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正腔圆在京剧中的意思。在《红楼梦曲·惜春怨曲·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回·秦可卿葬花词中,贾宝玉说:“我这一生,有两件事是不敢做的。一是不敢忘本,是不敢忘情。这两件事,都是我的耻辱。所以,我宁愿死,也不愿做这两件事。”“我宁愿死,也不愿做这两件事”,这是曹雪芹对自己的评价。这两件事,一件是“不孝”,一件是“不忠”。“不孝”指的是贾宝玉不孝敬父母,“不忠”指的是贾宝玉背叛了婚姻。
要学好京剧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演唱技巧。在学习京剧唱腔的过程中,要掌握四个要素:“字、气、劲、味”。这里说的“字”就是咬字要准确清楚;“气”,就是要在演唱过程中运用好气息,科学、合理的用气以达到演唱自如的效果;“劲”,就是我们常说的“劲头”,也就是演唱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味”,就是唱腔的味道,也就是特点、风格,学哪一派就要掌握哪一派的特点,这样学出来才会有他的“味”。
一字:演唱京剧需要“字正腔圆”,当然,如果字不正腔也就圆不了,唱出来就不好听。京剧中的“字”要求的格外严格,需要有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三部分的位置的运用要合理,咬字时嘴里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咬字太松了就会让人听不清楚,咬得太紧了就会把字咬死感觉很累,听起来也让人不舒服。京剧中的“字”是要用汉语拼音拼出来的,在拼音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不能忽视,比如:“张”字是用 zhang拼出来的,字头就是 zh,字腹是 ang,那么字尾在哪里呢?在京剧中这个字的字尾,也就是收音就要收到 eng上,就是 鞥的音。再如:“见”字的拼音是 jian,它的字头是 ji,字腹是 an,它的字尾如果落到 安音上就不够了,在京剧里它最终的尾音就应该落到 en 嗯音上。这就是京剧的咬字不同于其他之处,也就是京剧独特的咬字特点。
二气:是说在演唱过程中要掌握好气息的运用。本来,不光是演唱京剧,任何形式的演唱都是需要掌握好气息的,大家都知道演唱时需要用丹田气,但如何样用好丹田气却是一般人不好掌握的。首先,要明白何为丹田气,丹田分为三部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而我们一般所说的丹田重要指下丹田,在脐下三分。所谓“三分”,这里是中医的说法,而不是具体的尺寸。由于每个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尺寸存在差异,为了消除这些差异,中医以人的自己身上的实际尺寸 如手指宽度等当作近似测量的标准。中医的“三分”,大概是自己三个手指的宽度。下丹田在脐下三分,就是将自己的手指平伸,放在肚脐下面三个指头宽度与肚脐同在中线的位置就是下丹田的位置。演唱时采纳丹田运气实际属于“腹式”呼吸的一种,目的是为了达到演唱时气息饱满的效果。这指的仅仅是下丹田,还有中丹田和上丹田,中丹田是指出胃的上方, 两边肋骨连接点的最下方的交界处,上丹田是指出两眉中间即日常的印堂。此外,气功中有种说法,叫人身无处不丹田,具体的意思就不多做解释了。我们在演唱时就是要把气息吸到下丹田的位置 即小腹处,然后慢慢的像挤气球一样,用气通过声带慢慢的把声音托出来,同时,还要打开中丹田和上丹田,以及五官等各处的共鸣音,从而达到以气带声,声情并茂。用气时切记要用韵,合理分配气息,不要虚更不要砸。这样才干演唱自如,不至于声嘶力竭甚至把声带喊坏。
三劲:一出戏的剧情是要靠演员通过演唱、念白、和身段表演来表达的,这就要求演员要有“劲头”,这里我只说唱腔中的劲头。在演唱中为了表达唱词的内容和剧情的需要,要求演员用唱腔的音乐起伏、快慢、强弱等形式来体现,这就不能只用一种节奏来演唱,唱腔中就需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此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一方面是通过唱腔的板式,再者就是需要演员根据唱词自己决定哪里需要快、哪里需要慢,哪里需要刚、哪里需要柔,从而使得唱腔更加生动,更能表达剧情的内容。比如:京剧《红灯记》中铁梅的“仇恨入心要发芽”一段中“强忍仇恨咬碎牙”几个字,就要唱出铁梅发自内心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特别是“恨”字和“牙”要咬住后牙槽唱才干表达出恨的程度来。再如《金玉奴》“非是我性倔强不肯从命”一段中,“想不到救他命暖不了他的心”就要把金玉奴对莫稽的失望、憎恨、悲哀、绝望等复杂的心情,通过唱腔的处理表现出来。
