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时间:2024-04-1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超凡魅力型领导者,通过自身的奇迹之举或英雄行为,把一些人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追随者或信徒。

而成吉思汗就是这样一位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团结成一个整体,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成就。

那么,青年成吉思汗是怎样成长为具有超凡魅力领袖的呢?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团队凝聚力

蒙古人能够统治一个国家、一个帝国乃至整个世界,是成吉思汗及其追随者的共同理想。

这种共同理想,使蒙古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理想的萌芽

根据史料记载,在成吉思汗出生前,蒙古人还没有掌握书写的方法,蒙古族一直以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说唱艺术演绎和传承着民族文化。

成吉思汗理想萌芽的产生,很可能就源于聆听祖先的故事。

约在公元1130年前后,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成为全体蒙古人的第一位统治者,他领导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草原部落联盟。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成吉思汗的堂祖父俺巴孩被金朝统治者抓获,钉死在一种名为木驴的刑具上,他在临刑前,嘱咐他的随从人员巴刺哈赤,转告子孙为他报仇。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是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领袖,他与长城以北最大的部落(克烈亦惕部)结成联盟,以图进取,可惜壮志未酬,被塔塔儿人设计毒杀。

在聆听祖先的故事时,年幼的成吉思汗已经有了远大的抱负。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理想的形成

一次偶然的机遇,使成吉思汗相信自己得到了长生天的护佑,于是统一蒙古的理想开始扎根于他的心中。

公元1181年,19岁的成吉思汗为躲避蔑儿乞惕人的追捕,藏进了不儿罕合勒敦(蒙古人的圣山),在饥寒交迫中躲了三天,神奇地活了下来。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为了表示感谢,成吉思汗面向太阳,把腰带挂在颈上,把帽子托在手里,另一只手捶胸,面对太阳跪拜九次,洒奠儿祝祷。

他和追随者都相信:长生天护佑着成吉思汗并赋予他统一蒙古的使命,这是通向领导地位的重要一步。

没有什么会比这种扎根于精神世界的理想信念更具固舞作用。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理想的成长

随着追随者规模的不断扩大,成吉思汗的理想也不断壮大: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帝国,再到整个世界。

成吉思汗认为,统一蒙古需要通过合并部落,使全体成员成为名义上的蒙古人来实现。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这一理想会威胁到他的潜在对手,最初的成功与其获得天命支持的信念的结合激起了这些潜在对手的忠诚,而维系这种忠诚需要一种持久的、共同的理想:征服整个世界。

为了实现理想,蒙古人团结成一个整体,席卷欧亚。

成吉思汗几乎接近了他的目标,这种征服的理想在他死后仍然持续多年。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优化个体人格,增强团队向心力

成吉思汗的人格魅力,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磨砺中逐渐形成的。

这种人格魅力,赢得了蒙古人的尊重与信任,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敢于直面挫折

敢于直面挫折,是成吉思汗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成吉思汗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挫折。

他9岁时,父亲在回家的途中被仇敌杀害,家族遭到排斥,被迫在饥寒交迫中自生自灭。

后来,他不幸被敌人俘获,在锁儿罕失剌一家的帮助下,才侥幸逃脱。

他19岁时,蔑儿乞惕人发动突然袭击,俘虏了他的妻子,他和追随者在不儿罕合勒敦(蒙古人的圣山)躲了三天三夜,才摆脱追捕。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他41岁时,克烈亦惕部首领脱斡邻勒率兵突袭,军队遭遇重创,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对挫折,成吉思汗没有逃避,而是勇敢面对,奋起抗争,最终将一个个敌人击败。

在此期间,成吉思汗充分展示了他勇于面对挫折,为了爱、荣誉和复仇甘冒风险的品质,因此备受蒙古人仰慕。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善于接受批评

对批评持开放性的态度,是成吉思汗人格魅力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成吉思汗13岁时,他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别克帖儿因为猎物分享问题发生争执。

