜会变成“瞎子”,射电望远镜会变成“”。
因此,它们所探索到的宇宙被称为“可视宇宙”,并不是宇宙的全部。换言之,我们其实看不到宇宙的边界。

可视宇宙
可视宇宙
那么可视宇宙又是什么呢?可视宇宙就是那个直径930亿光年的宇宙,真正的宇宙是未知的,因为我们只知道光去了那里。
这就好比光是记者,它在前方为我们传回来信息,可是如果它不去,我们就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
宇宙还在膨胀,谁也不知道它膨胀的速度是比光快,还是比光慢。
如果它比光速要快,那么电磁波永远无法达到宇宙的边界,光永远慢宇宙一步。
关于这一点,天文学上有一种假说叫做“宿命论”,即宇宙的结局早已经注定,包括人类在内的物质,只不过是一个过程。

宇宙早已经注定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在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命运早已经注定。
然而,也有天文学家通过计算红移现象,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快。
所谓红移现象,是指宇宙膨胀的过程中,将电磁波的波长拉伸,原来它的波长在可见光的范围内,结果因为拉长,导致波长大于了可见光。
可见光的波长最大值是红光,超过这个值之后人的眼睛就无法看见,于是被称为红外线。

人们想象的多元宇宙
红移的本意就是,光谱上的光朝着红外线的方向移动。
天文学家哈勃就通过计算,得到了一个常量67.80±0.77km/s/Mpc,表示的意思是:在300万光年外的星系,它远离地球的速度将增大67.80±0.77千米每秒。
因此这个值也被用来代表宇宙膨胀的速度,乍一看,这个速度并不大,远远比不上光速。
这是因为不同时期的宇宙膨胀速度并不相同,现在的宇宙被认为已经逐渐冷却了,膨胀速度减慢。

天文学家哈勃
宇宙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超光速膨胀,但是现在已经放缓,因此光追上宇宙边界是迟早得事情。
不过,宇宙膨胀并不能说明我们现在得宇宙就是完整的,只能表明光追上宇宙边界的可能性。
人类若是想要知道宇宙真正的边界,必须比光更早一步到达,否则我们通过天文望远镜获得的能容,都是光的“二手消息”。

我们接受的信息来自光
去往宇宙的边界
那么,人类怎么去往宇宙的边界呢?
第一种办法就是超越光速,光为我们传回来消息,我们看到的都不是实时消息,只有跑得比它快,才干看到最新的景色。
然而想要超越光速,没门!
一位叫爱因斯坦的地球人曾经有一个公式的变形式,那就是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式子指出,但凡拥有静质量的物质,速度都不可能达到光速,因为一旦达到了,物质的质量会变成无穷大。

爱因斯坦和它的传世公式
什么物质的质量无穷大呢?只有宇宙爆炸之前的那个点可以做到。
因此,对于有静质量的物质来说,只能无限接近光速,不可能等于光速,更不可能超越光速。
只有无静质量的光子,能够以这个速度存在于宇宙中。
超越光速不可能,那就只能采取时空隧道来穿梭。
这个隧道依旧是这名叫爱因斯坦的地球人提出来的,他假设在宇宙中存在一种桥,能够沟通两个不同的时空。

爱因斯坦想象的虫洞
比如在地球的引力场作用下,诞生了一个空间漩涡,它与另一个星系的天体时空相连,这样通过这个桥,就可以到达外星系。
这个桥就是科幻作品里大名鼎鼎的虫洞,当然大家更喜欢叫它时空隧道。
虫洞只是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的时候,提出来的假设,没有实际的证据表明它存在。

虫洞又名时空隧道
不过,这位名叫爱因斯坦的地球人,经常说一些挑战和颠覆人类认知的理论,他当初的狭义相对论因为做不出实验而无法被授予诺贝尔奖。
是的,爱因斯坦得的诺奖不是奖励他的相对论,而是表彰他的光电效应。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在科学界的地位,所以他说的虫洞或许真的存在,只是人类没有发现。

