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北京三万里: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新书发布会
主办: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阳书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马可·波罗、汤若望、泰戈尔、埃德加·斯诺、萨特、波伏瓦、大江健三郎、切·格瓦拉、安东尼奥尼、小泽征尔、皮尔·卡丹、萨马兰奇、斯特恩、卡拉扬、霍金……
在一些微妙的历史时刻,他们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中国,在北京或安家,或短游,留下深浅不一的足迹。
对中国来说,他们不仅是过客,还是报信人,是破冰者,是开启中国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北京三万里: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记录了15位特殊时刻来华的外国人与北京的故事。
三万里不仅是时空的距离,也暗指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本书可为当下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主持人:有请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徐和建先生致辞。
徐和建:邀请我来讲讲,因为这本书跟我有点渊源。
北京日报社特别报道部在《北京日报》有一个品牌栏目纪事,我最早是从那里读到这本书中一些外国名人到北京、游北京、看北京的纪实篇章,感觉非常好。
谨代表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北京三万里》新书发布表示祝贺,更向《北京三万里》的作者们致敬,他们花费了巨大心血,把留存在史书中的东西、图书馆的东西、民间的东西收集起来,写作、汇编成这本书。
它记录了15位在历史特殊节点来北京的世界名人,他们访北京、看北京、写北京、思考北京的故事,从历史的纵深、地域的辽阔、思想的深邃,呈现了他们眼中北京的万千气象,非常精彩。
北京是一个很大的城市,需要大家去记载、去传播、去建设。
我在北京工作将近40年,在座也有很多老北京。
其实老北京也未必了解北京,需要有更多载体,更多的题材、视角,从不同人群、通过不同平台、运用不同技术来呈现全面的北京。
希望这只是开端,前不久市委宣传部讨论通过了对北京三万里文化发展引导基金的资助,将来还会有一批这样的书,比如散文中的北京戏曲中的北京,我想以后北京日报社、北京联合出版社可以继续,在座各位也可以参与,把北京完整地呈现给大家。
北京是你们的也是我的,是大家的,我们爱北京,谢谢!
主持人:《北京三万里》的副题是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什么是重大时刻?这些重大时刻对我们对外开放有怎样的意义?这个选题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出炉的?有请本书主创之一孙文晔老师。
孙文晔:我们是北京日报最小的一个团队,只有五个人,但也是出书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团队。
15年来我们就干了一件事儿——写出好故事,不管公众的注意力是不是只有7秒,不管是不是身在短视频当道的时代,我们每两周都用一万两千字、两个整版,来讲一个历史惊涛骇浪当中的水滴。
我们选择的切口非常小,但是切入的深度非常深。
这个团队非常有野心——如果说历史是一杯咖啡,我们希望撇去上面的奶油给大家;如果历史是一颗洋葱,我们希望一直剥下去,剥到让大家辣眼睛的那一层。
最近3年我们有一些转型,更加立足于北京的文化和历史,特别是打造了自己部门的北京小宇宙。
产品之一是《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史看北京城建的历史》,现在豆瓣评分9.1,我对它非常有信心;另一个就是这本《北京三万里》。
最早这个系列的开始,是写杜威、罗素、泰戈尔这些思想启蒙家民国时期到中国来的故事。
大家对杜威可能不太了解,他是胡适先生的老师,他的到来促成了很多重要的改变:比如学生搞勤工俭学,中国共产党早期一大批领导人到法国勤工俭学,就是从杜威思想中来的;还有很多女孩子走进学堂,就是从听杜威的讲座,逐渐被吸纳到学堂里的。
开始写这些后就面临很大一个瓶颈——北京印象并不是一个非常稀罕的东西,自元朝以来,很多外国人就把北京作为到中国的第一个旅游目的地,留下很多关于北京的书信、日记;他们的北京历程也有一定的相似,比如吃烤鸭、逛长城。
那我们怎么写出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迟疑、犹豫、琢磨。
