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诡异又不喜欢追更的朋友看这里了,求好看的诡异小说完结篇不容易,所以小编为你整理了十大完结诡异小说排行榜。
这十本书都是受到众网友们推崇与追捧的佳作,每一本都是作者精雕细琢出来的作品,很多都是因为营销不过好,所以才遭到了埋没,但是好书自然有人会去推荐!
一、《幽冥怪谈》系列,宁航一
《幽冥怪谈》系列共分三部,第一部为《幽冥怪谈之夜话》,第二部为《幽冥怪谈2:死亡约定》,第三部为《致命之旅》。
这个系列是作者宁航一的成名之作人气最高的时候直逼蔡骏。
本书重要讲述兰教授在孤岛上听到的及公开的种种恐怖故事,是集悬疑惊悚恐怖推理的诡异佳作。
二、《民调局异闻录》,耳东水寿
书荒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民调局异闻录》,此书在完结后已经被改编成为了漫画。
该书讲述了沈辣同孙德胜被调入一个叫“民俗事物调查研究局”的神奇机构后发生的一系列奇妙而又刺激的“诡异”故事。
他们二人在一次次超自然事件中逐渐成长,,在这个世界,去解开另一个世界的原因。
三、《荒野妖踪》,玉柒
玉柒在2008年的时候,被称之为“悬疑小说界的黑马”,这本书已经是他文字非常成熟之后的作品了,所以将其列入完结诡异小说排行榜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灵异匪夷的山野奇闻,无法想像的神奇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人妖不分的世界,几代人的命运纠缠,恩恩怨怨又如何分辨?千年奇才的阴谋,从人到天的大格局,究竟是新的希望还是世界末日的降临?这个世界,隐藏了太多之谜!
四、《怨气撞铃》,尾鱼
《怨气撞铃》与大多数男主视角YY的爽文不一样,这本书的主角是个女的,而且是一位相当厉害的女子。
整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串只能被死人怨气撞响的风铃,而女主也是超级厉害的那种,这里说的厉害并不是法术能力厉害,而是拥有超人的意志力,相当的果敢坚强,这样性格的主角才会让人有代入感不是吗!?求好看的诡异小说完结篇的朋友,可不要错过了。
其中新罗一直与保持朝贡关系,而高句丽和百济则与唐朝为敌。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太宗曾亲征高句丽,但未取得胜利(参见唐太宗攻高句丽之战)。
即位后,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
永微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夺其33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派兵攻打高句丽。
在高句丽与唐军苦苦作战的同时,百济却依恃高句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
显庆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5万策应唐军行动(参见)。
八月,百济国王扶余义慈率众归降,百济国遂被灭亡。
当苏定方平定百济之初黑齿常之也曾率部归降。
灭掉百济后,苏定方军纪不严,纵兵劫掠,丁壮多被杀戮。
黑齿常之见状,非常害怕,便与左右10余个酋长逃归本部,然后招兵卖马,纠集散卒,共保任存山(在今韩国全州西),筑栅自固。
黑齿常之[/font]率敢死之士拼死抵抗,大败唐军,随后一举收复二百余城。
苏定方本是唐朝名将,善于用兵,但因黑齿常之指挥有方,结果使苏定方“不能讨而还”(《·黑齿常之列传》)。
苏定方回军后,黑齿常之与别将沙吒相如各自据守险要,响应百济故将、拥众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抗唐的扶余福信。
事实上这是错误的 , 黑齿常之根本没所谓击败蘇定方一说, 八月二日,大置酒劳将土{士},王与定方及诸将,坐于堂上,坐义慈及子隆于堂下,或使义慈行酒,百济佐平等群臣莫不呜咽流涕。
毛尺本新罗人,亡入百济,与大耶城黔日同谋陷城,故斩之。
又捉黔日,数曰: 汝在大耶城,与毛尺谋,引百济之兵,烧亡仓库,令一城乏食致败,罪一也。
【百济□{余}贼□{据}南岑贞岘 城,又佐平正武聚众庄豆尸原岳,抄掠唐罗人。
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
九月三日,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沘城,王子仁泰与沙 日原级 吉那,以兵七千副之。
定方以百济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二千人,自泗沘乘舡回唐。
】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沘,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
贼退上泗沘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
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
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
三十日,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七年,十三日,义慈率左右,夜遁走,保熊津城,义慈子隆与大佐平千福等,出降。
十八日,义慈率太子及熊津方领军等,自熊津城来降。
王闻义慈降,二十九日,自今突城至所夫里城,遣弟监天福,露布于大唐。
【八月二日,百济余贼据南岑、贞岘城,又佐平正武聚众庄豆尸原岳,抄掠唐罗人。