心有怨气的成吉思汗不顾母亲的劝导,和弟弟哈撒儿带着弓箭埋伏在路旁,射杀了别克帖儿。

母亲严厉地训斥了他们,并称他们为富有攻击性的野兽。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母亲的愤怒给了成吉思汗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他没有因此而心怀怨恨,而是虚心接受了批评,并明白了为恶和从善的界限。

长大后,成吉思汗致力于让臣民懂得这个道理:犯罪,会带来可怕的破坏性后果,并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勇于信守承诺

信守承诺,是成吉思汗在人生历程中学到的重要经验。

在蔑儿乞惕人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中,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俘。

他向脱斡邻勒和札木合求助,共同出兵攻击蔑儿乞惕人。

过程中,成吉思汗和脱斡邻勒的军队赶到会合地点时比约定时间晚了三天。

札木合愤怒地指责他们:咱们不是说好了,即便有风雪,也要守约。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即便下雨,会合时也不落后。

咱们蒙古人一经应诺,就跟立了誓一样,不是吗?通过这次经历,成吉思汗明白了信守诺言的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它,盟友的信任就会消失,士气就会低落,协调一致的行动会变得愈发困难,最终将导致失败。

当然,成吉思汗并非神灵,在成长过程中,他也有脆弱的一面。

正因为如此,他的勇气、包容与正直更容易让蒙古人产生共鸣,以极大的热情追随他前进的脚步。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培养识人智慧,增强团队竞争力

在成长过程中,成吉思汗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危难时刻善于选择合适的盟友,这三点共同构成了成吉思汗识人的智慧。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正视不足

差强人意的领导者总是回避、掩盖不足;杰出的领导者则勇于承认不足,并不断寻找改善这种不足的方法。

成吉思汗认识到:如果只依靠游牧民族已有的技术,而没有文字和法律的支撑,他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

于是,他引入了畏兀儿书写系统,制定了蒙古人法典,提升了管理效率,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选贤任能

平庸的领导者排斥优秀的人才,将他们视作自身的威胁而非团队的财富;杰出的领导者则能看到人才的长处,并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

在成吉思汗的领导团队中,除了蒙古人外,还包括乃蛮人、蔑儿乞惕人、塔塔儿人、契丹人、畏兀儿人等。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对于成吉思汗而言,如果对事业有帮助,他并不介意重用敌对部落的成员。

在所有大臣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契丹人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博览群书,精通中原政权的运作方式。

成吉思汗非常欣赏耶律楚材的才华,任命他为国家的最高管理人员。

历史证明,耶律楚材对塑造成吉思汗及整个帝国的性格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辨识盟友

斯蒂芬·M·沃尔特在《联盟的起源》一书中提到:在任何竞争性的体系中,能够争取到盟友都是极其有价值的资源。

相反,引起其他各方联合起来反对自己,则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

成吉思汗多次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正确的盟友,从而确保了事业的成功。

一次是在被泰亦赤兀惕人俘虏后,成吉思汗抓住机会,与锁儿罕失剌建立友谊,并在他的帮助下,成功逃离。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另一次是在妻子被蔑儿乞惕人俘虏后,成吉思汗争取到了札木合和脱斡邻勒的帮助,成功救出了妻子,并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正是因为成吉思汗有识人的智慧,所以即使在他最危难的时刻,也有部属一直追随左右,不愿离开。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运用安人艺术,增强团队稳定力

激励士气

士气是一种精神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从精神层面看,士气是一种对伟大事业的信仰,参与者必须心怀进取予以追求并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

从智慧层面看,参与者必须觉得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所在的团队富有效率,并且他的领导值得信赖。

从物质层面看,参与者必须觉得在物质上得到了保证,即拥有了良好的武器和有利的作战条件。

在一次作战中,成吉思汗遭遇了惨痛失利。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他带着19位忠诚的同伴,来到班朱尼湖畔修整。

成吉思汗看到大家情绪低落,举手仰天而誓:使我克定大业,当与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