孙文晔:迷茫中差不多三年之后,一位读者的提醒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此我感谢他。
记得很清楚,2022年12月19日,我接到一个读者的电话:我看了你们写的萨特和波伏瓦到中国来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建议你们写一系列。
当时就感觉他是一个知音,我立马把心头的疑问抛出来,他说:你应该从马可·波罗写起。
一听就是特别专业的提议,因为北京是自元朝起成为整个中国的中心的。
《马可·波罗行记》成书后一个重要读者是哥伦布,他打开这本书后就决定去寻找北京,结果他找到了新大陆。
他说:马可·波罗跟出使西域的张骞一样,是有‘凿空’使命的人。
你们就应该写这种破冰者,比如萨特和波伏瓦当时是顶着西方偏见的巨大压力来中国的,他们的经历可以见证中国的成长。
他还给我讲了几个重大的历史阶段,比如改革开放后的时间点,他觉得可以从这些点上找一些人,从他们的故事来写北京。
我一直沉浸在这个头脑风暴中,直到挂电话才问他:您是哪位?他说:宣传部徐和建。
因为我是一个沉醉在历史中的书呆子,挂了电话才想:这不就是天天在电视上讲疫情的那个新闻发言人吗?宣传部副部长,这是我的领导啊。
今天是我第一次面对面见到这位领导,我想说一声失敬。
大家都说苏格拉底是思想的助产士,套用这个句式,徐部长就是这部书的思想助产士,他的点拨让我们一下打开思路。
我们抛掉原来只写哲学家、文学家的局限,开始在经济、文化、体育、科学各个领域,并在更大的历史跨度上去寻找那些有凿空使命、破冰之举的人,然后才成就这本书。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北京疫情最厉害、最封闭的时候,它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全过程。
而今正大力吸引外国人到北京,国家搞了很多免签。
昨天在家楼下看到外国人跟北京大叔一起烤串,今天坐地铁到这边还遇到有外国人问路,感觉我们现在拿出这本书是正当其时。
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遭遇围攻,周恩来现场调整发言,脱稿讲话,最后一句是: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到中国来看一看。
结果他们到中国来非常尴尬,因为没人认识他们。
当时他们已经是全世界的文化偶像,但是中国几乎没有人看过他们的书。
波伏瓦有一个感慨:这种互相的无知,甚至比各种政治限制更阻碍我们的交谈。
所以,我们写这本书的初心,就是侯仁之先生那句话——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希望所有人对北京了解更多,有更深的爱。
杨丽娟:思路打开之后,我们第一个选题就是霍金,他不仅是个科学家,还是研究宇宙、研究广义相对论的。
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说,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但对他的研究可以说不知所云。
他是1985年霍金第一次访问中国时的接待者之一。
那时,霍金在世界上已是如日中天的物理学界的明星,但中国没有多少物理学界以外的人知道他的名字。
先请赵铮老师分享一下,为什么接待霍金来北京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赵峥:北京师范大学既是一个师范大学,也是一个综合性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强调要向其他综合性大学看齐,把科研搞上去。
北师大物理系在这方面的长项之一就是广义相对论的研究,研究小组的组织者是我的导师刘辽。
霍金访问中国,我们搞广义相对论的人知道,一般老百姓知道的不多。
热衷促成霍金访华的其实是中科大的团队,因为中科大派出的留学生吴忠超,也是后来《时间简史》的主要译者,跟霍金熟悉。
霍金对中国表示很感兴趣,尤其对万里长城特别期待。
英国方面一开始很犹豫,霍金是他们的国宝,而中国当时是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去的还不是北京、上海,是合肥(中科大所在地)。
合肥在他们印象中是一个小地方,交通不便,认为不适合重残疾人霍金访问——霍金的饮食特别,是专门制作的,要从英国带来或空运来。
要想把必要的补给及时运到合肥,似无保障。
霍金本人很想来华,他说,只要能保证他在合肥存活(survive),他就会来。
最后是中科大副校长钱临造教授跟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沟通,正式向霍金提出了邀请。
中科大团队一个负责人跟我们关系很密切,就问我们能不能顺便接待一下,满足他的心愿,把他送上长城。
所以他先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然后来北京。
我的导师刘辽和他的北师大物理系同事梁灿彬教授,是最早在北京火车站见到霍金的人。