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
九月三日,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沘城,王子仁泰与沙餐日原、级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
】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沘,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
贼退上泗沘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
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
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
】三十日,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初,百济自扶余璋与高句丽连和,屡侵伐封场。
王与镇守使刘仁愿、等,经略数年,渐平之。
先是、百济首领沙咤相如、【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至是率其众降。
仁轨谕以恩信、令自领子弟以取任存城、又欲分兵助之。
《》载,八月二十六日,派遣军队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程回唐献俘.之间相隔时间很短,才几天,遂复200余城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发生.一开始叛乱规模其实并不大.十万唐军都回国,只派刘仁愿一万兵和七千新罗兵留守百济,大规模叛乱是大军回国后的事 在唐大军回国前《三国史记》没有提到其他大小战事和叛军复200城的任何记载,但唐军一走,叛乱就漫延开来了,响应的城有20余城也提到了, 两国史书也可印证,《旧唐书》刘仁轨传,“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三国史记》记载也是“及苏定方既平百济军回,余众又叛”,等苏定方走后才敢反叛, 高宗时期 龙朔元年(661年)至三年,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并于白江口一举击败倭国(今日本)援军,再次征服百济。
白江口海战后,唐高宗遣使招抚黑齿常之等人,黑齿常之遂率所部降唐。
当时百济虽再次得以平定,但还有百济将领迟受信所据守的任存城(在百济西部任存山)尚未归降。
黑齿常之等降唐后,刘仁轨好言相慰,然后命黑齿常之等各率所部攻取任存城,并准备派唐军相助。
唐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师因黑齿常之等人曾经降而复叛,所以对他们非常不信任。
孙仁师曾对刘仁轨说:“相如等兽心难信,若授以甲仗,是资寇兵也。
”(《旧唐书·刘仁轨列传》)而刘仁轨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吾观二人皆忠勇有谋,敦信重义;但者所托,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时,不用疑也。
”(《·卷第二百一》)于是发给黑齿常之等粮食和武器,分兵相随。
刘仁轨的信任和理解使黑齿常之非常感动,指挥所部很顺利地便攻下了任存城,迟受信抛弃家属,投奔高句丽。
唐朝初年 不久,黑齿常之被调回国内,任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治西乡,今陕西西乡,一说自桃林、虢州)刺史。
在唐朝初年,唐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都占有明显优势,唯一一个例外便是吐蕃。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入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
唐高宗即位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逐渐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今新疆和田)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镇;此前数年,吐蕃又攻灭吐谷浑,占有其地。
这些军事行动,严重威胁了唐在该地区的统治。
在这种形势下,唐军出动10余万人进攻吐蕃,结果先胜后败,唐军伤亡殆尽(参见大非川之战)。
唐军失利原因 唐军的失利除军事指挥原因外,还有其它多种原因。
如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力,内部较稳固,民风剽悍尚武,且河陇一带的军事地理形势对其十分有利。
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临下,直入平川;而唐击吐蕃却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军作战十分不便。
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于仪凤二年(677年)八月令宰相刘仁轨镇洮河军(军在鄯州城内),同时还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选择臂力过人、弓马娴熟的军事人才编入新军,准备对吐蕃大举反攻。
仪风三年(678年),吐蕃局势初定,大论噶尔·赞聂多布已率军平定内乱,牢牢控制了局势。
赞普器弩悉弄正式为父王发丧,唐认为有机可乘,企图利用吐蕃发丧,人心不稳之机而取胜。