爱因斯坦诺奖现场的照片
创造宇宙
上个世纪,前苏联一位天文学家提出了宇宙文明等级的概念,后世科学家根据这个基础,拓展开了很多个等级出来。
然而无论那个版本,宇宙的最高文明都是创造者,也就是宇宙的创造者。
按照文明的发展,当一个文明到达了最顶尖的时候,它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宇宙。
它就是给予我们这个宇宙爆炸的能量,真正的创世之主。
宇宙大爆炸产生了物质,人类也算是物质,我们也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之一。

创造宇宙
若是宇宙大爆炸是由最高级的文明创造的,那么我们人类也是这项创造里的一部分,那这样人类到底算是什么?被创造出来的智慧有机物质?
如果文明可以被创造,那么就算是宇宙的最高文明,也有可能是比它更高级的文明创造的,这样下去就会无限套娃,永远都是山外有山,文明外面有文明,无穷无尽。
以宇宙怪才宇宙怪才霍金为代表的天文学家们对宇宙文明十分警惕,他曾数次警告,不要招惹外星文明,更不要随意暴露地球的位置。
在他看来,文明的差距会导致杀戮和掠夺,我们很有可能落入被外星文明殖民的悲剧中。

宇宙能否被创造
但是,这样的恐惧并不能阻止人类想要探索宇宙的心。
清初著名天文、数学家梅文鼎生平简介,轶事趣闻
梅文鼎生于明六年(1633年)3月16日,因自幼聪颖,儿时便随父并塾师罗王宾仰观天象,遂能了解运旋大意,9岁熟五经,通史事,有“神童”之誉,14岁入县学,15岁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以后屡应乡试不第。20岁时结婚,接着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在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守孝的日子里,梅文鼎就再也没有时间去忙于举业了。 清十七年(1660年),27岁的梅文鼎从同里倪观湖学习历书《交食通轨》,发现书中立法之故,并为其订讹补缺,撰《历学骈技》2卷,后增至4卷。倪师“叹服”,认为“智过于师”。从此,梅文鼎坚定了研究历算之学的志向。 清元年(1662年)开始向倪正学习《大统历算交食法》并订正其讹误。 康熙八年至十六年间,梅文鼎与方中通在金陵(南京)四度相晤,交谊深厚,每次都讨论辩难中西数学问题;其后又有多次书信来往。梅文鼎为方中通所撰算书《数度衍》作序;方则为梅著《中西算学通》作序。参与《方程论》讨论,并为之撰序的学者还有潘来、孔兴泰和袁士龙等。 康熙十一年(1672年),梅文鼎撰成第一部数学著作《方程论》。 康熙十二年(1673年)梅文鼎应施润章之请,撰《宁国府志分野稿》《宣城县志分野稿》各1卷,后又应皖江陈默江太史函请,撰《江南通志分野拟稿》1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奉馆诸公之召,梅文鼎到达北京,广交学者名流,如昆山徐乾学、大兴刘继庄、武进杨道声、鄞县万斯同、太原阎若璩,以及安溪李光地等。梅文鼎关于历算的宏论,使史局为其精确,一时名声大振,于是京城各公,都想见梅先生,有的学生想跟其学习,而书说也逐渐流传宫中。梅文鼎在北京、天津前后有5年时间(1693年南还),曾撰《明史历志拟稿》3卷。然而由于台官的“畏忌”,他又素性恬淡,始终没有进入“史局”,只是在李光地家和天津等处,设馆授徒和研究学问而已。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梅文鼎应李光地之邀,将其研习天文历法心得以问答形式撰成一书,取名《历学疑问》。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南巡至德州,抚臣李光地进所刻梅文鼎《历学疑问》3卷,康熙十分赏识,带回宫细阅。次年春,康熙将御笔批阅过的本子发还李光地,说:没有错误,只计算方法还没有准备好。是年梅文鼎再次应李光地之请,携弟弟尔素,儿子以燕、瑴成至保定下榻李光地官署中,一方面教授子弟和青年学者,一方面校订所著《弧三角举要》等书,准备付刻。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农历闰四月,康熙帝于南巡途中,在德州运河舟中3次召见梅文鼎,临行时亲赐“积学参微”四字给以褒奖。