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时间:2024-08-0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报告出品方:西南证券)

1 在轨卫星梳理:通信卫星是主要的卫星类型

人造卫星分类: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分布在各类轨道

卫星是人造天体,通过太空飞行器如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它们在太空中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类似于天然卫星。

卫星按照功能,可 分为通信,遥感,导航卫星;按照轨道高度,则可以分为高轨,中轨,低轨卫星。

按照卫星实现功能,可分为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

通信卫星用于提供全球通信服务,包括电话,互联网,电视广播等;遥感卫星用于观测和监 测地球的表面和大气层,收集有关地球的地理,气候,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数据,这些卫星携带各种传感器和仪器,通过感知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 如可 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来获取信息;导航卫星用于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

按照卫星运行的轨道高度,可以分为高轨(GEO),中轨(MEO),低轨(LEO)卫星。

高轨道卫星(GEO)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距离地表约36000 公里高空,并且于赤道上绕行地球,又称同步轨道卫星或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MEO)运行于中地球轨道,距地表约2000公里至35786公里 ;低轨道卫星(LEO)运行于低地球轨道,距地高度为约200公里至2000公里。

卫星星座进入低轨卫星数量爆发期

SpaceX的星链卫星是近4年来在轨卫星的主要增量。

据卫星追踪网站orbiting now,以及UCS数据,截至2023,全球在轨运行卫 星数量为8862颗。

近4年来,全球在轨卫星数量大幅增长,2020-2023年复合增速达35.0%。

其增长的主要来源是SpaceX公司的 星链卫星的大批量发射,在2019-23年,SpaceX共发射了5420颗卫星,占总新增在轨卫星数量的82.2%。

低轨卫星是目前在轨卫星中的主要类别。

低轨卫星按照轨道分类,目前在轨卫星中,12%为高轨道卫星,3%为中轨道卫星,85% 为低轨道卫星;按照功能分类,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数量为7035颗,遥感卫星为1264颗,导航卫星为155颗,其他功能卫星为 408颗;按国别分类,在轨道卫星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67%)、中国(9%)、英国(8%)。

导航卫星:通过精密原子钟等载荷完成导航功能

导航卫星是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是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部分。

通过多个卫星与地面接收器交互时间信 号,以准确确定地面设备位置的经度,纬度和高度,精度通常在10米范围内。

卫星导航用于定位的有效载荷包括精密的原子钟,导航接收机和天线。

这些载荷用于接收地面用户的信号,比对星地时间,确定用户的位置 和提供导航服务。

其中,卫星数据处理单元数负责处理和管理导航数据,生成和管理时间戳,用于导航信号的时间同步;卫星天线负责将导 航信号有效地发射到地球,确保信号覆盖广泛的地理区域;卫星原子钟提供了极其精确的时间基准,确保定位计算的精确性。

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建设了导航星座。

全球主要的导航卫星星座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欧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印度 的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日本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

通信卫星:搭载信号处理及天线载荷

通信卫星能够实现地面信号的处理和转发。

通信卫星是一种通过通信载荷来传递和放大无线电通信信号的卫星,它建立了地面上发 射站与接收站之间的信息通道,在构建全球通信网络和支持远距离通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构成:通信卫星的有效载荷主要包括了转发器、天线系统、信号处理单元。

通信卫星转发器是一种用于接收和转 发卫星通信的电子设备,实现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卫星通信站之间的通信,由接收器、放大器、变频器、混频器等器件组成;天 线系统用于接收和发送信号;信号处理单元用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各种处理,以确保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2 发射能力展望:26年我国商业火箭发射数量占比或达半数

全球运载火箭概况:发射能力集中于美中俄三国

现代火箭可以用作快速远程运输工具,例如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运载载人飞船和空间站,以及作为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

20世 纪20年代,戈达德的液体燃料火箭实验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20世纪中期,美苏太空竞赛推动了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标 志性事件包括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和美国的阿波罗11号。

随着技术进步,火箭逐步朝着更大运力和可回收方向发展,目 前,SpaceX等私营公司的崛起通过先进制造和火箭可回收技术创新降低了太空探索成本,推动了商业太空旅行和更多太空任务。

目前具备火箭发射能力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欧洲、俄罗斯、印度等。

近年来全球航天发射进入新的高峰期,2023年,全球 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大幅跃升,首次突破200次大关,达到223次,较上年增长19.9%。