由于刘仁轨与中书令李敬玄不和,遂向唐高宗奏请让李敬玄统军。
李敬玄不谙军旅,本欲推辞,但被唐高宗所拒。
正月十九日,李敬玄代替刘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并敕益州长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调动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之兵,配合作战。
二十六日,唐高宗又派金吾将军曹怀舜等分赴黄河南北等地广招精兵良将,很快组建了一支精锐之旅。
这次,唐以18万兵马逼近吐蕃,可谓空前。
黑齿常之也以本部兵马随李敬玄、刘审礼出征。
吐蕃闻讯后,即以名将噶尔·钦陵(即论钦陵)为帅,督兵严阵以待(参见青海之战)。
唐军轻率进击,刘审礼领前队人马深入,屯兵于濠所。
刘审礼率军力敌,但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
此时唐军形势危急,但身为主帅的李敬玄看到吐蕃兵士众多,却怯懦畏战,按兵不动,以图自保。
结果唐军前锋部队于九月二十日,刘审礼被俘。
李敬玄闻讯,狼狈撤退,率部奔逃至廓州广威县西南的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凭借泥沟结阵自固。
吐蕃追兵赶到后,先占据制高点,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然后以优势兵力围唐军,使唐军陷于死地。
此时黑齿常之看到形势对唐军不利,遂率由500兵士组成的敢死队,深夜偷袭吐蕃兵营。
吐蕃自恃兵多,没有料到唐军会有此举,所以未设防备。
黑齿常之偷袭成功,吐蕃兵营顿时大乱,死300余人,将军跋地设匆忙中引军逃命。
李敬玄这才得以收集余众,返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已损兵过半。
吐蕃与唐 此次征战,唐军主帅李敬玄由于怯懦畏战,又消极防守,使唐军陷于被动挨打的绝境。
幸亏身为部将的黑齿常之在关键时刻能够审时度势,率猛士,夜袭吐蕃军营,方使唐军能够化险为夷,可谓力挽狂澜。
唐高宗闻报后,嘉赏黑齿常之之功,擢其为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充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东南)副使,并赐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
不久,唐高宗又遣以猛士从军的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双方达成和解。
黑齿常之和娄师德从此成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承风岭战败以后,唐高宗常以吐蕃为忧,故多次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由于大臣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竟议而未决。
后来太学生魏元忠在上书中提出了防御三策:即“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赏厚有功”,“罚重有过”;“开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旧唐书·魏元忠列传》)。
此举深得高宗“叹异”,从此,唐在河陇一带改取守势,屯田备边。
吐蕃虽然与唐达成和解,但并没放弃河陇,而是伺机再发起进攻。
调露元年(679年),吐蕃由于连年征战,国内厌战情绪日益增高。
十月,文成公主遣吐蕃大臣论塞调傍就赞普去世之事到唐告丧,请婚求和,双方遂再开和谈。
但调露二年(680年),吐蕃噶尔家族利用短暂的休战之机,产除政敌,清理“叛臣”,重新巩固其地位,唐蕃亦再度破裂。
七月,吐蕃军再次向河源(今青海西宁一带)地区发起进攻。
黑齿常之因功被擢升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并赏物四百匹。
黑齿常之任职后,认为河源地区为唐蕃力争冲要之地,但地处边远,运输不畅,遂于该地置烽燧70余所,开屯田5000余顷,每年收粮达500余万石,由是军粮充足,有力地保障了唐军的供给。
在黑齿常之不懈的努力下,唐的河源防线更为牢固,成为抗御吐蕃的中坚力量。
吐蕃见河源防线牢不可破,被迫将主功方向改为西域和剑南两个方向。
而西域方向又因安西都护王方翼经营有方,也使吐蕃无计可施,只好改向剑南(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方向发展。
不久,吐蕃又在生羌的导引下,攻占了茂州的安戎城(今四川汶川西南),留兵据守。
由是吐蕃“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吐蕃对西南边境的大肆侵扰,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
此时,吐蕃驻防河源前线的将军噶尔·赞婆自从唐加强了防卫力量,不甘心受黑齿常之所制,也率部3万屯田于良非川(即古赤水,今青海共和西南恰卜恰河)。
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黑齿常之奉命出击。
此次出击的目的一是破坏噶尔·赞婆的屯田,二是牵制吐蕃在剑南的军事力量。
黑齿常之率精骑万余乘夜突袭吐蕃兵营,唐军,斩首2000级,缴获羊、马数万,噶尔·赞婆等单骑而逃。
随即黑齿常之将吐蕃粮仓等尽数烧毁,引军回撤。
与吐蕃情况 黑齿常之在河源军前后共7年,多次打败吐蕃,使吐蕃兵众闻风丧胆,多年不敢侵犯边疆。
嗣圣元年 嗣圣元年(684年),黑齿常之迁左武卫大将军,仍检校左羽林军。