越明年,又征召其孙梅珏成入内廷蒙养斋学习历算。梅文鼎70岁时撰《勿庵历算书目》1卷,介绍他所著书的内容梗概和写作缘起。晚年他还在家乡孜孜不倦地整理校订平生所著各书,以备刊印。 康熙六十年(1721年),梅文鼎卒于家乡宣城,时年89岁。康熙帝特命江宁织造曹为之治丧事,营墓地;墓在柏枧山口外的达村(俗称荷花塘)。 巧对对联 梅文鼎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承认后,当时的高兴地先后两次诏见了梅文鼎。诏见时康熙十分高兴,“赐坐、赐食,夜分乃罢。”赐他做官,梅文鼎婉言推托说“年老不可受。”最后康熙皇帝面赐御墨,御笔所题诗扇,“以荣其归”。自此,梅文鼎载誉回到故乡宣城。 梅文鼎如此殊荣而归,地方官府自然要上门道贺,以示嘉奖和关爱。当时的宣城,属安徽省徽宁道。于是省道台派一位林大人来宣城向梅文鼎祝贺,宣城的名流雅士自然也纷纷前往恭迎。当天还特邀梅文鼎赴宴。次日,这位林大人又兴趣极浓地邀梅文鼎一道游览宣城名胜,观赏宣城十景。他们饱览了“敬亭烟雨”奇景后,又去欣赏了“麻姑晓日”的麻姑山和洪林桥的风光。当日暮归府中,林大人在宴席上对梅文鼎说:“宣城自古为江南名邑,山水如画。今我身临其境,果然名不虚传。定九兄,今日我亲眼看到了‘麻姑身穿红绫’也!我太高兴了!那明日一天,我们又看宣城哪一景呢?” 梅文鼎听其话音,便知道这是林大人将麻姑山和洪林桥两个地名即兴吟出了一句上联来,现在就是点名要我应对一句下联来配对。梅文鼎想,对好此下联必须选出宣城的两个地名。这两个地名还必须有‘宣城十景’中的一景。更重要的是,他要求两个风景点,“明日一天”都必须看到。谁知梅文鼎略加思考后,便脱口吟出“明天去看‘行郎头戴乌纱’吧!”林大人一听非常吃惊,心想:“啊,梅文鼎既通数学天文,也会吟诗作对呀?!”便忙问:“怎么走?看哪两个地方,哪一景?”梅文鼎胸有成竹地说:“出城西门十里过乌纱铺,再行五十里,到青弋江……看宣城十景中的‘行廊寒雪’!”在场的文人雅士们都轻声念道:“‘麻姑身穿红陵’,‘行郎头戴乌纱’。‘麻姑晓日’对‘行廊寒雪’‘洪林桥对乌纱铺’!”突然,大家异口同声地鼓掌称赞道:“对得好!对得巧!”也有人捧场说:“两位大人此对,乃我宣城的妙对,绝对矣!”从此,在宣城就传下了梅文鼎巧对赞宣城的佳话。 结交卿相 嘉鱼县县令李鼎征有个哥哥,名叫李光地,是个了得的人物。李光地(1642~1718),泉州安溪人。他的父亲是个将军。李光地是康熙九年(1669年)进士,从此跻身翰林,虽然屡遭同僚弹劾,但最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因为政绩显著,康熙皇帝曾先后三次授匾给他,是康熙南巡时重要的身边侍臣。他从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被任命为直隶巡抚开始,一直是康熙皇帝很器重的大臣,与康熙“情虽君臣”,但“义同兄弟”。 李光地虽身居要位,但对自然科学十分感兴趣,而且在算学和天文历法领域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这可能与当时传教士学术以及康熙皇帝痴迷于自然科学有关。他弟弟出资为梅文鼎刻印《方程论》的事,他不可能不知道。就在他弟弟为梅文鼎刻印《方程论》的一年后,梅文鼎应主修《明史》官员的邀请,北上京城,参与修订《明史》中的“历志”部分。 梅文鼎到京后,受到李光地的热情接待,他让梅文鼎就住在他家。这使梅文鼎感激不已,这倒并不是因为李光地是个大官,而是因为有很多当时一流的科学家经常出入相府,这使梅文鼎也有了交流的机会。梅文鼎以极厚的学说功底,参引历史上有记载的72家历书,检校得失,指出了《明史·历志》稿本中的多种谬误,使得编纂者低首心折,大为震惊。一些士大夫将自己的子弟送到李府,拜梅文鼎为师。李府一时门庭若市。由于登门求教的人太多,李光地建议梅文鼎写一些有关历算和算学方面普及型的读物,使一般读者看了就能“入得门津”。梅文鼎觉得有道理,就先写了一本《历学疑问》,由李光地作序,刊行于世。谁也没想到,这本意在普及“历学”的小册子,却改变了梅文鼎的家世与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什么星座职业是天文学 有星座学的专业吗
