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世界地理

犀牛、花豹、菱齿象、澎湖原人,让台湾化石广为人知!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张钧翔从小就是动物爱好者,这促使他踏上古生物学研究之路。图/张钧翔提供


张钧翔从小就是动物爱好者,这促使他踏上古生物学研究之路。图/张钧翔提供


台南左镇菜寮溪附近,是台湾较容易采集到化石的地点。图/张钧翔提供


台南左镇菜寮溪附近,是台湾较容易采集到化石的地点。图/张钧翔提供


澎湖原人化石打捞自澎湖水道,难以厘清具体年代,只能推测处于海平面较低的某次冰河时期。图/Wikipedia


澎湖原人化石打捞自澎湖水道,难以厘清具体年代,只能推测处于海平面较低的某次冰河时期。图/Wikipedia


垦丁的龙虾洞出土的花豹牙齿化石。图/杨子睿提供


垦丁的龙虾洞出土的花豹牙齿化石。图/杨子睿提供


帆叶网据《科技大观园》(特约编辑 寒波):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教组主任张钧翔从小便是动物的爱好者,也喜欢恐龙。出于兴趣,他在东海大学生物学系取得学士与硕士之后,留学英国成为伦敦大学的古生物学博士,返台湾后任职于台中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以外,也埋首于化石研究,替台湾丰富的化石留下一笔又一笔纪录。


追寻台湾物种起源


有些灭绝的动物过去曾经在台湾活动,只有透过化石才能知晓它们失落的踪迹。张钧翔不只鉴定、分类古菱齿象、徳氏水牛、早坂犀牛、澎湖原人等动物的化石,他更关心动物们的演化过程——它们从何地何时来到台湾、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其他族群与亲戚有什么关系?


张钧翔的招牌研究领域是「台湾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但为什么是第四纪?第四纪又是什么?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质学名词,意指距今 260 万年前延续至今的地质年代,包括较早的更新世(Pleistocene),以及距今 11,700 年前开始的全新世(Holocene)。台湾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是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挤压而抬升的陆地,距今约 400 万年前才浮出海面,「所以第四纪的历史,差不多也就是台湾的历史。」张钧翔说。


这段期间,较寒冷的冰河时期与较温暖的间冰期交错,海平面也随之升降。于是台湾有时候与东亚大陆相连,让动植物有机会迁徙来台;有时候却成为海岛,发展出独立于大陆的岛屿生态系。


所以说,台湾哪里能找到化石?


化石是过往生态系的纪录,但是有些地点不利于化石形成,如地质较不稳定的东部;而某些地点则容易采集到化石,像是台南左镇菜寮溪附近,存在断层的露头,台风过后甚至可以直接在河床捡到被冲刷出来的化石;另外垦丁的石灰岩洞穴龙虾洞,以及澎湖水道的海底,都是化石的大宗来源。


定年可分为两大类:绝对与相对定年。绝对定年比较准确,但能够追朔的年份也有限。如「放射性碳同位素(碳14)」,只能处理距今 5 万年以内的样本,超过就无能为力;而其他元素如「铀系定年法」等等,也各有各的限制。另一类则是相对定年,例如知道华北某动物距今 50 万年,如果台湾有其他动物和该动物一同出土,便能假设它们大约处于 50 万年前。


综合各种方法推估左镇化石的年代,应介于距今 40 到 90 万年前。张钧翔表示,仅管它们缺乏明确的地层脉络,但如果曾被河流冲刷太远,应该会被侵蚀到失去化石的样貌,所以能被捡到的化石,仍可以判断来自左镇的地层。


澎湖海底的化石也是同样的道理。冰河时期海平面较低时,东亚大陆和台湾之间是陆地,有许多陆生生物生存;澎湖水道的海底当时是古闽江的河道,因此形成相对低谷的地形,在海底导致湍急的海流,容易将地层内的化石冲刷出来,有机会在海床上被打捞到。然而也因为如此,澎湖打捞到的化石往往不容易确认年代。


有了化石,再来要如何研究?