2023年全球发射能力仍集中于美中俄三国, 占发射总数80%以上,三国的主力运载火箭猎鹰系列、长征系列、联盟系列的发射次数已占全球70%以上。

全球运载火箭概况:美国

在役火箭主要有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和重型猎鹰火箭;美国火箭实验室的电子号运载火箭;联合发射联盟的火神;以及萤火虫航 天的萤火虫-阿尔法。

自2015年猎鹰9号获得国家安全太空发射认证,SpaceX成为能够为美国空军发射国家安全级机密荷载并被授 权进行发射任务。

猎鹰9号至今共发射352次,猎鹰重型发射10次,占美国全年发射次数83%。

未来SpaceX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火箭 重复使用技术上,重点关注星际飞船的研发。

电子号运载火箭至今共发射43次,服务于商业小型卫星发射市场。

火神运载火箭于 2024年1月8日成功首飞,目标是满足美国政府国家安全太空发射计划的发射需求,供美国太空部队和美国情报机构用于国家安全 卫星发射。

萤火虫阿尔法至今共发射4次,用于发射商业小型卫星。

全球运载火箭概况:欧洲

欧洲火箭市场主要由阿丽亚娜 Ariane系列大型运载火箭和织女星 Vega系列轻型运载火箭组成。

自2023年7月阿丽亚娜5型退役 后及织女星发射失利的情况下,阿丽亚娜6型成为目前欧洲主力在役火箭。

阿丽亚娜6型火箭于7月9日成功完成首次发射,是欧洲 范围内高度最高、起飞质量最大、体积最大的运载火箭,也是欧洲地球高轨及深空运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阿丽亚娜6型是固体运载火箭,使用推进剂为液氢液氧,总推力达1370/180千牛顿, 近地轨道运力为21.5吨,500km高度太阳同步 轨道运载能力为15.5吨,700km高度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5.4吨。

全球运载火箭概况:俄罗斯

在役火箭主要有安加拉、质子号、联盟号系列。

安加拉火箭至今已完成7次发射,负责发射重要有效载荷、开展探火探月等深空探 测战略性任务。

安加拉-A5的定位是替换即将于2025年退役的质子号M。

质子M运载火箭承接了大量的商业发射任务,其累计发射 次数已达115次,发射成本低但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计划于2025年退役。

联盟号至今发射177次,主要任务是将联盟火箭变成全国 产版本,完成军用卫星发射、载人飞船发射、货运飞船发射、商业发射等多种任务。

安加拉A5是设计为发射重型载荷的火箭。

通过其1个URM-1核心和4个URM-1助推器提供低轨到24.5吨、同步轨道5.4吨的运载能 力。

联盟-2是专为低轨道卫星设计的三级运载火箭。

联盟-2迄今已发射177次,成功率为96%,通过该火箭发射的载荷包括 OneWeb卫星、GLONASS导航星座、伽利略卫星等,是俄罗斯主力运载火箭。

全球运载火箭概况:中国(长征系列)

长征系列火箭是我国的主力运载火箭。

各类型号包括2号至11号及各自改型,其中运力最大的火箭为长征五号,近地轨道载荷运载能力可达25吨。

长征 六号X改型/长征九号/长征八号R等改型是我国正在研制的可重复使用的各型号运载火箭,具备一子级/助推器垂直定点返回能力,将对标SpaceX成为未 来低轨卫星发射的重要运载力量。

2024年我国长征六号丙和长征十二号将实现首飞,全年计划实施100次发射任务。

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 2023年》 ,2023年,中国航天实施 67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

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成功率 100%,累计发射突破500次,其他商业火箭发射20次。

2024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开展230余发运载火箭组批投产,完成多 项商业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约工作。

同时,航天科工将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该两型火箭有望成为我国商业和低 轨载荷的重要运载力量。

全球运载火箭概况:中国(商业航天火箭)

我国商业火箭领域初创企业涌现,包括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际荣耀、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商业航天公司均推出了各自的火箭型号,涵盖了液体火 箭和固体火箭等各类燃料型号。

据央视网,2023年我国民营火箭共发射13次,同比2022年增加160%,预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

海南商业航天二号发射工位能够满足9家火箭公司的19型火箭,目前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许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都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 国际航天城,为后续我国低轨卫星大规模组网做好准备,24年预计纯民营的火箭发射次数占我国总发射量比重会达到25%-30%。