杨丽娟:所以是万里长城的魅力把霍金召唤到北京。
赵峥:我们邀请他作学术报告,大家很踊跃,敬文讲堂500个座位坐得满满的,走廊上都挤满了人。
霍金当时还能自己发声,不需要借助语音合成器。
他的助手听得最清楚,还有他的护士和夫人能听懂,别人都不行。
所以他的话要经过两次翻译,先由他的助手翻译成普通人可以听清的英语,再由刘辽教授翻译成所有同学都能听懂的中文。
接待他我们尽了全力,也劝他:长城还是算了,您坐轮椅上很难上去。
大家看他这么坚决就带他去了,由两个研究生朱宗宏、徐锋把他抬上长城。
我们采访了长城相关人员,还有赵老师提到的吴忠超教授,他是霍金唯一的中国弟子。
他说当时霍金的身体状况跟我们后来看到的不太一样,他手还能动,登长城的时候,平的地方他自己摇动轮椅坚持自己走,有台阶实在走不了,才让北师大两个年轻力壮的研究生帮着抬上去。
卡拉扬的破冰之旅在中国掀起了西方交响乐的热潮,他的唱片也在中国热销。
只是在故宫拍摄歌剧《图兰朵》的想法未获批准,成为他终身的遗憾。
卡拉扬是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指挥,被称指挥帝王。
1979年他来中国演出,可以想象是轰动全国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由于是改革开放初期,访华演出过程中发生很多小插曲,可谓跌宕起伏。
张德生:1979年,中德外交关系恢复没有多少年。
柏林爱乐是世界上最好的四大乐团之一,卡拉扬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两个指挥之一。
搞文化交流的都知道,请他来演出需要一大笔钱。
当时的情况是,日本邀请柏林爱乐到东京访问。
他们就跟中国大使馆说,我们想到中国来,可不可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打电话问中国,中国文化部报给国务院外事处,答复是来吧,欢迎,但是我们没有钱。
当时全国人口三分之二是45岁以下的,即便是过了45岁的,也没几个人知道卡拉扬是谁、柏林爱乐乐团是谁。
当时一个马克顶6块人民币,我认为这50万马克给到中国,是解决了我们的经济问题的。
按照文化部接待计划,卡拉扬、乐团行政经理彼得·吉尔特和其他8名主要成员入住北京饭店,每人或者每对夫妇一个单间;其余200多人均安排住前门饭店双人间,如有乐师带家属,需自掏腰包付一张床位费。
前门饭店照单落实,但北京饭店却迟迟不肯给这10间房。
当时,北京可以接待外宾的涉外饭店只有11家,客房不到4000间。
北京饭店是规模最大、名气最高的酒店,接待过不少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这里的客房一度非常紧张。
当时接待组组长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副经理党允武,跑了好多趟跟北京饭店谈判,我估计起码有6次,苦口婆心解释卡拉扬在欧洲的地位和威望,不比一个普通国家的总统或总理低。
北京饭店工作人员无法理解:一个乐团的指挥,怎么能与一国元首相提并论?最后经文化部反复协调,北京饭店总算答应给10间贵宾房,这时候距离柏林爱乐乐团抵京仅剩3个小时。
接待部门专门给卡拉扬配了一辆红旗轿车,这在当时属于部长以上待遇。
因为柏林爱乐乐团这次乘坐的是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首都机场还没有降落过如此庞大的客机,原有的舷梯高度不够。
怎么办?时间紧迫,机场有关部门会商后,让工作人员在原有的舷梯上临时接了两块木条,再钉上几块木板。
柏林爱乐的飞机降落首都机场,是1979年10月27日晚上。
舱门打开,卡拉扬第一个走下飞机,随后被引领到机场贵宾室。
双方坐定,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姚仲明致欢迎词: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文化部和中国音乐界同仁,向尊敬的、远道而来的卡拉扬先生及其率领下的柏林爱乐乐团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刚开口翻译了一句,就见一位德国人行色匆匆闯进来,径直走向卡拉扬,凑上去咬耳朵。
卡拉扬噌地一下站起来,说了一句,我的乐师从飞机上掉下来了!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头也不回离开了贵宾室。
张小英:柏林爱乐乐团大提琴演奏家亚历山大·韦多夫作为当事人,后来在《柏林爱乐——我们的故事》影片中回忆了事情的经过。
韦多夫和舞台监督海因茨·巴特洛格一起下飞机,走到停机坪中央,巴特洛格突然晕倒。
韦多夫转头跑了回去,站在舷梯最边沿的位置朝飞机里面大喊:请先让一位医生出来,巴特洛格心脏病发作晕厥了!谁也没想到,就在他喊这句话的那一刻,舷梯突然塌了。
韦多夫和站在他身边的首席双簧管洛塔尔·科赫猝不及防,一起从6米多高的舷梯摔了下去。
另一名参过军的乐师反应很快,徒手爬回了机舱。
韦多夫的两只脚跟摔伤,科赫则摔断了肋骨。
