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坤-世界屋脊神秘西藏十大未解之谜

时间:2024-11-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玛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谜。

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教法的发源地。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 藏文史籍对于香巴拉的记载很详细: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央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各种鲜花和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种王的寝宫宝座,王们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

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点缀着血红色的斑点,远看如同红雪。这些红斑点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类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度也不至于死亡。因其含有血色色素,故呈红色。

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九世赞普朗达玛被杀,其曾孙逃往阿里地区。约公元十世纪,其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国,在近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1630年,拉达克人入侵并消灭了古格。然而,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古格文明的消失和玛雅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发生得异常突然。在今天的遗址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十多户人家守着一座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城市,而这十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识藏是指埋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伏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

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从其原始雏型发展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格萨尔王传》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在众多的说唱艺人中,那些能说唱多部的优秀艺人往往称自己是“神授艺人”,即他们所说唱的故事是神赐予的。“神授说唱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单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下了千古之疑。

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藏族先民们认为:无论是在天上、地下或是水中,都有神灵,而且世间万物也都无不听命于这些神灵。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幻想能控制和影响客观事物以及部分自然现象,于是便产生了祭祀和巫术活动,巫师也随之出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巫师的各种情况,如名称、传承、服饰、法器、神坛、咒语、巫术、占卜等,几近一无所知。或许在某个偏远的地方,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较为接近于原始宗教巫师的面目,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考察。

以上就是关于世界屋脊神秘西藏十大未解之谜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中国史上十大悲情名将:天才战将为什么壮志难酬?