多型号可回收火箭有望在近年试飞。

据统计,我国商业火箭领域至少有六款可回收火箭正在研发进程中,分别是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预计24年9月首飞 )、深蓝航天的星云一号(预计24年底首飞)、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预计24年首飞)、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预计25年首飞)、东方空间的引力二 号(计划25年首飞)、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三号(预计25年底首飞)。

国内发射场:3大传统发射场+3座新一代火箭发射基地

我国共有三大传统航天发射场,分别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同时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 需要以及商业航天的发展,陆续规划和开展了海南文昌发射场,山东海阳海上发射场,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形成了沿海 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格局。

中国航天历年发射数量情况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航天发射活动显著增加。

由 2013 年 的 15 次 到 2023年的67次。

近几年发射数量爬坡原因在于计划发射次数密集与火箭发射工位的不断升级,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显示, 2024年预计将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通过智慧化提升发射场设施保障时效性和可靠性,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 场则通过创新的三平快速发射模式显著提升工位发射效率并缩短准备时间。

3 终端应用展望:多环节存在迭代升级需求

卫星终端:传统高轨通信需借助专用卫星电话

高轨卫星通信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

高轨卫星距地面35800km,理论上,三颗高轨道卫星即可以实现全 球覆盖。

一颗卫星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半球,形成一个区域性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其卫星覆盖范围内的任何地点提供服务。

但由于高轨卫 星距离地球较远,信号传输距离长,需要较大的通信天线,且信号传输时延较大。

卫星电话的原理是通过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讯,实现信号的传输。

通信信号从地面传到高轨卫星,卫星收到信号后可以将信号传播到地面 站上,再由地面站与运营商网络连接,将信号送到位于运营商网络中的目的终端上。

此外,两个手机终端也可以通过天线技术直接连接高轨 卫星,经过高轨卫星的中继进行通信。

卫星电话与普通手机存在明显差异。

为确保信号能够传输到远距离的卫星,卫星电话的发射功率通常较高,最大发射功率需要在2W以上;普 通手机联网时的发射功率在0.1W到1W之间,远低于卫星通话功率。

卫星电话的发射和接收频段通常在L、S、C、Ku等频段,普通手机则主 要在2G到5G的频段。

另外,由于高轨卫星距离地面较远,卫星电话系统通常使用多波束天线来覆盖不同的区域,较长的天线可以提供更高 的增益,从而提高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效率,实现更精确的波束控制和覆盖。

卫星终端:现有卫星通信需借助专用模块或终端实现

改进手机直接连接模式,直连高轨卫星。

通过在普通手机中增加卫星通信芯片,实现手机与卫星及运营商基站双连接的能力,地面移动通信 和卫星通信相对独立,通过模式间的切换来实现与地面基站或卫星的通信。

如HUAWEI Mate60依托天通一号卫星系统实现语音通话,是全 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提供语音、短信和数据服务。

iPhone14利用高通X65基带芯片及定制射频模块,通过全球星卫星通信 服务发送求救信息,实现紧急求助功能。

Starlink计划推出星链直连手机业务(Starlink Direct to Cell),通过低轨卫星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该业务适用于现有的LTE手机,无需 更改硬件、固件或特殊应用程序,通过卫星直接与手机建立通信,预计2024年实现短信发送,2025年实现语音通话和上网(Data),同年 分阶段实现IOT(物联网)。

目前,Starlink通过Dish实现与低轨卫星连接,这是由于低轨卫星在空中高速移动难以手动追踪,因此需要使 用相控阵天线等技术来实现自动跟踪,相控阵天线通过调整天线阵列中每个天线的相位和振幅,形成特定方向的波束,从而实现对卫星的精 确跟踪和锁定。

而Dish通常具有较大的天线面积,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信号频率,从而提高信号接收的效率,确保通信的连续性。

手机直连卫星关键组件

关键组件助力手机直连卫星发展。

天线系统、基带芯片、电源管理组件、射频模块、终端模块和热管理组件等是手机直连卫星发展的关键组件,同时, 天线的性能平衡、基带芯片的功耗、电源管理的转换与续航、射频模块的频段与散热、终端模块的集成与链路、热管理组件对热量变化的控制等,攻克 这些难题至关重要。