柏林爱乐乐团第一首席托马斯·布兰迪斯记得,卡拉扬给晕厥的巴特洛格做了人工呼吸,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学生姜建华,当日和几位同学拿着小旗在机场迎接教科书偶像,却目睹了这起事故的发生。
她至今记得,那天,卡拉扬的脸色铁青,非常可怕。
两位受伤的音乐家后来只在协和医院做了紧急处理,没有动手术。
因为卡拉扬不相信中国的医疗技术,要把他们送到瑞士苏黎世接受他认为最好的治疗。
这个事情的教训,希望在座每一个人记在心里——做任何事情都得认真,不能说大概、也许、马马虎虎,这是不行的。
这个事情后来打官司起码打了15年,德国人要求赔精神损失费,我还有带学生的额外收入,你都要赔我。
文化部说:你告就告吧,不是我的事情,你找中国民航。
张小英:此后20多年,文化部外联局一直在处理和协商这两位音乐家与中国民航之间的赔偿问题。
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已经在宇宙中发现了超过5000多颗系外行星,而且在这数千颗系外行星中,还存在着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奇特世界, 如有些行星的表面会下玻璃雨。
有的会上演冰火两重天, 有的甚至还会逃离母星的控制,成为流浪行星,而今天便带你了解宇宙中奇特的5颗系外行星。
1.HR 5183b行星HR 5183b行星是一颗气态巨行星,它距离我们大约为100光年,质量是木星的三倍,当时天文学家在发现它后,曾表示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系外行星,因为它拥有奇怪的蛋形轨道,并且具有极高的偏心率,假如我们将他想象成太阳系的木星,那么其最远轨道能够达到海王星之外,可以想象到他的奇特之处。
2.WASP-76bWASP-76b行星位于双鱼座方向,距离我们地球大约为630光年,他是一个绕着F型主序星运行的气态巨行星,其质量大约是木星的0.92倍,半径为木星的1.83倍,而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在它的表面会下铁雨,由于距离母恒星非常近,已经被潮汐锁定,因此它的一面总是朝向恒星,其白天温度高达2500C,以至于该行星上的铁元素都熔化成了气体。
这些铁蒸气被强风吹到较冷的区域,并凝结成液滴形成铁雨。
3.HD189733bHD189733b是一颗距离地球约63光年的系气态巨行星,质量比木星还要大13%,在2008年,天文学家通过偏振测量法测定,发现HD189733b的蓝色波段反照率高于红色,这意味着他看起来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不过HD189733b虽然呈现出蓝色但并不是海洋,因为HD189733b表面温度极高,天文学家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它的大气层中富含硅酸盐,而这些硅酸盐在高温下熔化,然后形成了玻璃雨。
这些玻璃雨在风速高达9000公里/小时的超音速风中呈弧形落下。
4.开普勒10b开普勒-10b是开普勒望远镜发现被确认的第一颗岩质系外行星,距离地球大约为564光年,质量是地球的3.2倍左右,假如你能够置身于该行星表面会发现他这里如同地狱一般,由于距离主恒星非常之近,只有太阳至水星距离的20分之一,因此表面温度高达1300C,而在如此高温下,开普勒-10b上的铁和硅酸盐都成了熔岩状态,从而形成巨大的熔岩海洋。
同时在强风的携带中,还会下熔岩金属雨5.流浪行星我们知道几乎每个行星都是围绕其母恒星运行,但在宇宙中也有特例。
有些行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会逃离母恒星的引力控制,独自在寒冷的黑暗空间中徘徊。
而这些行星被称为流浪行星,比如CFBDSIR2149便是一颗被恒星抛出的流浪行星。
它的体积是木星的7倍,表面温度约为400摄氏度,是一颗只有5000万至1.2亿年历史的年轻行星,不过他是何种原因被抛出原来的行星系统,我们还不得而知!以上便是5个奇特的系外行星,看完不禁令人惊叹宇宙的奇妙和多样性。
那么你觉得以上哪个最奇特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但一直都在失望中,太阳系没发现,远离太阳系亿万光年的深空也没发现。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就是在宇宙中生命和文明太稀有,知音难觅;二是人类的科技和探测水平还处于很低层次,无法发现即便近在咫尺的外星生命和文明。
随着各种地面天文望远镜、太空望远镜的不断提升,科学家们的目光从太阳系内逐步转向太阳系外,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1992年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发现了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迄今已经有50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