四味:这里所说的的“味”不是指气味,是说在戏剧中各个剧种、各个流派所不同的演唱特点。我们唱京剧就要有京剧的味道,唱梆子就要有梆子的味道,把京剧唱成梆子味就不是京剧了,反之,把梆子唱出京剧味来也就不是梆子了。在京剧中有许多的流派,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等。他们之中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经过自己精心揣摩,摸索出适合自己与众不同独特的演唱技巧,因而自创一派。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他的特点和演唱技巧,在继承流派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来学习演唱。我们每个人的嗓音条件是不同的,要清楚自己的嗓音适合学哪一派,只有适合自己才干充分发挥你的特长,你的唱腔才干有与众不同的味道。听说当年程砚秋先生就是因为嗓音条件不好,才根据自身条件制造出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每个人只要自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唱出与众不同味道来的。
慈禧太后恐怖嗜好:竟用京剧诅咒帝王盼其早死
1901年的中国,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幅图景,作为占领者的八国联军统帅,一天被一群中国商人请去听京戏。在咚咚呛呛的皮簧声中,老瓦,头痛欲裂,好不容易捱了一个钟点,总算找了个借口“得脱苦海”。与此同时,被瓦德西赶到西安的西,却是个既要食有肉,又要居有竹(丝竹)的戏迷,一天没有戏看,就闷得难受。打和挨打的双方总算都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了一回我们的国粹京剧。网络配图 对于西太后,眼下的评价,总算是呈现了一点历史的复杂性,有点毁誉不一了。荧屏上的形象越来越正点,从相貌到行为一概如此,而网上却依然以骂为主,兼说别样。不过,在我看来,关于西太后的评价无论怎样毁誉不定,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京剧如果没有这个老太婆,肯定难以有今天第一国粹的地位。 西太后是京剧的知音,正是由于她坚定的支持,原来上不得台面的乱弹才得以成为压倒所有其他戏曲形式的京剧。对于戏剧,她喜欢花部的乱弹二簧戏,有意抬花抑雅,而且不满足于宫里的演出,打破常规,大量地将外间优秀的二簧伶人召进宫来大演其戏。那个时代出名的艺人,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孙菊仙、王瑶卿等人,都受到过她的赏识,不仅每有赏赐(甚至还给官爵),令太监伶人看得眼红,而且对这些“戏子”相当优容。在这些京剧名角面前,她的确称得上是和蔼可亲的“”,传说中的西太后如何如何的寡恩刻薄,其实大多是没影的事儿。即使是那些艺人解放后写成的回忆,也往往透着对老佛爷的喜爱。当然,在那个时候,京剧界对西太后也是投桃报李,几乎所有剧目里的太后都是正面形象,最过分的是《法门寺》,不仅太后光彩照人,连太后身边的太监也顺便沾光成了好人。 西太后还是个懂戏的超级“票友”,晚清吃过洋面包的宫廷女官德龄告诉我们,西太后经常地给她们讲戏剧故事,在看戏的时候也不肯安静,不断地将各种演戏的轶事和规矩说给身边的人听。事实上,京剧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西太后的鼓励下完成的。在开始的时候,京剧演出比较粗糙,工唱的行当只管捧着肚子唱,工做的行当就只管翻跟头打把式;后来有“通天”称号的王瑶卿首先开始改革,将表演动作融进了演唱当中,“演得跟真事似的”。在社会上的一片反对声中,西太后说话了,“王大演得好”(王瑶卿行大)。谭鑫培的唱腔也与传统不合,但西太后却喜欢,给了他“叫天”的赞誉。从此以后,京剧进入了一个生旦同挑大梁的新阶段。 西太后懂戏,也入戏。此人虽然,掌权之后也找过几个老儒给她讲点经史,但真正的教育却是戏剧给的。晚清时节,京剧虽然已经进入宫廷,但毕竟是来自民间的乱弹,不惟用词鄙俚,思想内容也相当混乱。固然不乏忠孝仁义的鼓吹,但来自游民的江湖义气与的意识也相当明显。不仅如此,过去的京剧对帝王时常会有点不敬,总是批评他们听小老婆的话,忘恩负义,滥杀功臣,针对的大抵是,屎盆子却都扣在比较远久的头上。对于第一大戏迷西太后来说,戏的情节和内容不可能不影响到她的思想和行为。虽然总的说来,西太后还算是个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为政大体上中规中矩,但却也时不时地发点“京剧脾气”。