高带宽卫星终端逐步推出,各个场景逐步落地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终端逐渐在各个领域落地应用,为陆地、海洋和航空等场景带来了显著的变革。

陆地方面,实 现车顶高速通信、车载网络数据传输与车辆数据采集;海洋中,无人船和浮标用于监测并回传数据;航空里,载重和巡检侦察无人 机在救灾、巡查中回传信息辅助决策。

如中国联通在2024联通合作高效通伙伴大会上正式发布领航者相控阵卫星通信产品, 该产品具备电扫技术与抗干扰强等性能,重量轻、尺寸小,应用场景广泛且兼容性强,能满足中国内陆及部分近海区域使用,在陆 地、海洋、航空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为各行业提供信支持。

报告节选: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宇宙中5颗奇特的系外行星,其表面的恶劣程度难以想象!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一共有八颗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其中内侧四颗为岩石行星,外侧四颗为气态行星,不过行星并非是太阳独有,在宇宙中几乎每一颗恒星都拥有自己的行星,而这些行星被天文学家们称为系外行星。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已经在宇宙中发现了超过5000多颗系外行星,而且在这数千颗系外行星中,还存在着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奇特世界, 如有些行星的表面会下玻璃雨。有的会上演冰火两重天, 有的甚至还会逃离母星的控制,成为流浪行星,而今天便带你了解宇宙中奇特的5颗系外行星。1.HR 5183b行星HR 5183b行星是一颗气态巨行星,它距离我们大约为100光年,质量是木星的三倍,当时天文学家在发现它后,曾表示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系外行星,因为它拥有奇怪的蛋形轨道,并且具有极高的偏心率,假如我们将他想象成太阳系的木星,那么其最远轨道能够达到海王星之外,可以想象到他的奇特之处。2.WASP-76bWASP-76b行星位于双鱼座方向,距离我们地球大约为630光年,他是一个绕着F型主序星运行的气态巨行星,其质量大约是木星的0.92倍,半径为木星的1.83倍,而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在它的表面会下铁雨,由于距离母恒星非常近,已经被潮汐锁定,因此它的一面总是朝向恒星,其白天温度高达2500C,以至于该行星上的铁元素都熔化成了气体。这些铁蒸气被强风吹到较冷的区域,并凝结成液滴形成铁雨。3.HD189733bHD189733b是一颗距离地球约63光年的系气态巨行星,质量比木星还要大13%,在2008年,天文学家通过偏振测量法测定,发现HD189733b的蓝色波段反照率高于红色,这意味着他看起来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不过HD189733b虽然呈现出蓝色但并不是海洋,因为HD189733b表面温度极高,天文学家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它的大气层中富含硅酸盐,而这些硅酸盐在高温下熔化,然后形成了玻璃雨。这些玻璃雨在风速高达9000公里/小时的超音速风中呈弧形落下。4.开普勒10b开普勒-10b是开普勒望远镜发现被确认的第一颗岩质系外行星,距离地球大约为564光年,质量是地球的3.2倍左右,假如你能够置身于该行星表面会发现他这里如同地狱一般,由于距离主恒星非常之近,只有太阳至水星距离的20分之一,因此表面温度高达1300C,而在如此高温下,开普勒-10b上的铁和硅酸盐都成了熔岩状态,从而形成巨大的熔岩海洋。同时在强风的携带中,还会下熔岩金属雨5.流浪行星我们知道几乎每个行星都是围绕其母恒星运行,但在宇宙中也有特例。有些行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会逃离母恒星的引力控制,独自在寒冷的黑暗空间中徘徊。而这些行星被称为流浪行星,比如CFBDSIR2149便是一颗被恒星抛出的流浪行星。它的体积是木星的7倍,表面温度约为400摄氏度,是一颗只有5000万至1.2亿年历史的年轻行星,不过他是何种原因被抛出原来的行星系统,我们还不得而知!以上便是5个奇特的系外行星,看完不禁令人惊叹宇宙的奇妙和多样性。那么你觉得以上哪个最奇特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科学发现:12.5光年外有一颗最近似地球的行星,或有外星人存在?