科学家们按照地球生命孕育和存在条件来寻找地外星球的生命之源,即寻找所谓的宜居星球。
地球是一颗具有岩石外壳的行星,这样才能够适宜生命在表面活动;其次地球存在液态水,海洋才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而适宜温度,是液态水存在的前提条件,目前地球平均气温约为15℃。
科学家们认定这是目前认知生命存在的两个硬条件,系外行星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属于宜居星球。
行星本身不发光发热,主要依靠恒星的辐射能量才能保持温度,这样宜居星球就至少要与主恒星保持一定距离,远了不行,近了也不不行;宜居星球还不能像太阳系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那样的气态行星,而是像地球、火星这样的岩石行星。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行星极少,在已经找到的50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中,类地行星大约只有几百颗,宜居带行星只有几十颗。
当然,除了以上最重要的两项条件,要让生命孕育和存活还有许多严苛的要求,这样科学家们弄了个地球相似度指数,英文为Earth Similarity Index,简称为ESI,就是根据行星半径、密度、质量、逃逸速度、表面温度、处在宜居带的位置等,通过公式量化打分,取值0~1之间,0代表完全不同,1代表完全相同。
一般认为0.5分以下的行星是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相似度越高,孕育和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就越高。
在我们太阳系,除了地球,还有三颗类地行星,它们的ESI值分别为:水星0.6,金星0.44,火星0.7。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且质量和地球差不多,又距离太阳系宜居带最近,为啥ESI反而只有0.44呢?这就是因为那里的大气和表面状态十分恶劣,被称为太阳系的地狱行星。
而火星ESI值为0.7,是太阳系与地球相似度最大的行星,这也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奔赴火星,企图开发火星的原因。
而太阳系外一些经过科学家们精挑细选出来的行星,却有不少高于火星ESI值的星球,如格利泽-832 c为0.81,开普勒-442 b为0.83,开普勒-62 e为0.83,格利泽-667 Cc为0.84,开普勒-438 b为0.88等。
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也有两颗行星,其中比邻星b的ESI值也高达0.86。
而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这颗蒂加登星b星,ESI值竟高达0.95!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说它是地球的表兄弟甚至亲兄弟都不为过,那么那里会存在蒂加登星人吗?现在开始说重点:蒂加登星b是一颗怎样的星球?2003年,科学家在白羊座发现一颗暗弱的恒星,被称为SO J025300.5+165258,距离我们12.5光年。
这项发现是NASA一个研究小组在搜寻之前的小行星数据资料中意外找到的,由此就以这个研究小组组长、NASA天体物理学家博纳尔·蒂加登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蒂加登星。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这里简要说一下系外行星的命名规则。
一般来说就是在发现的恒星后面加上小写字母a以后的英文字母,a一般用于恒星,不用于行星。
因此某恒星系统第一颗被发现的行星就被称为某恒星b,其次就类推为c、d、e、f、g…等等。
蒂加登星现在发现了两颗行星,被分别命名为蒂加登星b和蒂加登星c,我们要说的ESI值达到9.5的行星就是蒂加登星b。
为什么其与地球相似度这么高呢?首先,其公转轨道处于蒂加登星的宜居带,因此其表面温度适宜,这样,这颗星表面就很可能存在着液态水;其次,这颗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其大小约地球的1.05倍,也就是个头质量与地球差不多,生命承受的重力也与地球相当。
这是宜居星球最重要的两项指标,蒂加登星b都符合,通过计算其ESI值达到惊人的9.5。
但因此就认为那上面一定会有我们的知音,就有些过于乐观了。
实际上,蒂加登星b还有许多与我们地球不一样的条件,有些甚至令人细思极恐。
