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世界灭亡预言,只有到了那一年才能够分辨真假。相信在2012年之前很多人都曾听说过玛雅人所预言的世界末日就是2012年,而且在这之前还出了一部灾难片,名字叫做2012,在当时还引起了全球性的恐慌,但是当人们平稳的度过2012年之后才终于明白。这一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却还没有停止,反而是愈演愈烈。
2062
在2010年有一个日本的论坛上出现一个神秘人,这个神秘人说自己来自于2062年,在这一年,地球发生了超级大的灾难,甚至会让这个世界灭亡,而他也是在死亡之后发现自己重生在了2010年,并且这个人也成功预言了2016年的日本大地震,他还表示在未来人类还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难道说他所预言的都是真实的?
灭亡预言
当这个传言被流传出来之后,很多人也是去寻找了一下这个帖子,其实发现这个所谓的神秘人所说的预言有很多不确切的地方,而且他所做出的预言并不只有一两个,但是那么多的预言当中只有一两个成为了现实,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世界灭亡预言只是他随口瞎说的。命中的那几个预言也不过是幸存者效应而已,根本无法确认他真的是来自于未来以及2062年会出现世界末日。
预言未来
对于未来的预言,各个国家都曾经出现过,比如说印度的神婆还有俄罗斯的火星男孩,这些人的预言或许曾经命中过,但绝对不可能每一次都命中,而且他们绝对不可能未卜先知。如果说真的会有着世界末日,那只有到了那一年那一天的时候,才能够知道世界末日是否会真的存在。
“三军六卿制”是哪位创立的?这个制度对晋国有什么影响?
“三军六卿制”是谁创立的?这个制度对有什么影响?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国语·晋语》 常言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这是因为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这阶段中原大地上,华夏文明就在百家学说的碰撞中,愈发走向了文明。 时期,晋国地处中原核心,在捍卫华夏文明方面有着不可被忽视的作用,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能成为连横合纵争相拉拢的对象,其原因也在这里,此时暂不赘述。 武王伐纣 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之后,由于都城镐京地理位置偏远,对中原的管辖鞭长莫及,开始大范围的分封诸侯国。 晋国的首任国君就是周武王的儿子,起初晋国的国号是唐(《》记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继位,改成了晋,自此处于华夏文明中心的晋国开始逐步崛起了。 到了晋献公时期,晋国开了对小诸侯国的兼并之路(《》记载: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这为后来晋国的称霸奠定了基础。 春秋有五霸,、、、和,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和越王。 春秋五霸 但不管哪种说法,晋文公都是榜上有名。 那么为何又说晋文公是晋国的掘墓人?原来是他创立的一项制度,为卿大夫篡权奠定了基础,这项制度就是“三军六卿制”。 本篇飞鱼就从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入手,浅析为何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晋文公重耳的流亡之路。 重耳,是晋国的第22任国君,他的一生可谓是起伏不断,原本是贵族公子的他,却因为之乱被迫开始了长达19年的在外流亡岁月,而在重耳流亡的路上,却有一群人始终追随着他。 这群人并不是他身边的仆从,而是有着卓越之才的重臣,其中以狐偃、赵衰、贾佗、、先轸最为有名,他们又被称为晋文公身边的五贤士(《史记》记载:“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晋文公 狐偃是重耳的舅舅,也是他的首席谋士,赵衰在追随重耳流亡的过程中,多次出谋助其化险为夷,贾佗博学多识而谦恭有力,先轸是晋国名将和军事家,晋国能取得对秦国、的两次大战,此人功不可没,魏武子是晋文公身边的武士,勇武过人,在保护重耳安全方面亦立下了。 可以说晋文公有了这五人的辅助,才得以成就霸业,晋文公继位后,当然也没有忘记这些功臣,重用放权自然不消细说,而且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封地,自此晋国的卿大夫开始执掌国家权柄,晋国的分裂也在此时埋下了伏笔。 晋文公设立的三军六卿制。 公元前633年,伴随着晋国的崛起,晋楚之间为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大战也不可避免了,于是晋楚之间的城濮大战爆发了,在战争开始前夕,晋文公设立了三军六卿制。 