这番激励的话发挥了作用,将士莫不感泣。

后来,饮班朱尼水的同伴成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重要力量。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赏罚严明

领导者用人,赏罚是最重要的手段。

赏,即通过奖励有功之人,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罚,即通过惩戒有过之人,保证有令必行。

赏罚严明,领导者就能凝聚下属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赏罚混乱,领导者就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成吉思汗并不贪恋财富,每次作战胜利,他会慷慨地将大部分战利品赏给有功之人,这也成为追随者的财富之源。

但成吉思汗也有自己的底线:他对战利品的所有权和分配权不容挑战。

如果有部下私藏战利品,等待他的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允许争论

善于处理争论的领导人能够让所有团队成员说真话,把握争论的焦点,然后找出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

成吉思汗对建议持开放态度,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他对继承问题的处理。

对四个儿子的继承问题,成吉思汗没有回避,而是公之于众,广开言路。

期间,长子术赤与次子察合台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提醒二人回忆过往的艰难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

兄弟二人达成了和解,并一致认为三子窝阔台稳健可靠,堪当大任。

成吉思汗:超凡魅力领导者,一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大陆

在整个事件中,成吉思汗并未直接干涉。

他允许争论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儿子们在争论过后形成了共识。

这既避免了失败者的疏离,也解除了未来的隐患。

成吉思汗安人的艺术,使下属与人民心满意足,并以自我牺牲、服从与忠诚作为回应。

成吉思汗通过树立共同理想、磨砺个体人格、培养识人智慧与运用安人艺术,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位受人爱戴、具有超凡魅力的卓越领导者。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身世是否牵扯秦国丞相吕不韦

给后世留下了四个谜团:第一个是他的长相之谜,史学界围绕他身形是猥琐还是高大英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二个是性格之谜,秦始皇是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第三个是求仙之谜;第四个是私生子之谜。然而,在所有的谜团之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秦始皇私生子之谜。那么,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私生子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统治下的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秦始皇在中国一直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存在于史书中,在中国民间也是残忍的化身,是无情的代名词。但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中国的”:从他13岁继承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亲政开始,直到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时止,在短短的十七年之内,便迅速地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之局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这种气魄,并非一般的帝王所能与之相比,所以,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看来,秦始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然而,正像许多对中国历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喜欢留下一些难以解开的谜团让后世的人们去琢磨一样,秦始皇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可以说,秦始皇给后世留下的谜团,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多。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秦始皇遗留的许多谜团已经被历史学家们拆解,但是对于私生子的问题,却是一个两千年以来史学界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秦始皇究竟是纯正的皇室血脉(是否是庄襄王嬴之子),还是丞相和的私生子,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难题。在《吕不韦列传》里对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吕不韦是当时阳翟的一个大富商,搞贩卖发了财,迅速成为当时在全国少数几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嬴子楚。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有的宝全部押在嬴子楚身上,企图借助他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嬴子楚本来对于皇位继承之事已经彻底失去了心,但是在听到吕不韦的计划之后,顿时对他,声称只要吕不韦帮助自己继承王位,他必将拜吕为相。在得到嬴子楚的承诺之后,吕不韦遂出资千金,为其设计,并将自己原本已经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庄襄王。最后,在吕不韦的努力下,正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的终于同意收嬴子楚为义子,从而为嬴子楚继承王位铺平了道路。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子的安国君在位没几天便死了,子楚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史称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称王之后,庄襄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拜吕不韦为相,封赵姬为皇后。自此,吕不韦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之所以秦始皇系吕不韦私生子在后世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以上这段文字所影响。可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同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的《战国策》却并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这在史学界产生了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隐私,既然不载这件事,显然是当时没有这种传闻;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本身并非正规史料,其可信度自然无法与《史记》相比,所以应按《史记》的记载来认定秦始皇的身世;还有学者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大期而生”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基点来论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私生子。看来,秦始皇身世之谜要想得以彻底解开,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万历帝王北斗七星葬式解析