此时,国内的形势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的临朝称制。
武则天于贞观十一年(638年)入宫以后,开始步入最高统治层。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从此参预处理朝政,宫中呼为“二圣”。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继位。
次年二月,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更立豫王为,自己临朝称制。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
唐初的元老重臣如、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少数被贬逐,多数遭到诛杀,使唐宗室与亲唐臣僚人人自危。
光宅元年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二十九日,因受贬的原故司空李绩(本姓徐,赐)之孙眉州(治今四川眉山)刺史、英国公李敬业和其弟李盩厔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罢黜御史职的魏思温等会集于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讨伐武则天(参见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
武则天获悉李敬业等起兵,即令刘行举为游击将军、其弟刘行实为楚州刺史,让其共同抗拒敬业;十月初六,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大总管,率军30万,进讨李敬业。
由于李孝逸指挥不利,武则天于十一月初四派黑齿常之时任左鹰扬卫大将军)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增援李孝逸。
十一月十八日,唐军击败李敬业,平定了叛乱。
随后,唐宗室诸王李冲、李贞等举兵讨伐,也被武则天以大军平定。
国内局面虽然暂稳定下来,但边疆却,吐蕃、西突厥频繁进攻西北,青海(今青海湖)、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地区告急;东突厥复盛,唐连年出师,多面作战,疲于奔命。
其中对唐朝威胁最大的则是东突厥(又称后突厥)阿史那骨笃禄可汗。
阿史那骨笃禄乘唐廷内忧外患交加之机,大举入侵,以熟知唐边疆虚实的阿史德元珍(原为单于府检校降户部落官员)统帅东突厥兵马,自永淳元年起,不断攻掠唐北方边地各州。
但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改唐建周的政治目的,只是专心在国内推行酷吏政治,大杀反对派,甚至不惜诛杀立有赫赫战功的程务挺、王方翼等边境宿将,以树其威,这就大大地削弱了边防力量,致使阿史那骨咄禄的入侵势头愈演愈烈。
垂拱元年 垂拱元年(685年)二月,阿史那骨笃禄等多次攻扰北边,武则天又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今山西阳曲西南)道行军总管,讨击突厥。
四月八日,淳于处平引兵救援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行至忻州(治今山西忻县)时,被突厥击败,死伤5000余人。
十一月,武则天又以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出击突厥。
垂拱二年 垂拱二年(686年)九月,阿史那骨笃禄可汗继续攻掠唐河东道(今山西)北部地区。
当北进至两井(今河北鹿泉北)地区时,与东突厥3000余人(一说3000人)相遇。
黑齿常之见状,立即率200余(一说200)骑勇猛冲击,突厥措手不及,都弃甲逃走。
傍晚时刻,大量突厥兵赶来,欲与唐军会战。
黑齿常之见突厥军盛,难以力战取胜,遂改用智取。
黑齿常之派人伐木,然后令营中多处燃起篝火,以虚张声势。
突厥见遍野火起,如同烽燧,疑心有援兵相应。
这时东南忽然刮起大风(一说起火),突厥疑有伏兵,便乘夜狼狈逃走(参见两井之战)。
阿史那骨笃禄等军在两井之战被黑齿常之击退后,并没有收敛,继续进犯河东、河北地区。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攻掠昌平(今属北京);七月又攻扰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
武则天遂以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左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为副大总管,率军进讨。
双方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遭遇,黑齿常之指挥唐军奋勇冲杀,大破突厥兵,然后乘胜追击40(一说40余)里,突厥军溃败,逃往大碛(蒙古大沙漠)以北。
十月,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因妒忌黑齿常之[/font]的战功,遂上表请求穷追突厥。
武则天接到表章后,让爨宝璧与黑齿常之计议,遥为声援。
爨宝璧以为胜利只在朝夕,欲独占军功,所以不等黑齿常之同意,便擅自率精兵1.3万人先行,出塞2000余里,进袭突厥。
当时阿史德元珍等部均不设备,但宝璧却自持兵力强盛,派人告知突厥,使其严加防备,结果被突厥击败,全军覆没。
武则天一怒之下,不但诛杀宝璧,而且又将骨笃禄改名为不卒禄。