网络配图 一个官声很是不怎么样,又贪又蠢的小小知府吴棠,只因为在西太后扶父之柩归葬的落难之际,误送了一笔馈赠给她,待到昔日的待选秀女成了太后,吴棠就开始官运亨通,位极人臣,不管犯了多大的错,任谁也参不倒。八国联军打上门来,老太婆落荒而逃,一口气跑了几百里,连口水都喝不上;之际,怀来县令吴永好歹总算准备了一锅稀粥,让老太婆喝得舒心,于是也成了一个参不倒的人物。接下来,来自广西的岑春煊,脾气坏得要命,逮谁得罪谁,只因为在西太后逃亡途中第一个带兵前来护驾,也因此而官运大好,甚至连朝廷份量最重的庆亲王奕和袁世凯联合参奏,都没能动得了他的乌纱。在有恩报恩的同时,西太后对待功臣也相当地富有人情味,所谓的中兴名臣,无论以后的作为如何,都会顶着一堆官爵头衔终老,临了的谥号还会给找个最美好的词。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自不必说,连沈葆祯、袁甲三之辈也同等待遇。中兴名臣中,遭际最差的是郭嵩焘,出使西方后,再也没有被起用。但他的倒霉主要怪他第一个吃禁果,以翰林出身的身份跑到了洋鬼子的地方做事,以至于官场舆论说他去“事鬼”,意思是伺候鬼子。西太后待他的不好,也不过就是没有很快再用他而已。 查一查二十四史,善待功臣的当然也有过几个,但是对臣子报恩的帝王却几乎没有。从理论上讲,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恩人,所有人对他好都是应该的。即使所谓对他有恩的功臣,以后如果犯了错或者不合皇帝的意,那么也一样是要受到惩罚的,否则就不足以维持朝廷的纲纪。只有民间的戏曲里,才会按农民的思路,编出一些抨击帝王负恩的故事。显然,西太后的这些作为是上了京剧故事的当。 反过来,对于那些她认为负了她的人,西太后也决不吝惜报复的手段。在西太后眼里,最大的负心人就是戊戌以后的皇帝。对于这个她从小拉扯大的皇帝,她理所当然地认为有说不尽的恩义。戊戌事变,西太后不仅将谭嗣同图谋借兵围的事算在光绪头上,而且更加恼怒他居然陷她于不得不完全交出权力的窘境,逼得她发动的政变,重新拿回权力。在西太后谋求废掉光绪,遭到地方督抚和洋人的反对而无法实现之后,身为皇帝的光绪就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不仅衣食不周,而且得不时地忍受无休无止的精神折磨。连宫里经常性的演戏活动,也成了西太后折磨光绪的最好方式。戊戌政变之后,宫里最爱演的戏是《天雷报》,这是一出养子得中状元之后,不认养父母,最后遭到雷劈的戏。这出戏此时在宫里演出的时候,西太后特意要求加到五个雷公和电母,狠狠地劈那不孝子,同时将不孝子换成小花脸,一副小丑模样。面对这样一出明摆着是讥讽的戏,光绪必须得陪着西太后从头到尾地看,一边看,还要一边发表意见,痛骂自己。对光绪的怨恨,西太后至死未消。在1908 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光绪37岁生日的前一天,西太后特意安排在皇帝的 万寿节 前夕,演出戏《连营寨》。这出戏演的是为和报仇,兴师伐吴,最后失败的故事。戏里刘备是主角,有一段哭祭关羽和张飞的戏,满台白盔白甲白旗号,气氛极其压抑。其实,平时在宫廷演戏也是很讲究吉祥的,而在皇帝生日的 前三后五 的庆贺期内,演这种哭灵戏,无疑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诅咒。此时的光绪已经病入膏肓,经这番刺激,几个月后便撒手归西。而连续拉了几个月稀的西太后,却终于熬过了比她年轻三十几岁的光绪,在光绪死后第二天才咽了最后一口气。 西太后对于的处置,也很具有京剧的味道。开始她讨厌珍妃,其实主要是因为担心皇帝受小老婆的蛊惑,所以屡屡裁抑珍妃。戊戌政变以后,旧恨又添了新仇,恨屋及乌,结果是珍妃进了冷宫。甚至在八国联军打来她要逃跑之际,也没忘了把珍妃从冷宫里提出来,塞进井里。在她的心里,也许珍妃就是戏里经常演的那种挑唆皇帝干坏事的 西宫娘娘 。网络配图 恩怨分明作为一个人的性情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大的缺点,但作为最高统治者,如此行事未免就有之嫌。再加上作为贵妇人,西太后本身就有一些贪图享乐、贪财好货的积习,从孙殿英的盗掘看,她要算清朝帝后中陪葬最厚的一位。而且喜欢虚荣,讲究排场,宫里一日不热闹就难受,晚年还特喜欢摆出姿势让外国人给她拍照。几项加起来,使得这个以一般标准看起来还说得过去的掌权的老太太,作为政治家,评分难免要打些折扣,种种毛病导致她在权力上总是看不开。比如说,在甲午战后,她明明知道清朝不变法,祖宗江山是保不住的,但是一旦变法危及到她的权力,她还是不顾江山社稷的安危,在顽固派的拥戴下,再次出山,毁灭了正在进行的改革。接下来,又在一连串向后转的动作中,与西方发生了剧烈冲突。