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上的大圆圈
1964年的一天,乌克兰的地形学家希什金和自然科学家斯特凡诺维奇,正在分析乌克兰切尔卡瑟地区的航拍照片,以了解当地的田地分布。他们发现在田地和一些空旷的地方,分布着奇特的同心圆结构。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接下来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找出了100多个相似的圆形结构,其中30个的面积超过了1平方千米,最大的面积达到4.5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一般的小镇的面积;有些则比较小,面积相当于一个小村庄。而从分布上来看,这些圆形结构的分布似乎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大的结构周边总是围绕着一些较小的结构。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在各种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又有2000多个这样的结构被发现,它们不仅分布在乌克兰的中部,还分布在乌克兰的西部、罗马尼亚东北部和摩尔多瓦,占地面积超过了35万平方千米。从照片上看,这些结构就像是画在地表的圆形,这不免让人想到秘鲁的纳斯卡地画。纳斯卡的大型地画充满神秘,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各种动植物的形象,还有一些奇特的在大自然中找不到对应生物的形象。纳斯卡地画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有人甚至认为它们是外星飞船的定位坐标。那么,在乌克兰等国发现的这些圆形结构是什么?
考古学家们肯定地说:这些圆形结构绝不是远古的地画,而是建筑遗址——特里波耶文化遗址。特里波耶文化活跃于公元前5800年至公元前2700年。这个文化主要分布在如今东欧的乌克兰、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而事实上,希什金和斯特凡诺维奇也不是最早发现特里波耶文化遗址的人,早在1884年,罗马尼亚的考古学家就在罗马尼亚的库库特尼发掘过这种圆形遗址,而在乌克兰,早在1893年,就有考古学家发掘过这种建筑遗址。
考古学家对特里波耶文化遗址已经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研究,在那些大型遗址(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中,发现许多奇奇怪怪的现象,这为这些遗址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而有些现象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解释。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个。
热衷焚烧自己的房屋?
特里波耶文化遗址的一部分奇怪现象与大型遗址本身有关。
这些大型遗址的结构就很奇特,它们都有着明显的共同点——都是近乎圆形;中心是一座长方形的大型建筑,长度在300米到600米之间,有差不多两层楼高。考古学家认为这种大型的建筑是举行各种重大仪式的地方。而大型建筑被一个圆环状的广场包围,广场再向外则是呈同心圆状分布的房屋。这些房屋的大小相近,一定数量的房屋被道路隔开,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小社区之间还留出了一片小空地,这可能是社区居民举行小型聚会的地方。
从遗址的结构来看,人们肯定进行了整体规划,但是即使是现在,对一个小镇进行如此规整的区域规划,都不是容易的事。在六七千年前,人们为何要将这些大型遗址设计成这样的结构呢?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特里波耶文化可能与其他古老文明一样,认为圆形代表了自然平衡、和谐,因此将圆的元素用在了遗址建造上。
这些大型遗址中,所有供居住的房屋大小相近,在已发掘的房屋遗址中,没有发现哪一座的财物明显更多或更少,尽管有些遗址中可能住着上万人,但是人们的地位似乎是平等的,这意味着遗址中可能并没有统治阶层。那么,在这样一个平等的社会里,人们是如何就遗址规划进行决策的呢?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
而在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另一个奇特现象——遗址中的房屋都有被焚烧过的痕迹。以乌克兰的内贝利夫卡遗址为例。考古学家们对那里进行了发掘,并绘制了遗址中的建筑分布图,确定了遗址中有1445座房屋,但是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房屋曾被烧毁,有些遗址上的房屋可能被焚烧过多次,这在不同时期的土层中可以找到痕迹。而综合其他遗址的研究,考古学家们总结出,这些大型遗址中的房屋每隔60到80年就会被焚烧,然后重建。这些房屋为何要焚烧呢?
一些专家认为,特里波耶人的观念中,每座房屋可能都象征着一个有机生命的实体。同一个遗址内的房屋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遗址本身则是一个更大的有机生命体,因此它们应该有死亡和重生的生命周期,焚烧房屋就象征着房屋的死亡与重生。这个解释对于6000多年前的人来说,似乎说得通,不过这个观点还有待证明。
与万里之外的古中国有文化交流?