一百年来,科学家们采用越来越先进的仪器设备搜寻外星人,这些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陆地和太空的各种类型天文望远镜、无人探测器等等,从近及远,希望在茫茫宇宙中找到知音。但一直都在失望中,太阳系没发现,远离太阳系亿万光年的深空也没发现。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就是在宇宙中生命和文明太稀有,知音难觅;二是人类的科技和探测水平还处于很低层次,无法发现即便近在咫尺的外星生命和文明。随着各种地面天文望远镜、太空望远镜的不断提升,科学家们的目光从太阳系内逐步转向太阳系外,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1992年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发现了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迄今已经有50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科学家们按照地球生命孕育和存在条件来寻找地外星球的生命之源,即寻找所谓的宜居星球。地球是一颗具有岩石外壳的行星,这样才能够适宜生命在表面活动;其次地球存在液态水,海洋才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而适宜温度,是液态水存在的前提条件,目前地球平均气温约为15℃。科学家们认定这是目前认知生命存在的两个硬条件,系外行星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属于宜居星球。行星本身不发光发热,主要依靠恒星的辐射能量才能保持温度,这样宜居星球就至少要与主恒星保持一定距离,远了不行,近了也不不行;宜居星球还不能像太阳系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那样的气态行星,而是像地球、火星这样的岩石行星。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行星极少,在已经找到的50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中,类地行星大约只有几百颗,宜居带行星只有几十颗。当然,除了以上最重要的两项条件,要让生命孕育和存活还有许多严苛的要求,这样科学家们弄了个地球相似度指数,英文为Earth Similarity Index,简称为ESI,就是根据行星半径、密度、质量、逃逸速度、表面温度、处在宜居带的位置等,通过公式量化打分,取值0~1之间,0代表完全不同,1代表完全相同。一般认为0.5分以下的行星是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相似度越高,孕育和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就越高。在我们太阳系,除了地球,还有三颗类地行星,它们的ESI值分别为:水星0.6,金星0.44,火星0.7。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且质量和地球差不多,又距离太阳系宜居带最近,为啥ESI反而只有0.44呢?这就是因为那里的大气和表面状态十分恶劣,被称为太阳系的地狱行星。而火星ESI值为0.7,是太阳系与地球相似度最大的行星,这也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奔赴火星,企图开发火星的原因。而太阳系外一些经过科学家们精挑细选出来的行星,却有不少高于火星ESI值的星球,如格利泽-832 c为0.81,开普勒-442 b为0.83,开普勒-62 e为0.83,格利泽-667 Cc为0.84,开普勒-438 b为0.88等。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也有两颗行星,其中比邻星b的ESI值也高达0.86。而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这颗蒂加登星b星,ESI值竟高达0.95!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说它是地球的表兄弟甚至亲兄弟都不为过,那么那里会存在蒂加登星人吗?现在开始说重点:蒂加登星b是一颗怎样的星球?2003年,科学家在白羊座发现一颗暗弱的恒星,被称为SO J025300.5+165258,距离我们12.5光年。这项发现是NASA一个研究小组在搜寻之前的小行星数据资料中意外找到的,由此就以这个研究小组组长、NASA天体物理学家博纳尔·蒂加登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蒂加登星。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这里简要说一下系外行星的命名规则。一般来说就是在发现的恒星后面加上小写字母a以后的英文字母,a一般用于恒星,不用于行星。因此某恒星系统第一颗被发现的行星就被称为某恒星b,其次就类推为c、d、e、f、g…等等。蒂加登星现在发现了两颗行星,被分别命名为蒂加登星b和蒂加登星c,我们要说的ESI值达到9.5的行星就是蒂加登星b。为什么其与地球相似度这么高呢?