10、赵武安君 公元前244年赵国内乱,老将领兵攻乐乘,两将相继出逃,边将李牧自是被朝中倚重。此时已是战国末期秦国独强,赵国经连年恶战已是残破,而李牧却能义疲弊之师连却强秦。肥之战,李牧受任败军之际,奉命危难之间,以骄敌之记麻痹挟大胜之威的秦军,避其精锐,击其堕归。交战时正面阻敌,两翼包抄,全歼秦军,堪称军事史上围歼灭战之典范。然而赵王却忘记数年前的教训,再中秦国离间计,冤杀李牧,自毁长城,不久赵都邯郸归郡。 09、赵将廉颇 廉颇,初带军破齐,初扬名,拜上卿。后与赵相和好,转战四方,连败齐魏,破强秦于阏与,几地。后长平之战时被求战心切的赵王撤换,导致四十万赵国精锐被坑杀。其后,燕国以赵大伤于长平举兵相攻,廉颇复起为将,以少数残兵大破数十万燕军,因功拜相国。然而新上任的赵悼襄王却听取郭开小人之言罢免廉颇,致使老将转奔魏楚,至死不被重用,最终客死楚都寿春。良将不用,终是让人叹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08、 李广将门出身,才气无双。早年随平定,昌邑城下斩将夺旗,名声大噪。然而接受印信却开了他日后不封的悲情将军路。此后李广因功连任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并出任卫尉。然而抗击匈奴时却因兵力劣势屡战败北。最后因随伐匈奴时迷失道路,被逼自刎。一代飞将自此陨落,令人扼腕!至其孙因步卒绝漠而无援军,被汉武族灭一家;李禹因牵扯蒙冤而死,自是李家无传! 07、晋平西将军周处 周处年少之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因陆机陆云点悟,回头,改过自新,终成大器。后吴国被灭,改仕,却因性格忠烈果敢,招致朝臣反感。后氐人齐万年为乱时,梁王司马肜因周处弹劾过他,便逼他以兵五千向叛军进军。周处明知此去无回却依然奋勇向前,最终以身殉国,至死不悔! 06、晋豫州刺史镇西将军 祖逖,字士稚,东晋名将。胸有大志,任司州主簿时与刘琨立志建功立业。适逢,,华夏大地惨遭屠戮,祖逖被迫与晋庭南迁。而后率部曲百家自京口北伐,于,誓复失地。渡江之后祖逖部便以风卷残云之势收复豫州,与之后赵隔河相抗。然而正直北伐大业如火如荼之时,昏庸的晋庭竟派戴渊代祖逖之职,致使祖逖心生忧愤,至死未能渡河,未能见到坚守北方的好友刘琨,恢复中华终成梦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 05、晋广武侯并州刺史刘琨 刘琨,字越石,西晋北方抗击胡羯流砥柱。元嘉年,刘琨率部一千克复晋阳,使得历经战火摧残的并州又恢复了生机。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绝处逢生,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抗击匈奴前赵,坚守孤城近十年。曾一曲胡笳退敌,挽救孤城百水火之中。然而终因寡不敌众,丢失并州,只身投奔幽州段匹磾,但终因猜忌身死狱中,死时留下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中多少唏嘘,不得而知。 04、隋齐郡通守讨捕大使 张须陀,隋王朝最后的支柱,享年五十二岁。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在其生命的前四十九年里只能用不错二字概括(虽然先后跟着史万岁,平叛立功,被授开府,但这些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却算不得什么大功),然而其后三年中却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期。王薄十万义军?两战杀之;裴长才,石子河两万人马?五骑迎之;郭方预,左孝友,卢明月,吕,帅仁泰…?来一个我灭一个,来一串我灭一串。其名可谓是遍传全国,威震东夏!而后瓦岗英雄势起,却在张须陀手中连败三十场,翟让等人一时胆寒(此时罗士信,等皆在张军中任职)。可惜张须陀错中李密之计,为李绩,王伯当等人所伏,本已突围却不舍手下将士,复返阵中,最终力竭身死。不败的名将终于败了,而他这唯一的败仗却是最后一仗。他的死对于隋帝国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河南郡县为之丧气,朝中再无良将可派,只得坐等灭亡。 03、唐右羽林大将军行营节度使 高仙芝,高句丽人,将门世家。其姿容俊美,善骑射,骁勇果敢,后因功任四镇十将,诸卫将军。尔后带兵连续击败吐蕃取小勃律,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后引兵深入大食七百里,大战于怛罗斯。虽其武功极盛,但终因贪暴引起边地各族不满,使大唐在西域势力萎缩。后安史叛乱,高仙芝虽初战失利,但其后扼守潼关极大地延缓了叛军攻势。然而此时已老,不复当年英明,竟听信馋言,杀害高、封二位将,致使军心动摇,对于平乱造成极大不利。 02、唐御史中丞张巡 睢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这个地方在河南省东部和山东、安徽交接处,地处黄、淮河之间。从商丘向东南前进,就可到达宿州和徐州,是古代贯通中原与淮南的交通要道。因此,扼守商丘,也就卡住了从中原通向淮南的通道。这也是一千二百年前张巡死守此地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战术的成功往往会被战略不当所抵消,然而张巡主导的的极大成功却发挥出了守城战术上的极限,从而弥补了唐王朝在平定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可以说此役堪比日后的格勒。睢阳之战,张巡以数千寡军,对垒十数万叛军。交战四百,斩将三百,破敌十二万,力守孤城十月,阻挡叛军夷略江淮的脚步,为唐王朝保存了江南膏腴之地,使之得以苟延残喘百又五十年。张巡虽身死,然其志不灭,其名永存,死得其所,不亦快哉!睢阳之战让吾侪不禁感叹斯时我大汉民族雄武、雅正之风,而今安在邪? 01、南梁武都郡王- 庆之出身寒末,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却善抚士卒,极有胆略,战则攻靡坚城,将兵七千却能长驱伊、洛。名师大将莫自牢,避白袍!这句话讲的便是陈庆之七千白袍北伐,最终攻取洛阳的历史。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连毛泽东也感叹“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可惜南梁实在太腐败了,不知扩大战果,只想偏安一隅,陈庆之向朝廷要求增援遭到了拒绝,7000人最终死在了北方,只有少数人逃回了南梁。这段传奇就这样因为的不思进取最终高开低走,虽激起波澜,却未带来惊涛骇浪,就如当年之北伐,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杀子之谜:揭章怀太子李贤的悲惨命运