也就是把晋国的全军分为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一将、一佐,即上军将、上军佐、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的权柄最大,是晋国实际的执政官。 《左传》记载: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御戎,魏准为右。 晋文公流亡图 由此可见,跟随晋文公流亡的重臣,大都位列六卿,即使最初没入,在长逝次补“的原则下,后进入六卿,这是最早内阁制的雏形,当然也是卿大夫逐渐掌权的起点。 三军六卿设立之初,显出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在中大败楚军,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后来三军六卿制也有了演变,比如晋文公新增两军变为五军十卿、晋景公增设三军变为六军十二卿,后来卿大夫开始相互倾轧,又恢复了三军六卿,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也就剩下了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卿。 三军六卿制导致的三家分晋。 随着晋国内部卿大夫的强势崛起,晋国公室的权威一再下降,到了春秋末年,晋公室已,不仅无法主导晋国的政权,连自保都尚有困难,只能在卿大夫的羽翼下生存,而此时晋国仅剩的六卿摩擦不断升级,首先是和连起手来要灭掉。 结果,、、智氏在赵氏危难中拉了它一把,范氏和中行氏却被被赶出了晋国,打铁要趁热,为了不给这两大家族再度崛起的机会,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就被裁减为二军四卿制,而剩余的四卿中又数智氏势力最为强大。 古代战争图 智氏执掌晋国的权柄之时,总想着把韩赵魏三家给灭掉,进而独吞晋国,实现智氏代晋,但智氏在打击赵氏的时候,韩、魏两家却反水了,最后的结果是最为强大的智氏灭亡了。 这就导致了晋国有权有势的卿大夫只剩下了韩赵魏三家,这三家由于实力相当,最后一商量一合计,也就把晋国的一分为三,自成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左传事纬》记载: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 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 飞鱼说: 重耳是晋国的掘墓人?他创立的一项制度,为卿大夫篡权奠定了基础,这项制度就是曾经让晋国称霸天下的三军六卿制,那为何一项制度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呢? 这是取决于身在制度中的君和臣,当君强臣弱时,这样的制度对于管理国家就,但是如果君弱臣强时,这套制度就会把国家推向火坑,晋文公时期的称霸无疑是前者,而三家分晋则无疑是后者。 三晋分,七国立 从晋国“三军六卿制”入手,浅析三家分晋为何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三军六卿制的本意是为了强大国家实力,这是历史上最早内阁制的雏形,但这项制度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十分依赖君主的个人能力,当君主不堪重任时,卿大夫自然会取而代之。 在奴隶制即将的春秋战国年代,诸侯国的兴亡似乎不足为奇,但晋国的分裂又暗示了东周的覆灭,晋国任命的卿大夫掌权之后架空了晋公室,东周分封的诸侯国强大之后各自为政,说白了,这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带来的历史必然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这个人被请了5次都没去!
请诸葛!这个人被请了5次都没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自古明主求贤若渴,其实贤才渴求明主的程度也是一样。 不过论说中国古代史上的贤才,最难求的很多,但名气最大的却莫过于,原因是他被刘备三顾茅庐才求得,一方面说明了刘备的求才心切和心诚,但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择主的要求比较高。当时雄主好多个,诸葛亮却选了最没势力甚至是最落魄的刘备,但最后的结果,显然诸葛亮是成功的,刘备做了,诸葛亮被拜为丞相。 不过说起诸葛亮被三顾而出山的事,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大贤才,若没有他,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很可能无法彻底实现,亦或者要晚实现,更或者要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但因此人的出现,让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加快或节省了很多时间。 