首先,其公转轨道处于蒂加登星的宜居带,因此其表面温度适宜,这样,这颗星表面就很可能存在着液态水;其次,这颗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其大小约地球的1.05倍,也就是个头质量与地球差不多,生命承受的重力也与地球相当。这是宜居星球最重要的两项指标,蒂加登星b都符合,通过计算其ESI值达到惊人的9.5。但因此就认为那上面一定会有我们的知音,就有些过于乐观了。实际上,蒂加登星b还有许多与我们地球不一样的条件,有些甚至令人细思极恐。蒂加登星b的主恒星蒂加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之一,排在第24位。但这颗恒星很小,是一颗红矮星,质量只约太阳的8.9%,表面温度只有约2600度,不到太阳的一半,光度只有太阳的约十一万分之一,视星等为15.4等,距离人类肉眼能看到的6等星亮度差了5757倍,因此很晚才被发现。由于恒星很小,亮度热度较低,其行星为了获得可保存液态水的温度就必须距离恒星较近,因此在所谓宜居带的蒂加登星b距离蒂加登星就只有约0.025天文单位,约375万公里,也就是约为地球与太阳距离的0.025倍,约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十六分之一。根据蒂加登星的亮度和温度,在这样一个距离相当在我们太阳系的地球和金星轨道之间,正好是在宜居带,让蒂加登星b的表面气温能够保持在0摄氏度以上,理论上应该比地球更热一些,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但这种距离不可避免可能会发生两个事件:其一,蒂加登星强大的引力潮汐力很可能早就将蒂加登星b潮汐锁定了,就像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一样,永远一面朝着主星;其二,强大的恒星风让蒂加登星b的大气很难保留。这样,蒂加登星b会成为一个冰火两重天的世界,朝着主恒星的一面处于永远的白天炽热状态,水被蒸发殆尽,而背着主恒星的一面则永远处于黑暗的冰封酷寒中,连大气都被冻结。而且,许多红矮星都是耀星,所谓耀星就是恒星上每天会出现几次超级耀斑爆发,紫外辐射会瞬间增强几百乃至上万倍,在耀斑爆发的几分钟内,恒星都会由红色变成蓝色,这种强烈的紫外辐射会杀死行星上一切生命,同时吹跑行星大气。大气和地磁是地球生命保护的双重铠甲,蒂加登星b没有了大气和地磁保护,将受到来自蒂加登星的强烈辐射,生命很难存活。而且,这样近的距离让绕蒂加登星公转一圈只需约117个小时,每秒线速度约56公里。也就是如果那里真的有蒂加登星人,他们约4.9个地球日就过了一年。当然,由于已经被潮汐锁定,就没有了一年四季,倒也感觉不到一年的寒暑变化。那么,蒂加登星b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存在吗?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也只能是个未知数。因为人类现在的观测水平还很弱,无法看清那里的一切,甚至根本看不到蒂加登星b的存在,只是通过大型天文望远镜分析恒星的光变和引力摄动,来估计那里的情况。如果要证实那里到底有没有蒂加登星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到那附近去看一看。可惜,现在人类的航天速度还处于蜗牛时代,虽然无人探测器通过行星引力弹弓效应已经达到了秒速200公里,但载人航天的速度还只能勉强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1.2公里。如果要飞出太阳系,至少要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即每秒16.7公里。如果载人航天在短期内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按每秒17公里的速度飞到蒂加登星去,一切都顺利的话,旅途也要22万年;即便无人探测器200公里秒速,飞往蒂加登星也需要18700多年。因此,要去蒂加登星看一看的愿望,在今天还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梦。这样,那里有没有蒂加登星人,就无法定论了。不过科学家通过分析,认为那里的生命存在条件并没有上述说的那么悲观,主要原因如下:1、蒂加登星的年龄至少已经有80亿岁了,这样比太阳就大了约35亿岁,作为红矮星年轻气盛的耀星时期已经过去了,恒星运行已经平稳多了,因此对蒂加登星b就友好多了,不至于有那么恶劣的辐射环境。2、即便蒂加登星的大气被吹跑了,又没有地磁保护,但只要有海洋存在,同样可以孕育和生存生命,因为海洋可以隔离和吸收辐射,生命可以生存在深水里。3、即便被潮汐锁定,一面固定对着恒星,另一面永远得不到光照,但如果有空气流动的话,依然能够传递热量,让背面也能感受到温暖;而且,在晨昏带,就是白天与黑夜的交界处,还有一圈恒温带,完全适宜生命存在。4、相对太阳这样的黄矮星,红矮星寿命超长,因此具有让生命稳定生存很长的时期,这个时间长达几百上千亿年,蒂加登星寿命可达万亿年。而太阳寿命只有100亿岁,而且让地球生命宜居的时间只有10~15亿年。5、现在的蒂加登星b比地球年龄大了35亿岁,如果蒂加登星人像人类一样的时间出现,现在文明已经有35亿年了,那是何等先进的文明啊。所以,科学家们还是看好那里的生命,更期盼着那里出现文明。如果那里真的存在高级别文明,我们去不了,说不定哪天蒂加登星人就来到我们面前呢。
标签:宇宙解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