十二星座是天文学吗?当然,它属于天文学。黄道附近确实有十二个星座,这是无可争辩的。许多年前,天文学家发现了它,但它的名字不同。它不是占卜的12个星座,而是天文学中的星座关于星座的天文知识当然,星座是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星座的基本知识:星座是天空中的一些固定星群,它们的形状通常与猎户座、天鹅座、双子座等人或动物的形象有关。星座是以人类观察到的天空的分布命名的。这些星座在天球上占据特定的位置,通过与赤道的位置来确定。星座通常被用来指代一组恒星,但事实上,它们通常不直接联系在一起,它们似乎只是在同一区域。现在被广泛接受的88个星座,包括12个黄道星座,用来描绘太阳轨道,从而形成黄道带。在南半球,人们可以通过天鹅座的位置来确定南方的方向,例如,星座也可以用来确定天空的方向。星座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名字和故事,通常与它们的形状和位置有关,如希腊神话中的半人马座和天鹅座。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星座的基本知识。天文公认的星座有多少?天文学家大部分是什么星座有12个星座,包括双鱼座、天蝎座、巨蟹座、摩羯座、处女座、金牛座、狮子、白羊座、射手座、天秤座、水瓶座、狮子座、风向星座1928年会议明确将天空分为几个星座88个为了满足天文学研究的需要,1928年召开的会议明确将全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区域。同时,规定以1875年春分和赤道为基准。根据天球上88个星座的不同位置和恒星出没情况,分为北天拱极星座(5个)五个区域、北天星座(40~90,19个)、黄道十二星座(天球上黄道附近的十二星座)、赤道带星座(10个)、南天星座(-30~-90,42),全天88个星座。大多数现代星座都是由传统的古希腊星座演变而来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全天精确地分为88个星座。使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都属于某个特定的星座。星座在天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星术也利用黄道十二星座的形象,但占星术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真正科学方法的伪科学。星纪星座有什么特点?星纪星座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星官和星宿的位置划分的星座系统。其特点如下:1.基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星座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物,不同于西方黄道十二宫。星座主要基于天文观测和星象的位置划分,强调了中国古代文化对星象的重要性。2.28宿系统:星座主要由28宿组成,每宿代表一宿。这些星星通常由恒星组成,用于标记季节,预测天气,测量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农业和农民的日常生活。3.标志动物和物体:与黄道星座不同,星座通常以动物或物体命名,如斗、牛、女性等。这些名字通常与星星的形状或传统文化有关。4.与生肖相关:星纪星座的划分与中国传统生肖十二相关。每个生肖都与一个或多个星星有关,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5.文化和历史价值:星座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图像和宇宙的观察和理解。这些星座不仅是天文学的一部分,而且广泛应用于占星术、农历法和传统医学领域。星座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星座体系,通过星宿的位置和形状划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