武则天自从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以后,“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为此,武则天通过奖励告密,网络了一大批以残酷著称的官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恐怖的政治气氛,神都洛阳更是危机四伏,“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
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包括、张光辅、徐敬真、张虔扇、仙等重臣在内,都相继被酷吏迫害甚至处死。
在武则天豢养的大批酷吏中,以、周兴、索元礼、侯思止、王弘义等最为著称。
永昌元年(689年)九月,周兴诬陷黑齿常之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谋反,结果武则天下诏将黑齿常之拘捕入狱。
十月初九(即公元689年11月26日),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死。
《黑齿常之墓志铭》记载:黑齿常之终年“春秋六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共传五位,依次为:屋大维(奥古斯都)、、、克劳狄乌斯和。
公元前27年,屋大维接受元老院赐予的"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结束,罗马帝国建立,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随之开始;公元68年,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尼禄自杀身亡,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遂告终结,罗马帝国进入"四帝之年"(四帝内乱期)时期。
奥古斯都 前27年1月16日-14年8月19日在位。
奥古斯都,全名(最高统帅·)恺撒·(神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原名盖乌斯·屋大维乌斯·图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一般称其为屋大维(Octavian)。
罗马共和国末期之一,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制的创始人。
奥古斯都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外孙,前44年被恺撒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
恺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与·安东尼、结成"后三头同盟"。
前42年与安东尼在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和卡西乌斯。
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兴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回罗马后开始掌握一切国家大权。
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前29年获得"最高统帅"(Imperator,或译作"凯旋将军"、"大元帅","皇帝"一词来源)称号;前27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的") 。
此后着手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屋大维曾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等职衔,实为罗马皇帝。
屋大维为加强统治,对军队进行改革,实行雇佣兵制度;建立近卫军,驻守罗马和意大利,以保卫皇帝。
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
他善于审时度势、,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
14年8月,在奥古斯都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
提比略 14年9月18日-37年3月16日在位。
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恺撒·(神君奥古斯都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前42年11月16日-37年3月16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或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Tiberius Claudius Nero或Tiberius Julius Caesar),中文又译作提庇留或提贝里乌斯。
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位皇帝,14年9月18日-37年3月16日在位。
14年,奥古斯都驾崩,提比略继承由奥古斯都缔造的帝国,借由联姻关系,成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之继承人。
提比略个性深沉严苛,执政时期并不受到臣民的普遍爱戴。
执政后期,由于党派与家族之间的斗争、阴谋,使得他采用残暴的手段对付政敌与亲族。
在罗马古典作家的笔下,他的形象被定位为暴虐、好色。