此人才能出众,22岁就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奇人,他择主的眼光比诸葛亮还毒,当时最大的雄主请了他5次都不去,不是大名鼎鼎的和。那么此人是谁?有何功劳?本期分解。 此人叫田畴,不熟悉三国的人,对这个名字,可能觉得有点冷。 田畴是右北平无终人,在三国时期,属于袁绍的地盘。 其人文武兼备,文是,聪慧过人,武是极善剑术。 少年时期,已有才名,22岁时,已被当时人称之为奇人。 他的人生比较短,跟蜀汉的差不多,法正45岁而故,田畴46岁而终。但田畴对于曹操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法正对于刘备。 田畴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 进入洛阳,原本想通过手段控制朝廷,但却因遭到天下诸侯的共同讨伐,经过几个回合的混战之后,董卓感到十分不安,就强行迁都到自己的地盘长安。 这时候,作为皇家宗室的刘虞,就为皇帝担忧,想去长安拜见皇帝,但刘虞自己又不能去,所以就想找一个可靠杰出的人士去,方不辱使命。身边的人,就向他举荐田畴。 刘虞去见田畴,经过交谈后,刘虞十分惊讶田畴之才,所以就要准备隆重的车马依仗给田畴用。但田畴却拒绝了,说如今世道混乱,盗贼四起,以官员依仗出行,多有不便之处,我愿以自己的个人身份前往。 刘虞只好同意,田畴乃回去后,召集了慕名而至的壮士20余人,从小路绕道前往长安,并且顺利到达,面见朝廷。 朝廷认为田畴是个人才,想封其为骑都尉留任朝廷,但田畴婉言谢绝。之后,三公府也招揽田畴,但田畴也拒绝了。 第二个时期隐居一方。 公元193年,攻击刘虞,田畴得到信息后,即快速前往,但等他赶到的时候,刘虞已经兵败,被公孙瓒所杀。田畴到了之后,因到刘虞墓地祭奠,让公孙瓒很愤怒,但因田畴之名而不敢杀害,就将他给软禁了起来。 可是公孙瓒身边的人,对公孙瓒说:“田畴乃义士英杰,不加善待,反而囚禁,如此做恐怕会失去人心。” 公孙瓒就只好把田畴给放了。 田畴北归之后,有数百壮士和仰慕其名的百姓来追随他,田畴就带着这些追随者隐居到了徐无山中,选择一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地方居住下来。不久,慕名而来者甚多,有5000多人。为了管理方便,田畴就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学堂、训练士兵,民风淳朴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因其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连边境的乌丸、鲜卑部落都来给他送来贡物。 逐步强大的袁绍,听闻田畴之美名,慕名来请田畴出山,可是袁绍来了一次,田畴拒绝了,再来一次,田畴又拒绝了。袁绍前后请了田畴多达5次,但田畴次次都拒绝。后来袁绍死了,袁绍的儿子也来请田畴,但田畴也拒绝了。 第三个时期为追随曹操。 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绍势力之后,出兵。 但曹操尚未到达的时候,先派遣使者去拜见田畴,说明求才之意。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田畴不但没有拒绝,反而立即就命人收拾行装,跟着曹操的使者走了。 田畴身边的人不解,问道:“袁绍每次都带着厚重的礼物来请你,你却不去,为何曹操只派使臣来请了一次,你就要去?” 田畴神秘一笑,说了一句话:“这其中的奥妙就是你所不懂的了。” 田畴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待田畴的态度也非常不同,曹操甚至认为自己不配为田畴安排官职,而是以朝廷的任命方式和名义对其封官。 田畴也不辜负曹操的厚爱,他一来就为曹操立了巨功一件。 当时,曹操的征讨大军走到无终县,适逢夏季大雨冲毁了道路,有些地段泥泞不堪,有些地段积水成谭,大军无法通行,而且这种情况常年如是,曹操陷入了苦恼之中,遂问计田畴。 田畴说:“此路之阻,盖因天气所致,人力不可破。”于是,他给曹操献了一计,借时所开通、后来断绝荒芜200余年的一条道,可从卢龙塞直达柳城,突袭敌军后方。 曹操依计而行,就在道路遇阻的地方立木牌写出告示,说大雨毁路,无法行军,等到秋冬天寒路干再进军讨伐。然后,就令全军撤退。乌桓的侦查兵看到后,回去报告首领蹋顿。蹋顿就放松了警惕和防备。 而曹操的大军则在田畴的引导下,过了卢龙,来到了白狼山。此时,距离柳城已经只有二百里,蹋顿接到军报后,大为吃惊,急忙整军去迎战。蹋顿大军刚到,阵脚不稳之时,曹操即令统帅三军发动猛攻,蹋顿全军惨败,其人也被张辽阵斩。乌桓消灭,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基本完成。而这最后一步,田畴的作用至关重要。 结语:田畴,因其志节过人,受到时人的高度赞扬。但他却是一个矛盾的人,犹如荀彧,心里装着汉室,却辅佐曹操。田畴是辅佐了曹操,却只愿出力,不肯做官,原因是他心里装的是第一任主子刘虞。因此,他一直不接受曹操的封官,后来曹操让田畴的好友去劝说,也没有用,曹操只好不再勉强。但曹魏方面,对田畴的德行信义却始尊崇,后来称帝,册封田畴的侄孙田续为关内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