为自己营造的陵墓固然是辉煌无双,他们下葬的姿势更是别有讲究。从夏商周开始,不同文化系统的氏族就有着独特的葬式,在已经发掘的古墓葬里,有仰卧、屈肢、双手胸前交叉等多种葬式,葬式是辨别墓主的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到现在开的明墓并不多,皇帝陵墓只有皇帝的定陵被打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足有48年的时间。定陵地宫的挖掘震惊世人,打开万历的棺木,却发现他在棺材中没有一般的仰面而卧,而是呈“北斗七星”的姿势。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被打开,除了揭秘了墓中并无传说中的重重机关,同时出土了大量明朝晚期最精美的宝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位主人下葬的姿势。他们的姿势很是特别,在现在所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是的,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被称为“北斗七星”式的葬式。 这神奇的“北斗七星”葬式具体是什么样子呢?据材料说,出土的万历皇帝棺材里,万历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骨骼,但是还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姿势。他的身体头朝西、脚朝东,整体是仰卧在棺材里的棉被上,但是四肢的位置很有特色。头是仰面朝天,但头顶有些微向右偏;右胳膊向上弯曲着,右手放在脸旁边,扶着自己的面颊;左胳膊向下弯曲,左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位置,还拿着一串念珠。两只腿也各不相同,左腿正常伸直,右腿却向外弯曲,两只脚各向外。两位合葬的和孝端皇后的葬式也不是一般的仰卧。孝靖皇后和万历皇帝类似,下肢弯曲,左臂弯曲下垂,手扶在腰上,右臂向上弯曲,手在头旁边。孝端皇后左臂与孝靖皇后一样,右臂却垂直向下,两只脚交叠在一起。 网络配图 按理来讲,他们下葬的姿势应该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在尸体入棺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出现颠簸,导致了最后出现姿势的差异。据记载,从紫禁城到定陵一路上,路途遥远,抬棺材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棺材的一角也曾掉到地上,这样出现姿势的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孝靖皇后的姿势应该是本来的姿势,整体看来,她的整个身体就像是天上北斗七星的形态。 这个奇怪的姿势到底为什么出现在的身上呢?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常见的星座,斗柄指向北极星,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很多中国古代的风水、天象,都是与北斗七星密切相关的,甚至每颗星都被赋予了名称,斗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斗柄是玉衡、开阳、摇光,几颗星的方位及运行对于古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北斗七星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意义。古人认为,皇帝的居处正对着天上的紫微星,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的原因,而北斗七星在星宿理论中是属于紫微星垣的,也就是人间帝王在天上的对应物,他们在天上就住在北斗星附近。所以,他们要以北斗七星的形制下葬,就更易于他们走到极星天边,为死后去向天上的帝所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帝王墓葬来看,只有定陵万历皇帝的葬式是这样的,其他却都并未如此。这也许是因为明朝皇帝格外重视这一点,所葬的明孝陵虽然没有开掘地宫,但是从地上建筑来看,并不是像一般的陵园呈笔直左右对称的,而是弯弯曲曲,不成直线。这一方面是顺从梅花山的地形,因地制宜,更重要的则是陵园神道也是形似北斗七星的样子,这在中国的帝里也是唯一的。从明孝陵的神道可以看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格外重视北斗七星的形制,把自己的墓道建成弯曲状,那么万历皇帝作为他的子孙,以北斗七星的葬式下葬,也就不足为怪了。定陵是唯一一座被开启的明帝陵,一般认为,其他明朝皇帝的葬式也都应该与他一样,呈北斗七星状。 网络配图 在万历皇帝统治明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昏庸腐朽不理朝政,明王朝渐渐走向衰败腐朽,直至无药可救。而他却没有体会到亡国的苦果,仍是安然入土了他之前为自己营造的地下宫殿,以北斗七星的葬式长眠在定陵地宫中。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他断送的,他却享乐一生;继位的皇帝努力想要励精图治,试图阔斧地改革,拯救这个王朝,但是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已经无法治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躺在定陵里的万历皇帝,不知道是否会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未解之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