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去哪?

时间:2024-06-0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去哪?

传国玉玺,是我国历朝历代皇帝正统身份最为重要的凭证,可谓说是见证我国千余年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

自秦始皇命李斯取材和氏璧制传国玉玺以来,至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携玉玺与皇后周氏举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一共流传了1157年。

可自后唐之后,和氏璧便与李从珂一起埋藏于火海之中,不知所踪。

那么传国玉玺到底去哪里了?它最有可能去哪里?笔者接下来会一一考究推论。

要想知道玉玺去哪里,我们先要了解玉玺的由来。

相传传国玉玺是由春秋名玉和氏璧所造,而和氏璧的由来也有一段典故。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山上发现了还是璞玉的和氏璧,便把他献给当时的楚王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工来鉴赏,玉工说这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很生气,便以欺君的罪名把卞和的左腿给砍了。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来献玉,可是楚武王的玉工还是说这是块石头,楚武王便把卞和的右腿也给砍了。

到了文王即位时,卞和也不敢再把美玉献上,只能终日坐在荆山之下哭泣。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人去询问卞和是否因为双腿被砍而哭泣。

卞和回答我不是因为失去双腿而哭泣,只是宝玉被认定为石头,忠贞之人被认定为行骗之徒,故而悲伤。

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去哪?

楚文王听说后便命工人切开璞玉,果然发现里面的绝世宝玉,为了纪念肯定卞和的坚定。

就把宝玉命名为和氏璧意为何氏之壁。

这便是和氏璧的由来。

到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便命令李斯把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在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为天子七玺之首。

虽然传国玉玺其实一共有七个,但是历代所指之玉玺多为和氏璧所制成的传国玺其他六个本文暂且不谈。

但亦可得知和氏璧所造之传国玉玺其地位之超然,远超其他六玺。

1秦汉时期流传的传国玉玺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在咸阳街道手捧玉玺归降刘邦。

至此,始皇帝嬴政一手创建的大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15年便灰飞烟灭。

之后经过数年的楚汉战争,玉玺便成为大汉帝国的传国之宝。

直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派他的弟弟王舜进入皇宫索要传国玉玺。

当时玉玺在长乐宫王太后手上,王太后可是王莽家族的老人,当时王莽的升迁都是依靠她提携的。

现在看着自己族中子弟要窜大汉的天下,王太后一怒之下把玉玺摔在地上!你们这些兔崽子真是胆大包天!玉玺就这样被摔断了一脚。

王莽兄弟也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在之后偷偷的把玉玺缺的一脚用黄金补上,从此,玉玺就不是那个完完整整的玉玺了。

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去哪?

2玉玺历经波折最后神秘消失

自汉以后,曹魏代汉,为了证明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曹丕命人在玉玺肩部刻有大魏受汉之传国玺来欲盖弥彰,但在不久亦被司马炎依样画葫芦的照搬过来。

晋代魏之后,短暂的王朝在八王之乱后分崩离析。

五胡乱华时代来临,晋朝士人纷纷衣冠南渡,中原地区生灵涂炭。

而玉玺则流落在后赵皇帝石勒手中,他也喜欢在玉玺刻字,这次是在玉玺右侧刻上天命石氏

最后冉魏颠覆后赵,为寻东晋援兵把传国玉玺送回东晋,此时传国玉玺终于又回到汉族正朔手中。

而中国经历了几百年分裂之后,终于由隋朝统一,玉玺,自然而然也在隋室手中。

可是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禁军杀害,萧后和杨政道携带着玉玺逃到了漠北突厥地盘。

所以唐初是没有正版传国玉玺的,太宗皇帝也只能刻了数枚受命宝,定命宝聊以自慰。

公元630年,唐太宗采纳代州都督张公谨建议,决议北伐突厥。

杨政道携带传国玉玺从突厥逃归,传国玉玺又一次回到正统王朝手中。

这也是玉玺最后一处安定之所

之后唐末藩镇割据,玉玺又流传到后梁,后唐等割据政权。

最后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见大军攻入皇城,已经无力回天之时。

携带着玉玺和皇后周氏族人们一起投火自焚,传国玉玺最终下落不明,永不见天日。

那么玉玺到底在哪里呢?