当闻说西方要威胁她的权威,让她交出权力给光绪的时候,竟然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冒险利用,围攻各国使馆,与所有西方国家开战,结果使国家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之中。顺便说一句,西太后之所以能够最终相信义和团具有刀枪不入的法术,与她看了太多的神怪戏也不无关系,义和团的法术,也往往跟戏剧里的神怪人物纠扯不清,两下在意识的表层出现了某种契合。 自电视剧《走向共和》播出以后,有关西太后的评价问题再次成为某些人们议论的热点。说实话,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统治者,历史的评价往往趋于苛刻,弄不好就落得 之诮。如果抛去这种对于女人的偏见,我认为,作为晚清最后岁月的统治者,应该说西太后做得还,至少比她死要面子甘做鸵鸟的夫君要强,比她那个十五六岁还读不成句的纨绔儿子更是强到不可以道里计。但是,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历史转折关头居于最高位的人物,她没能推动这个转折的完成,无论如何都算是大节有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流皇帝乾隆与孝贤纯皇后唯一的女儿,虽嫁到蒙古却留在京城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乾隆虽然是一个风流的,但是在他的心目当中,曾经的富察皇后却始终都没有忘却,从他还是一个王爷的时候开始,身边就有这个妻子的陪伴,在成为了皇帝以后,皇后更是每天为乾隆地打理着整个后宫,不过可惜的是,皇后因为自己的两个皇子双双夭折,从此以后便落下了特别严重的心病,最后也在美好的年纪去世了,唯一给乾隆的留下的只有一个女儿。 既然是富察皇后所生育的女儿,那就肯定身份是很不一般了,一般来说,像原配妻子所生的女儿就都是嫡出的,在皇室的话,那就是固伦公主了,而这位和敬公主也确实是拥有这样的地位,女儿本来是讨父亲喜欢,作为嫡公主的和敬更是受尽了乾隆的宠爱,这其中不过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的母亲和乾隆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吧,要是其他的女子,那就可能不一样了。 从和敬小的时候,受到的待遇就都处处体现着不同,那个时候的女子们地位都是很低下的,平时就在家学习学习一些女子们的东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什么的,从来都是不在她们的涉及范围之内,而和敬就不一样了,她可以光明正大的和其他皇子们一样,每天在一起读书,其他的公主们对于这样的事情,也就只能羡慕羡慕了,毕竟人家是乾隆最疼爱的一个。 虽然公主们出身是十分高贵的,但是在长大了以后却也有着许多的无奈,就比如自己最后到底要嫁给怎么样的一个男人,这些都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最后都得有自己的父亲来决定,一般的话,她们都是会为了政治上面的利益而被牺牲掉自己这一辈子的幸福生活,这位和敬公主也是一样的,最后她嫁给了蒙古的一个王公贵族,可她的出嫁也是和平常的公主们很不一样的。 按照结婚的传统习惯,女子们在出嫁以后是要跟随自己的夫君一起生活的,也就是说和敬应该要去到蒙古,可是乾隆却硬是把自己的女儿留在了身边,在京城这块风水宝地上面,乾隆为和敬建造了一座规模特别宏大的府邸,和有些亲王的房子比起来也都是毫不逊色的,看来,乾隆是真的很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这么远的距离了,而驸马对于皇帝的要求也是不敢不从的。 就单单是为和敬建造府邸这件事情就已经是史无前例了,或许乾隆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对已经去世了的皇后的遗憾吧,本来在皇后的孩子还在的时候,乾隆就有意让孩子成为储君,可惜最后都没能够实现,所以他又怎么舍得让自己的女儿去那么远的蒙古生活呢,索性就把她从此都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想她的时候也是很轻松就可以见到面的。 而且和敬自己的婚姻也是很幸福的,虽然许多公主们在出嫁以后基本上都不会生育一个孩子,可和敬却是一辈子有好几个儿女在身边呢,乾隆还亲自给自己的一个外孙起了名字呢。不得不说,和敬真的是一个幸福了一辈子的女人呢,最后,她还在活到了六十多岁的年纪才过世,相比那个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来说,她也算是长寿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