获得化石以后,首先要进行形态鉴定,厘清原本是哪种动物。牙齿通常能带来最直接的讯息,可以判断出它属于什么类别,不过不一定足以识别出是何物种。


研究化石需要和大量样本比较,各地的博物馆、大学、动物园、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不同机构各有收藏,张钧翔与学生便常常到国内外各处「看化石」,这是需要跨单位、跨国合作才能精进的领域。


形态以外,化石中的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古代 DNA、古代蛋白质等资讯,也能带来互补的知识。但是这些采样手法多少会损毁化石,是否要采取这些分析方式,会比较谨慎决定。而且动物离不开环境,钻研化石本身之外,认识古生物也需要跨领域的手段——不同定年方法、成分分析、岩石构造等资讯,都有助于了解古生物所处的环境。


那么,距今 260 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是个怎么样的时代呢?第四纪的动物和现代相比其实差不多,也许物种不同,主要种类却多半已经出现,最初的人类(Homo)也已经诞生。全球气温比现在低 3 到 4 度,极区和高山长期冰封,但是其它地区仍然有季节变化。


在气候寒冷,海平面降低的时期,动物更容易迁徙;而寒冷与温暖交错的时期,不同动物各有适应之道:许多动物喜欢资源充沛,较为温暖的环境,却也有物种反其道而行。例如一些猛犸象就往天寒地冻的北方发展,演化出更大的体型,以及用象牙铲雪的适应方式。不过事后看来,如此特化的专一性适应,似乎反而让它们走上演化的绝路,更容易在气候变得温暖后而灭绝。


移民台湾的动物们,来自亚洲南北各地,有时还会跑回去


第四纪的台湾,生态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


直觉想来,冰河时期当北方变得寒冷之际,相对温暖的台湾似乎适合移居;确实,澎湖水道出土的古菱齿象、德氏水牛、四不像鹿,就和北方的华北动物群类似。然而事实上,原产于东亚南方、东南亚一带,比台湾更南方的物种也会前来,例如如今分布于缅甸、云南、广西的金丝猴,以及原产华南的早坂犀牛,也曾在台湾出土,便是这类「南来」的代表。


藉由化石,我们也能一窥古代生态系的样貌。有些动物体型大,容易被看到,像是澎湖水道出土大量的大象、水牛化石,表示如今沉在海底的地区,在寒冷的冰河时期是兼有森林、草地,资源充沛的生态系,否则环境承载力养不活这么多大型植食动物。


张钧翔表示,一般人通常认为台湾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是接收各地生物移入的输入端;但是台湾面积其实够大,而且植被丰富,海拔从低到高,创造出多变的栖位,造就了台湾能独自演化出丰富生态系的基础;于是,迁徙来台的动物抵达新的环境后,可能因此衍生出新的独特性,甚至是再将这些台湾特色带回东亚大陆。


澎湖原人:难解之谜需要国际合作


面对丰富而多元的材料,张钧翔做研究并非单打独斗,他会主动寻找合作对象,也接受外国学者邀请一同研究,更不忘提携后进。


学术人际网路,往往是一条牵着一条;而当「澎湖原人」这件不熟悉的古人类化石来到张钧翔眼前,过往曾一起研究金丝猴的日本专家,便因为之前的交情,而向他推荐经验老道的日本古人类学家海部阳介,开启双方的跨国合作与友谊。


澎湖原人化石打捞自澎湖水道,难以厘清具体年代,只能推测处于海平面较低的某次冰河时期,其年代应该不至于超过 40 万年,甚至最晚可能只有一万多年。根据保有的一截下颚与几颗牙齿,可以断言澎湖原人的形态具有直立人特征,并非和我们一样是智人;但是和北京人、爪哇人等典型的直立人相比,他的下颚更宽,相当特殊。


下颚愈来愈秀气,是人类演化的大趋势之一;因此在欧亚大陆几乎最东方的台湾,距今不是太久以前,见到这般下颚宽阔的古人类可谓出乎意料。形态上它最接近安徽距今 40 万年的「和县人」,中国大陆专家为主的后续研究,主张和县人与澎湖原人,或许同样来自延续较久的古老血脉。


张钧翔特地分享澎湖原人的投稿经验。一开始锁定的目标是 Nature 期刊,以棒球比喻可谓「大联盟」等级;期刊编辑觉得有趣,不过三位审查者中只有一位支持、一位持平、一位不认同。编辑便建议将论文转投同一出版社「3A」等级的 Nature Communication,果然不久后顺利刊出。


岛屿灭绝、古菱齿象、金钱豹:多方探索,团队合作


今年(2021 年)发表于 PNAS 期刊的论文,是另一次特别的体验。此一研究由澳洲学者主导,主题设定为「人类对岛屿灭绝的影响」,邀请各有所长的多国学者前往澳洲,一群人在四周有袋鼠环绕的野外工作站闭关多日,每日分组讨论,最后总结众人的思想结晶写成论文投稿,而张钧翔也是其中一员。