1北宋真假玉玺。

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去哪?

北宋哲宗绍圣3年,即公元1096年咸阳有农民在耕种之时获得一个色绿如蓝,其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出土不久便被献上朝廷。

当时蔡京等人经过考证研究之后,认定这便是秦始皇所造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但是当时也有不少官员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伪造的玉。

不过无论真假,在靖康之难时,北宋都城汴京被破,徽,钦二帝都被金国北掳。

哲宗时期被发现的传国玉玺亦同时被搜刮入金国,公元1234年,蒙古大军攻破金朝最后一座城市蔡州,末帝金哀宗自缢而死,蒙古大军大肆搜刮都无法找到传国玉玺。

宋朝所发现的传国玉玺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大河之中。

2元大都又现传国玉玺。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去世。

在蒙古贵族会议之上御史中丞崔彧献上一个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的玉玺给即将即位的皇帝元成宗铁穆耳,经过监察御史杨桓的辨认,发现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大字,便认定是秦时传国玉玺。

但是不久后元朝名臣伯颜将包括这枚玉玺在内的元朝缴获历朝历代传国玉玺都磨平印刻,发放给大臣王公来用作私人印章。

假设元发现的传国玉玺是真正的传国玉玺的话,恐怕当时已遭遇不测,被人毁尸灭迹了

3明朝时期传国玉玺的下落

在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之后,元朝势力逐渐退出中原,最终只能回到漠北草原。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后,听说传国玉玺被元顺帝带着逃回漠北。

曾数次命令徐达,李文忠等大将带领十数万大军深入漠北打击打击北元残余势力。

这固然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在内,但其实也有想要在北元手里夺回华夏至宝的心意。

只是可惜,终洪武一朝,都未能彻底消灭北元残余势力,玉玺也没能回归中华。

在明朝弘治十三年时,也有过农民发现玉玺,经由陕西巡抚熊羽中上报给孝宗皇帝一事记载。

但是孝宗皇帝十分直截了当,觉得这是假的,就扔了不用,性格十分有趣。

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去哪?

4清时期的传国玉玺。

在明朝时期,漠北有一个牧人在放牧期间发现了一枚玉玺,便将这枚玉玺献给了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

并且称其为秦时流落的传国玉玺,不久之后漠南蒙古部落的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得知消息,便带齐兵马攻击博硕克图汗。

经过了数次血战,终于战胜漠北蒙古部

这枚传国玉玺便由林丹汗所得,一直传给子孙。

到了明末之时,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即位。

并且命令他的弟弟多尔衮率军征服蒙古诸部,意图在关外与蒙古地区连成一片。

形成高屋建瓴之势,鲸吞大明。

就是在征伐途中,林丹汉的儿子额哲献上玉玺归降。

皇太极便由此得到了传国玉玺,建立了大清。

在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一共也藏有印玺39枚。

正中央最大一枚便是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的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就是皇太极当日所得的传国玉玺。

但是乾隆皇帝亲自顶下二十五宝时曾经说过这枚传国玉玺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

认定这一枚传国玉玺是一个赝品。

之后再也没有传国玉玺出世的消息出现。

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去哪?

先说五代后唐传国玉玺被焚毁一事。

现代科学发达,已经证明了玉的熔点为1713度,即要在1713度这样的高温下,才能把玉给融化。

传国玉玺主要是玉所造,所以在李从珂自焚时顺便把传国玉玺也烧毁了可能性并不大,最有可能是被某人趁乱收去,流落民间。

而北宋哲宗所发现的传国玉玺,则更大可能是某些大臣,甚至有可能是皇帝直接授意手下人所制造的突发事件

因为传国玉玺的历史意义极其在古代的政治意义都极为重大

如果皇帝能得到传国玉玺,其意义不言而喻。

传国玉玺去哪了?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去哪?