除了遗址本身有一些奇特的发现外,考古学家从发掘出的彩陶上还发现了一个与中国有关的奇特现象。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掘证据,居住在特里波耶文化大型遗址中的人们可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从事手工业,有的从事畜牧业等,而从已发掘出的陶器、陶俑和陶窑来看,他们的制陶业很发达。大多数特里波耶陶器都是先将黏土搓成长条,按照器物的形状一圈一圈黏连起来,再将器物壁打磨平整,最后送入陶窑烧制。这套制陶的程序在新石器时期很常见,不过特里波耶人制作的不是简单的陶器。他们制作的陶器不仅有碗、罐、勺子等生活用具,还有动物、人物等陶俑,最特别的是,特里波耶的彩陶还装饰了各种精美的纹饰和图案,这使陶制品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而考古学家却发现,特里波耶文化的彩陶与我国的仰韶文化彩陶似乎存在联系。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存在于距今5000-7000年前。虽然仰韶文化的遗址没有特里波耶的大,但是仰韶文化的制陶业也很发达,已发现的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陶窑就有上百座,出土的陶制品种类丰富多样,从各式鼎,到盆、钵、壶、瓮、罐等。并且他们也非常注重陶制品的“形象”——在陶制品上绘制复杂的纹饰。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比了两种文化的陶制品,结果发现它们身上的纹饰竟然非常相似。比如在摩尔多瓦佩特雷尼等特里波耶文化遗址,出土了绘有弧形三角和平行斜线的组合纹饰的彩陶盆,而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器型和纹饰非常相似的陶制品。此外,常出现在两种文化的陶制品上的纹饰还有弧线三角内加圆点和旋涡纹组合纹饰、绳索纹等。
长久以来,这个现象困扰着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不少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人认为,这两种文化的陶器上的纹饰是独立发展的;而一部分考古学家认为,两个文化应该存在交流,有可能是仰韶文化向特里波耶文化学习了彩陶的制作,也可能是特里波耶文化向仰韶文化学习。这不禁让人提出疑问:如果他们从未有过交流,又如何会如此“心有灵犀”,在陶器上绘制出相似的纹饰?如果他们有交流,那么在五六千年前,他们是如何进行跨越万里的交流的?
对特里波耶文化遗址的研究目前还在继续,还有许多遗址未被发掘,在这些遗址中可能藏着解答这些现象的答案,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谜团。旧的谜团还未解,近两年,科学家们在进行大量研究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特里波耶文化的大型遗址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批城市。如果这个观点被证实,那么人类城市化的时间将提前几个世纪,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可能会因此而改写。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身世是否牵扯秦国丞相吕不韦
给后世留下了四个谜团:第一个是他的长相之谜,史学界围绕他身形是猥琐还是高大英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二个是性格之谜,秦始皇是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第三个是求仙之谜;第四个是私生子之谜。然而,在所有的谜团之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秦始皇私生子之谜。那么,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私生子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统治下的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秦始皇在中国一直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存在于史书中,在中国民间也是残忍的化身,是无情的代名词。但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中国的”:从他13岁继承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亲政开始,直到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时止,在短短的十七年之内,便迅速地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之局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这种气魄,并非一般的帝王所能与之相比,所以,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看来,秦始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然而,正像许多对中国历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喜欢留下一些难以解开的谜团让后世的人们去琢磨一样,秦始皇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可以说,秦始皇给后世留下的谜团,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多。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秦始皇遗留的许多谜团已经被历史学家们拆解,但是对于私生子的问题,却是一个两千年以来史学界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秦始皇究竟是纯正的皇室血脉(是否是庄襄王嬴之子),还是丞相和的私生子,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难题。在《吕不韦列传》里对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吕不韦是当时阳翟的一个大富商,搞贩卖发了财,迅速成为当时在全国少数几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嬴子楚。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有的宝全部押在嬴子楚身上,企图借助他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嬴子楚本来对于皇位继承之事已经彻底失去了心,但是在听到吕不韦的计划之后,顿时对他,声称只要吕不韦帮助自己继承王位,他必将拜吕为相。在得到嬴子楚的承诺之后,吕不韦遂出资千金,为其设计,并将自己原本已经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庄襄王。最后,在吕不韦的努力下,正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的终于同意收嬴子楚为义子,从而为嬴子楚继承王位铺平了道路。