论才华,则是皇子中的佼佼者。二十余岁已能统召帝国杰出的学者们注释晦涩难懂的《》,其亲笔点评更被后世称为“章怀注”而极具文史意义。作为太子,李贤曾三次监国,并得到高宗褒奖和群臣拥戴,可见这个年轻太子堪当大任,是帝国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当时正值他的母亲武后政治得意之时,母子二人因此互忌,颇多嫌隙。武后也多次以书信方式责备太子,宫中则流传着太子不是武后亲生的谣言,最终太子未能幸免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唐李贤,字明允,所生,的第六个儿子。武则天亲生了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四子。长子李弘为皇太子,性情仁厚,高宗欲禅位给他,李弘每次见到专权擅政,就旁敲侧击地加以劝谏,渐渐引起武则天的反感。已被贬入冷宫的生有二女,一个是,一个是,此时也因母亲得罪武则天被幽禁于掖庭,年龄都三十多了,也嫁不出去。李弘对她们十分怜悯,要娶为妻子。大为怫意,不久便以药酒毒死了李弘。网络配图高宗又立二十二岁的次子李贤为皇太子。李贤也是武则天亲生。他自幼“容止端雅”,小小年纪就已读了《尚书》、《礼记》、《论语》等,。曾受封为雍王,高宗对李贤也十分爱宠,因李弘已故,便令李贤继立。李贤聪明好学,处事果断,在士人中有一定声望。读过《后汉书》的人都知道有“章怀注”,注者正是李贤。李贤组织一批名儒注释《后汉书》,尽管得到父皇的褒奖,但也引起母后的猜疑,因为《后汉书》载有后汉大权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带有讥讽时政之嫌。两年后,高宗下诏改元为调露,与武则天巡幸东都洛阳,命李贤监国。原来武则天害死了皇后与萧淑妃,心下也觉得很不安,在夜里常见二人披发沥血,向她索命。于是武则天去洛阳,免得冤鬼纠缠。李贤在长安监国,处事明审,然而却密告武则天说:“太子福薄,不堪继体,惟英王貌类太宗,相貌当大贵,两子中择立一人,方可无虞。”武则天十分信任明崇俨,只因李贤无过错可指摘,只得勉强容忍。她屡次下书训诫儿子,并让人撰写了《少阳政范》和《孝子传》二书供李贤研习忠孝之道,还“数作书以责让贤”。书中暗寓训斥的意思。李贤本是个聪明人物,窥出奥妙,也怀疑母后别有用心,于是母子间生出许多嫌隙。第二年,武则天的宠臣明崇俨在路上被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由李贤主使,大索盗犯,数月没有结果。李贤对母后的做法心怀失望,于是有些自暴自弃。他开始狎昵女色,放浪恣行。武则天召李贤至洛阳,派遣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人去东宫搜查,三人竟在东宫查得皂甲数百具,又诱令赵道生讦告太子,硬把明崇俨被杀之案加在李贤身上。武则天遂提出大义灭亲四字,打算把李贤置诸死地。高宗代子求情,将废李贤为庶人,幽锢一室,不久又流徙距京师两千三百里的巴州。网络配图武则天又恐怕李贤谋变,因为李贤曾做《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这首诗与的七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则天越发怀疑他心怀怨望,于是让邱神绩驰赴巴州,逼令李贤自杀。然后佯贬邱神绩为叠州刺史,过了一段时间事情渐渐平息,又召邱神绩为金吾将军,宫廷里才慢慢得知武则天杀李贤的事。李贤死时年方三十二岁。今人见到的乾陵章怀太子李贤陪葬墓,是中宗神龙年间迁回灵柩后重新安葬的。武则天为什么要一再逼迫以至于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呢?一说李贤与母后争权被杀。武则天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早在高宗朝后期,她就取得了与高宗“二圣临朝”的权力,把高宗当作傀儡而独揽朝政。然而,自从李贤继立为太子之后,多次受命监国,深受高宗与朝臣的赞赏。仅仅一二年的工夫,当朝宰相除了与武则天关系密切之外,其余的人几乎都倾向于听命太子。李贤地位的上升,严重妨碍了武则天篡权称帝,当然令她不安。武则天曾说过,制马有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鞭之不服则锤其首,锤之不服则断其喉。怎么对付李贤可想而知了。一说李贤非武则天所生,难免被杀的厄运。孙楷第先生《沧州后集》卷四的《唐章怀太子贤所生母稽疑》推断李贤是武后姊所生(高宗的私生子)。在母以子贵的古代,武则天自然要地除掉他,另立自己的亲子为太子。网络配图据《·高宗纪上》记载,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生李贤于去昭陵的路上,是早产。由于武则天在上年年初生下了李弘,此后又生过一女,即被她亲手扼杀的长女,在两个年头里生三个孩子,况且李贤为不足月早产,又是数九寒天在路上,所以那个在拜谒昭陵路上所生的不足月孩子,可能并未活下来。《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记有当时宫人私下里的传说:“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新唐书》亦云:“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益疑。”作为替身的李贤,原来是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之子。韩国夫人早年守寡,因武则天而入宫,得幸于高宗。如果武则天的早产孩子死了,正巧这前后韩国夫人也临盆生子,那么悄悄地抱来私生子顶替,也是可能的。李贤降生仅一个月,父皇就给他封王,急急忙忙要确定小孩的身份地位,也似乎是有什么缘故。武则天起初不会反对这种安排,多一个儿子只会使她在后宫的地位更加优越。当李贤成年后,武则天越来越不放心这位非己所生的儿子,对立他为太子,就显得很勉强。当李贤知道了自己出生的秘密,他自然难免被废、被杀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