无论是其帝位的合法性,正统性,还是当时皇帝的神权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样利己不损人的美事,皇帝和朝廷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笔者认为,宋代所得的传国玉玺是假的可能性较大。

而元朝时期所得的传国玉玺,虽然有明确记载的外形与秦书八字。

但是没有记载其失去一足由黄金补上的细节,还有肩部曹魏代汉的事情,所以为真品的可能性也不大。

至于清代的传国玉玺,已经被乾隆皇帝钦定为赝品,这里便不再赘叙。

最后,笔者认为,传国玉玺的去处只有两处,一是在后唐李从珂自焚后,玉玺一直流落民间某处,不为世人所知。

二是在某位古代帝王的陵寝之中,永生永世陪伴着那位君王,不不见天日。

结语:

传国玉玺虽然对于今日,其政治意义已经全无。

但是对于我国的历史意义可以说排在所有国宝之中第一位,它见证了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结束与封建集权君主制的崛起。

是历代国家帝王追求正统性最有力的象征。

它见证着我国的历史发展,个中曲折。

希望它能够重见天日,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历史的浑厚,雄壮!

参考文献

《日下旧闻考》 朱彝尊

《太平御览》李昉,李穆

《五代会要》王缚

《汉书 元后传》 班固

《史记》司马迁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身世是否牵扯秦国丞相吕不韦

给后世留下了四个谜团:第一个是他的长相之谜,史学界围绕他身形是猥琐还是高大英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二个是性格之谜,秦始皇是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第三个是求仙之谜;第四个是私生子之谜。然而,在所有的谜团之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秦始皇私生子之谜。那么,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私生子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统治下的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秦始皇在中国一直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存在于史书中,在中国民间也是残忍的化身,是无情的代名词。但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中国的”:从他13岁继承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亲政开始,直到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时止,在短短的十七年之内,便迅速地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之局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这种气魄,并非一般的帝王所能与之相比,所以,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看来,秦始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然而,正像许多对中国历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喜欢留下一些难以解开的谜团让后世的人们去琢磨一样,秦始皇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可以说,秦始皇给后世留下的谜团,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多。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秦始皇遗留的许多谜团已经被历史学家们拆解,但是对于私生子的问题,却是一个两千年以来史学界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秦始皇究竟是纯正的皇室血脉(是否是庄襄王嬴之子),还是丞相和的私生子,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难题。在《吕不韦列传》里对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吕不韦是当时阳翟的一个大富商,搞贩卖发了财,迅速成为当时在全国少数几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嬴子楚。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有的宝全部押在嬴子楚身上,企图借助他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嬴子楚本来对于皇位继承之事已经彻底失去了心,但是在听到吕不韦的计划之后,顿时对他,声称只要吕不韦帮助自己继承王位,他必将拜吕为相。在得到嬴子楚的承诺之后,吕不韦遂出资千金,为其设计,并将自己原本已经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庄襄王。最后,在吕不韦的努力下,正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的终于同意收嬴子楚为义子,从而为嬴子楚继承王位铺平了道路。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子的安国君在位没几天便死了,子楚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史称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称王之后,庄襄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拜吕不韦为相,封赵姬为皇后。自此,吕不韦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之所以秦始皇系吕不韦私生子在后世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以上这段文字所影响。可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同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的《战国策》却并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这在史学界产生了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隐私,既然不载这件事,显然是当时没有这种传闻;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本身并非正规史料,其可信度自然无法与《史记》相比,所以应按《史记》的记载来认定秦始皇的身世;还有学者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大期而生”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基点来论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私生子。看来,秦始皇身世之谜要想得以彻底解开,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万历帝王北斗七星葬式解析