生物物种原本就会持续诞生与灭绝,人类出现以后,灭绝是否加速?这项研究的主要观点是,超过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尽管人类已经抵达不少岛屿,对各岛屿生态系的影响却多半不大。要一直等到一万多年前以内,人类才对岛屿生态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这是人口增加、科技进步,改变岛屿环境的结果。


除此之外,近来张钧翔与许多年轻的研究者合作,持续发表台湾出土的化石研究,成果多元。今年问世的一项研究着重于澎湖水道出土的淮河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huaihoensis),根据象牙估计年龄,并且评估菱齿象族群的年龄组成。


另一篇今年发表的论文则是报告,垦丁的龙虾洞出土的大猫牙齿,经形态分析判断属于花豹(又称金钱豹,学名 Panthera pardus),而非台湾之前已知的云豹或雪豹。这是首度得知花豹曾经在台湾生活。有意思的是,垦丁花豹的牙齿比同类小,或许是由于当地环境资源有限,导致体型缩小;也可能是个体差异所致:它刚好是小只豹。


让科学广为人知!台湾还有许多等着被诉说的化石


和许多地方相比,台湾数百万年的地质年代并不太久远,但是仍有不少化石与问题等待探索。例如日本、台湾、菲律宾都有犀牛,但东亚外海各岛屿的犀牛关系为何?是张钧翔希望解答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台湾庞大的化石纪录中,张钧翔也见到某些最近不存在,可是曾在台湾生活的动物;除了前文提及的金丝猴、花豹,还有海狮与豪猪等等,它们的化石数量尽管很少,仍足以证实这些物种确实存在过这个岛屿,它们独特的台湾经验,都在排队等待着被诉说。


除了做研究以外,任职于“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张钧翔,同时长期从事面对民众的科普活动,而持续累积的新研究和收藏也能充实展览。像是 2017 的「象群特展」与2020年的「缤纷的生命」,便是张钧翔精心规划的代表作。


秉持着「让科学广为人知」的理念,张钧翔透过收集化石、分析研究、与人合作、发表论文、举行博物馆展览、对民众演讲、接受节目访问等行为来实践。而这些事业,都还有赖台湾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也希望对古生物有兴趣的新秀能投入这个领域,增加我们对台湾的认识。