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子的安国君在位没几天便死了,子楚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史称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称王之后,庄襄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拜吕不韦为相,封赵姬为皇后。自此,吕不韦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之所以秦始皇系吕不韦私生子在后世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以上这段文字所影响。可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同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的《战国策》却并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这在史学界产生了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隐私,既然不载这件事,显然是当时没有这种传闻;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本身并非正规史料,其可信度自然无法与《史记》相比,所以应按《史记》的记载来认定秦始皇的身世;还有学者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大期而生”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基点来论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私生子。看来,秦始皇身世之谜要想得以彻底解开,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万历帝王北斗七星葬式解析
为自己营造的陵墓固然是辉煌无双,他们下葬的姿势更是别有讲究。从夏商周开始,不同文化系统的氏族就有着独特的葬式,在已经发掘的古墓葬里,有仰卧、屈肢、双手胸前交叉等多种葬式,葬式是辨别墓主的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到现在开的明墓并不多,皇帝陵墓只有皇帝的定陵被打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足有48年的时间。定陵地宫的挖掘震惊世人,打开万历的棺木,却发现他在棺材中没有一般的仰面而卧,而是呈“北斗七星”的姿势。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被打开,除了揭秘了墓中并无传说中的重重机关,同时出土了大量明朝晚期最精美的宝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位主人下葬的姿势。他们的姿势很是特别,在现在所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是的,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被称为“北斗七星”式的葬式。 这神奇的“北斗七星”葬式具体是什么样子呢?据材料说,出土的万历皇帝棺材里,万历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骨骼,但是还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姿势。他的身体头朝西、脚朝东,整体是仰卧在棺材里的棉被上,但是四肢的位置很有特色。头是仰面朝天,但头顶有些微向右偏;右胳膊向上弯曲着,右手放在脸旁边,扶着自己的面颊;左胳膊向下弯曲,左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位置,还拿着一串念珠。两只腿也各不相同,左腿正常伸直,右腿却向外弯曲,两只脚各向外。两位合葬的和孝端皇后的葬式也不是一般的仰卧。孝靖皇后和万历皇帝类似,下肢弯曲,左臂弯曲下垂,手扶在腰上,右臂向上弯曲,手在头旁边。孝端皇后左臂与孝靖皇后一样,右臂却垂直向下,两只脚交叠在一起。 网络配图 按理来讲,他们下葬的姿势应该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在尸体入棺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出现颠簸,导致了最后出现姿势的差异。据记载,从紫禁城到定陵一路上,路途遥远,抬棺材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棺材的一角也曾掉到地上,这样出现姿势的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孝靖皇后的姿势应该是本来的姿势,整体看来,她的整个身体就像是天上北斗七星的形态。 这个奇怪的姿势到底为什么出现在的身上呢?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常见的星座,斗柄指向北极星,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很多中国古代的风水、天象,都是与北斗七星密切相关的,甚至每颗星都被赋予了名称,斗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斗柄是玉衡、开阳、摇光,几颗星的方位及运行对于古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北斗七星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意义。古人认为,皇帝的居处正对着天上的紫微星,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的原因,而北斗七星在星宿理论中是属于紫微星垣的,也就是人间帝王在天上的对应物,他们在天上就住在北斗星附近。所以,他们要以北斗七星的形制下葬,就更易于他们走到极星天边,为死后去向天上的帝所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帝王墓葬来看,只有定陵万历皇帝的葬式是这样的,其他却都并未如此。这也许是因为明朝皇帝格外重视这一点,所葬的明孝陵虽然没有开掘地宫,但是从地上建筑来看,并不是像一般的陵园呈笔直左右对称的,而是弯弯曲曲,不成直线。这一方面是顺从梅花山的地形,因地制宜,更重要的则是陵园神道也是形似北斗七星的样子,这在中国的帝里也是唯一的。从明孝陵的神道可以看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格外重视北斗七星的形制,把自己的墓道建成弯曲状,那么万历皇帝作为他的子孙,以北斗七星的葬式下葬,也就不足为怪了。定陵是唯一一座被开启的明帝陵,一般认为,其他明朝皇帝的葬式也都应该与他一样,呈北斗七星状。 网络配图 在万历皇帝统治明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昏庸腐朽不理朝政,明王朝渐渐走向衰败腐朽,直至无药可救。而他却没有体会到亡国的苦果,仍是安然入土了他之前为自己营造的地下宫殿,以北斗七星的葬式长眠在定陵地宫中。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他断送的,他却享乐一生;继位的皇帝努力想要励精图治,试图阔斧地改革,拯救这个王朝,但是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已经无法治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躺在定陵里的万历皇帝,不知道是否会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