蒂加登星b的主恒星蒂加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之一,排在第24位。
但这颗恒星很小,是一颗红矮星,质量只约太阳的8.9%,表面温度只有约2600度,不到太阳的一半,光度只有太阳的约十一万分之一,视星等为15.4等,距离人类肉眼能看到的6等星亮度差了5757倍,因此很晚才被发现。
由于恒星很小,亮度热度较低,其行星为了获得可保存液态水的温度就必须距离恒星较近,因此在所谓宜居带的蒂加登星b距离蒂加登星就只有约0.025天文单位,约375万公里,也就是约为地球与太阳距离的0.025倍,约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十六分之一。
根据蒂加登星的亮度和温度,在这样一个距离相当在我们太阳系的地球和金星轨道之间,正好是在宜居带,让蒂加登星b的表面气温能够保持在0摄氏度以上,理论上应该比地球更热一些,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
但这种距离不可避免可能会发生两个事件:其一,蒂加登星强大的引力潮汐力很可能早就将蒂加登星b潮汐锁定了,就像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一样,永远一面朝着主星;其二,强大的恒星风让蒂加登星b的大气很难保留。
这样,蒂加登星b会成为一个冰火两重天的世界,朝着主恒星的一面处于永远的白天炽热状态,水被蒸发殆尽,而背着主恒星的一面则永远处于黑暗的冰封酷寒中,连大气都被冻结。
而且,许多红矮星都是耀星,所谓耀星就是恒星上每天会出现几次超级耀斑爆发,紫外辐射会瞬间增强几百乃至上万倍,在耀斑爆发的几分钟内,恒星都会由红色变成蓝色,这种强烈的紫外辐射会杀死行星上一切生命,同时吹跑行星大气。
大气和地磁是地球生命保护的双重铠甲,蒂加登星b没有了大气和地磁保护,将受到来自蒂加登星的强烈辐射,生命很难存活。
而且,这样近的距离让绕蒂加登星公转一圈只需约117个小时,每秒线速度约56公里。
也就是如果那里真的有蒂加登星人,他们约4.9个地球日就过了一年。
当然,由于已经被潮汐锁定,就没有了一年四季,倒也感觉不到一年的寒暑变化。
那么,蒂加登星b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存在吗?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也只能是个未知数。
因为人类现在的观测水平还很弱,无法看清那里的一切,甚至根本看不到蒂加登星b的存在,只是通过大型天文望远镜分析恒星的光变和引力摄动,来估计那里的情况。
如果要证实那里到底有没有蒂加登星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到那附近去看一看。
可惜,现在人类的航天速度还处于蜗牛时代,虽然无人探测器通过行星引力弹弓效应已经达到了秒速200公里,但载人航天的速度还只能勉强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1.2公里。
如果要飞出太阳系,至少要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即每秒16.7公里。
如果载人航天在短期内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按每秒17公里的速度飞到蒂加登星去,一切都顺利的话,旅途也要22万年;即便无人探测器200公里秒速,飞往蒂加登星也需要18700多年。
因此,要去蒂加登星看一看的愿望,在今天还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梦。
这样,那里有没有蒂加登星人,就无法定论了。
不过科学家通过分析,认为那里的生命存在条件并没有上述说的那么悲观,主要原因如下:1、蒂加登星的年龄至少已经有80亿岁了,这样比太阳就大了约35亿岁,作为红矮星年轻气盛的耀星时期已经过去了,恒星运行已经平稳多了,因此对蒂加登星b就友好多了,不至于有那么恶劣的辐射环境。
2、即便蒂加登星的大气被吹跑了,又没有地磁保护,但只要有海洋存在,同样可以孕育和生存生命,因为海洋可以隔离和吸收辐射,生命可以生存在深水里。
3、即便被潮汐锁定,一面固定对着恒星,另一面永远得不到光照,但如果有空气流动的话,依然能够传递热量,让背面也能感受到温暖;而且,在晨昏带,就是白天与黑夜的交界处,还有一圈恒温带,完全适宜生命存在。
4、相对太阳这样的黄矮星,红矮星寿命超长,因此具有让生命稳定生存很长的时期,这个时间长达几百上千亿年,蒂加登星寿命可达万亿年。
而太阳寿命只有100亿岁,而且让地球生命宜居的时间只有10~15亿年。
5、现在的蒂加登星b比地球年龄大了35亿岁,如果蒂加登星人像人类一样的时间出现,现在文明已经有35亿年了,那是何等先进的文明啊。
所以,科学家们还是看好那里的生命,更期盼着那里出现文明。
如果那里真的存在高级别文明,我们去不了,说不定哪天蒂加登星人就来到我们面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