后周世宗为什么英年早逝?真相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是从孤儿寡母的手里夺得的江山,而赵匡胤也成为五代的终结者,开始走向统一中国的道路,那么为什么赵匡胤能够从将变成大宋,主要原因是后英年早逝,否则,可能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情了,而柴荣也极有可能成为那个统一全国的人。 柴荣其实是郭荣,即位后政局不稳 经过媒体的科普,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知道柴荣不,而是郭荣,当然,柴荣本来姓柴,因为从小跟着,被郭威收养为子,所以柴荣改姓了郭,《》中有记载:世宗睿武孝文,讳荣,太祖之养子,盖圣穆皇后之侄也。本姓柴氏,父守礼,太子少保致仕。从这段记载来看,柴荣是没有改姓的,所以用了本姓柴的描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柴荣即位以后,并没有改回原来的姓,现在改姓不是个事,但是在当时来说事关孝道,所以一般不会改姓,如果柴荣要改回柴,那必须要得到宗亲的许可才行。而且柴荣不是郭威的亲生儿子,即位本来就不那么天经地义,如果再改姓,那就是找死了。 现在之所以以柴荣称呼后周世宗,这一切或许都是宋朝造成的,大概是赵匡胤耍的小聪明,既然姓柴的能够继承的江山,那么的也能继承姓柴的江山,这是在给自己夺得江山找一个理由。 虽然柴荣是在郭威的灵柩前即位,也是遵照郭威的遗命,但是以冯道为首的大臣早就习惯了,铁打的大臣,流水的皇帝,谁来当皇帝跟他们关系不大,只要他们还是大臣就行,所以对于年轻的柴荣,是表面上服从,这对于立志统一中国的柴荣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恰好此时,趁柴荣立足未稳,联合契丹来攻打后周,柴荣决定以增强自己的威信,没想到遭到大臣的反对,柴荣态度非常坚决,把冯道罢相,还是带着军队出发了,由于在军队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在与北汉的遭遇战中,柴荣打的异常辛苦,最后是在赵匡胤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北汉,而柴荣也借此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撤掉很多不听号令的大将,而赵匡胤也在此战役中开始崛起,得到柴荣的重用。 柴荣借此机会整顿军政,让赵匡胤训练了名声赫赫的,先后西伐,三征,夺得了大量的土地。 出师未捷身先死 后周最大的敌人还是北方的北汉和契丹,因此在消除西蜀和南唐的威胁,柴荣就把目光放在了北方,可没想到的是柴荣这一次的攻打竟然丢了性命。 其实柴荣还是有很多传说的,《五代史补》中就记载了他的多条传说,第一条就是柴荣还没发达的时候,柴荣跟颉跌氏一起做生意,到达目的地,颉跌氏要去卜卦,柴荣也跟着去了,顺便也算了一卦,没想到给他算的时候,还没开始,有一支蓍就跳了出来,立在了桌子上,这个算卦的说,我算卦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这种情况,你以后,说罢就下跪拜了起来,虽然柴荣表面上非常生气,但是心里却很高兴。 还有传说是发生在柴荣攻取幽州的时候,当时柴荣御驾亲征,幽州的城池听了纷纷投降,到了瓦桥关,大军集结,派人去打探虚实,而柴荣自己则登高观察地形,这个时候父老乡亲来劳军,柴荣就问他们这里是什么地方,乡亲们很朴实的回答:世代相传下来,这里叫病龙台。柴荣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啥也没说,赶紧逃离这个地方,结果晚上就生病了。 没想到,坏事接踵而至。 柴荣还没当皇帝的时候,曾经梦见一个神仙送了他一把金黄色的大伞,在加上一卷《道经》,后来柴荣当上了皇帝,现在在瓦桥关病龙台生病了,又梦见当时的神仙来索要伞和经书,柴荣梦中还给了神仙,然后就惊醒了,对身边的人说,这是个不吉祥的梦,难道我命不久矣,果然没多久就病死了。 在柴荣刚到幽州附近的时候,幽州很多老百姓就议论过,不用担心,后周皇帝姓柴,幽州也称为燕,燕是烟火的谐音,柴荣是进到火堆里了,是不祥的征兆,果然柴荣病死了。 看这个传说,柴荣的死其实跟姓氏还有攻打的地方有关,这个真是说不清楚了,其实这传说是宋朝编造的概率居多,大家想一想,神仙给了柴荣黄金伞,黄色的伞,那不是皇帝用的嘛,而他生病的时候神仙又要回去了,而不是给到柴荣的儿子手里,说明后周的大限到了,这是神仙的旨意,说明大宋是天命所归啊。 随机文章天天被叫侍寝连3年!奴婢龙床上什么也没干 竟成乾隆宠妃小行星撞击云南事件真相,或为陨石坠落威力相当于为原子弹7%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爱情墨菲定律是什么意思,凡是你认为不会发生的事越容易发生现在中国有喷火塔克吗,中国需要喷火坦克吗(功能被取代/缺点众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英国议会改革简介是怎么回事?会议的背景及重要内容是什么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背景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又召集了一届议会,史称“模范议会”, 国王、贵族、骑士和城市富裕市民形成政治联合,除了大贵族和教士外,这届议会还固定地由每郡派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派两名市民代表参加,因而较“大会议”前进了一步。由于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在根本利益上息息相关,也有比较多的共同话题,因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他们往往集聚在一起,互通信息,共商对策。从1343年起,他们开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单独聚会,逐渐形成了平民院(下议院)。贵族和教会长老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组成了贵族院(上议院)。英国两院制便发源于此。但是,不管是模范议会,还是1343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还不同于近现代意义上由全民普选产生的议会。 1297年,议会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到了14世纪,议会又获得了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的权利。议会又是各种政治事物尤其是国王大臣所犯的渎职罪的最高裁判所。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城市代表的参加和下议院的形成,对以后英国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与下层贵族联合,利用议会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 内容 1. 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 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随机文章17亿美元的俄罗斯阿库拉级核潜艇,可击沉任何美国核潜艇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的木乃伊,女人和小孩被霍霍冻成木乃伊威力强悍的硬币散弹枪,可以装填各种物体的散弹枪(铁丝/石头/硬币)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交点在哪里,位于几内亚湾/不属于任何国家没有月亮地球会怎么样,没有月亮人类能生存吗(人类无法生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