但近代学者根据帝国当年的安定景象与文献铭刻等史料,重新为提比略翻案,认为提比略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由于与元老院与家族的关系紧张,26年,提比略退隐卡普里岛,自此再未返回罗马,但他从未放松对政局的控制。
37年3月16日,提比略于卡普里岛驾崩。
卡利古拉 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在位。
卡利古拉,全名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12年8月31日-41年1月24日),原名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日耳曼尼库斯(Gaius Julius Caesar Germanicus)。
罗马帝国第三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三位皇帝,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在位。
卡利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号,意为"小军靴",源于他儿时随其父日耳曼尼库斯屯驻日耳曼前线时士兵为他穿上的军靴。
37年,皇帝提比略于卡普里岛驾崩,卡利古拉经元老院认可,继承提比略的所有权力,成为皇帝。
卡利古拉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早期的典型暴君。
他在位时期,建立恐怖统治,神化皇权,行事荒唐、暴虐。
由于他,大肆兴建公共建筑、不断举行各式大型欢宴活动,帝国的财政急剧恶化。
后来,他企图以增加各项苛捐赋税来减缓财务危机,引起帝国所有阶层的怨恨。
41年,卡利古拉被近卫军大队长卡西乌斯·卡瑞亚刺杀身亡。
克劳狄乌斯 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
克劳狄乌斯,全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前10年8月1日-54年10月13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或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或Tiberius Claudius Nero Germanicus),中文又译作克劳狄,或模仿后来欧洲君主习惯冠以数字的克劳狄一世。
罗马帝国第四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四位皇帝,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
41年,皇帝卡利古拉遭到刺杀后,近卫军拥立这位克劳狄乌斯家族的中年男子,并受到元老院的承认而继位为罗马皇帝。
他的统治力求各阶层的和谐,凡事采取中庸之道,修补了卡利古拉时期皇帝与元老议员之间的破裂关系,提高行省公民在罗马的政治权力,并兴建国家的实业。
后期史学家认为,罗马帝国初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统治形式,是在他的手中和平地转移完成的。
54年10月13日,克劳狄乌斯去世,可能被皇后毒死。
尼禄 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
尼禄,全名尼禄·克劳狄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拉丁语: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原名路奇乌斯·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或尼禄·克劳狄乌斯·恺撒·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Lucius Domitius Ahenobarbus或Nero Claudius Caesar Drusus Germanicus)。
罗马帝国第五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后一位皇帝,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
54年,皇帝克劳狄乌斯驾崩,尼禄凭借其母小阿格里皮娜此前的诸多谋划,顺利即位为帝。
尼禄是古罗马乃至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
在位时期,行事残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及几任妻子,处死了诸多元老院议员;同时,亦奢侈荒淫,沉湎于艺术、建筑等事。
然而,尼禄并未完全荒废政务,对内推行了诸多利民政策;对外成功化解帕提亚与亚美尼亚危机,创造了一定的政绩。
后世对他的史料与创作相当多,普遍对他的形象描述不佳。
68年,高卢、西班牙诸行省先后爆发了反对尼禄的叛乱,尼禄在不明战况的状态下,以为深陷穷途末路的境地,遂仓皇逃离首都罗马。
元老院获悉后当即宣判尼禄为"国家公敌",承认率军起义的西班牙行省总督加尔巴为皇帝。
尼禄的死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王朝、由奥古斯都开创的朱里亚·克劳狄王朝至此终结。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刘武周曾被突厥封为什么?突厥为何这样做?花木兰中的性别与身份外星人正在向地球发信号,外星人发求救信号被科学家破解耶稣为什么不杀了撒旦,信徒只有感受邪恶的恐怖才会向往光明巨猿是怎么灭绝的,专家推测与人类进化有关/10万年前灭绝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