为自己营造的陵墓固然是辉煌无双,他们下葬的姿势更是别有讲究。从夏商周开始,不同文化系统的氏族就有着独特的葬式,在已经发掘的古墓葬里,有仰卧、屈肢、双手胸前交叉等多种葬式,葬式是辨别墓主的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到现在开的明墓并不多,皇帝陵墓只有皇帝的定陵被打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足有48年的时间。定陵地宫的挖掘震惊世人,打开万历的棺木,却发现他在棺材中没有一般的仰面而卧,而是呈“北斗七星”的姿势。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被打开,除了揭秘了墓中并无传说中的重重机关,同时出土了大量明朝晚期最精美的宝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位主人下葬的姿势。他们的姿势很是特别,在现在所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是的,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被称为“北斗七星”式的葬式。 这神奇的“北斗七星”葬式具体是什么样子呢?据材料说,出土的万历皇帝棺材里,万历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骨骼,但是还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姿势。他的身体头朝西、脚朝东,整体是仰卧在棺材里的棉被上,但是四肢的位置很有特色。头是仰面朝天,但头顶有些微向右偏;右胳膊向上弯曲着,右手放在脸旁边,扶着自己的面颊;左胳膊向下弯曲,左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位置,还拿着一串念珠。两只腿也各不相同,左腿正常伸直,右腿却向外弯曲,两只脚各向外。两位合葬的和孝端皇后的葬式也不是一般的仰卧。孝靖皇后和万历皇帝类似,下肢弯曲,左臂弯曲下垂,手扶在腰上,右臂向上弯曲,手在头旁边。孝端皇后左臂与孝靖皇后一样,右臂却垂直向下,两只脚交叠在一起。 网络配图 按理来讲,他们下葬的姿势应该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在尸体入棺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出现颠簸,导致了最后出现姿势的差异。据记载,从紫禁城到定陵一路上,路途遥远,抬棺材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棺材的一角也曾掉到地上,这样出现姿势的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孝靖皇后的姿势应该是本来的姿势,整体看来,她的整个身体就像是天上北斗七星的形态。 这个奇怪的姿势到底为什么出现在的身上呢?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常见的星座,斗柄指向北极星,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很多中国古代的风水、天象,都是与北斗七星密切相关的,甚至每颗星都被赋予了名称,斗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斗柄是玉衡、开阳、摇光,几颗星的方位及运行对于古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北斗七星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意义。古人认为,皇帝的居处正对着天上的紫微星,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的原因,而北斗七星在星宿理论中是属于紫微星垣的,也就是人间帝王在天上的对应物,他们在天上就住在北斗星附近。所以,他们要以北斗七星的形制下葬,就更易于他们走到极星天边,为死后去向天上的帝所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帝王墓葬来看,只有定陵万历皇帝的葬式是这样的,其他却都并未如此。这也许是因为明朝皇帝格外重视这一点,所葬的明孝陵虽然没有开掘地宫,但是从地上建筑来看,并不是像一般的陵园呈笔直左右对称的,而是弯弯曲曲,不成直线。这一方面是顺从梅花山的地形,因地制宜,更重要的则是陵园神道也是形似北斗七星的样子,这在中国的帝里也是唯一的。从明孝陵的神道可以看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格外重视北斗七星的形制,把自己的墓道建成弯曲状,那么万历皇帝作为他的子孙,以北斗七星的葬式下葬,也就不足为怪了。定陵是唯一一座被开启的明帝陵,一般认为,其他明朝皇帝的葬式也都应该与他一样,呈北斗七星状。 网络配图 在万历皇帝统治明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昏庸腐朽不理朝政,明王朝渐渐走向衰败腐朽,直至无药可救。而他却没有体会到亡国的苦果,仍是安然入土了他之前为自己营造的地下宫殿,以北斗七星的葬式长眠在定陵地宫中。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他断送的,他却享乐一生;继位的皇帝努力想要励精图治,试图阔斧地改革,拯救这个王朝,但是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已经无法治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躺在定陵里的万历皇帝,不知道是否会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未解之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